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氏文化研讨网

搜索
查看: 865|回复: 0

淳安最后一位拔贡邵勋华与东陵女子小学

[复制链接]

2030

主题

2311

帖子

3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280
发表于 2017-12-27 19:59:2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淳安最后一位拔贡邵勋华2017-07-27 07:07

淳安最后一位拔贡邵勋华
作者| 方浩然 转自 | 威商
邵勋华(1882——1963),原淳安县淳城镇下冯公街人,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八月,在杭州参加浙江省最后一科乡试。
这次乡试在杭州贡院(今杭一中校址)举行,于光绪二十八年八月初六举行盛大入考仪式,八月初八入围考第一场,至八月十二日三场考试全部结束,十三日返乡等待发榜。因这一次乡试,是由朝廷颁发诏书,补行光绪二十六年的恩科和二十七年的正科,两届并在一起举行,故考生特别多。又因为当时朝廷已颁布“新政”,科举制度也在渐变的过程中,改八股文程式为论策经义,使许多熟读八股文的老学究,猝不及防,瞠目以对,束手无策。邵勋华还真算是数得上的上档次的新学者,对伦策也有所准备,三场考试的试题范围也在预料之中。九月十三日揭晓发榜。浙江省按恩科、正科两科名额,共录取正榜214名,副榜36名。第一名解元为兰溪县刘焜夺得,邵勋华的名次虽未靠前,却得中在拔贡之列,可以直接报送入京,经朝廷所设的国子监再选拔一次,如果在朝廷的考试合格,便可以担任京官或外派担任知县。刚满20周岁的邵勋华,少年得志,第一次在省城杭州参加考试便获得拔贡资格,全淳安城为之轰动,对他的期望顿时升高,普遍认为一颗新星在冉冉升起,前来恭贺者经久不绝。
按照清代的考试制度,属贡生行列者有岁贡、恩贡、优贡、拔贡、副贡,此乃正途出身,俗称“五贡”。每年或两三年由地方官选送年资长久的廪生入国子监就学的,称为岁贡。逢国家盛典特别下诏考选的生员(即秀才)称为恩贡。每三年由各省学政从本省生员中择优保送生员,进入国子监的称为优贡。不定期由各省学政从本省生员中择优选送参加乡试合格的称为拔贡。乡试取人副榜,并直接入国子监就学的称为副贡。此外,还有例贡,即用捐纳金钱的办法取得的名位,所以又称捐贡。邵勋华名列“五贡”中的第四种,邑人对于邵氏年纪轻轻就金榜题名,不能不寄予厚望。
我认识这位拔贡邵勋华是在1963年7—8月间,我当时在华东革命大学浙江分校三部四班任教育干事,这一年的暑假期间,省教育厅委托我校举办中学教职员学习班。主要目的是政审,清除隐藏在教师队伍中的阶级异己分子,非常巧合的是我班接受的学员除淳安中学的教职员外,还有遂安中学、金华中学和兰溪中学等共八座学校的教职员。我是这个班的教育干事,负责辅导教职员。虽已过去70多年,我仍记得当时参加学习的老师中,有邵勋华、周巃章、吕杰等这几个人的名字。但影响最深的是邵勋华,因为他已属高龄,又是我们淳安唯一一位出身拔贡的人,加上我们之间个别谈话的次数又多。谈及最多的是当年参加科举考试的内容,特别是考试题目的内容,让我最感兴趣,我能够回忆起来的有这样一些:
第一场考试考历史方面,共有五题,一、汉宣帝信赏必罚综合论述;二、唐太宗盟突厥、宋真宗盟契丹的成败;三、元代分封诸王论。还有两题邵老因不熟悉题内容早已健忘。
据当年《浙闻纪事》报道,因为不考八股文,第一场考试结束,“诸生之抢病而出者多至百余人”。
第二场考试考对策,其内容为:治外法权通行于通商口岸,受病甚深,规复主权宜有良策。
第三场考试考国粹经义,据说共有三题,邵老能忆及的只是其中一题,似乎是从唐宋八大家之一的韩愈“原道”一文中选出来的,“生财有大道,生之者众,食之者寡,为之者疾,用之者舒,则财恒足矣。”
据《浙闻纪事》报道,三场考试结束,其中一些年长的,多次赴考而未能获取功名的老童生,竟有“四名考生病死,病危者十余人。”考场如生死场,科举考试绝非轻松之事,反对科举制度者前赴后继,成群结队,在国际国内多方面舆论压力下,卧于病榻奄奄一息的“老佛爷”慈禧太后,终于在支撑病躯下诏于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丙午科开始,所有各省的乡试、中央的会试以及各省的岁考、科考均一律停止,邵勋华期盼赴北京参加国子监学习的美梦也戛然而止。我国自隋唐以来实行一千三百多年的科举考试制度终于划上句号。邵勋华参加的一九○二年的考试成为浙江省最后一科乡试。
一九一一年十月十日,武昌一声炮响,全国响应,辛亥革命成功,统治中国二百六十五年的满清王朝终于彻底崩溃。《康熙王朝》电视剧中,老皇上临驾崩前所唱的“我真想再活五百年”,也不得不成为戏弄臣民的一句俚语。
适时务者为俊杰,邵勋华顺应时局,于民国初年(1912年后)创办东陵女子小学,自任校长,以后又任建德的浙江省第九中学、杭州市某两所私立中学教员,1949年淳安解放后,生计日饳,幸中共淳安首任县委书记张铎同志的关怀,担任县立中学的图书馆管理员。1963年秋,病逝于淳中教工寓所。
备注:文顶插图为清代杭州贡院遗址,现今杭州高级中学校内。




上一篇:走进邵嘉平的古砖世界
下一篇:宁波华天小学602班邵梓淇的《第一次奋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邵氏文化研讨网  

GMT+8, 2024-4-29 01:29 , Processed in 0.052551 second(s), 2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Designed by 999test.cn & 邵氏文化研讨网

© 2001-2013 Comsenz Inc.

QQ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