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选择 进入手机版 | 继续访问电脑版

邵氏文化研讨网

搜索
查看: 620|回复: 0

“召公玉戈”如何从宝鸡岐山流往到美国?

[复制链接]

2025

主题

2305

帖子

3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247
发表于 2019-11-11 09:46:2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召公玉戈”如何从宝鸡岐山流往到美国?
位于陕西省宝鸡市的东北部岐山县,被称为周室肇基之地,是周文化的发祥地。这里在清朝时属凤邠道凤翔府,入民国后废府留县,岐山县属陕西省第九行政区,其治所先在凤翔县,后移至宝鸡县。
岐山县县城西南约3.5公里的凤鸣镇上,有一个名叫刘家原(亦作塬)的村庄,在清代之前,刘家原村名为召亭村。召亭之得名,因这里是西周重臣召公姬奭的采邑。


慈禧太后拨款修建召公祠堂
在刘家原村,一直流传着召公姬奭曾在一颗甘棠树下决狱治事的典故。《史记·燕召公世家》记载:召公之治西方,甚得兆民和。召公巡行乡邑,有棠树,决狱政事其下,自侯伯至庶人各得其所,无失职者。召公卒,而民人思召公之政,怀棠树不敢伐,歌咏之,作甘棠之诗。
意思是召公在甘棠树下处理政务,深受人民信任和爱戴,在其死后人们作了一首《甘棠》的诗歌来纪念他。这首诗被收录于诗经《国风·召南》,诗中唱道:蔽芾甘棠,勿翦勿败,召伯所憩......”此后,甘棠遗爱这个成语,便为用来颂扬受人民爱戴的离职官员。公元1902年,清光绪二十六年。这年初,被八国联军从紫禁城中赶跑的慈禧太后和光绪皇帝从陕西返京。
她们能够再次回来,是基于上一年97日与其他十一国所签订的一份协议,这份协议保证了她们的人生安全以及继续对这个国家的统治权,协议全称为中国与十一国关於赔偿1900年动乱的最後协定,这就是近代中国失权最严重、最屈辱的《辛丑条约》。
也许是为了纪念此前巡幸过一年的陕西,也许是为了做些文化工程上的弥补,或者心理方面的安慰,慈禧太后想到了周召公留下的甘棠遗爱这个典故,她亲自题写了甘棠遗爱的四字牌匾,让人悬挂在岐山县刘家原村召公祠的门额上。
刘家原村的召公祠堂,正是她从陕西离开前请得国库专款,拔出银两让人在此修建的。
修建召公祠堂这个主意,并非慈禧太后拍了通脑袋后想出来的,而是因时任岐山县学博的武敬亭提出申请,经过层层批准方获准修建。
在修建祠堂的过程中,这位主抓全县教育工作的武敬亭从掘土中发现了一件有铭玉器。对于从岐山县周边各地出土的带有铭文的青铜、甲骨,人们已经司空见惯,但这件带有铭文的玉器却不同寻常。


国内仅存的两件召公玉刀全型拓本
武敬亭为这件玉器做了份全型拓本,这件拓本一直被其家族收藏,直到其曾孙武宗仁一代,将这件名为《召公玉刀图》的拓本其捐献给了岐山县博物馆。
在陕西历史博物馆,还藏有另一件这件玉器的拓本,为博物馆1962年从私人手中购得。拓本被装裱为手卷,在其后有千字跋文。
上述两件拓本,是国内仅有关于这件玉器的实物记载。而器物本身,先是被时任陕西巡抚的晚清重臣端方收藏,在端方1911年离世后,该件玉器于1919年之前由其后人卖给了上海古董商人游筱溪,此后由游筱溪于1919年卖给了美国藏家弗利尔,该件编号为F1919.13的玉器,于是便一直收藏于美国华盛顿的弗利尔美术馆。
弗利尔美术馆有关资料
——对于这件被国内学者称作太保玉戈的珍贵文物的收藏过程,笔者已经通过前两篇文章做了大致还原。支持这一还原的主要有如下一些证据:
11919年福开森在美国出版的《中国艺术讲演录》中,提到1902年从陕西召公墓(原文为:grave of the Duke of Shao)中出土过三件玉器,其中一件由端方家族收藏。
21936年由上海来青阁书庄印刷出版,王大隆编撰的《陶斋古玉图》中对其记录。
3,弗利尔馆方对改件玉器的购买及鉴定记录。
以上可参阅本号文章:《周代召公太保玉戈流往美国幕后:端方的脑袋和游筱溪的信函》以及:《周召公姬奭赤刀之谜:弗利尔馆方、福开森和劳费尔的几类说法》等文。
以下,我们再以陕西历史博物馆所藏的拓本(下文简称陕博拓本)中的留跋内容,看看这件文物的出土过程和铭文内容。
陕博拓本手卷后跋文主要内容,为后人于1934年(甲戌年)所录《周玉刀释文》,该文由曾任陕西地方官员的杨调元(字穌甫,1855——1911年)所撰写,应是目前有关这件玉器铭文研究最早的文献资料。
在此不得不说一句,虽然生逢乱世,一些清末的官员、文人士大夫们对于传统金石、甲骨文等的研究,普遍抱有极大的热情和极严谨的学术态度,正是有了这样的态度和知识储备,才能够对一些重大文物做出自己的判断和研究,让其不至于淹没于历史烟尘之中。
这位杨调元为贵州贵阳人(清时称贵筑),幼随父在四川读书,光绪三年(公元1877年)进士。1911年,任渭南县令时值辛亥革命,因变殉难。杨调元酷爱读书,擅长篆书,刊有《驯纂堂丛书》。他还编撰有《绵桐馆词》一卷,下图为该卷西泠仿宋木活字摆版,卷首有馀诚格题签,郑孝婿题名,长陵李岳瑞撰序。
杨调元编撰的《绵桐馆词》内页
据陕博拓本中所录其文可知,杨调元将此玉器定为召公玉刀,不是实用器,而是用为仪式、不主断割。
在叙述其发掘过程和形制后,他提到刀今归浭阳制府,调元未及见,仅见全形拓本。这位浭阳就是指端方,端方因世居直隶丰润县,丰润别称浭阳,他自己的题签也多用浭阳端方,史书中也曾记载端方为浭阳尚书
杨对当时出土的情况记录与美国人福开森的记录在数据上有所出入。前者记载称一共出土两件——“为岐山武敬亭学博建召公祠时掘土所得,凡有二,俱长今营造尺二尺有奇,博三存,一无铭,一铭二十九字
而福开森的记录则称当时一共出土了三件,至于这两者之间数量上的差异,仍待考证,也借此系列文章抛砖引玉,请教、就正于方家。


太保玉戈铭文的释义
没有见到玉戈实物的杨调元,依据拓片将玉戈所刻的文字解释为二十九字:六月丙寅,王在丰,令太保相南国,帅汉,徒守南,令奄候俘,用 十朋,走百人
杨调元认为这段铭文的意思是记录了周公三次伐奄中的最后一次,奄国又称商奄,都城在今山东济宁曲阜旧城东,该诸侯国曾参与了周初的三监之乱,后被灭于周公东征,周公旦封伯禽于奄国故地,以此建立鲁国。杨调元认为,这段铭文讲述的内容,大致意思是周成王克定商奄,褒赐召公姬奭的事件。
此后,国内学者依据两件拓片对铭文内容继续进行的研究。
1986年,岐山县博物馆庞怀靖先生对武敬亭留下的拓本作了认真分析考证后,在《考古与文物》上刊发了题为《跋太保玉戈——兼论召公奭的有关问题》一文,认为原题为《召公玉刀图》中的玉刀,定名误在认戈为刀,应为玉戈,依据铭文内容将其命名为太保玉戈
庞先生据拓本中的器形、铭文内容分析考证,认为其中所刻的大保,正是周初太保召公姬奭,他考证《书· 顾命》等内容,发现其中多次提到大保,尤其是《顾命》一文中,首次将官衔与人名相连,称作大保奭,据此可以推知,当时任职大保的,只有召公奭一人。
上世纪70年代末开始,中国的学者终于有机会来到华盛顿的弗利尔美术馆,亲自观察这一玉戈。比如1979年,李学勤先生出国讲学时曾亲见之。此外,包括陈梦家、李学勤、石志廉等学者都对铭文内容陆续撰文讨论,提出各自见解。
大体来讲,上述诸家认为铭文为二十七字。如下图弗利尔美术馆官方资料中引用陈梦家先生释文。

弗利尔馆方资料
该素材引用陈梦家先生1956年发表于《考古学报》上的文章,考证铭文为27个字,而不是端方或者杨调元认为的29字:六月丙寅,王在丰,令大保省南或帅汉造*,南令*候用**,走百人。(因输入法局限,具体文字请参阅上图内容)
其中指周成王,指周都丰京,太保即辅佐成王的太保召公奭,南国是指分布在江汉流域的巴、濮、楚、邓等诸侯国。周成王令召公姬奭省视南方的诸侯国,召公于是南巡,以加强了周与南方各侯国之间的联系,扩大了周朝在南方的影响力。
上世纪90年代,有学者继续对铭文作了补释,认为这二十七字释义大致为:召公奉周成王之命沿汉水南下,巡视南方诸国,因为濮曾协助武王灭商,召公在这次南巡时,奉命以百名仆御封赏濮候。
该太保玉戈从出土到流失海外时间很短,对于其研究条件有限。不过,目前出土的青铜器中,大概有20多件带有太保的铭文,有关学者对它们的持续研究,也能够有助于更清楚地解释这件玉戈上的铭文内容以及其历史价值。笔者亦希望借此系列文章抛砖引玉,请教、就正于方家。


本文为《我在美国贩文物”——上世纪初与弗利尔做生意的中国商人们》系列文章第七篇,未完待续。



  • 以下附件需要回复 1 次可见,已回复 0
  • 1、微信图片_20191111094905.png 337KB 已下载 0 次
  • 2、微信图片_20191111094902.png 143KB 已下载 0 次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上一篇:邵真-唐代恒州节度使李宝臣的判官、唐代户部尚书
下一篇:《重修百泉安乐窝碑记》---邵元冲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邵氏文化研讨网  

GMT+8, 2024-4-18 20:47 , Processed in 0.076565 second(s), 2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Designed by 999test.cn & 邵氏文化研讨网

© 2001-2013 Comsenz Inc.

QQ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