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选择 进入手机版 | 继续访问电脑版

邵氏文化研讨网

搜索
查看: 697|回复: 2

《姜畦诗集》中发现绍兴龙尾山邵氏几位先祖名讳及关系

  [复制链接]

364

主题

585

帖子

4425

积分

邵门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4425
QQ
发表于 2020-11-23 16:58:0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绍兴邵永庆 于 2022-6-5 10:24 编辑

绍兴龙尾山北海公、莱峰公与邵廷镐、邵无恙关系

绍兴龙尾山尧章公支谱,以邵廷镐《姜畦诗集》中称谓——()为非生关系
尧章公五叔北海公        (→)邵廷镐(弟邵廷锡)→邵灌(1788年卒,弟邵浃)→邵无恙(1750年出生)→邵恩,字民怀
叔祖雪槎公(→)六伯蓼村         (→)邵廷镐(弟邵廷锡)→邵灌(1788年卒,弟邵浃)→邵无恙(1750年出生)→邵恩,字民怀
叔祖雪槎公(→)叔父莱峰(邵丰鍭)(→)邵廷镐(弟邵廷锡)→邵灌(1788年卒,弟邵浃)→邵无恙(1750年出生)→邵恩,字民怀

   注:《嘉庆山阴县志》“邵灌,少孤,从叔邵廷锡客山左,叔得奇疾,腰腹下胀如囊,洩日数十下,邵灌亲为浣涤,两旬疾少闲,泣执其手曰:“有侄如此吾不憾无子矣”家故贫与弟浃【邵浃?永庆:很有可能灌、浃】友爱,白首无闲。仕山西平定州吏目。

绍兴县志资料第一辑 《人物列传·邵丰鍭》:“邵丰鍭,号莱峰山阴人。乾隆十八年任山西崞[guō] 县知县,廉明有才,政多修举,捐修城乡义学、桥梁、公所数十处,不以扰民,重修邑志,寻调凤台县,(出自《山西崞县志》)

【邵恩成先生提供】邵丰鍭:浙江山阴(今绍兴市)龙尾山村人。号莱峰,监生。乾隆六年(1741)调任湖北黄梅县知县,八年(1743)任黄冈县(今市)知县。十五年(1750)任江夏(今武汉市武昌区)知县。二十年(1755)任山西崞(guō)县(今原平市)知县,以廉干称,政多修举,捐葺城乡义学、桥梁、公所数十处,不以扰民。二十二年(1757)任安徽凤台县知县。二十四年(1759)升江苏太仓州(今市)知州,在任八年,严正自持,勤慎不苟,凡育婴普济诸善政,经理不怠。(清光绪《山西通志•人物》、民国《太仓州志•名宦》、清光绪《黄州府志•职官》、清同治《江夏县志•职官》)
查考邵丰鍭公:曾任山西省崞县县令3年(1755→ 1757),光绪八年《续修崞县志》有传(已下载),全文为:“邵丰鍭,浙江山阴人,监生,乾隆十八年知县事,廉明有才,政多修举,捐修城乡义学、桥梁、公所数十处,不以扰民。重修邑志【乾隆22年《崞县志》已下载,有莱峰公作县志《叙》,系手稿】甫脱稿调凤台去”。  邵丰鍭调安徽凤台县任知县到乾隆二十四年(1759),二十四至二十九年任江苏太仓州知州,在太仓知州任上,修河防洪,多有善政。

查考结果:
邵廷镐(山阴龙尾山人),著有“廿四堆”诗、《姜畦诗集》【已下载】,永庆在其中发现有叔祖雪槎公五叔北海公(系永庆嫡传祖)六伯蓼村叔父莱峰,故可确认邵丰鍭,山阴人,号莱峰为我龙尾山邵氏。邵廷镐公的孙子邵颿(字无恙、号梦余)的生年1750,见于周作人《邵无恙》。邵无恙公的父亲邵灌,见于題報江浦縣知縣邵颿親父邵灌於乾隆五十三年五月十六日在署病故例應丁憂 內閣大庫檔案)

永庆推测莱峰公(邵丰鍭)生年——莱峰公1757年修《崞县志》时,已任崞县知县3年,按古代科举人物中式平均年龄30岁,再侯补知县(参考下文),再考虑撰修县志一般是年纪较长者,推测莱峰公1700年前后出生,他的侄儿邵廷镐公(按嫡孙邵无恙公1750年出生)推测1690年前后出生,则莱峰公和侄儿邵廷镐年龄相仿。世代、年代基本吻合。

另有《绍兴龙尾山邵氏——尧章公支考证分析表》


  • 以下附件需要回复 1 次可见,已回复 0
  • 1、22.png 228KB 已下载 0 次
  • 2、11.png 242KB 已下载 0 次
  • 3、4.png 729KB 已下载 0 次
  • 4、3.png 729KB 已下载 0 次
  • 5、2.png 291KB 已下载 0 次
  • 6、1.png 477KB 已下载 0 次
  • 7、11.png 242KB 已下载 0 次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上一篇:今新发现我龙尾山邵氏先祖名讳邵灌邵廷锡邵浃
下一篇:转《家谱真实度的思考》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64

主题

585

帖子

4425

积分

邵门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4425
QQ
 楼主| 发表于 2020-12-9 11:34:07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绍兴邵永庆 于 2020-12-9 11:39 编辑

在清朝,怎样才能当上知县?  https://www.douban.com/note/732760399/
o哎呀北冥鱼201909021530   

说起知县,很多人会戏谑地称其为七品芝麻官。其实,“芝麻"的小是相对于封建王朝庞大国家机器而言的,如果我们把视角聚焦在县,知县执掌一县之政,品轶不高但职权重大,县里面的所有事务他都能管,掌握着治下百姓的生杀予夺大权,百姓在知县面前都是自称“小的、“蚁民,纪晓岚就管说过:“百姓视之(知县),仅下天子一等耳。"意思就是在老百姓的认知中,知县只比皇帝低一级在清朝,不仅老百姓不敢小瞧知县,皇帝也不敢忽视知县的重要性际事务的官)。中央的政令能否在帝国境内得到贯彻,关键不在省、道而在县的执行力度。 清朝统治者一向重视知县的基层行政作用,雍正皇帝普一再强调:“惟尔州县诸臣,具有父母斯民之责,其为朕立之基址,以固邦本焉。”意思就是州县的官员,肩负造福百姓的重任,他们是皇帝立下的基石,是用来巩国家根本的,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因此,清朝对知县的考察任命相当慎重和严苛。想成为一个“县太爷走一套复杂的选拔程序,符合条件,才能修成正果。

一、走正途?还是走异途?
在清朝,想要成为一名知县,有两条路径,一是正途,二是异途。 分为“科甲出身”(进士、举人)、“学校出身”(贡生、监生)、“恩荫廷给后代的除了正途之外,其他的都是异途,比如捐输(花钱买官)、举荐(官员保举)、吏胥迁轶入仕(优秀的吏升级为官) 雍正朝的名臣李卫,大字不识几个,他的第一个官职就是花钱买的(虽然不是知县,但道理一样),属于异途。 清朝“选班首重科目正途”,在选时,会优先考虑科举等正途出身的人。在清朝统治稳走时期, 80%的知县来源于进士、举人、监生。到了晚淸,由于朝廷财改国难,地方督抚坐大,推荐权上升,所以捐翰和举荐的比例有所上升。但不论如何,进士和举人始终是主力军,二者占知县来源的60%以上。 如果你生活在清朝,既没有钱捐辋买官,也没有祖上的光可以沾,想要成为一名知县,几乎只有读书科举这条道。如果想先干小吏,然后等待升官,或者想指望某位大佬保垄做官,趁早打消念头,这需努力,有这样运气和精力,还不如去读书

二、学历只是门票
读书考取举人、进士,只是获得了做官的资格,不一定能做知县。 如果你是考霸,一路考上了进士,并且名次靠后,那么成为知县的概率会很大。清朝规定,进士二甲前五十名,会分配在中央各部院,二甲后到三甲前十名,会分配去做中行评博(官名名,分配到知州,三甲二十一名到七十名,分配到各地当推官(管司法的官),剩下的分配到各地当知县清朝进士每科平均244人,其中前143人被分到了其他地方,剩下的101人会分配到各地做知县,这个概率约为40%。当然,分配到别的岗位的进士,之后也可能再下去当知县,但这不是今天要说的话题。 如果你不是考霸,考上举人,考不上进士,别灰心,老天自有安排考霸毕竟是少数,为了给数量庞大的举人们一个出路,清廷于1752年引入了“大挑”制度,“大挑每六个月举行次,边远地区参加一次会试、非边远地区参加三次会试落榜举人,可以到更部登记,参加"大挑"。 “大挑"其实就是大挑选的意思,由皇帝派人进行面试挑选,被选拔为—等的举人,将被委以州县候补官“大挑"不考文化,毕竟能考上举人的,文化差不到哪儿去。能否在大挑“中被选中,主要看你的气质,看你的符不符合主考官的审美(长相、身材、精气神等),说你行就行,说你不行就不行。

三、七道考核程序
如果你考上进士,并且名词在三甲七十名之后,或者考中了举人,被大挑选为一等”,那么,恭喜你,获得角逐知县岗位的门票。接下来,餐部堂大人齐聚吏部,九卿科道会通过七道考核程序,决走你能否成为一名知县。 一是“別其流品”。即看出身符不符合要求,类似于今天的政审。清朝规走:凡为人家奴、长随、娼妓、优伶.隶、卒、或八旗户下人本身及其子孙,均不得应考如仕。意思就是这些在淸朝被视为“下等人喲的人及其子孙不能参加考试做官。如果想要改变家族命运,必须放弃这些下等职业,三代之后,子孙才可应考入仕。 二是“观其身言”。顾名思义,就是看言谈举止,身体状况,有没有疾病,年龄有没有虚报,籍贯有没有作假雍正时期,又增加了几道简答题,类似于今天的公考面试题,比如“何以治民?”(打算怎么开展工作)、“何以厚裕?“(怎么把GDP搞起来)等等,答卷附在履历后面上交,等待评判。 三是“核其事故”。看有没有犯过错误,有没有了解的案子,有无父母之丧在身。三项都为“否才符合要求。 四是“论其资考”。这一条是针对那些对调、回避、丁忧、请假等官员而言的,他们如果办完了事,需要升降调补(知县),就要梖擔其空缺时间,计箅他们符不符合规定的任期。这条与初除官员(菜鸟)关系不大,可以。 五是“定其期限”。新进的进士、荫生、捐输、拔贡等,会被分配到各地区各部门实刁,实习期满后才会被授予职务。走其期限,就是向实习部门核准,看看实刁期满了没有。 六是“密其回避”。也就是回避制度。不能在本省做官,也不能在原籍所在地五百里内做官。亲属不能在同省或同衙门做官,小官回避大官,授业师生以及考官与门生之间,也应回避。 七是“验其文凭”。候选的宫员,必须持原衙门或有关部门开的身份证明,包括执照、咨文、印结,交给吏部,以便授官时查验。查验完了之后,要拿上这套证明,给所在岗位省份的总晉巡抚查验,然后给吏部一个反馈。
四、抽签决定最终结果
画过七道考核程序之后,你已经是一名知县了,但是去哪里当知县,这仍是一个问题。 清朝将县分为冲、蘩、疲、难四种,县有大有小,有穷有富,有好治理的,有难治理的,所以在不同的县当知县,对仕途影响很大。让新知县自己选,不太可能,大家都挑好的,让吏部分配,可能存在利益输送,引发质疑。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清朝沿用了明朝万历年闫吏部尚书孙丕扬发明的掣签之法。 掣签,就是抽签的意思,抽签分单双月玨次。吏部铨法规走:知县双月班次,以十七缺为用进士五人、举人五人,捐纳四人,推升三人;单月班次,以十八缺为一轮,用丁忧服满四人,开复应补二人,捐纳四人、进土四人,举人四人。 意思就是:双月时,朝廷会拿出17个知县名额,让5个进士、5个举人、4个纳捐人、3个推荐的人抽签,确定各自去哪里当知县。单月时,有18个名额,让4个丁忧服满的人、2个开复应补的人、4个纳捐人,4个进士、4个举人抽签,抽完签之后,吏部会颁发委任告敕,这样就可以愉快地去抽中的地方当知县了。

五、正途知县与异途知县
通过正途而来的知县,与通过异途而来的知县,虽然都是知县,但是受重视程度完全不一样。 正途出身的知县,一般是实授,名至实归的知县。异途出身的知县,一般是试授(试用期),试用三年,合格才能转正(汉官捐输者,试俸三年,试停未满,不准转升)。除此之外,正途知县在调动和升迁方面也更具有综上,知县是清政府中央政策的直接执行者,是与老百姓打交道的亲民之官”,因此清王朝将其看作巩回统治的基础环节,清朝皇帝普多次强调知县的重要性,对知县的选拔任用,设置了较高的门槛。知县虽小,但想要为一名知县也并非易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64

主题

585

帖子

4425

积分

邵门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4425
QQ
 楼主| 发表于 2022-5-27 17:58:42 | 显示全部楼层



【邵恩成先生提供】邵丰鍭:浙江山阴(今绍兴市)龙尾山村人。号莱峰,监生。乾隆六年(1741)调任湖北黄梅县知县,八年(1743)任黄冈县(今市)知县。十五年(1750)任江夏(今武汉市武昌区)知县。二十年(1755)任山西崞(guō)县(今原平市)知县,以廉干称,政多修举,捐葺城乡义学、桥梁、公所数十处,不以扰民。二十二年(1757)任安徽凤台县知县。二十四年(1759)升江苏太仓州(今市)知州,在任八年,严正自持,勤慎不苟,凡育婴普济诸善政,经理不怠。(清光绪《山西通志•人物》、民国《太仓州志•名宦》、清光绪《黄州府志•职官》、清同治《江夏县志•职官》)



另:
《嘉庆山阴县志》“邵灌,少孤,从叔邵廷锡客山左,叔得奇疾,腰腹下胀如囊,洩日数十下,邵灌亲为浣涤,两旬疾少闲,泣执其手曰:“有侄如此吾不憾无子矣”家故贫与弟浃【邵浃?永庆:很有可能灌、浃】友爱,白首无闲。仕山西平定州吏目。”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邵氏文化研讨网  

GMT+8, 2024-3-29 01:31 , Processed in 0.071081 second(s), 3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Designed by 999test.cn & 邵氏文化研讨网

© 2001-2013 Comsenz Inc.

QQ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