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氏文化研讨网

搜索
查看: 459|回复: 0

《洛阳邵雍遗迹研究》论文(含雍公书丹等)

[复制链接]

366

主题

588

帖子

4465

积分

邵门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4465
QQ
发表于 2021-3-24 17:32:0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810 2007 10
洛阳邵雍遗迹研究
赵振华 1 商春芳 2
1.洛阳师范学院,河南 洛阳 4710232.洛阳市文物工作队,河南 洛阳 471000
要:北宋邵雍迁居洛阳后,留下了安乐窝、云溪观、祠堂、书院、墓茔等遗迹。当地还出土了他撰文或书丹的墓志。由于封建社会改朝换代,洛河水患等因,其中洛河南岸天津桥畔的安乐窝遗迹从邵雍生前的宅居到现在的祠堂,三易其地,履毁履建,规模也不尽相同。在动荡社会和岁月时光对先贤遗址的无情破坏和时人的不断修葺中体现了不同历史时期的邵氏后裔与朝廷、地方官员和居民对理学先驱的真挚爱戴和深切怀念。宋金以来,安乐窝村是以邵雍为嫡系祖先,以先人居住名号为称呼,以先人祠堂为依托,世代居住于其周围耕读为生的同姓后裔构成的源远流长凝聚力强的千年古村。
关键词:邵雍;洛阳;安乐窝;遗迹
中图分类号:B2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219200710-0012-07
收稿日期:20070228 作者简介:赵振华(1949-),男,上海人,洛阳古代 艺术馆副研究员,洛阳师范学院河洛文化研究中心兼职教授。商春芳(1968-),女,河南洛阳人,洛阳市文物工作队馆员。
北宋邵雍迁居洛阳,生前身后在西京和伊川留下的遗迹,成为儒者怀念先哲感慨往事的首选。道德坊故居毁弃已久,后人思慕遗风,追寻原址不获,于洛河南岸天津桥畔新创安乐窝,祠而祀之。金元明清,任人凭吊,寻绎贯切。清道光间,窝毁于洪,后裔眷眷不忘如初,易地立祠遗存于今,成为地方声名烜赫的古迹。此抽理端绪,考察遗迹,以彰沿革演变的轨迹,而识追念仰慕之敬意。
邵雍生平与故居位置
邵雍(1011-1077),字尧夫,祖籍范阳(今河北涿州大 邵村),出生于衡漳(今河南林县康节村),居住于共城(今 河南辉县百泉)。邵雍“祖父置家苏门山下,康节独筑室于百 源之上”。百泉湖畔的苏门山上,至今还保存着他的旧居“安乐窝”的基址。共城县令李之才(字挺之)为“东方大儒”, “一见康节心相契”,如师择徒,“授以《大学》。康节益自克励,三年不设榻,昼夜危坐以思。写《周易》一部,贴屋壁间,日诵数十遍。闻汾外任先生者有《易》学,又往质之。挺之去为河阳司户曹,康节亦从之,寓州学,贫甚,以饮食之油贮灯读书”[1]。天生才智,坚苦刻厉,勤奋成学。以治《易》、先天象数之学著称。仁宗皇祐元年(1049)侍父南徙,隐居伊川神荫原(今河南伊川平等),以教授生徒为生。嘉祐七年(1062,壬寅年),定居洛阳城内天津桥南安乐窝,自号安乐先生,朝廷屡征不赴。高官富弼、司马光、吕公著等退居洛阳时,恒相从游。理学大师程颢、程颐兄弟师事之,交往亲密。所著书曰《皇极经世》、《观物内外篇》、《渔樵问对》,诗曰《伊川击壤集》,流传于世。熙宁十年卒,年 67,《宋史》卷四二七有传。葬于伊川“安乐佳城”,弟子程颢亲撰墓志,略述生平,评价思想,寄托哀思,称其儒道“纯一不杂,汪洋浩大”[2]。十年后,哲宗元祐中赐谥康节。
隋唐以降,洛阳的都城地位衰落。五代割据,或以为都。 宋朝立国,定都汴京,西京洛阳,为学术中心。“生居洛阳”,士大夫竞趋之,人文荟萃,城市交通便利。“衣冠将相,占籍繁多”,营建宅第,修筑园林。邵雍追逐潮流,于中年亦南迁洛阳。关于徙居的时间,其子邵伯温说:“康节先公庆历间过洛,馆于水北汤氏,爱其山水风俗之美,始有卜筑之意。至皇祐元年,自卫州共城奉大父伊川丈人迁居焉。门生怀州武陟知县侯绍曾字孝杰助其行。初寓天宫寺三学院。”[3]皇祐元年邵雍 39 岁,因家无余财而一度寄居佛寺。当时一批官僚及其子弟与之交游甚密,或称门生,为之安置宅居未果而去了伊川,后来在他们的热心帮助下于洛阳城内道德坊营造宅居 “安乐窝”。
洛阳引伊洛二水入城,洛中公卿庶士园宅,多花草竹木, “天门街北天津、引龙二桥”,交通南北[4]。水阔桥大,景致宜人。嘉祐七年,“王宣徽尹洛,就天宫寺西天津桥南五代节度使安审琦宅故基,以郭崇韬废宅余材为屋三十间,请康节迁居之。富韩公命其客孟约买对宅一园,皆有水竹花木之胜。熙宁初(1068),行买官田之法,天津之居亦官地。榜三月,人不忍买。诸公曰:‘使先生之宅他人居之,吾辈蒙耻矣。’ 司马温公而下,集钱买之。康节先生以诗谢王宣徽曰:‘嘉祐壬寅岁,新巢始孱功。正分道德里,更近帝王宫。槛仰端门峻,轩迎两观雄。窗虚响瀍、涧,台逈粲伊、嵩。好景尤难得,昌辰岂易逢?无才济天下,有分乐年丰。水竹腹心里,莺花渊薮中。老来欢不已,靖节叹何穷。啸傲陪真侣,经营荷府公。丹诚徒自写,匪报厚恩隆。’后以诗谢温公诸公曰: ‘重谢诸公为买园,洛阳城里占林泉。七千来步平流水,二十余家争出钱。嘉祐卜居终是僦,熙宁受券遂能专。凤凰楼下新闲客,道德坊中旧散仙。洛浦清风朝满袖,嵩岑皓月夜盈轩。接篱倒戴芰荷畔,谈麈轻摇杨柳边。陌彻铜驼花烂熳,堤连金谷草芊绵。青春未老尚可出,红日已高犹自眠。洞号长生宜有主,窝名安乐岂无权?敢于世上明开眼,会向人间别看天。尽送光阴归酒盏,都移造化入诗篇。也知此片好田地,消得尧夫笔似椽。’”[5]欣然接受司马光、富弼、王拱辰等仰慕者的馈赠。从酬答的诗歌里可知邵雍拥有了洛河南岸道德坊中大片平地为宅院,享受着亭台楼轩水竹林泉。因荷红柳绿的洛浦美景融于家园而宅名安乐窝,室号长生洞,以与自然相契合的审美意识和诗化的生活作风舒展其风月情怀。于是以此为社交活动基地,“一日,二程先生侍太中公访康节于天津之庐,康节携酒饮月陂上,欢甚,语其平生学术出处之大”[6]。邵雍“治平间(1064-1067),与客散步天津桥上”[7]。《大宋宣和遗事》说是与客在平稳宽阔天津桥上纵步闲行。熙宁三年,司马光与王安石议新法不合,遂由京城开封退居洛阳尊贤坊之独乐园,与邵雍交游。“公一日着深衣,自崇德寺书局散步洛水堤上,因过康节天津之居” [8]。可见洛河岸堤完好,高官便步闲行其上,邵雍家距离天津桥颇近,远望水北皇城端门双阙。邵伯温久居于此,所述可靠。
已往洛阳出土的《姚奭墓志》(熙宁五年),为“里人邵 雍撰”[9]长篇大作;《祖士衡墓志》(熙宁五年)[10],《祖无择妻黄氏墓志》(熙宁五年),均由祖无择撰文,伊川邵雍书丹并篆盖”,为近代新出真迹。所书端严敦厚,颇具颜体笔意。 邵雍“少日喜作大字”,其子伯温誉曰:“颜体大书,极奇伟。”[11]他的书法作品传世无多,朱熹等学者有较高评价。[12]《姚奭墓志》叙姚氏世居吴兴郡“蒲之虞乡,君之父游洛阳,见物态明茂,人情疏闲,乃语人曰:‘吾行天下多矣,未有若此风土之美也。’因家焉,遂为河南人。”邵雍之父《邵古墓志铭》云:“尧夫侍亲,往来洛阳,见山川水竹之胜,人情舒暇。始得闲旷之地,架屋竹间,水流其闲,浩然其趣也,因自号“伊川丈人”。”[13]姚奭父子与邵雍父子由老家迁往洛阳的缘由一致,成了同乡,故自称“里人”。河南府治在洛阳,伊川是其辖县,一度闲居之地,邵古还卒葬于此,于是邵雍又自称伊川人。
据《河南志》记载,定鼎门街东第四街,即长夏门之西 街,凡七坊,最北一坊曰道德坊。坊有“后唐枢密使郭崇韬园,后没入官,俗名‘进过园’”[14]。道德坊位于天津桥南东侧,洛河南堤下面,相隔惠训、道术二坊,距桥约 2000 米。坊以濒河,地势低洼,易遭水患而偶得避免:“元丰七年(1084)甲子六月二十六日,洛中大雨,伊、洛涨,坏天津桥,波浪与上阳宫墙齐。夜,西南城破,伊、洛南北合而为一流,公卿士庶第宅庐舍皆坏,唯伊水东渠有积薪塞水口,故水不入府第”[15],实为偶然。
据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洛阳工作队所作《唐洛阳 城实测图》和《唐洛阳东都坊里复原示意图》[16],唐道德坊今已沦为洛河河床,今日的邵雍祠堂位于唐道德坊西约 1650 米处,后世如何发生的位置变动,需要探讨其建置沿革。
安乐窝、祠堂与书院之历史沿革
邵雍宅居自名“安乐窝”,时常吟咏于诗歌以自娱。他还 写了一首《自作真赞》,见《击壤集》卷十二:“松桂操行,莺花文才;江山气度,风月情怀。”脱俗品格,为世士所追慕。
嘉祐七年邵雍父子正式定居安乐窝,其父古(985―1064)只在此生活了 3 年,邵雍也于熙宁十年辞世,前后居住了 16 个春秋。子伯温(1056-1134)青少年时期侍父于家,后在外为官多年,奔波各地。雍孙溥、博、傅,在家时日无多。 “邵雍尝曰:‘世行乱,蜀安,可避居。’及宣和末,伯温载家使蜀,故免于难”[17]。这就是说,从窝成到其子依循先人预言举家离去,邵氏 4 代在安乐窝生活了 60 多年(公元 1062 年-1125 年),在靖康祸乱到来之前即迁走了。
(一)金元明与清前期的创建与修葺
这个时期所建的安乐窝、书院、祠堂等都在一处,只是名称不同而已。
金人南侵,俘囚宋帝,赵氏南迁。百年战争,屡陷洛阳, 劫掠焚烧。古都丘墟,归大金政权控辖,于是退缩城郭于洛 河之北,邵子窝撇于城外,沦为瓦砾。“金兴,大定初(1161),全真张六公出钱购得之,刱为九真观”[18],然而此地并非安乐窝旧址,已往西移动了约 2 公里。百余年后金元之际,观厦已久毁于兵火。
大元立国约百年,洛阳渐复生机。以兴学崇教为己任的 翰林院直学士薛友谅于大徳元年(1297)于洛阳城外安乐窝故址创建“伊洛五贤祠堂”,以纪念先贤。设邵雍、司马光,程颢、程颐、张载肖像,供人祭祀。[19]延祐(1314-1320)间,王沂在洛阳游览名胜,入邵窝凭吊遗迹。[20]
可惜元末祠堂建筑又遭毁弃,惟余九真观一方残碑,云 田地是康节故宅之基。延宕至明景泰五年(1454),虞廷玺来知河南府事。六年,于郡治之南,访得茫茫野草覆盖的九真观颓垣废址即邵康节安乐窝之故基,始有重兴之举,以表追慕之意。于是倡议集资,首捐俸金之余,以佐役费。洛人趋事,输财出力以自效,耆宿郑富董其事。“遂翦荆棘,除瓦砾,筑台基,缭以垣墙,植以树木,构室三间,塑康节像于中,不阅月而屋成”[21]。又据明刘定之撰《河南府学四贤堂记》,叙其与太守虞廷玺等定议,将河南府儒学所建祠祀邵雍、程颢、程颐的新堂增祀司马光,合为祀享四贤事,“其序先邵、次司马、次两程以齿也”[22]。
《明一统志》卷二九《河南府》记载:“安乐窝在府城南,宋邵雍居洛,名其居曰安乐窝。”成化十七年(1481),提学佥事吴伯通于河南府城南五里安乐窝旧址建成伊洛书院,前后历时 3 年。河南等处按察提刑副使胡谧撰《伊洛书院记》有云:“郡城南五里而近洛河之阴安乐窝遗址,并其傍隙地余三十亩,总建一书院以代之。时前郡守刘侯本亟出公帑羡财,及募诸士民之好义者,集材鸠工。中后各为屋,南北七楹,东西六楹,左右翼两庑,其楹倍之。前竖二门,各东西四楹,南北五楹,缭以周垣。经始于成化已亥(成化十五年)冬,又明年秋,将讫工而刘侯擢贵州参政去。今守郡何侯鉴,来嗣厥任,凡所未备者,悉缮完之。命前教授徐昌,具营建巅末,而请吴君题匾撰记。呉君既聚合众匾,中曰‘十贤祠’,祀前诸儒。后曰‘讲道堂’,左曰‘主敬斋’,为师徒授肄之所。合而匾曰‘伊洛书院’,盖兼旧遗诸书院之意也。”[23]将祠堂与书院合为一个大建筑群落,这是邵雍故居最辉煌的时期。此碑现立于二殿前,文字漫灭,《东都古洛邵氏家谱》卷二有载,二文辞语大同小异而《家谱》所记附有撰文,书丹、篆额者官职名讳。
明代姜宝(1514-1593)为嘉靖三十二年(1553)进士,其任 中州参政时,撰《洛阳安乐窝祠记》,详细记载祠内建筑及其 规模云:“先生自共城来,日游于天津桥,今安乐窝其遗虚也。 在洛水以南,天津以东,离城三里许。窝门台阁三间,仍其旧匾曰‘安乐窝’。门以内建房三间,曰‘周南阙里’。前‘奎聚堂’五间,后‘先天堂’五间。左‘天根’右‘月窟’,东西厢房十二间,以为神厨斋戒之所。后为‘安乐窝’三间,以肖康节先生三贤像。东建‘九贤祠’三间,西建‘启贤祠’ 三间,后建‘皇极阁’三间”。关于祠祭的资金来源和管理人员也作了明确的述记,使后人获知了当时祠堂日常运作的模式:“有司春秋致祭。祠外周围地十顷,奉旨除粮,以为后裔家祭焚修之费。累朝设守祠门役二名,每年每名工食银七两二钱,在洛阳县大粮内支领额。设奉祀生员六名,以崇主鬯。” [24]另据康熙元年翁长庸撰《重修康节邵夫子安乐窝记》碑,明神宗岁壬寅(万历三十年)知河南府事陈大道与其僚属各捐俸金助修安乐窝。[25]据邵雍祠堂现存碑碣记载,万历三十二年,赐进士第、巡按河南、监察御史方大美于公事之余,谒邵康节祠,嘱左使霍鹏与郡守陈大道及洛阳令王洪颢,立《刻宋代九先生图说》碑于安乐窝前。
据《恢弘宋儒康节邵夫子安乐窝记》碑记载,明天启四 年(1624)夏,“道府二宪并县署,厚捐奉金,恢弘安乐之遗 址,旧坏之不能垂世者,今概为创建,焕然一新。……陕西歧山人剏建石坊一座,表扬先儒。陕西歧山人剏建券楼三间,肖像先儒。且比照伊川程子例,多方申请题荫世袭翰林院五经博士,永为俎豆增光。山西汾阳人剏建周南阙里三间,尊崇先儒”。碑已遗失,文载于《东都古洛邵氏家谱》[26]。8 年后的崇祯五年(1632),云南福建两道监察御史奉命巡按河南季日宣莅临安乐窝祭拜,“因为之高其轩闳,新其题榜,广其门楹。旧有博士奉祠议而未究,今请于朝而授之,与二程先生之后同祀”。事成,撰《重修康节邵夫子安乐窝记》碑,惜已遗。文载于《东都古洛邵氏家谱》[27]。清《河南通志》巻五二《古迹·河南府》亦云:“安乐窝在府城南,宋邵雍居洛,名其居曰安乐窝。”《古今图书集成》卷四三三云,邵康节祠,“在城南五里许,名为安乐窝。河南守虞廷玺创建,明末兵燹无遗。皇清顺治戊子,邑令武攀龙重建。堂三楹,二门、大门如之。仍以其子伯温、孙溥配。康熙壬申,大中丞阎兴邦重建三楹,为先贤祠,并添二门、两角门。其武令所建启贤祠,左设九贤祠,右设书院配之” [28],又成祠堂与书院合一之制。武攀龙《重修二程夫子祠堂记》云:“予于丁亥年来宰兹邑,见其颓垣圮壁,刺目伤心。勉为修葺,迄用有成。” [29]由此可知,明代建筑毁于战火后,清顺治皇帝立国之第四年(1647 年)武攀龙邑洛,次年(顺治戊子)即新建启贤祠与院两门。45 年后的康熙三十一年,阎兴邦于院内新建先贤祠,并于启贤祠左右添建九贤祠和讲堂等。康熙壬申年祠堂翻修之举,见现存《重修康节邵先生安乐窝祠堂记》碑。
据分守河南道参政翁长庸撰《重修康节邵夫子安乐窝记》 载,黄复野于康熙元年任河南府司理,于是“捐廉俸鸠工庀材,不数月间而崇祀门楼并神之堂构、息冥之室,一切整肃轮焕,外造天根月窟二室,皇极经阁,无不高厦华美,安乐一窝复成,先生之灵遂得所凭依矣”[30]。康熙三年张彦珩撰《郡司李黄公崇尚理学去思碑记》再次歌颂黄氏修葺成果云: “若九贤祠、启贤祠、皇极经阁、八卦楼、四围墙壁,焕然一新矣。”[31]所谓八卦楼即城门楼式大门。合而观之,祠堂格局明晰。
明代伊洛书院、十贤祠等,至清代早已不复存在,成为遗迹。或载于方志:“伊洛书院,在安乐窝之左,副使胡谧有记,今废。侍御吴甡感梦牒下,知县尹洗复建郡之西郭” [32]。 “十贤祠,在府城南五里伊洛书院内,祀周惇颐、程颢、程颐、邵雍、张载、司马光、朱熹、吕祖谦、张栻、许衡” [33]。
康熙二十三年六月二十二日,江南按察使傅泽洪西行经 洛,观览古迹,“南行里许过洛水四里,又西去二里许,林朩 阴森处即邵康节先生安乐窝也,下马瞻谒” [34],可见清初恢复祠堂。这句话比较明确地记述了金代以来九真观、安乐窝即邵雍祠堂的具体位置。
据祠堂现存《重修安乐窝碑记》记载,河南府正堂刘天 爵于康熙五十七年来守是郡,仰慕康节先生亮节高风,“因于洛水之南天津之侧得所谓安乐窝。……乃披其户,门径萧条,登其堂,榱题倾圮,令人有麦秀黍油之感”。以祠宇颓败而兴重修之志,旋因奉命西域而不果。康熙六十一年回归,乃与河南府、洛阳县诸官员捐金修葺,两月告成,“垣墉庭阁,焕然一新”,世袭翰林院五经博士邵文学助修,刘氏撰文立碑以述功德。
至乾隆年间,祠宇又坏。时逢朝廷“诏凡天下郡县有先圣先贤祠墓在者,所司以时修葺”。知河南府洛阳县事蒋果与十邑同僚各捐俸助修,果亲司其事。“重门数椽,东西庑九贤祠六楹,殿堂六楹,皇极阁三楹,新其栋宇,缭以墙垣,悉如旧制”。役兴于乾隆三十九年(1774)三月,十月告竣,用银二百五十两。钦授世袭翰林院五经博士邵心安助修。重修事宜见祠堂现存乾隆四十年立《重修康节邵夫子安乐窝记》。
据清代乾隆十年刊行的洛阳县知事龚崧林修纂《洛阳县 志》卷首之《安乐窝图》,可见安乐窝为一南北向长方形院落, 大门外有石牌坊,大门内为一小院,设前堂,前堂后为大殿、 二殿、皇极阁,阁建于有 8级台阶的高台之上。大殿两侧置东西厢房,西厢名“天根台”[35]。该书卷六《秩祀》云:“邵子康节祠、九贤祠并在安乐窝。九贤祠周子、邵子、朱子、二程子、司马温公、横渠、南轩二张子、东莱吕子。后又增元儒鲁斋许子为十贤焉。”[36]康节祠即大殿,九贤祠为二殿。朝廷或祠祀之,乾隆十五年八月,圣驾巡中州,遣官祭前代圣贤忠烈祠墓,邵雍祠在内。[37]据《东都古洛邵氏家谱》的《御祭祝文》记载,是年九月二十八日“皇上巡幸中州,游观洛土,崇尚理学,隆重先贤,备物致敬,遣官礼拜。特命翰林院大学士撰修祝文。至日钦差正蓝旗蒙古宗室都统色贝诣康节夫子祠虔祭”[38]。
(二)清后期的移建与修葺
世袭五经博士第三十四代邵启运撰《重建安乐窝序》云: “道光丙戌岁,洛流涨溢,逼近祠宇,浸泆倾圮,怆心实甚,运兄弟辈急趋奔赴。仅举先夫子遗像、匾额、碑碣移运平阜,余则浩浩者已崩塌东流也。运呈禀邑侯鸣,约以重新。”道光六年(1826)洛河大水冲毁祠堂后,村民为了保护祠堂,组织材料人力兴修河堤,阻挡狂流,如此则无能力恢复祠堂。第二年,山西介休人马恕出任洛阳县知事,为南迁新址重建祠堂捐款助修。事情拖延 10 余年后,马恕有幸重宰是邑,“运乃营办地基,仍不远乎天津以定基址。于道光十九年七月之吉日。鸠工庀材,偕众族共勷厥事。起正祠三楹,启贤祠三楹,八卦楼大门,规模粗定”[39],大门外还有青石架构的道德坊。今大殿主梁上仍保留有当时题字:“大清道光十九年壬申月庚子日知洛阳县事马恕移建。世袭翰林院五经博士邵启运督工,祀生启瑞、启科、维翰,泥工匠高来,木工匠聂建栓同建。”囿于财力,与旧祠相比较,新祠院宇范围缩小,建筑减少,明显逊色。
84 年后的民国十二年(1923),吴佩孚率军队进驻洛阳,方有扩建之举。《重修康节夫子安乐窝祠堂记》云:“滨洛旧有之祠,自清道光丙戌年被水冲逼,移建于旧址数十步外,虽起有阙里门三楹、正殿三楹,足以妥神灵而奉祭祀,而皇极书阁及夫天根月窟两室,仍付阙如。况夫阅世既久,风雨侵蚀,墙垣坍塌,砖瓦缺残”。主祠祀者,心为之伤。虽多方吁请整饬,终因族姓人少,更无财力而罢。“幸蒙吴巡帅驻节洛城之西工,本重道之素心,倡重修之善举,登高一呼,巨款立集”。由陆军骑兵第三团团长邵礼盛专任督修之责。“旧者新之,缺者补之,废者兴之,神灵之凭依者整饰之”[40]。直鲁豫巡阅副使、两湖巡阅使吴佩孚大兴工程除了翻瓦旧房,主要是“复修皇极书阁三楹、东西厢房六楹”[41],形成了今日的祠堂规模格局。
据安乐窝村民回忆,今洛阳桥南端约 300 米,国花园南墙外,洛龙路西侧约 100 米处是明清邵雍祠堂旧址,祠堂后毗邻洛河南堤。明确地说,此地是金元明清的邵雍祠堂故址,康熙年间傅泽洪所拜谒的祠堂。换言之,这里就是金代所创九真观故址,位于当时的天津桥下,时人误以为邵雍安乐窝故址,沿袭了 4 个朝代。
据《东都古洛邵氏家谱》所载绘于道光二十年的《洛阳 旧庙图》。祠堂长方形有围墙,南北长 46 丈,东西宽 13 丈。石牌坊居南,曰“道德坊”。城门楼式大门名“八卦楼”。门后为“周南阙里”堂三间。后为“正祠”五间,其东西厦房曰“天根”“月窟”各三间。后为“先天堂”三间,东西曰“九贤祠”“姚江进公祠”各三间。后为“启贤祠”三间。最后为建于高台上的“皇极书阁”三间。院后墙外为天津桥。[42]所图建筑较乾隆《洛阳县志》有明显增益,而与明嘉靖年间的《洛阳安乐窝祠记》所记载的祠内建筑相同,或是后来据以添建者。道光六年洛河泛滥,祠堂建筑多被冲毁。道光十九年,将祠堂迁建于其东南约 250 米、距河稍远地势略高的洛龙路东侧的现址。1958 年全民大炼钢铁,新老祠堂的部分石碑被砸碎倾入炼炉。十年动乱期间,村民将老祠堂划为宅基,建盖民房,石牌坊和驮碑石龟拆迁掩埋。新祠堂也拆屋取材,倒碑铺路。我们知道,隋唐至明清时期的天津桥虽然屡遭毁坏,但千余年来其位置基本未移动,唐宋天津桥北端在今洛阳桥西约200米处。清代天津桥南端在今洛阳桥东约30米处,民国于河中桥梁故址建纪念碑亭,亭中里方碑,四面刻字,为 1937 年河南省政府主席商震(1888-1978)撰《创建天津桥新亭记》,保留于今。民国林森桥在今洛阳桥东约 40 米处,两段钢筋水泥残桥于今横于波澜。当时祠堂东临顺桥而下的大道。20 世纪 50 年代新建洛阳桥,这条南北大道西移与桥对应。
文献记载的缺失和祠堂碑刻的部分毁佚,给深入研究带 来一定的困难。综合文献与实地考察,洛河天津桥南邵雍安 乐窝遗迹先后有三处。北宋遗迹已沦为河床,在洛龙路东, 现存邵雍祠堂东偏北约1650 米处;金至清前期遗迹在今洛阳桥南,洛龙路西,现存邵雍祠堂西北约 250 米处;清后期至今遗迹即现存邵雍祠堂在今洛阳桥南,洛龙路东侧约 65 米处,后二处遗迹均在今安乐窝村内。简言之,从邵雍生前的宅居到现在的祠堂,三易其地,履毁履建,规模也不尽相同。在动荡社会和岁月时光对先贤遗址的无情破坏和时人的不断修葺中体现了不同历史时期的邵氏后裔与朝廷、地方官员和居民对理学先驱的真挚爱戴和深切怀念。宋金以来,安乐窝村是以邵雍为嫡系祖先,以先人居住名号为称呼,以先人祠堂为依托,世代居住于其周围耕读为生的同姓后裔构成的源远流长凝聚力强的千年古村。
(三)现存邵雍祠堂与碑刻
现存邵雍祠堂位于洛河南岸,洛龙大道东侧,安乐窝村 中部。1963 年公布为洛阳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为一长方形 院落,南北长 136、东西宽 16.5 米,占地面积 2244 平方米。 原建筑有高大石坊,坊后路两旁为小花园,为1932 年国民政府迁都洛阳时监察司署进驻后所艺。城门楼式大门,门洞石拱,门额嵌石上刻“安乐窝”三个大字,大门两侧墙上有突出石雕龙头,东侧有阶梯上楼。门内为“周南阙里”堂三间,殿内悬挂清代御匾二块,“天挺人豪”匾,为“光绪御笔之宝”; “河钩摘洛”匾,为“慈禧皇太后御笔之宝”,是光绪二十七年由长安回銮到洛所题。这三个建筑均于十年动乱中由村民拆除。1987 年建简易大门一座,门额石刻“安乐窝”三字,为当代书法家戴苍奇所书。门前树洛阳市文物保护碑一座。
大门内自前往后现有建筑为大殿、东西厢房、云溪洞、 二殿、皇极书阁等。
大殿,即“奎聚堂”,面阔三间,建于清道光十九年,长 11、宽 8.6 米。大梁上有当年移建题记。门外两侧挂木刻对联一副:“立皇帝王霸之极合士农工商,浑沦化教劝率;继羲文周孔之传以仁义礼智,维持世运会元”,据传是北宋张载所撰。门上挂“内圣外王”匾,为程颢评价邵雍思想的名言。
殿内神龛塑邵雍坐像一尊,龛上方悬挂清代康熙皇帝御 书“学达性天”红漆金字木匾,为“康熙三十九年题”,上钤 “康熙御笔之宝”印。匾虽非康熙躬临所遗,确系亲笔所书。 神龛上挂木刻对联三副,一副草书“托唐虞之际为天民,外王内圣;卜河洛之间作地主,坐啸行歌”,落款“石屏张汉题”。张汉为清代雍正年间河南知府,颇具文才,书法俊美。一副楷书:“道阐先天数术家,漫推宗族;志存经世隐逸传,误列姓名”。一副楷书:“英宗诏访,以世目为国器;文公赞赏,其品行曰人豪”。
殿内后墙西侧镶明代天启丙寅年(天启六年)《康节先生 赞》碑一通,高 1.4、宽 0.7 米。镌刻站立于假山竹丛前的邵 雍像,像前上方为朱熹赞文和邵雍自赞诗。东侧镶此碑的民 国三十年复刻本,高 1.7、宽 0.65 米。其上挂“数冠古今” 黑漆金字木匾,为“中华民国十二年吉月,吴佩孚题”。
大殿门外东侧立清代咸丰元年(1851 年)《重复邵夫子祭田记》碑一通,高 1.6、宽 0.65、厚 0.2 米。雕龙碑帽高 0.63、宽 0.69、厚 0.25 米。其西原立顶屋檐高的《宋儒康节邵夫子故居》碑,毁于十年动乱。门外西侧立清代碑 2 块:康熙六十一年《重修安乐窝碑记》,高 3.05、宽 1.06、厚 0.33 米。清康熙三十一年《重修康节邵先生安乐窝祠堂记》碑一通,残高 1.3、宽 0.95、厚 0.23 米。
东西厢房各三间,东名“天根”,西名“月窟”。民国建 筑,1992 年倾圮,1996 年群众集资重建。各长 10、进深 3、 前沿宽 1.5 米。
大殿东南侧平地之下,有道光十九年建“云溪洞”一。由地面下挖方穴,拾阶而下,迎面墙上镶嵌一长方石,刻楷书“云溪洞”,题“戊辰(1988 年)孟夏重建,邵夫子当年读书处,牛禄升题”。阶底为一门朝南的砖券窑洞,长 4.2、宽 2.1、高 2.1 米,距地表深 2.4 米。1989 年在洞口上建亭式小房一间,长 2.7、宽 2.5 米,以遮蔽风雨。门楣上方悬挂“仿云溪”黑底金字木匾。
二殿原由前卷棚后殿堂各三间组成,前后联通,无墙阻 隔,建于道光十九年。卷棚称先天堂,纪念邵雍。殿堂三间, 中为启贤祠,纪念邵雍之父邵古,东为九贤祠,西为进公祠。 卷棚于十年动乱中由村民拆除。殿堂正面加砖墙开门窗,今 称之为二殿,长 10、宽 4.6 米。二殿门两侧挂木刻对联一副, “删后无诗啸月嘲风留击壤;画前有易蹑根探窟见先天”。内供奉邵雍塑像。
殿内后墙西侧镶清乾隆四十年《重修康节邵夫子安乐窝 记》,高 1.7、宽 0.63 米。后墙东部立明宣德三年(1428)《九 先生像》碑一通,中部刻宋代九位思想家的站立群像,上下 刻赞美诗,高 1.8、宽 0.98、厚 0.23 米。其东侧后墙上镶明 万历甲辰年(万历三十二年)《宋代九先生图说》碑一通,上 半部为序文,下半部刻九先生立像三行,行三人,每人右侧 刻赞美诗一首。高 1.84、宽 0.76 米。
殿外西边立刻于明成化辛丑(成化十七年)《伊洛书院之 记》碑一通,高 2.13、宽 0.77、厚 0.24 米。文革期间将碑面 朝上铺于路面被踩踏磨光,现仅保存碑额的几个大字篆书。 幸有《邵氏家谱》和清《河南通志》卷四三保存原文。其东 立康熙五十八年《杜侍御为康节邵夫子后裔请官博士疏稿》 碑一通,高 1.83、宽 0.62、厚 0.2 米。殿外东边立明弘治十 二年(1500)《复九贤祠》碑一通,高1.68、宽 0.67、厚 0.22 米。其背面额题篆书《新建去思堂记》,存字无多。
皇极书阁,位于二殿后。面阔三间,上下二层,长 10.5、宽 6.4 米,民国十二年建。2006 年重修。祠后门外门额砖上刻“邵夫子祠”四个小字。门外有国槐一棵,胸围 2.8 米,直径 0.9 米。为洛阳市一级保护古树名木。
总体而言,现存的邵雍祠堂大体保留了原有的格局,与 《东都古洛邵氏家谱》所载绘于光绪十五年的《洛阳新庙图》 相同。惟石坊、大门楼、周南阙里堂和卷棚毁于十年动乱, 已不存在。大殿、二殿后半部、云溪洞下的砖券窑保持了清 代建筑原貌。皇极书阁保留了民国建筑原貌。东西厢房即天 根、月窟经现代翻修。祠堂内清道光六年以前碑刻皆由老祠 搬迁而来。
回顾历史,位于天津桥南的“安乐窝”始终是“邵雍故 居”和“邵雍祠堂”的正名,“伊洛书院”附属于安乐窝,明 清民国的碑刻明确地揭示了这一点。洛阳地方文献称之为“邵子祠”的有二:“一在洛阳县西关,本朝顺治五年重建。一在嵩县北,本朝康熙二十四年建。二十六年,圣祖仁皇帝御书 ‘学达性天’扁额,悬于祠堂”[43]。《清德宗实录》卷四八七云,光绪二十七年九月乙酉,“派礼亲王世铎、前往洛阳县周公祠、暨宋二程子、邵子、司马光各祠拈香”,说的是位于县城西的三所祠堂。
邵雍祠堂因封建社会改朝换代,或焚于兵燹或没于水患, 几经变迁重建,规模也不尽相同,现在的祠堂比较简陋,四 周为民居壅围。近年国家启动洛阳隋唐城大遗址保护规划,邵雍祠堂作为古城内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获得了新的发展机遇。列入保护规划项目,提高文物保护级别,争取资金积极保护,改造环境,合理利用是目前首要解决的问题。
朝廷崇儒与后裔世袭五经博士
北宋以降,朝廷对邵雍的学术思想累加推崇,先贤的儒 学地位不断提升。南宋理宗端平二年(1235)正月“甲寅,诏议胡瑗、孙明复、邵雍、欧阳修、周敦颐、司马光、苏轼、张载、程颢、程颐等十人从祀孔子庙庭”[44],为各地十贤祠所祭祀者。度宗咸淳三年(1267)正月“戊申,帝诣太学谒孔子,行舍菜礼,以颜渊、曾参、孔伋、孟轲配享,颛孙师升十哲,邵雍、司马光升列从祀,雍封新安伯”[45]。元仁宗皇庆二年(1313)六月甲申,“以宋儒周敦颐、程颢、颢弟颐、张载、邵雍、司马光、朱熹、张栻、吕祖谦及故中书左丞许衡从祀孔子庙廷”[46]。邵夫子定居新列十贤榜。
朝廷礼重儒学,崇祀圣贤,宋元明清的国家祭祀典礼确 定邵雍从祀于孔子庙堂。恩泽被于后昆,为世袭五经博士奠 定了基础。翰林院《五经》博士,各掌专经讲义,为皇帝服 务。继以优给圣贤先儒后裔世袭,专理祠事。明庄烈帝崇祯 三年六月己未,“授宋儒邵雍后裔《五经》博士”[47]。由前引 崇祯五年季日宣撰《重修康节邵夫子安乐窝记》碑可证为地 方申请而朝廷授予。《明史·儒林传》云:“邵继祖,洛阳 人,先贤康节公邵子二十七代孙也。崇祯三年,河南巡按吴 甡请以继祖为翰林院《五经》博士,子孙世袭,以奉邵子祀 事。诏从之。卒,子养醇袭。”[48]《明史·职官志》亦云, “翰林院世袭《五经》博士,正八品”,“邵氏一人,崇祯三年授先儒邵雍裔孙继祖”[49]。先贤嫡派子孙获沐隆恩为世袭五经博士以承续祀典。
改朝换代后,清圣祖康熙四十年“六月庚辰,授宋儒邵雍后裔《五经》博士”[50]。邵雍祠堂现存康熙三十九年《杜侍御为康节邵夫子后裔请官博士疏稿》碑一通,作者为河南道监察御史杜之昂。谓御书“学达性天”匾额,颁赐周惇颐、程颢、程颐、张载、朱熹、邵雍六子。“是邵雍内圣外王之学,与五子同功”。前五子之后裔俱设五经博士,以主其祀。而邵雍独无,恳祈圣上一视同仁,故敢为邵雍博士之请,乞敕礼部议覆施行。杜疏呈上后,事经反复讨论。“查明崇祯六年邵雍嫡派二十八代孙邵养醇,曾授为博士。明末寇乱,札付无存。邵养醇之子邵国璋,系邵雍二十九代长门嫡孙,但年逾七旬,难习礼仪。今邵国璋之子邵文学,乃邵雍三十代长门嫡孙,系应授之人,取具宗图谱印,甘各结保”。“康熙四十一年壬午二月,命以先儒邵雍后裔邵文学为世袭五经博士”,给札为凭,惜未刻石保存。此事《幸鲁盛典》卷一九有详细的记载,亦见于《清史稿》:“康熙四十一年,授先儒邵子雍三十世孙延祀。”[51]届乾隆四十年,重申“邵子后裔,世袭五经博士”,见《钦定大清会典事例》卷七四。据《清史稿·孔荫植传》,明清两朝洛阳邵氏康节后裔世袭五经博士,准允一人。[52]五经博士之嫡传,《东都古洛邵氏家谱》记载明确:二十八代养醇,二十九代国璋,三十代文学,三十一代景龄,三十二代居安,三十三代炳、焕,三十四代启运,三十五代程,三十六代毓嵩,三十七代世纪,三十八代天泽,三十九代长治。在祠堂现存碑刻中也时有所见,参之文物,可证其实。
祠堂现存五经博士邵启运撰《重复先贤邵子祭田记》(咸 丰元年)云:“邵氏之有祭田,前明以来,计地千亩,经明季 之乱,户族流离失所。国朝定鼎,邵氏稍生聚,而千亩祭田 已迷不知处矣。其确考而得者仅九亩,又已质当他姓。赖先 妣傅太孺人洞明大义,谓祭田为先夫子俎豆所资”。于是勤俭自苦,竭蹶赎回,归博士世守,不许支庶瓜分,亦不许博士典卖。
据《本祀每年春秋二季祭典应领银两碑记》,洛阳的邵氏 祖祠向系两处,县西关一处,洛河南安乐窝一处。“荷蒙圣恩,每年春秋二季由本县发银四十两,按二季支发,以供祭祀大典。……外有庙户工食银十二两”。可是多年来并未足额发放,每年少给十六两多,不敷开销。故三十六代孙承袭翰林院五经博士邵毓嵩通过山东衍圣公府呈文礼部恳请全额发放,朝廷传谕准允。[53]光绪十二年立碑于正祠拜殿西楹,惜已遗失。
世袭五经博士是祠堂事务管理者,由于邵氏后裔人口不 多,耕稼为业,经济拮据。加之清代祭田甚少,祭祀等费用 全凭县衙例拨公帑开销,更无能力修缮祠宇。由道光六年水 毁老祠,新祠半成于 13 年(道光十九年)后,恢复于97 年 (民国十二年)后,可见其举事之迟滞艰难。当代甚至遭际 民间土炉炼钢砸碑、“文化革命”拆祠运动的人为破坏。资金 匮乏等问题目前仍然困扰着祠堂的保护和发展。
四 其他遗迹与墓茔
清代《河南通志》云:“云溪观在府城东北,即今三井洞。 宋邵康节赏夏处云溪观即此。”[54]故址位于今洛阳市东北,市第十一中学校园内,亦称云溪洞,俗称三井洞。金元明清沿用,民国废弃。据明代窑洞上镶嵌的《邵康节读书处碑》、清乾隆《宋先贤邵子康节神位碑》和嘉庆《邵夫子神主记碑》记载可知,此观是邵雍在洛阳的夏居之处[55]。
伊川县平等村的邵康节祠是邵雍生前讲学著书的地方, 名“安乐书院”,书院遗址出土有印着“安乐书院”字样的建 筑材料。有文献云:“邵康节祠,在县治北辛店官厅之西,中 为堂三间,以祀康节先生。堂后为皇极书屋;左右有天根、 月窟二轩各三间;堂东西为击壤、弄丸二亭各一间;二亭之 中有小亭曰‘行安乐窝’,窝前为门,题曰‘邵子祠’,俱久 废,止存荒祠半壁。康熙二十四年,教谕李滋修葺完固,丹 垩未施。康熙二十六年,钦颁御书‘学达性天’扁额。知县徐士讷增修周垣,卷棚、大门各三楹,藻绘有加,称弘丽焉。” [56]清人王士祯《池北偶谈》卷四说,康熙二十三年,皇帝驾幸山东曲阜孔庙,御书“万世师表”四字,悬大成殿。次年,以四字匾颁行天下学宫。后来河南府二程祠、邵康节祠等“皆颁御书‘学达性天’大字”。据《东都古洛邵氏家谱》记载,是年三月二十日,御匾由钦差噶拜亲自护送至伊川:“皇上恩赐御匾到洛,文武大小各官暨阖邑绅衿,跪迎郊外,欢呼载道。次日鼓吹导引,陪赴嵩邑之新店镇邵夫子祠,两邑文武官员绅衿士庶,欢传数百里,跟同跪开御箱,悬挂稽谢恩” [57]。现祠堂为平等乡中学所占用。据该校老师回忆,十年动乱之前,祠堂规模尚在,大门宽阔,前有台阶数级,面朝南,当地民间唱戏可作戏台之用。门后为大殿三间,大殿前有卷棚相连,大殿后为正殿三间,正殿后为后殿三间(皇极书屋),正殿左右各有厦房二间,后殿左右各有厦房三间。“文革”中拆除了大门、卷棚、大殿、正殿和厦房,利用拆下的砖瓦椽檩在现在的大门两边围墙内临街各建了一排平房等,把学校迁出,这里成了人民公社所在地。“学达性天”匾的木质好,村民锯开做打土坯的模子。后来公社迁出,学校返回。如今的祠堂只剩下了后殿、大门外西边的一通清碑以及东边的一通新碑。村里没有姓邵的人家,自古以来立有邵夫子社,承续于今,筹办每年的祠祀事宜。
关于宋邵康节墓”,元纳新《河朔访古记》卷下云:“邵康节先生之墓在洛阳县南,伊阙西南九里曰辛店,伊水西也。” 明代宣德三年七月,河南右参政周鉴,按察副使郑柱重修邵雍墓,建祠,十月完工,由礼部尚书兼翰林院学士杨溥撰《重修康节先生墓记》叙其事。[58]嘉靖年间知府吴相重修邵雍墓茔,记曰:“先生葬嵩县莘店镇紫荆山之阳,离洛城七十里许,茔内建享堂五间,东西厢房六间,大门三间。外树石坊一座,题曰“康节佳城”。墓碣题曰“宋新安伯”。邵康节墓周围设立祭田五顷,仍设看坟人役二名,工食本县支给额。设奉祀生员四名,茔域焚修,世代相继,永为典故。”[59]《古今图书集成·河南府古迹考》云:“在县北新店之西,建有石坊,明道先生铭其墓。……先生之亲墓亦在焉。”[60]清代《河南通志》云:“邵雍墓在嵩县城北新店保,雍谥康节。” [61]引文的辛店、新店和莘店是同一地名的异写。墓园位于今伊川县城南平等乡西村西北约 2 公里的卧龙山之阳,墓园西倚紫金山、东临伊河水,坐北朝南,藏风聚气,墓地南北长 89 米,东西宽 48 米,为河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前为石坊,额题“安乐佳城”,系清乾隆年间重修。坊后山门,两边镶嵌楷书石刻对联一副:“删后无诗啸月潮风留击壤”,“画前有易蹑根探窟见先天”,额题“邵夫子墓”。山门内为卷棚式享堂,面阔三间。堂内东壁上镶民国年间所立重修碑记 1 通,堂前东南 3 米处立明宣德三年《重建康节先生祠堂记》碑 1 通。穿过享殿就是邵雍的墓冢,高约 1.6 米,四周用青砖砌成 1 米多高的八角墙,南面镶嵌青石,上刻“新安伯”3 个大字。墓冢前墓碑上刻“宋先儒康节邵夫子墓”,东侧立清乾隆七年《嵩县重修康节先生邵夫子祠墓碑记》1 通。故当地百姓称之为“邵夫子墓”。
墓园围墙砌以青砖,每块小砖在烧造前都捺有“邵夫子墓”的印戳,为修墓特制用砖。邵雍父亲邵古的墓碑立于墓园的西北,因曾隐居于伊川神荫原一带,故自号“伊川丈人”,病逝后以此为茔域。邵雍亡殁后随葬,父子情深,恒相依侣。
参考文献:
[1](宋)邵伯温:《邵氏闻见录》卷一八,中华书局 1983 年,第 194 页。
[2](宋)胡安国原编,(元)谭善心重编,程颢、程颐撰《二程文集》巻四,《明道文集》四,《邵尧夫先生墓志铭》,文渊阁《四库全书》原文电子版,第 430 盘,第 4996 号,第 2 册,第 16-19 页。
[3]《邵氏闻见录》卷一八,第194 页。
[4]《邵氏闻见录》卷一○,第 103、104 页。
[5]《邵氏闻见录》卷一八,第195-196 页。
[6]《邵氏闻见录》卷一五,第161 页。
[7]《邵氏闻见录》卷一九,第214 页。
[8]《邵氏闻见录》卷一八,第200 页
[9]赵力光编《鸳鸯士志斋藏石》,三秦出版社,1995 年 12 月,图版三一七。
[10]北京图书馆金石组编《北京图书馆藏中国历代石刻拓本汇编》,第 39 册,中州古籍出版社,1989年,第 65 页。
[11]《邵氏闻见录》卷一八,第202 页。
[12](宋)朱熹:《晦庵集》卷八三,《跋邵康节“检束”二大字》,文渊阁《四库全书》原文电子版,第 409 盘,第 4329 号,第 76 册,第 39 页。
[13](宋)陈绎:《邵古墓志铭》,(宋)吕祖谦编《宋文 鉴》卷一四三,文渊阁《四库全书》原文电子版,第 430 盘,第 5005 号,第 65 册,第 43 页。
[14](清)徐松辑,高敏点校《河南志》,中华书局,1994 年,第 10 页。
[15]《邵氏闻见录》卷一三,第148 页。
[16]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洛阳工作队:《隋唐东都城址的勘查和发掘续记》,图八,唐洛阳城实测图;图一 ○,唐洛阳东都坊里复原示意图。《考古》1978 年 6 期,第 367;373 页。
[17]《宋史》卷四三三,《儒林传三·邵伯温传》,中华书局, 1977 年,第 12853 页。
[18]《古今图书集成》卷四四二,《方舆汇编职方典?河南府部艺文三》,郑安《重修康节先生安乐窝记》,中华书局、巴蜀书社 1987 年,第 10 册,第 11717 页。
[19](元)王恽:《秋涧集》卷四○,文渊阁《四库全书》原 文电子版,第 415 盘,第 4561 号,第 16 册,第 63 页。
[20](元)王沂:《伊滨集》卷十四,《送张子英序》云:“自定鼎门出水南,徘徊独乐园,想司马公之风烈。入邵窝,叹其人之不可见。”文渊阁《四库全书》原文电子版,第 416 盘,第 4597 号,第 5 册,第 39 页。
[21]《古今图书集成》卷四四二,《方舆汇编职方典·河南府部艺文三》,郑安《重修康节先生安乐窝记》,第 10 册,第 11717 页。
[22](明)程敏政编《明文衡》巻三七,文渊阁《四库全书》原 文电子版,第 433 盘,第 5067 号,第 13 册,第 37 页。
[23](清)《河南通志》巻四三,《学校下·河南府·洛阳县》,文渊阁《四库全书》原文电子版,第 231 盘,第 2312 号,第 31 册,第 42-44 页。
[24]《东都古洛邵氏家谱》卷二,民国三十年刊本,第二三 页。
[25]《东都古洛邵氏家谱》卷二,第四九页。
[26]《东都古洛邵氏家谱》卷二,第四一页。
[27]《东都古洛邵氏家谱》卷二,第四四页。
[28]《古今图书集成》卷四三三,《方舆汇编职方典·河南府部汇考七》,第 10 册,第 11639 页。
[29]《古今图书集成》卷四三二,《河南府部艺文四》,第 10 册,11724 页。
[30]《东都古洛邵氏家谱》卷二,第四八、四九页。
[31]《东都古洛邵氏家谱》卷二,第五○页。
[32]《古今图书集成》卷四三一,《方舆汇编职方典·河南府部汇考五》,第 10 册,第 11619 页。
[33]《古今图书集成》卷四三三,《方舆汇编职方典·河南府部汇考七》,第 10 册,第 11639 页。
[34](清)傅泽洪:《行水金鉴》巻一六一,《两河总说》,文 渊阁《四库全书》原文电子版,第 235 盘,第 2343 号,第 55 册,第 47 页。
[35](清)龚崧林纂《洛阳县志》卷首,《图考》,乾隆十年 (1745)刊本,第二十、二十一页。
[36]《洛阳县志》卷六,《秩祀》,第十二页。
[37](清)《皇朝文献通考》卷一二二,《羣庙考四·特祀》,文渊阁《四库全书》原文电子版,第 240 盘,第 2453 号,第 48 册,第 97 页。
[38]《东都古洛邵氏家谱》卷二,第一页 b。
[39]《东都古洛邵氏家谱》卷二,第五五、五六页。
[40]《东都古洛邵氏家谱》卷二,《重修康节夫子安乐窝祠堂 记》,第五七、五八页。[41]《东都古洛邵氏家谱》卷二,《重修洛阳安乐窝祠记》,第五九页。 [42]《东都古洛邵氏家谱》卷二,第七页 a。
[43](清)《嘉庆重修一统志》巻二○七,《河南府三·祠庙》,中华书局 1986 年,第五页。
[44]《宋史》卷四二,《理宗二》,第 807 页。
[45]《宋史》卷四六,《度宗纪》,第 897 页。
[46]《元史》卷二四,《仁宗纪一》,中华书局,1976 年,第 557 页。
[47]《明史》卷二三,《庄烈帝一》,中华书局,1974年,第 312 页。
[48]《明史》卷二八四,《儒林三·邵继祖传》,第 7304 页。
[49]《明史》卷七三,《职官志二》,第 1791 页。
[50]《清史稿》卷七,《圣祖本纪二》,中华书局,1976,第 256 页。
[51]《清史稿》卷一一五,《职官二》,第 3321 页。
[52]《清史稿》卷四八三,《儒林传四·孔荫植传》,第 13311 页。
[53]《东都古洛邵氏家谱》卷二,第五六、五七页。
[54](清)《河南通志》巻五○,《寺观·河南府》,文渊阁《四库全书》原文电子版,第 231 盘,第 2312 号,第 38 册,第 27 页。
[55]霍宏伟、刘连香:《洛阳云溪观遗址出土碑铭考述》,《四 川文物》2004 年 3 期,第 71-75 页。
[56]《古今图书集成》卷四三三,《方舆汇编职方典·河南府部汇考七》,第 10 册,第 11643 页。
[57]《东都古洛邵氏家谱》卷二,第一页 a。
[58]《东都古洛邵氏家谱》卷二,第二四、二五页。
[59]《东都古洛邵氏家谱》卷二,第二四页。
[60]《古今图书集成》卷四三九,《方舆汇编职方典·河南府部汇考十三》,第 10 册,第 11694 页。
[61](清)《河南通志》巻四九,《陵墓·河南府》,文渊阁《四库全书》原文电子版,第 231 盘,第 2312 号,第 37 册,第 30 页。
    (责任编校:张京华)




上一篇:宁河营城邵氏迁自北平?
下一篇:傅氏家谱之中的《邵子博士记》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邵氏文化研讨网  

GMT+8, 2024-5-10 09:17 , Processed in 0.117223 second(s), 2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Designed by 999test.cn & 邵氏文化研讨网

© 2001-2013 Comsenz Inc.

QQ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