邵氏文化研讨网

搜索
查看: 355|回复: 2

淺論邵春旭的詩

  [复制链接]

2029

主题

2309

帖子

3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271
发表于 2019-6-10 07:03:3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不向園畦爭豔寵,慣於山野見霜心

——淺論邵春旭的詩

文/周新順     (2017-04-10 )

我知道詩人邵春旭,始自2015年,當時在與幾位翰墨友人的交往中,不時得聞其詩名;直到2016124日,在邵春旭、賈乾初、徐波三人于環翠樓聯袂推出的“取會風騷”詩書畫展上,才正式得識其人,並第一次拜讀了他的部分作品。是日天降大雪,環翠樓寒氣襲人,我卻于春旭兄的作品中,感受到他一腔熾熱的詩情。在文章皆作稻粱之謀的今時今世,還有人如春旭兄者,廿數年如一日,醉心于舊體詩文創作,賡續傳統文脈,發其淡遠之志,怎能不讓人心中一熱?此後交往漸多,更覺其古道熱腸,有君子之風,且人格與詩風交融互見,令人見之忘俗。

這次春旭兄輯成《梅寒劍廬詩文稿》,付刊之前囑我作文,我表示熱烈祝賀之餘,自己又頗感為難。主要原因在於,我長期廁身於新文學教學研究領域,于舊體詩文的品評鑒賞生疏日久,實在愧無心得。怎奈春旭兄情辭懇切,我亦深感卻之不恭,只好勉力應承下來,厚著臉皮談談我的一己淺見吧。

花了幾個晚上的時間,系統拜讀了春旭兄的這本詩文集,我的第一感受是肅然起敬。集中所收錄者,以詩詞為主,兼收雜著若干,總量約有三百四十餘首(篇)之多;從創作時間上看,大抵卻只是近十年來的作品。于中足見春旭兄下筆之勤,持心之恒。作詩不同于作文,作文雖洋洋萬言,或可立揮而就;作詩卻是一字一句,推敲苦吟,以時光年華的巨耗,常僅得心香數瓣而已。所謂“兩句三年得,一吟雙淚流”,說的正是作詩的辛苦和不易。春旭兄集中有一首《笑白髮》寫道:“經年懶向鏡中看,客至驚呼兩鬢斑。笑說春風偏愛我,頻吹玉雨上華顛。”我讀之且喜且歎。宋釋智圓曾有句曰“清名高臥遠,黑髮苦吟無”(《贈清曉師》),和尚的黑髮是否因苦吟而無,甚不可深究,春旭兄的青絲化為筆端的詩情詩思,于此集中卻是歷歷可征的。把生命的熱情持續性地投入在一種註定與世俗名利無緣的志趣之中,而能自甘寂寞,自得其樂,我不知道生活中有幾人能真正做到。這是令我自愧不如因而不得不十分敬佩他的最大理由。

在春旭兄的這本集子中,律詩和絕句約占全部作品的十中之八,居主導地位,可見這是其創作用力的主要方向,也是其創作成就的主要體現。這些作品就其題旨而言,以記游寫景、詠物紀事、感時述懷、思鄉懷人、題贈酬答為主,舉凡古典詩詞中切近於日常生活的題材領域,無不有所涉及。從中我感受到的是一位熱愛生活、情感細膩、情趣雅致而又淡泊自持的詩人形象。他似乎常年鄉居野處,把親近自然淡泊名利的人生態度轉化為悠然自得的鄉情野趣,為自己營造出一個“詩意棲居”的小天地。

如《庚寅仲春梓潼許州尋春歸來》一首:

高低村落山依水,錯落梨桃白襯紅。

前醉煙光後醉酒,歸來猶帶菜花風。



又如《鄉居偶題答陳福旭兄》一首:

鄉居野處客來稀,詎料群芳竟得知。

一自梅花提領後,教人無日不愁詩。



這種人生情趣和生命狀態,展示著超然世外的淡遠風姿,在今天無疑是彌足珍貴而令人稱羨的。但另一方面,詩人筆下亦有被人情所牽掛的動人瞬間。詩人世居膠東,父母在焉;謀食西蜀,妻女在焉;常年往還於兩地,或懷想至親,或情牽至愛,遂演繹出集中最能打動讀者心腸的一首首懷人思鄉的佳作,試舉兩例:



西蜀膠東幾往還,拂花撣雪漫經年。

紅飛樹下春時醉,黃落山中秋日閑。

兩地皆親兩地想,一生兄弟一生歡。

無何旅翼將南舉,且許今宵費酒錢。

(《庚寅年末自綿陽回威海与于勝濤陳福旭宋斌馬傑劉光傑李仲峰等諸兄縱酒有作》)



滄海潮聲一夢殘,覺來悵惘寄花間。

東風漸別江南樹,哪縷先吹到故園。

(《癸巳新正於綿州晨夢後得句》)



翻檢全集,西蜀與膠東,始終是詩人筆下最基本的兩大地理空間,亦是最基本的兩大情感空間。無論身在西蜀或膠東,似乎都有“生活在別處”疏離之感,既是一種親情睽隔的人生苦境,亦不妨是一種本我自在的人生樂境。苦境與樂境的交融,孕育了詩情,催化了詩思,成就了春旭兄作為詩人溫柔細膩、見情見性的動人一面。

就作品風格而言,春旭兄所紹續的,無疑是陶淵明、王維、孟浩然一脈的山水田園詩風。沿這條脈絡梳理下來,至於明清近世,所牽涉的作家作品自然是海量的;其間的個性差異,亦有高下之別。對於一個當代詩人而言,這樣悠久的傳統是一片滋養豐厚的沃野,但縱橫於其間的,也未必沒有亂花迷眼的條條險途,如何取捨,是對眼光和心性的巨大考驗。以我的閱讀感受,春旭兄的選擇是溯及晉唐格調的源頭,回歸山水田園的初心,在取法上似乎更偏于陶淵明、孟浩然的風格,以素樸真率、平淡清新取勝,不露斧鑿雕琢之痕;情景交融中突出自然的生機,情理相生時更重生活的雅趣,不涉孤絕奇僻之途。我個人是非常讚賞這種選擇的。集中有一首《野菊》詩曰:“平常難辨草中身,黃白初開便有神。不向園畦爭豔寵,慣於山野見霜心。”我讀來倒覺得很像是春旭兄對自己詩歌追求的夫子自道。在山水田園詩的創作上,過度追求哲理的闡發,等而下者甚或癡迷於學識的炫耀,都是以理害情、作繭自縛的死路,古今不乏其例。春旭兄的創作能葆有不慕浮華的自然與淳樸,令人耳目清新,是其詩作能贏得讀者的重要品質之一。當然,以我個人愚見,也許認為創作舊體詩理當如此,春旭兄也偶有好古泥古之處,如一些詠月之作愛用“冰輪”“桂輪”之類的譬喻,略有些吊書袋子的嫌疑。故典成說用起來當然順手(或者在聲韻等技術層面有其便利),但畢竟氣味陳腐,于古徒見其濫,於今亦乖其時,可謂兩不相宜。能不避俗白而又出新化雅,無論古今,都是方家聖手的不二法門。

在格律詩的創作上,春旭兄還有一點表現我認為是頗可嘉許的,那就是在格律聲韻等技術層面上,持開放態度,不為某些狹隘的法度觀念所束縛。自上世紀八十年代舊體詩詞創作重新走向繁榮以來,在這個領域的某些圈子里,一些因循守舊的觀點還頗有市場。比如主張“詩尊平水,詞依正律”,當代人寫格律詩必得依舊韻入詩,否則嗤之以鼻,以為不學無術的野路子。這種觀點,不唯李杜瞠目,蘇黃掩口,對於今天的詩人和讀者,也簡直是故意設門檻,找彆扭。傳統詩歌由古風而發展到近體格律,所追求的是其聲韻之美,而聲韻有南北之異,古今之別,因此,在其具體運用上,當然應該包容地域差異和時代變遷,不僅不能以一套僵死的韻書來強求四海賓服,更不能強求今人以古音為作詩與讀詩的準繩。否則就是把聲韻之美,扭曲成聲韻之繁;把文隨情思而發,作踐成翻檢韻書搜腸刮肚的填字遊戲;把單純的形式美感,壟斷為複雜的學問壁壘,令初學者望而卻步。我並不瞭解春旭兄在此問題上的具體看法,但從他格律的運用來看,大體依今韻入詩,在必要時,也不妨以舊韻(如“看”“間”等字)來作服務于詩意表達的技術變通;在平仄的粘對和詞句的對仗方面亦大體合度,小有出入,偶爾亦有走得較遠的情況。這種不以辭害意的技術路線,我總體上是十分認同的。

最後,我還想借此提出來與春旭兄討論的,就是舊體詩詞創作中的時代性問題。今天的詩人即使依舊體作詩,也僅是一種體裁或形式選擇,無論怎麼寫,其詩還是當代詩歌,其人亦是當代詩人。而很多舊體詩的作者對這個問題的認識似乎並不明晰,在創作上常常缺乏當代人的自覺,換言之,也就是缺乏時代性的自覺。其實對當代詩人而言,舊體詩的創作之難,根本不在格律聲韻或辭藻文法,而在翻新出新。從詩經算起,舊體詩三千多年的輝煌歷史,積澱深厚,影響深遠,當代人無論如何苦吟推敲,常難脫古人言筌。所謂“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吟詩也會吟”,雖是學詩的必經之途,但如果僅止於此途,也走不出古人的窠臼,一出口一下筆,無非是古人詞旨意趣的重新組合。故此歷代以來,凡大家必能將時代精神轉化入詩,以為新聲。當然,所謂時代性或時代精神的內涵十分豐富,論域十分寬廣,可以是如春旭兄此集中有關“5·12”地震的那些篇什,指向時人時事、社會現象、民生疾苦;但更深層的體現,恐怕還應是語詞、表達、情趣、思想、境界上的時代特色。這個問題申論起來,遠非本文篇幅所能承載,但可以用一個簡單而直觀的標準來討論,就是看作者在其作品中總體上為讀者呈現了一個什麼樣的自我形象。我以為當代舊體詩詞的作者,最忌的是一落筆,便自覺不自覺地在作品中將自我投射為一個寬袍大袖、峨冠博帶的古人形象,語詞、表達、情趣、思想、境界,一如古人;沿襲了古人,便看不到真實的自我。而真實的自我才是時代的象徵,社會關係的總和。五四新文化運動以來,白話詩文漸成主流,但在新文學作者中亦不乏舊體詩詞的行家裏手,如魯迅、郁達夫等。他們的作品,無論是魯迅的“無情未必真豪傑,憐子如何不丈夫”,還是郁達夫的“曾因酒醉鞭名馬,生怕情多累美人”,也無論技藝上的工拙與高下,其呈現在讀者面前的,終歸都是一個作為現代人的鮮活的自我形象。他們的這些舊體詩作之所以能被讀者和歷史記住,很重要的原因之一便是這個作為現代人的自我形象及其所傳遞的時代精神、時代內涵。

今天,我們身處於一個由現代性功利主義而滑向後現代虛無主義的五光十色的時代環境,古人不曾面對也無法想像,更不可能為我們提供藝術上的應對經驗。面對人們心靈上複雜斑斕的糾結與迷失,所愛與所憎,作為一個當代詩人,無論操持新體還是舊體,都理應有所回應,有所著墨。這一點無論于時代還是于詩人自己,都有特別的意義,也是各種體式的當代漢語詩歌,可以據以超越古典、重鑄輝煌的不二之途。(全文完)

注:本文系周新顺先生应邀为即将正式出版的邵春旭《梅寒剑庐诗文稿》一书所作文学评论。青衿小菊受邵春旭先生委托,将之首发于本博,以生成链接,分享阅读。


    本文作者:周新顺,湖北黄陂文学博士。山东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副教授,从事中国现当代文学方面的教学和科研工作。

图片:邵春旭
  • 以下附件需要回复 1 次可见,已回复 0
  • 1、微信图片_20190610071203.jpg 82KB 已下载 0 次
  • 2、微信图片_20190610065602.jpg 345KB 已下载 0 次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上一篇:我的1978年-----邵云瑞
下一篇:栖息于一簇时光---邵孝文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029

主题

2309

帖子

3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271
 楼主| 发表于 2019-6-10 07:07:33 | 显示全部楼层
詩人邵春旭

1.缘起

大约是在李白仙逝一千二百五十余年之后,海浪厌倦了远游,喜鹊捡回了树枝,泰山嚴嚴,鲁邦所瞻,汶水断流,齐歌消歇。

有一天,丘陵起伏的山东半岛最东端来了一位友人:此君姓邵名春旭。

他从四川绵阳来,或者从老家乳山来,或者从距离威海不远的烟台来,我没有细问。他通过法学院的贾乾初博士约我小酌于海边酒肆,抽的是三五烟,喝的是他私藏多年的一款绵阳酒。

是日也,天朗气清谈不上,但环绕一桌美酒佳肴渐入佳境的人物,却多为当地书画界的时彦名流。看得出,大家对春旭兄均怀有极高的敬意。

然而此兄却既不写字也不画画,也没有任何社会头衔或学术身份。他只作诗,而且所作多为李白、王维、孟浩然当年所作那一类,并且只在朋友圈传阅。

没有书号但印制精美的《梅寒剑庐诗稿》,就是明证。其中有两首我印象深刻:

其一:野菊

平常难辨草中身,黄白初开始有神。
不向园畦争艳宠,每于山野见霜心。

其二:无题

春风昨夜去天涯,发尽汀洲旧草芽。
一粒闲田懒种子,不浇浊酒不开花。


2.古诗

对于古典诗词,我一向葆有对待文物的心态,以为那是古代汉语时期古人存放闲情逸致的玲珑器皿;今人只可远观,难以仿造。

因为今人的处境大不相同。今人使用现代汉语。

现代汉语是古代汉语和外来语种野合杂交上百年之后生出的新语种。古代汉语说,“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意思是,早年离家,一头黑发,今日回来,两鬓斑白。现代汉语说,you can you up,no can no bb,意思是:你行你就上,不行别逼逼。

很显然,古人的表达要比今人的表达,纯正、优雅、精致得多;而今人的表达则比古人的表达,自由、任性、粗豪得多。

中国人语言生态的古今变化,根源于现实环境和自然生态的急剧退化。

“上古之世人民寡而禽兽众”。禽兽所代表的自然法则,限制了人类在山水之间和文字之间的胡作非为,从而间接保护了自然生态的完整和文字生态的洁净。加之书写材料稀缺,传播手段有限,迫使古人不得不对写在竹简木牍或绢丝草纸上的文字精益求精。

今天到处人满为患。今天的禽兽,要么被人吃了,要么被人关进笼子或驯化为宠物。加之环境污染,人心焦躁,信息垃圾满天飞,涵养闲情逸致的自然条件几乎荡然无存。因此今人多以快节奏的摇滚或重金属或网络啸聚宣泄情怀。


3.异数

然而邵君春旭,似乎是个异数。

他从不介入当代纷争,也很少怀抱现代焦虑,说来就来了,说走就走了,不知酒醒何处,不知高栖哪枝。

而他写的那些诗篇,古烟袅袅,花香暗动,行云流水,酒气箫风。

据说远在四川绵阳,他曾经营過一间锤炼肌肉引体向上的男女健身房。但是看他那身板,却不像一个“野蛮其身体”的时尚人士,而更像一个“文明其精神”的乡野书生。

他衣着朴素,体型适中,短发圆脸,性情柔和。当他听你说话,那是松下听琴的安静,绝不会握着你的手而眼睛看着别处。

他对我的称呼,从先生,到兄长,最后到“锅”(胶东话和四川话“哥”的发音),让我感到既高风亮节,又自然而然。

我们互加微信之后,他的点赞和跟帖表明,他不是一个虚于应付的人,他要么缺如,要么就是仔细看了你的图文,有感而发。而他发的朋友圈,也是少而精的原创真品。

他的朋友圈,主要分享他云游奇山异水或索居乳山故园时捕捉到的诗意画面。所作题材丰富,意境微妙,修辞考究,音韵和谐;许多诗篇还附有详尽的注释。足见这些作品并非一般的文字游戏,而是融入了生活和生命体验的诗人合一之作。比如下面两首:

丙申惊蜇听春雷送雨

新雷夜半响连声,好雨偏宜枕上听。
料想明朝开霁后,应添四野几分青。

附注:夜分时春雷振响第一声,携来好雨,淅沥达旦,醉卧乾初兄借山琴堂,时梦时醒,四野得此沾润,草萌柳苏,青气泛然,生机迸露,想万紫千红,指日可见了。

丙申春日谭兄大庆来蜀入药王谷赏辛夷

我自胶东弟浙东,招携西蜀放疏慵。
栖幽山雀争新啭,含态风花宛旧容。
萍聚终难千日醉,星分且尽一樽同。
也埋诗种两三粒,好发春情满抱中。

附注:此行叨何老多俊谷主何兄居伦作陪,幸何如之。


4.穿越

“诗人合一”是我的一个诗学理想。
一个人的诗篇,和他的生活乃至生命实相趋于一致,就是我所说的诗人合一。

我不太信任那些文本和人本严重分裂的诗人或作家。倒不是说人家无权附庸风雅或者无权人文分裂,我的意思仅仅是:我不信任也不欣赏那种分裂。

我喜欢本色的和谐的事物。而诗人邵春旭给我留下了本色与和谐的印象。以至于由于他的出现,我的某些观念受到动摇。

首先是关于古诗“只可远观难以仿造”的观念。我以为古典诗词仅仅是古人存放他们闲情逸致的玲珑器皿,而现代诗歌才是今人存放自己破碎灵肉的玻璃棱镜。

现在看来,这是一种进化论的、简单的、线性思维的结果,并不能解释邵春旭其人其诗这类现象。因为这个人的生活与他的文字高度统一,没有仿造和分裂的痕迹。而且技艺娴熟,吟咏自然,情景交融,有章有句。

其次是关于“穿越”的观念。一直以为“穿越”仅仅是一种艺术虚构。但是有一次酒酣耳热之后,我当着诸多朋友的面宣称:春旭兄不是本朝人氏,乃是自唐宋或魏晋穿越而来!

这话也许是酒话,也许是酒后吐真言。

因为我确实不知道这位背负“花痴酒狂”名号的谦谦君子,在哪里高就,靠什么营生。他不是武林盟主,不是财团法人,不是宗教领袖,不是国家干部,不是政协委员,也不是什么仁波切,为什么会有那么多各路人物向他举杯致意?

据说早年他曾在一家生产五四式手枪的兵工厂当厂长。后来离职去四川绵阳经营商业,资产隆盛。但是一场汶川大地震,埋葬了他的前半生。他大难不死,从瓦砾堆中坐起来,万念俱空,有所觉悟。

从此寄情山水,文字,梅花,美酒,亲情,友情,愿把此生当过客,古今穿越一旅程。

谨以此文祝贺春旭兄《梅寒剑庐诗文稿》正式出版!

2017年4月3日 北野写于海边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029

主题

2309

帖子

3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271
 楼主| 发表于 2019-6-13 15:22:25 | 显示全部楼层
后记
癸巳六月二日凌晨,蜀西暴雨,人夜凉风习习,溽暑顿减,烦虑立消,趁此清凉,为记于后。
吾诗稿付梓在即,既喜且惧,喜者,众师友对春旭诗稿之期待,聊可塞责;惧者,众师友对春旭之厚望,恐有所负!然我诗为我心迹,虽星萤微芒,得众师友助益,纵为流光一瞥,此心已足。
半生浪迹,浮名于我何加焉?唯此野鹤心性不改,师友期勉难负,纵有贻笑处,亦必文心自守,师往贤,友时俊,以求改观。
同心交道,山高水长,责我爱我,雅趣共襄。唯诸君康绥之福,是所望焉,谨祝!
梅寒刽庐主人邻春旭
癸巳六月初二夜于绵阳桂苑雅居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邵氏文化研讨网  

GMT+8, 2024-4-26 13:44 , Processed in 0.062043 second(s), 2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Designed by 999test.cn & 邵氏文化研讨网

© 2001-2013 Comsenz Inc.

QQ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