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选择 进入手机版 | 继续访问电脑版

邵氏文化研讨网

搜索
查看: 1612|回复: 5

转:犍为安乐窝最完整的史资(感谢感动作者罗家祥先生)

  [复制链接]

364

主题

585

帖子

4425

积分

邵门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4425
QQ
发表于 2020-8-10 06:38:5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安乐窝的变迁
罗家祥
青山绿水之地,古来皆为世外高人、红尘中人所爱。在犍为县的西山(旧名“翠屏山、大定山”),有犍为县的一大名胜“安乐窝”,即“犍为八景”之一“圣泉漱玉”之所在,就是一个风水极佳之所,历史上曾经为儒家、释家、道家“三教”所用。今天则为医家所用,亦不逾“慈悲为怀”之传统。“安乐窝”位于今犍为县城玉津镇的城西翠屏山脚下,今属县中医医院(2017年之前为县医院所用多年)。其得名由来已久,与宋代迁居犍为的邵氏有关。“安乐窝”最早为人们所利用,是东汉时期的崖墓。八十年代,县医院的住院部在此,山脚的单位是中共犍为县委党校。二者实际上相隔二三百米,中间还夹个犍为县酒厂的宿舍,80年代前期,二者之间房屋只有沿公路处基本连拢,其他的还有农田,有一条羊肠小道蜿蜒往北可上翠屏山的县医院背后,以前这里曾有多座剿匪牺牲战士之墓(后迁山顶的翠屏山公园内)。2000年前后,沿山的南北方向修过境公路,这一片土坡遂展现出来。2003年前后,县医院修建新门诊大楼。此楼背靠山坡,面向东方,沿公路往上,有着几十座崖墓,都是“泡砂石”的崖,其实很容易砸碎。当挖掘机在挖砸这些崖墓时,笔者正好无事从这里经过,上去亲眼瞧见了这些崖墓,大约1人多高,规模并不很大,空无一物,许多已经自己崩塌或者为挖掘机挖砸开了。 ——这些崖墓,附近往南一点靠山的、今县疾控中心对面的地段,仍然有着不少。自汉至北宋,这里一直是悄悄寂寂的。谁知从两宋之交,它竟然成为犍为文脉最深厚的地方,以至于三教汇医。
(一)儒家邵氏宅两宋之交,这里成为一代大儒邵伯温隐居的地方,以“安乐窝”闻名于世;邵伯温(1057年—1134年),字子文,洛阳人。大易学家邵雍之子。其实,最早的“安乐窝”并不在犍为县,而是在洛阳。据《宋史》卷427《道学列传》里与周敦颐和二程、张载并立的《邵雍传》(以上五人即著名的“北宋五子”)记载:邵雍“初至洛……虽平居屡空,而怡然有所甚乐,人莫能窥也。及执亲丧,哀毁尽礼。富弼、司马光、吕公著诸贤退居洛中,雅敬(邵)雍,恒相从游,为市园宅。雍岁时耕稼,仅给衣食。名其居曰‘安乐窝’,因自号‘安乐先生’。”邵雍一生都是布衣,但是凭着不凡的学识和人格魅力,得到了官宦人家(特别是保守派)和普通百姓的喜欢,故其曾经赋诗一首:           “家虽在城阙,萧瑟似山阿。             远去名利窟,自称‘安乐窝’。” 其实,这里的“安乐窝”,根本就是儒家“安贫乐道,忧国忧民”的代名词。那时的邵雍,除了满腹的才华其实很穷,是在学生的帮助下才结婚,于45岁生下的邵伯温。邵雍把坐落于洛阳的陋室称为“安乐窝”,从字面上讲,“安乐”是安定、快乐的好意思,正如则《史记·秦始皇本纪》所言:“以诸侯为郡县,人人自安乐,无战争之患,传之万世”。“安乐窝”的确是个好名字,一直流传至今,今天的洛阳市洛龙区洛阳桥南仍然有个“安乐窝村”,已成一景。邵雍所处的北宋末期,内忧外患十分严重。他预见到天下将要大乱,常曰:“世行乱,蜀安,可避居。”临死,叫长子邵伯温避居于蜀。宋徽宗宣和末,邵伯温依照父亲之言,尽室入蜀,故免于“靖康之难”,而且当了成都府路提点刑狱(司法官)等高级官员(治在嘉州,俗称“西蜀宪”)。后来他不愿当官了,就卜在犍为县的西山隐居。这个“西山”,就是今天犍为县城玉津镇西边的翠屏山(邵博号“邵西山”,即此)。在这里,邵伯温住宅依然沿用洛阳的旧名“安乐窝”。——这是他不忘故土,也是希望天下“安宁快乐”之意。为了区别于洛阳的“安乐窝”,民国《犍为县志》卷1《疆土志·风景》称之为“小安乐窝”:“小安乐窝[即圣泉漱玉]:城西里许,翠屏山麓,竹木蓊蔚,古寺清幽,山背有四方井,名‘圣泉’,出自山半,四时不涸,莹洁如玉,清冽异常,时人常为瀹茗之会云。” 犍为的安乐窝风水极好,山泉潺潺,美景如画,所以后来这里成为赫赫有名的“犍为八景”之一的“圣泉漱玉”。故清道光二十九年(1849年)咸丰元年(1851年)任犍为知县的杨炳锃在其《重修邵公祠记》里写道:“(邵伯温)晚卜于犍,知必有取于犍之山川风土,而后安于斯、乐于斯,恋恋不置也。此犍‘安乐窝’之名所由始乎?”到此时,杨炳锃一入山门,就见到了“西蜀安乐窝”的门楣。邵伯温在这里隐居,除了编纂自己的作品如《邵氏闻见录》等,同时,他还要整理父亲邵雍的遗著,包括《皇极经世》《观物内外篇》《先天图》等,这些中国哲学史上重要的图籍,都是在犍为县里完成并刊行的。据南宋井研县人李心传撰《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78载:绍兴四年(1134年)秋七月壬戌,“右奉直大夫致仕邵伯温卒于犍为县,年七十八。(邵)伯温有《闻见录》《辨诬》等书,皆行于世。”邵伯温去世后,就葬于城南的黄花冲。后来,邵伯温的长子邵溥、次子邵博都先后在这里隐居,邵博也是葬在犍为。这“三邵”的到来,给犍为的历史文化增添了极其厚重的一页。“三邵”离世后,这里改建为邵氏祠堂。后毁于兵燹。邵氏留有一些遗物,如嘉庆《犍为县志》卷9《艺文志》载:“邵氏千字文石刻:宋·宣和末,邵伯温与子(邵)博仕蜀,家于犍为,隐居大定山。遗草书千字文石刻,为寺僧所毁。见《总志·器物谱》,及旧《县志·杂录》。” 到了明代成化年间,这里已经兴修起来资圣寺。但在嘉靖时,又在其侧修了“邵子祠”。
(二)释家资圣寺明成化年中,原邵氏祠堂旧址改为“资圣寺”。据民国《犍为县志》卷2《建置志》:“资圣寺莲池石桥:在大定山资圣寺内,今池与桥俱亡,惟寺壁有明成化十七年《车述碑记》。[附录]”应该说,资圣寺始建于明成化十七年(1481年)之前。清乾隆时犍为县人余光祖作《重修资圣寺记》追记道:“邑西之翠屏山,去城里许,宋邵伯温制置西川侨居于此,遂以得名。后人即其宅,建祠以祀。其改为寺,则始自有明中叶,其名‘资圣’者,殆以地有‘圣泉’故也。”取名“资圣寺”的原因,是这里地有“圣泉”之故。又据乾隆《犍为县志》卷1《地里志》载:“邵伯温故宅:在翠屏山,一名‘安乐窝’。明成化中建资圣寺。”这里可见资圣寺最早是修于明成化年中。其卷2《建设志》载:“资圣寺:[县西一里,即大定山。有圣泉,故名‘资圣’。古设僧会司(管理僧人的机构)于此。]寺建于明成化间。甲申后,独存大雄、天王二殿。寺僧悟坤、性元、清华康熙元年自别郡归,开除榛莽,重葺殿宇,左右建僧舍各三间,竖大定山坊,稍复旧观。历数十年,住持无人,复就摧颓。五十九年,有僧智广募众补造,丛林复盛,常住田亦清理如旧。”嘉庆《犍为县志》卷3《建置志》另外补嘉庆后的情况:“资圣寺:[……至嘉庆间,僧寂慧倍加培修,多植松柏,望之苍然。亦邑中胜境也。]”资圣寺里有些物件,被记录下来。如,嘉庆《犍为县志·卷十·丛谈志》载:“资圣寺铁佛菩萨像六尊,铸字剥蚀无存。其一为燃灯佛,次千手观音,次伽蓝,次文殊,次观音,次普贤,约高三四尺不等。经明季兵燹,多有缺损。”同卷又载:“资圣寺石香炉三座,玲珑嵌空,雕凿精巧。炉凡四层,遍刻人物。中座上镌‘李时兴施于天顺四年(1460年)。’右座上镌‘杨洪施于正德戊辰年(三年,1508年)。’左座上镌‘罗本冠施于正德丁卯年(二年,1507年)。’明季兵乱,炉上石人,悉为贼击去其首,余尚完好如初。”因为资圣寺有铁佛菩萨像6尊,所以这里也俗称“铁佛寺”,晚清宣统二年(1910年),经征员、贵阳人陈榘游此,写了《铁佛寺记》,看见荒凉的大殿里,佛衣座上犹有“成化八年蒲江张太洪等发心造”等约200余字。又载:“资圣寺一石人,未详所自。疑是前人墓前所置翁仲也。与石人对置者,有石鼓一。”又载:“资圣寺方石,在大殿佛前。寺建自宋绍兴中,不知石置何时?相传有僧,朝夕礼佛,膜拜其上,至今行迹宛然。每遇积阴开霁,其痕愈显。”——多书提到资圣寺始见于宋高宗绍兴年间,其实这是错误的,因为这是邵伯温父子隐居于此的时间,而非建寺庙的时间,实际上是始建于明代成化年间。民国《犍为县志》卷2《建置志》:“资圣寺莲池石桥:在大定山资圣寺内,今池与桥俱亡,惟寺壁有明成化十七年《车述碑记》。[附录]” 月夜与友人登郭外诸山遂至资圣寺月夜至资圣寺                          程尚濂(犍为知县,永康人)皓魄挂崚<山曾>,危崖许共登。岚光迎蜡屐,露气满枯藤。乱石萤千斛,高风雁一绳。夜阑松子落,闲话到山僧。见《程尚濂诗集》卷11,嘉庆《犍为县志》作“月夜至资圣寺”, 资圣寺(据民国《犍为县志》,第二个黄区的字是“小安乐窝”。上面既有资圣寺,南边又有清虚宫和铁佛寺。但三者非同时存在。) (三)儒家邵子祠整个明代,新修了邵子祠一次。这是在嘉靖二十三年(1544年),任犍为知县的卢凤仪于资圣寺之右,新修了“邵子祠”。卢凤仪,云南太和县,举人,因督木政有功,后升为户部主事。
此时资圣寺与邵子祠并存于世。据乾隆《犍为县志》卷1《地里志》载:“邵伯温故宅:在翠屏山,一名‘安乐窝’。明成化中建资圣寺。嘉靖间,邑令卢凤仪于寺右为邵子祠。崇祯末,遭献贼之乱,毁于兵。”据后来的追记,里面最初只有邵伯温父子的木主(木制牌位)。据民国《犍为县志》卷2《建置志》载:“邵公祠:在城西里许资圣寺后,即‘安乐窝’,祀邵伯温父子。宋绍兴中废为寺〔祠〕。后毁于兵。明嘉庆〔靖〕间,卢令凤仪再建。明末,又毁。” 明末因张献忠之乱,邵子祠又毁于兵燹。入清,至少又有5次兴建。第一次,康熙二年(1663年),县人罗统、吴长秀把资圣寺的田地当了,用于重新兴建祠堂,并进行扩建。据民国《犍为县志》卷2《建置志》载:“邵公祠:……清康熙二年,邑人罗统〔国〕、吴长秀等集资,当寺僧田业兴祀、拓祠。”所集资是3万钱。第二次,乾隆初,知县宋锦重建。据乾隆《犍为县志》卷1《地里志》记载,到了乾隆八年(1743年),因资圣寺后旧有洞基,知县宋锦第二次修邵子祠,“乾隆八年,邑令宋锦率绅士捐俸重建(邵子祠)。祠成,致祭,并命僧看守,酌分常住田租为补葺、祭祀之费。” 这次,官方派人看守,并以“常住祭田”补助了修补等日常费用。对于这一次,同书的卷2《建设志》载:“邵子祠:县西资圣寺。以邵博尝居此。旧有祠,今毁。乾隆十一年,邑令宋锦率绅士重建。”这里提到是乾隆十一年由宋锦率绅士重建,与卷1所说的乾隆八年不同。因为宋锦于乾隆三年(1738年)至十一年(1746年)任犍为知县,所以这两种说法均有可能。此时祭祀的只有邵博的木主。第三次,乾隆五十二年(1787年),由来犍为的邵氏后裔邵墩进行部分修理。民国《犍为县志》卷2《建置志》载:“(乾隆)五十二年,邵墩客犍,清理祠墓,再加修理,并移王贾氏夫人墓碑于墙壁上。[有《记》]”嘉庆《犍为县志》卷3《建置志》:“邵公祠:[县西一里。乾隆十一年,知县宋锦重建。五十二年,后裔邵墩复加修理,增设木主合祀。详古迹。]”邵墩原居四明(今浙江省宁波市),后来为了寻找于乾隆五十一年之前来犍为寻访祖迹,并定居犍为教书。他访黄花冲,游翠屏山,观安乐窝,饮漱玉泉,不仅修复了邵氏墓地,并重修邵子祠,对物是人非的境况不禁唏嘘,于是写诗《谒子文公祠》(邵伯温字子文),又写了《重修安乐窝记》,云:“拜谒之余,见夫阶颓壁破,蛛网尘迷,慨然曰:‘此而固陋,弗图可乎?’为之谋板干柱础、瓴甓垣墉。栋楹榱桷之挠折者,易之;赤白之漫漶不鲜者,新之。”他设木主3个:“中子文公位,左公济公(邵博)位,右子文公之妹夫朱进士(朱虚)及子文公之妹花生位。而移旧存墓道前残碑,安置其侧。” 他还慨然赋《游犍为翠屏山志感诗》,节云: “圣泉沁心脾,岚翠粘衣屦。名区得名人,岩谷乃成趣。溯昔有宋时,先世曾此住。窝仍‘安乐’名,疑有鬼神护。……”
不仅如此,他还于乾隆五十一年写下了《安乐窝赋》,算是为“圣泉漱玉”一景添上了最华丽的篇章,既表达了他对先人的景仰之情,也再现了安乐窝的美丽风光。同样是乾隆时期的人、担任四川省学政的吴省钦,曾经写下《犍为寻邵公济祠》一诗,题目下有注:“原注祠在资圣寺后”,可见寺、祠并存。
犍为寻邵公济祠……此老亦吾师,卜筑犍山右。为文告宗祊,萍泊事非偶。当时弦诵处,邑改人不朽。破庙介龙池,草径飒柽柳。金仙座拥前,木主龛蔽后。后山围翠屏,石气润檐枓。…… 第四次,嘉庆二十年(1815年),知县王梦庚重修邵子祠。据嘉庆《犍为县志》卷2《方舆志》载:“宋·邵伯温故宅:[一在子云山,一在翠屏山。在子云山者,盖其初居也。在翠屏山者,旧名‘安乐窝’。向惟存邵博木主。嘉庆二十年,知县王梦庚重加修葺。添设(邵)伯温木主于中,并伯温长子(邵)溥、三子(邵)傅、妹夫朱虚、妹邵氏及溥姨夫王景道、姨姊贾氏木主合祀焉。]”这次,原来的邵博木主之外,又增加了邵伯温等一家共6人的木主,为在犍为县隐居的邵氏一家团圆了。其中王景道和贾氏是夫妻,贾氏的妹妹就是邵溥夫人。《宋夫人贾氏墓志铭》(也叫《王景道妻贾氏墓志铭》)是犍为县境内可查最早的一个墓志铭。第五次,道光二十九年(1849年),因为知县杨炳锃去拜访邵子祠,却见到荒凉的景象,于是决心重修。在他的主持下,又进行一次维修。此次有罗祥麟等人参与,并得到余、祝、龚、巫各大姓捐资赞助。民国《犍为县志》卷2《建置志》载:“道光三十年,杨令炳锃[有《记》]、邑人杨恒裕、孙焕文、罗祥麟、王南鹏、袁洪翼及余、祝、龚、巫各姓捐资再修。杨令更于学宫项下拨田一股,为常住祭田;另拨一股,置义塚,交邵祠斋长轮管。于是春秋二季,均帖请本城官绅同祭,颇为丰洁。”这次重修实际上发生于二十九年,因为杨炳锃写的《重修邵公祠记》就是落款于该年。为了长久祭祀,还在学宫项下拨田一股,将其收入用于邵子祠。同卷载:“光绪十七年,孔庙款缺,将田拨还。民六,又将义塚田业一并拨还,仅余王、杨、罗、孙等姓置业,年收租谷十余石,各姓轮管,仍作春秋二祭及培修祠墓之用。旋复全行提作县立中学专款,祀停。”这里记载了历代对于邵公祠的修复以及祭祀事项。应该是到了民国六年(1917年)才把邵子祠的祭祀停了。至此,作为儒家胜迹的邵子祠淡出历史。
道家清虚宫清道光二十七年(1848年,丁未)之夏,犍为开始新修清虚宫,到次年即道光二十八年(1848年,戊申)之春竣工。其地址就是又变得荒凉的安乐窝。  清虚宫有3个门,其一有“空明洞天”4个字,一个写有“芥子须弥”4个字,还有一个便门。正殿,是张三丰的坐像,以弟子余十舍、沈线阳等配之。县人罗祥麟写了《新建清虚宫记》。民国《犍为县志》卷2《建置》载:“[宫名]清虚宫。[所在地]西门外,翠屏山麓。[创建年代]清道光二七。[培修年代]清光绪二三。[备考]三重。即三丰祠。左,丹亭;右,琴亭;中,池有桥可通。罗祥麟《记》附后。门有戏台,考祀铁佛。民十九,被王团折毁。”此“王团”,即当时犍为县的驻军24军的团长王麟生。清虚宫有一个石碑,板面呈矩形,长约180厘米,宽约70厘米,由罗祥麟(即罗建常)题写“清虚宫”3字,竖刻3个大字,2草1楷,书法精妙。后来,随着时局的变化,安乐窝用途的变迁,此碑流落,竟然到米井街一户人家里当作阳沟的盖板!上世纪80年代冬末春初一个晴朗的下午,犍为教师进修学校语文高级老师黄德彰发现后,以一封短信致时任犍为县文化局局长税治文,请求相关部门收存此件文物。“清虚宫”石碑如今才得以伫立于犍为文庙的碑廊里。

道光二十八年(1848年)四月刻,罗祥麟颂,韩世勣正书。(出北京图书馆藏中国历代石刻拓本汇编)


医家为医院80年代的县医院。图中为旧建筑旧日医儒一家。作为一代大儒,邵伯温除了继承父亲的易学,精通儒学,还颇习医学。据明代李时珍医药学巨著《本草纲目》载“姜石(《唐本草》)。【释名】<石羌>砺石  (李)时珍曰:姜石以形名。或作礓砾,邵伯温云:‘天有至戾,地有至幽,石类得之则为礓砾是也。’俗作硗砺。”可见邵伯温对于医学有一定的贡献。只是,当年的邵伯温怎么也不会想到,自己当年隐居著书的“安乐窝”,竟然在近千年之后,成立真正救死扶伤的医院,先后被犍为县人民医院(县医院)和犍为县中医医院所用。 犍为县卫生院于1953年9月,由城内的城隍庙迁到安乐窝。1956年3月,因防疫股划出,改名“犍为县医院”,4月24日改名“犍为县人民医院”。1957年4月28日,县医院门诊部由安乐窝迁西街的保健站(后为县财政局及再后的中国银行犍为县支行陆续使用),原来的旧庙一度作为综合病区,再作为职工宿舍。1989年,原来的祠堂、一直沿袭使用的旧式建筑全部拆除,修成了新的职工宿舍楼。2017年12月,县医院整体由安乐窝迁城南的新院。自从县医院在此办医,这“安乐窝”更加成为老百姓口头的语言,一说“去安儿(乐)窝”,都知道是去看医生,而淡忘了其本来的意义。犍为县中医院新院内科大楼犍为县中医医院(原名“犍为县中医院”)原位于南街,在县医院搬走2年后,于2019年12月迁入安乐窝,继续作为医疗场所。经重新装修后,焕然一新,体现出来浓郁的中医特色。犍为县中医院新院外科大楼于是,“安乐窝”不仅成为犍为县的一个著名风景名胜,而且成为人文荟萃之地,更成了“发大慈恻隐之心,誓普救含灵之苦”的救死扶伤的医院,优美的环境使得病人康复更快。“天地间,人为贵。”儒家拯民以仁义、释家脱民以觉悟、道家安民以清净。三者皆以解脱百姓苦难为目的——最后,儒、释、道三教合一,汇为医家。大医精诚,济世救民;大同世界,普惠众生,斯所谓“安乐窝”之真谛也。                                  (2020年7月9日凌晨)  作者:
罗家祥。长于西南夷、三国、四川及乐山地方文史。
         四川省社科院四川客家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         四川省作家协会会员。         乐山市政协第七届特约文史研究员。         犍为县第十届政协委员。         犍为历史文化研究会副会长,兼《金犍为》杂志主编。主要文史作品:已经公开出版、发表各类文字300万字。      《非常梦:中国古代历史上的22个奇梦》(广 西人民出版社2009年) 。      《龙颈:决定帝国命运的富二代》(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2010年) 。      《梦太奇:梦的品析》(凤凰出版传媒集团凤凰出版社2011年) 。      《性格之王曹操》(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2011年) 。      《犍为郡记》(四川出版集团天地出版社2015年,获乐山市人民政府第17次社科二等奖)。      《二十五史乐山史料集》(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即出。被列为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巴蜀全书》后期资助项目)。     《历代实录乐山史料集》(已毕,待刊)。     《乐山历代沿革》(已毕,待刊)。     《犍为历史地理》(已毕,待刊)。
主要建议:       建议犍为县申报联合国“千年古县”,已由县委县政府采纳并被在进行中。       建议为乐山市“世界遗产”制定保护条例被采纳,已经有乐山市人大制定《峨眉山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保护条例》和《乐山大佛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保护条例》并于2020年1月1日起实施。



上一篇:《中华寻根网》开放9种邵氏宗谱在线阅览
下一篇:周武王建立周朝的具体日期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64

主题

585

帖子

4425

积分

邵门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4425
QQ
 楼主| 发表于 2020-8-10 06:56:38 | 显示全部楼层
永庆注:安乐窝所属行政区划的变迁——

犍为县城——玉津镇,

随着改革的日新月异,

多少陪伴着我们成长的,

只属于老犍为的记忆正在逐渐消失!


何东 摄|航拍犍为城

犍为,这个生养我们的地方,

有我们熟悉的街道和青山绿水,

有我们最美好的青春韶华,

更有让我们牵挂的血脉至亲…

数百年沉浮之间,

犍为渐渐褪去当年旧貌,

喜换新颜。


何东 摄|航拍犍为城

玉津镇来源

玉津镇位于岷江下游西岸,

北距乐山58公里,南距宜宾110公里,

地理位置优越。

先后作县治所700余年历史,

清末名城厢镇,

民国时为中城镇和旗高乡辖范围。

1951年3月更名新城镇。

1958年9月新城镇和安乐乡并入新城人民公社。

1960年1月新城镇更名城关镇。

1981年11月更名玉津镇,

以岷江出碧玉故名。



县政府大门

1992年9月撤销安乐乡,

并入玉津镇,实行镇管村体制。

1999年6月撤销凤石街居委会,

并分置为凤岭街、梧荫街、天生园街、学府街、圣泉路街、漱玉街、石笕桥街等居民委员会。

至此,全镇总面积29.8平方千米。



犍为文庙

地理位置

玉津镇地处岷江和马边河三角地带,

三面环水,

大部分地域为岷江和马边河冲积平原,

仅西北部为丘陵地区,区内山峦起伏,

冲槽纵横,山峰海拔均不太高。

从北到南依次为:张纲山、舞凤山(即凤凰山,清知县王梦庚见此风景奇秀,手书“凤岭梧阴”刻于石,为本县八景之一)、大定山(真武山和翠屏山)、文豹山(即狮子山,山顶建有气象站)、棋盘山、大山坡、铜鼓顶山等。

玉津镇境内水系发达,

其中岷江从西北叉鱼滩入境,

经岷江大桥蜿蜒绕县城流向黄旗山,

进而折向西南,

于朱石滩处再折向东南于河口街出境。

马边河从清溪南岸沱入本镇铜高村,

经机场村入河口街汇入岷江。



岷江

历史悠久

玉津镇为城历史久远。

北宋理学家邵雍为避战乱,

举家于北宋末年迁来犍为,

于城西大定山建寓居名安乐窝;

安乐窝的寓意很好:

安时顺处,乐由心生,

解放后,安乐窝所在的乡定名为安乐乡,

寓指人民居有定所,安其所业,

从此安居乐业。

地域范围则涵盖了整个县城郊区,

南北纵横有十公里,东西距离约五公里。

上世纪八十年代,

因撤乡并镇,安乐乡并入了玉津镇管辖。

安乐乡的名字在犍为版图上消失了。

但安乐文化作为犍为的名片,

它的探索研究却才刚刚开始,

正可谓:江山依旧在,只是朱颜改。



犍为大十字路口



龙池公园



池壕沟街

交通发达

玉津镇水陆交通四通八达,

国道213线穿城而过。

2000年底全镇实现每个组通公路,

岷江水道的犍为盐关码头,

已成为本县产品的出海通道,

上可达乐山,下可达宜宾、重庆乃至上海。

如今的犍为“一航一港一高速两铁三干线”

构建高速、高铁、航道、干线公路

四大交通网络通道贯穿全县



盐关码头|牛晓勇摄



西街龙池车站

经济发展

玉津镇经济在民国时期,

城区以手工业作坊为主,

解放后凡未停办的厂均于1956年进行公私合营,

改造成为合作企业,

并先后新建了县属米厂、石灰社、新城农具社等一批企业。

70年代中期乡镇企业兴起,

国营、集体、私营、个体企业如雨后春笋。

2000年末,镇境内有各类企业百余家,

其中年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工业企业有凤生纸业、华生瓶业、玻制厂、玉津印包厂、川南减震器公司、成华瓷业、粮油工业公司、蜀乐药业、明丰化工厂、自来水厂、天然气公司等近20家。

农村经济从民国以前至解放后很长一段时期,

均以粮食种植为主。

进入90年代,对农业产业结构调整,

到2000年全镇发展茉莉花花卉、蔬菜、畜禽养殖,

1995年11月国家民政部授予本镇“中国乡镇之星”殊荣。

1997年11月经县委、政府验收,

本镇率先实现小康目标。



犍为南街


嘉会门




城门

文化产业

玉津镇内有高中、职中各1所;

初中、小学、幼儿园若干;

此外还有县委党校、教师进修校等。

文化产业发展空前,玉津镇内电影院、歌城、书店、图书馆、文化馆发展迅速,而且文物古迹众多,其中保存完好的有文庙。

已毁的古墓、古迹有张纲墓、邵伯温墓、城隍庙、武庙等。



犍为文庙

发展是一座城市的阵痛,

可能会因为一些地标的消失而唏嘘不已,

也可能会因为一些工程的建设而怨声载道。

昔日的犍为郡虽不比今日的繁华,

却是老一代人刻在心头永久的记忆!

城市在进步,市政在便捷,

一座崭新的犍为城同样散发着往昔的荣光。



何东 摄|黄旗坝



何东 摄|鹭岛广场


何东 摄|晶蓝湾



何东 摄|黄旗大道环岛公路


何东 摄|犍为分洪濠

犍为玉津镇

这个具有“古韵”的千年古城

站前的商店、摩的师傅的拉喊……

无不承载着几代人的回忆

那些逐渐消失或已经消失的记忆

都是时间带不走的珍藏

……

-END-

来源:犍为县志

图片:岷江历史资料库、何东、牛晓勇、头图-宋伟摄

编辑策划:李佳露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64

主题

585

帖子

4425

积分

邵门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4425
QQ
 楼主| 发表于 2020-8-10 07:10:35 | 显示全部楼层
犍为县城——玉津镇,

随着改革的日新月异,

多少陪伴着我们成长的,

只属于老犍为的记忆正在逐渐消失!


何东 摄|航拍犍为城

犍为,这个生养我们的地方,

有我们熟悉的街道和青山绿水,

有我们最美好的青春韶华,

更有让我们牵挂的血脉至亲…

数百年沉浮之间,

犍为渐渐褪去当年旧貌,

喜换新颜。


何东 摄|航拍犍为城

玉津镇来源

玉津镇位于岷江下游西岸,

北距乐山58公里,南距宜宾110公里,

地理位置优越。

先后作县治所700余年历史,

清末名城厢镇,

民国时为中城镇和旗高乡辖范围。

1951年3月更名新城镇。

1958年9月新城镇和安乐乡并入新城人民公社。

1960年1月新城镇更名城关镇。

1981年11月更名玉津镇,

以岷江出碧玉故名。



县政府大门

1992年9月撤销安乐乡,

并入玉津镇,实行镇管村体制。

1999年6月撤销凤石街居委会,

并分置为凤岭街、梧荫街、天生园街、学府街、圣泉路街、漱玉街、石笕桥街等居民委员会。

至此,全镇总面积29.8平方千米。



犍为文庙

地理位置

玉津镇地处岷江和马边河三角地带,

三面环水,

大部分地域为岷江和马边河冲积平原,

仅西北部为丘陵地区,区内山峦起伏,

冲槽纵横,山峰海拔均不太高。

从北到南依次为:张纲山、舞凤山(即凤凰山,清知县王梦庚见此风景奇秀,手书“凤岭梧阴”刻于石,为本县八景之一)、大定山(真武山和翠屏山)、文豹山(即狮子山,山顶建有气象站)、棋盘山、大山坡、铜鼓顶山等。

玉津镇境内水系发达,

其中岷江从西北叉鱼滩入境,

经岷江大桥蜿蜒绕县城流向黄旗山,

进而折向西南,

于朱石滩处再折向东南于河口街出境。

马边河从清溪南岸沱入本镇铜高村,

经机场村入河口街汇入岷江。



岷江

历史悠久

玉津镇为城历史久远。

北宋理学家邵雍为避战乱,

举家于北宋末年迁来犍为,

于城西大定山建寓居名安乐窝;

安乐窝的寓意很好:

安时顺处,乐由心生,

解放后,安乐窝所在的乡定名为安乐乡,

寓指人民居有定所,安其所业,

从此安居乐业。

地域范围则涵盖了整个县城郊区,

南北纵横有十公里,东西距离约五公里。

上世纪八十年代,

因撤乡并镇,安乐乡并入了玉津镇管辖。

安乐乡的名字在犍为版图上消失了。

但安乐文化作为犍为的名片,

它的探索研究却才刚刚开始,

正可谓:江山依旧在,只是朱颜改。



犍为大十字路口



龙池公园



池壕沟街

交通发达

玉津镇水陆交通四通八达,

国道213线穿城而过。

2000年底全镇实现每个组通公路,

岷江水道的犍为盐关码头,

已成为本县产品的出海通道,

上可达乐山,下可达宜宾、重庆乃至上海。

如今的犍为“一航一港一高速两铁三干线”

构建高速、高铁、航道、干线公路

四大交通网络通道贯穿全县



盐关码头|牛晓勇摄



西街龙池车站

经济发展

玉津镇经济在民国时期,

城区以手工业作坊为主,

解放后凡未停办的厂均于1956年进行公私合营,

改造成为合作企业,

并先后新建了县属米厂、石灰社、新城农具社等一批企业。

70年代中期乡镇企业兴起,

国营、集体、私营、个体企业如雨后春笋。

2000年末,镇境内有各类企业百余家,

其中年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工业企业有凤生纸业、华生瓶业、玻制厂、玉津印包厂、川南减震器公司、成华瓷业、粮油工业公司、蜀乐药业、明丰化工厂、自来水厂、天然气公司等近20家。

农村经济从民国以前至解放后很长一段时期,

均以粮食种植为主。

进入90年代,对农业产业结构调整,

到2000年全镇发展茉莉花花卉、蔬菜、畜禽养殖,

1995年11月国家民政部授予本镇“中国乡镇之星”殊荣。

1997年11月经县委、政府验收,

本镇率先实现小康目标。



犍为南街


嘉会门




城门

文化产业

玉津镇内有高中、职中各1所;

初中、小学、幼儿园若干;

此外还有县委党校、教师进修校等。

文化产业发展空前,玉津镇内电影院、歌城、书店、图书馆、文化馆发展迅速,而且文物古迹众多,其中保存完好的有文庙。

已毁的古墓、古迹有张纲墓、邵伯温墓、城隍庙、武庙等。



犍为文庙

发展是一座城市的阵痛,

可能会因为一些地标的消失而唏嘘不已,

也可能会因为一些工程的建设而怨声载道。

昔日的犍为郡虽不比今日的繁华,

却是老一代人刻在心头永久的记忆!

城市在进步,市政在便捷,

一座崭新的犍为城同样散发着往昔的荣光。



何东 摄|黄旗坝



何东 摄|鹭岛广场


何东 摄|晶蓝湾



何东 摄|黄旗大道环岛公路


何东 摄|犍为分洪濠

犍为玉津镇

这个具有“古韵”的千年古城

站前的商店、摩的师傅的拉喊……

无不承载着几代人的回忆

那些逐渐消失或已经消失的记忆

都是时间带不走的珍藏

……

-END-

来源:犍为县志

图片:岷江历史资料库、何东、牛晓勇、头图-宋伟摄

编辑策划:李佳露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64

主题

585

帖子

4425

积分

邵门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4425
QQ
 楼主| 发表于 2020-8-10 07:11:17 | 显示全部楼层
邵逸夫先祖长眠于犍为县

微犍为
2017-07-13
罗家祥


邵逸夫先生像

2014年1月7日,107岁的邵逸夫先生在香港驾鹤西去。

邵逸夫先生原名邵仁楞,1907年生于浙江宁波镇海。邵家八兄弟姐妹中,他排行第六,后被尊称“六叔”。他在香港奋斗一生,是邵氏兄弟电影公司的创办人之一,拍摄上千部电影,曾经担任香港电视广播有限公司荣誉主席等。

邵逸夫先生是一位成功的大企业家,更是一位著名的慈善家。自1985年以来,他通过邵逸夫基金与教育部合作,连年向内地教育捐赠巨款建设教育教学项目超过6000个,各地许多学校如四川大学等都有“逸夫楼”。他历年捐助社会公益、医疗慈善等超过100多亿港元。2003 年他创立 “邵逸夫奖”,这个重要的奖项被称为“东方诺贝尔奖”。

因为他的杰出贡献,早在1990年,中科院紫金山天文台就将发现的第2899号行星命名为“邵逸夫星”。1991年,美国旧金山市将每年的9月8日定为“邵逸夫日”。

邵逸夫先生自称是浙江宁波镇海人,但鲜为人知的是:他的先祖,就是赫赫有名的易学家邵雍。邵雍的儿子邵伯温隐居嘉州(今乐山市)犍为县,死后也长眠于犍为县的城南黄花冲,陪着他的还有妹妹邵花生和丈夫朱虚,以及邵伯温儿子邵溥和邵博等。

根据邵逸夫先生生前亲笔题名的《邵氏宗系汇集》(宁波出版社,2006年10约第1版)所显示,邵逸夫先生的直系祖先是邵雍—邵伯温—邵溥。

邵雍其先是范阳人,怎么子孙会到四川,再流播于浙江省,更到香港?说起来,这真是一段千古奇缘……

邵雍:布衣从祀孔庙唯一人

今天各地体制完备的文庙里,都有孔门弟子塑像或牌位,其中最奇特的一个就是邵雍,因为他是唯一一个没有当官却以布衣身份得以从祀孔庙的。

邵雍(1011—1077年),字尧夫。根据《宋史》,其先是范阳人,父邵古徙于衡漳,又徙于共城。当邵雍年30岁时,游于河南,将其亲葬于伊水边上,遂为河南人。

邵雍少时,自雄其才,慷慨欲树功名,于书无所不读,于是博学多闻,游历齐鲁宋郑,又得到共城令李之才的教诲,受《河图》、《洛书》等学问,于是精于《易学》(所以现在许多算命先生都打着邵雍《梅花易数》的旗号)。他与周敦颐、程颢、程颐、张载号称北宋“五子”,有名的诗歌《山村咏怀》:“一去二三里,烟村四五家。亭台六七座,八九十枝花”就是他的名作。

邵雍的政治态度偏于保守,所以与司马光等保守派很是友善。但他与司马光不同的是,在“王安石变法”时,他并不赞成“硬碰硬”似的极力反对,而是教导学生在位的,不要随意辞职,应遵守新法,“能宽一分,则民受一分赐矣。”尽可能不扰民,造成不必要的损失。

邵雍有很多机会可以出仕,推荐他的奏章连篇累牍,但他一直没有出仕,而是悠游自得,名其居曰“安乐窝”,因自号“安乐先生”。他的朋友众多,为他修了12处住宿,以候其不期而至,名曰“行窝”。

宋神宗熙宁十年,甘于淡泊的邵雍去世了,年67岁,赠秘书省著作郎。元祐中赐谥“康节”。他的主要作品有《伊川击壤集》《皇极经世》等。

邵伯温:有恩于四川


邵伯温像

邵雍早年家贫,一直没有娶妻。后来得益于学生的朋友牵线,才于43岁结婚,45岁才生下邵伯温(1056年~1134年),所以有诗《生男吟》:

“我今行年四十五,生男方始为人父。

鞠育教诲诚在我,寿天贤愚系于汝。

我若寿命七十岁,眼前见汝二十五。

我欲愿汝成大贤,未知天意肯从否。”

邵雍临死,主要给儿子邵伯温交待了两件事:一是自己要葬在先人之旁,二是要全家去四川:“世行乱,蜀安,可避居”。 事后证明,邵雍果然有先见之明。

司马光等有名于当时,亦屈名位辈行与邵伯温为“再世交”。公元1085年三月,宋神宗去世,宋哲宗继位,太皇太后高氏听政,反对新法,司马光入相。司马光曾经想推荐邵伯温,未果而薨。朝廷后以荐,特授邵伯温为大名府助教,调潞州长子县尉。司马光死后,儿子司马康年幼,高后同情他,调邵伯温为西京教授以教导成长。

宋哲宗绍圣初,章惇为相。他是邵雍的学生,欲重用邵伯温,但因政见不同,邵伯温却不往,后来出外任职,以躲避章惇。

宋徽宗即位,以日食求言。邵伯温上书累数千言,因为党争,他为高后呼吁名誉,又著书《辨诬》。后崇宁、大观年间,以元符年间上书人分为邪正等,以此书分邵伯温在“邪”等中,出监华州西岳庙。过来很久,才得到知陕州灵宝县之类的芝麻官。当童贯为宣抚使时,许多人没有廉耻争出其门,但是邵伯温听说他来,故意出他州避之。

因为父亲临死的嘱托,宋钦宗靖康二年(公元1127年,丁未年),邵伯温带着全家到了蜀地,得以躲过“靖康耻”。后来他在蜀地长期任职,做了许多好事,比如知果州时,请罢每岁输泸南诸州的绫绢、丝绵数十万以宽民力。当时的运司还要继续收取,资以它用。但因邵伯温坚持,最终罢之,切实减轻了百姓负担。此外,他还歌颂果州是“小成都”,至今为南充人民不忘。

后来他先后被任命为兴元府、遂宁府、邠州等地的地方官但都不去,擢为成都府路提点刑狱(负责司法)。这时贼史斌破武休,入汉、利,窥剑门,他与成都府利州路兵马钤辖卢法原合谋守剑门,结果史斌不能入剑门,“蜀人德之”。

邵氏一家与嘉州关系非常密切。邵伯温曾经在嘉州任成都府路提点刑狱(治在嘉州)。邵伯温喜欢一路品题,今天的乐山大佛旁有个他的手迹“ 弥勒大像”,每个字大小一米见方。后来,在任利路转运副使、四川制置司参议后,他不愿当官了,于是提举太平观(变相退休),一家都隐居于嘉州犍为县。

他为什么要隐居犍为县呢?首先自然是风水不错,李章《嘉望亭记》言“犍为山水,为两蜀最”,清代的状元骆成骧曾经言:“犍为山水冠巴蜀”。更重要的这里的风物与洛阳相似,慰藉了他的游子思乡之心。在这里,他又建了一个“安乐窝”,清代,这里一度有祠堂祭祀邵伯温和儿子,再改为资圣寺。

他在犍为县期间,除了悠游山水,主要就是编撰图书。一方面是他创作自己的著述如《邵氏闻见录》等,另外一方面是整理父亲邵雍的作品。自绍兴二年(1132 年)开始,他撰写了《闻见录》(后来为了与他的次子邵博的《邵氏闻见后录》相区别,后人改为《邵氏闻见(前)录》,或加“前”字)。他死时该书尚未定稿,后由其子邵博为之分卷、编次遂行于世。因为家庭的关系,邵伯温与保守的司马光等人交游过密,知道当时王安石变法的一些内幕情况,王安石“三不足畏”之语,也是见于此书,所以它的史料价值很大,后世多次刊行。其作品主要还有《河南集》《皇极系述》《易学辨惑》《皇极经世序》《观物内外篇解》《褒德集》等近百卷,这许多是在犍为县完成的。

宋高宗绍兴四年(公元1134年)秋七月壬戌日,邵伯温以右奉直大夫致仕而卒,年78岁,葬黄花冲。

他死后,学生、宰相赵鼎上了一篇《乞追赠邵伯温状》,希望朝廷对他进行追赠,又表其墓曰:“以学行起元祐,以名节居绍圣,以言废于崇宁。”人们认为,此三语可言尽邵伯温的一生。朝廷诏赠秘阁修撰,官其家一人。

邵溥:心在宋室的天下清官第一

大儒邵伯温有三子:邵溥、邵博和邵傅。除邵傅没有事迹外,父子三人中邵伯温学问最高,邵溥做官最大,邵博最受乐山人敬爱(他就是言“天下山水之观在蜀,蜀之胜曰嘉州”者)。

邵溥是一位博学多闻的文人,一度“身在金营心在汉”的忠君爱国者。

当年邵伯温迁蜀,文献皆言“尽室”即全家入蜀,其实不然。当时邵溥已经成人。邵溥(?~1148年),字泽民,洛阳人。邵伯温长子。宣和七年,累官礼部员外郎,借太常少卿,充送伴金国使。靖康元年,为户部侍郎,比父亲的官大多了。

靖康二年发生了有名的“靖康耻”,二帝被虏,当时在京的大臣们也基本上全部被俘。“疾风知劲草,板荡识忠臣”,邵溥的高风亮节这时候就显现出来了。

据宋董弅 《闲燕常谈》,二月癸酉,金人大肆搜索赵氏宗室,投靠金人的状元莫俦对金的左副元帅宗维说:“快取玉牒即见实数。”很快有小吏带着玉牒到了南薰门亭子,眼见宋室子弟全部在劫难逃,这时户部侍郎邵溥正在南薰门下,与宗正少卿黄哲谈事,恰好宗维以事暂时离开。此夜惟有监交物官数人在,邵溥赶紧取来看,每揭三、二板,就取其中一板投到火炉烧了。他叹曰:“力不能遍存之。”这样,姓名被烧的宗室无虑十之二三。迅即,宗维回来,吏人举此残籍给他,于是按残籍捕宗室,“凡京城宗室获免者皆泽民之力也。而人多不知。”

这个故事被收入明冯梦龙撰《智囊捷智部卒》卷17,并有赞扬:“昔裴谞为史思明所得,伪授御史中丞。时思明残杀宗室,谞阴缓之,全活者数十百人。乃知随地肯作方便者,皆有益于国家,视死抄忠孝旧本子者,不知孰愈?”

三月邵溥权户部尚书,并兼提举京城所。四月,宋徽、钦二帝被迫北上,据《邵溥神道碑》云:金又索“大宋皇帝之宝”。谁知邵溥又骗以已经随葬,这才得全。由此可知,邵溥是个不折不扣的忠君爱国者。

后来,金人扶持原北宋太宰张邦昌建立了一个傀儡政权“伪楚”,定都金陵。这时的邵溥不得不继续借身于此,后来他自己都深以为耻。

邵溥后来归南宋,依照大家的待遇贬官任职小州的知州。宋高宗建炎元年(1127年)五月,兼京城副留守。这时南宋拟派人出使金军,祈请二帝,先是叫邵溥去。他之前已经去过,回来时经过祖先所在的燕地,到涿州良乡拜墓。他知道金军的残忍,不愿去,于是黜知单州、旋罢为朝奉郎,提举毫州明道观。

绍兴元年(1131年)三月,复朝请郎、秘阁修撰。三年二月,复徽猷阁待制、提举江州太平观。四年四月,充泸南沿边安抚使、知泸州,旋参议都督府军事。这年的秋七月壬戌日,父亲邵伯温去世,因而邵溥按照守丧的制度辞去官职,回到犍为县。

绍兴五年三月,因为缺人,朝廷夺情,命邵溥兼权川陕宣抚副使置司、绵州一应军期钱粮事,与吴玠一起主管。十月,诏令他同提举买马官,这时赵开安排了永康军、威茂州置场,以茶博马,准备就绪后起纲送马到行在杭州。邵溥说:“探报慕容洧常有窥伺叠宕州,侵犯川蜀之意。虽未委虚实,不可不过为堤备。”用兵即需用马,于是议停了。

邵溥爱惜民力。当初,吴玠复欲军粮陆运,召诸路转运使持户籍至军中,邵溥劝说:“今春驱梁、洋遣民负粮至秦州,饿死十之八九,岂可再这样?且绵州川陕宣抚司已取蜀民运脚钱一百五十万,其忍复使百姓又干陆运呢?”他上疏后,朝廷马上止之,最后行了水运。他在地方上任官期间,“举天下清官第一”(出《余姚邵氏宗谱》)

六年正月,试尚书礼部侍郎,仍兼参议军事。旋除川陕宣抚使干办公事。四月,起为都督府干办公事。

七年二月,充徽猷阁待制、知衡州。他乞外担任宫观职务,寻改知眉州。七月,上其父所著《辩诬》三卷。

八年正月,朝廷召他赴行在杭州。宋高宗对赵鼎说:“朕于知名士大夫,皆欲识之,独未识溥,故召。”看来邵溥有大名于当时。但是邵溥以疾不至,于是除提举江州太平观,居犍为,绍兴十八年卒。

邵溥有子邵少微,字叔才。

邵溥博学多才,他收藏了许多名家画作,又好博古;对于诗文也很有研究。他师事晁咏之,诗文早有能声,著有《邵氏集》二十卷,今已佚。他的后代们也是以艺术闻名。

邵墩:余音不绝

邵溥曾经在包括江浙一带的地方任职,他的子嗣就在这些地方生根发芽。他也被尊为邵氏“南渡居浙始祖”(出《洛阳邵氏统修世系》,书中邵溥为第20世)。

到了清朝乾隆年间,一位名叫邵墩的四明(今浙江省宁波市)人来到犍为寻祖,知县沈念兹接见了他,并派人帮助。

这一带早已荒芜。最后有土著老人魏善述,自言少时樵牧,见有所谓“花进士墓”。 邵墩大喜,说:“此必子文公之妹花生墓也。盖花生与其夫进士朱虚,卒而偕葬于黄花冲,得花墓,即可得子文公墓矣。”

他们发现了残碑,这才确定了祖墓。这里长眠着邵伯温和妹妹邵花生、进士丈夫朱虚的墓。于是邵墩出资进行了维修,植树造林、树碑培土。后来的几位知县及诸多文人纷纷来此凭吊,于是蔚然成为犍为不可多得的一个人文景观。

邵墩了却心愿,于是定居于犍为。他曾经写过一首诗 纪念邵伯温《谒子文公祠》 :

桥边听罢杜鹃声,蜀道崎岖尽室行。

胜地定知因客重,流泉不为照僧清。

八千里外承先泽,四十年前易旧楹。

[邑侯宋公重新祠宇]

多感彼都人士美,拜瞻弥觉有余情。

直到今天,仍然不时有邵氏后人到犍为县来寻访祖墓。

当初,邵伯温在犍为县,留下了一些有趣的传说。据说他去世前,通过查看风水,找到城南黄花冲的一块墓地,知道这里后世必有大兴,但是这里是已经被魏家占了。他就灵机一动,先派人偷偷地埋入一块铁环,再去与魏家商议。魏家不同意,于是争到县官处,县官问各自的理由,邵家就说这里埋了铁环,挖开一块,果然如此,而且锈迹斑斑不像新放的。县官一判,于是这块地就归了邵家。

谁也想不到,一千年后,竟然在香港出了了大实业家、大慈善家邵逸夫先生,他就是邵伯温长子邵溥的直系后裔,果然应了“大兴”的先兆。


邵逸夫先生亲笔题名《邵氏宗系汇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64

主题

585

帖子

4425

积分

邵门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4425
QQ
 楼主| 发表于 2020-8-10 07:17:44 | 显示全部楼层
犍为重修“抗战阵亡将士纪念碑”
【2015-06-08 08:57】 【三江都市报】
  
  缅怀先烈

  犍为重修“抗战阵亡将士纪念碑”



恢复重建的“抗战阵亡将士纪念碑”

  三江都市报讯(记者 甘国江 文/图)“70年前,我们英勇的将士们为保家卫国奔赴抗战前线,成功的粉粹了日本帝国主义妄图侵占中国的打算,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最终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也为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打下了坚实的基础。”5日上午,重新修建的犍为县“抗战阵亡将士纪念碑”迎来了第一批考察团——井研县老科协一行和抗战老兵廖沛林,他们希望能够借鉴一些经验,以便将来也能够在井研县将在文革中被毁坏的一座抗战纪念碑进行重修。

  历史回顾:犍为县6万余人入伍抗日

  在“抗战阵亡将士纪念碑”的前方,记者看到了一块刻着“缅怀先烈、勿忘国耻”的纪实牌,上面记录了犍为县在抗战期间为国家所做的贡献:

  1937年“七七卢沟桥事变”后,在犍为县城内掀起了抗日救亡运动,先后成立了犍为县各界抗敌后援会、犍为县出征抗敌军人家属优待委员会、犍为县优待入伍壮丁募捐运动会等组织,积极开展抗日宣传活动和劝募工作。

  抗战时期,黄炎培、冯玉祥曾来犍为宣传抗日。犍为人民召开了声讨日寇侵略暴行的群众大会,并展开了规模盛大的游行活动。城区学生组建了“晨呼队”,活跃在犍为城乡开展抗日宣传和募捐活动。全县先后募捐大洋逾万元,大援抗日。

  抗战8年期间,在国家存亡、民族危难之际,犍为人民大义凛然,坚贞不屈,60000余名子弟投身抗日洪流,先后参加了南京、滕县、娘子关、鱼口镇和武汉会战,共计4000名子弟为国伤残,611名子弟为国捐躯,表现出了犍为人民崇高的民族气节和爱国主义精神。

  1938年5月,为纪念抗日阵亡将士,犍为人民耗资551元(法币),在全省率先在县城西门广场建立了“抗战阵亡将士纪念碑”(已毁),碑体通高13米;1944年8月,犍为人民耗资111万元(法币)在安乐窝资圣寺建忠烈祠(已毁),悼念祭祀阵亡将士。

  耗资近80万元纪念碑得以恢复重建

  不过遗憾的是,后来在文革期间,“抗战阵亡将士纪念碑”被毁坏。

  近年来,犍为县人大代表、政协委员、老科协等各界人士纷纷建议恢复重建“抗日阵亡将士纪念碑”。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为缅怀在抗战中为国捐躯的抗战将士们,重修这座被毁的“抗战阵亡将士纪念碑”终于得以实现。

  去年4月,犍为县老科协“谏言”犍为县委:希望尽快恢复重建“抗日阵亡将士纪念碑”。

  去年4月9日,犍为县委统战部、县民政局、住建局工作人员前往宜宾市高县考察了该县修建“抗战阵亡将士纪念碑”的情况,并结合查阅全国各地修建“抗战阵亡将士纪念碑”的相关资料后,最终拟定了恢复重建“抗战阵亡将士纪念碑”的情况汇报,并得以通过。

  今年1月10日,“抗战阵亡将士纪念碑”在犍为县翠屏山公园正式动工,工程总投资79.58万元,今年6月4日,纪念碑主体工程竣工验收。

  恢复重建的“抗战阵亡将士纪念碑”基座高1.945米,碑身高8.15米,寓意1945年8月15日日本投降,纪念碑正前方两侧分别阴刻“九鼎歌”和“缅怀英烈、勿忘国耻”;基座侧面及背面阴刻611名阵亡将士姓名;碑身立体浮雕“抗战阵亡将士纪念碑”,背面立体浮雕“永垂不朽、浩气长存”,左右下方里面浮雕抗战英雄。

  “接下来我们将继续相关的资料查询和收集工作,进一步完善我们犍为的抗战资料。”犍为县委统战部相关负责人表示,碑身上面的611名阵亡将士姓名是他们通过省、市、县多个地方的档案馆,并联合了多位志愿者共同查询到的,接下来他们还将继续查询和补充相关的资料。

  
(责任编辑:李红莉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010

主题

2290

帖子

3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179
发表于 2020-8-10 13:36:18 | 显示全部楼层
翠屏山安乐窝有两块碑???,今无?县文物所??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邵氏文化研讨网  

GMT+8, 2024-3-29 07:39 , Processed in 0.056008 second(s), 2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Designed by 999test.cn & 邵氏文化研讨网

© 2001-2013 Comsenz Inc.

QQ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