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氏文化研讨网

搜索
查看: 403|回复: 0

期待上图发布《1949年以来中国家谱目录》

[复制链接]

366

主题

588

帖子

4461

积分

邵门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4461
QQ
发表于 2022-10-26 17:47:4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转:
1949年以来中国家谱总目》著录规则的特点与编纂意义
                                                                                                                                  2022.8.15
                                                                     顾 燕(上海图书馆(上海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
要:《1949年以来中国家谱总目》是一项由上海图书馆申报的2018年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其性质为中国新修家谱的联合目录,拟对收藏于各公藏机构和私人收藏者处的自1949年以来纂修的中国家谱进行收集、整理与编目,其最终成果为开放型的基于数字人文技术的家谱服务平台和一部家谱联合目录。文章拟着重围绕此项目的著录规则特点与其编纂意义展开论述。
关键词:《1949年以来中国家谱总目》;家谱;目录;编纂;著录规则
1 项目背景与简介
上海图书馆(上海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申报的1949年以来中国家谱总目》(以下简称“本项目”)被立为2018年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项目批准号18ZDA329,项目负责人:王鹤鸣)。本项目的性质为中国新修家谱的联合目录,拟对收藏于各公藏机构和私人收藏者处自1949年以来纂修的中国家谱进行收集、整理与编目。项目的最终成果为开放型的基于数字人文技术的家谱服务平台和一部家谱联合目录。具体而言,一是由各参编单位共同制作完成1949年以来新修家谱书目数据库,并将其上传至互联网,进而与上海图书馆原有的《中国家谱总目》[1]数据库合并,建立中国家谱联合目录服务系统,为海内外华人、华裔及各界人士提供更优质的服务;二是编纂一部尽量涵盖海内外主要公私收藏者所藏中国家谱的新修家谱提要目录,其数量当远超目前已有的家谱书目所收录的新谱之总和。由此可见,编纂《1949年以来中国家谱总目》不仅是开发整理家谱资源的一项基础性工作,也是信息时代一项具有多种现实意义的文化工程。
2 著录规则的特点
2.1 收录范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新修家谱
从项目名称来看,本项目收录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编纂的中国家谱,这是一部首次将新中国成立后的“新修家谱”汇总而成的目录,具有重要的开创性意义。
据调查,目前共有两部全国性家谱目录,分别是1997年出版的由国家档案局二处、南开大学历史系、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图书馆联合编纂的《中国家谱综合目录》[2]和2008年出版的由上海图书馆主编的《中国家谱总目》[1]。前者收录线装古籍家谱14,719种,所录家谱均系1949年以前纂修;后者是目前收录中国家谱最多的家谱目录,以1949年以前的线装古籍家谱为主,兼收2006年以前的新修家谱,共收录家谱52,401种。可见,《1949年以来中国家谱总目》将填补“空窗期”,经初步排摸与统计,本项目收录1949年至2020年底的新修家谱,收录的家谱条目总数约为5万—6万种。
2.2 著录方式——“众包”模式下共享著录平台
本项目在一个共享的编目著录平台——家谱联合编目系统上进行。此系统目前已实现了采购、捐赠、跨机构的联合编目、基于互联网的规范控制、工作量和家谱内容元素的统计分析、数据导入导出等数据化流程的统一管理。它也是在数字人文需求的全流程管理大背景下应运而生的历史文献数字化的加工平台。截至2021年11月,已收录各大机构及私人所藏家谱条目70,000余条。平台最大的亮点是首创了家谱著录的“众包”模式,即所有的参编机构都在统一的著录平台上进行著录、修改、上传,改变了传统的著录在工作单或单程软件上的著录方式。“众包”模式下的统一著录平台可便捷、快速地进行家谱著录,有效提高编目效率,对于在编目过程中有疑问的条目,编目人员可在平台上进行沟通与修改。参与本项目的编纂者不仅有公藏机构的编目人员,还包括许多的私人藏谱者。
以复本著录为例。本项目规定,在家谱著录前,必须先在家谱平台现有的70,000余条数据中进行查重,若判断为复本,则著录时仅需直接添加馆藏信息,无需重复内容上的著录。其优势在于可以大大节省各机构对于复本著录的时间与精力的投入,避免重复编纂,同时也大幅提升了后期的定审效率。
2.3 著录文字——统一的简体汉字
家谱一般为私人所纂,没有统一的字体规范与格式。新中国成立后,虽然国内已统一使用简体中文,但是在家谱的编纂中,有的家族仍然沿用线装古籍家谱的繁体字体,即繁、简字并没有统一。以《中国家谱总目》为例,因其收录的家谱以新中国成立前的线装古籍家谱为主,著录文字统一使用繁体。而本项目的收录范围是1949年以后的新修家谱,使用简体汉字的家谱数量较多,虽仍有部分线装古籍家谱或港澳台地区的家谱使用繁体汉字,但出于对著录文字的统一以及对阅读习惯和著录规范等综合因素的考虑,本项目决定统一以简体汉字进行著录,此举亦可为因不会使用繁体字进行著录的非古籍专业人士提供便利。
2.4 著录项目——涵盖家谱查询特征的字段内容
本项目的著录项目共有十三项,即谱籍地项、姓氏项、书名项、责任者项、版本项、附注项、内容提要项、装订项、备注项、索书号项、上传家谱文件项、上传人信息项、审核信息项。
与一般编目不同的是,本项目特别增加了一些具有家谱查询特征的著录字段。如,谱籍地项中的家谱所属的谱籍、版本项中的堂号、附注项中家谱的纂修次数和字辈排行、内容提要项中家族的迁徙源流和卷目内容等。根据以上这些字段,用户可进行多方位、多角度地检索,以便其更快捷地找到所需要之谱,极大地提高了家谱检索的效率。
2.4.1 谱籍地项:标明谱籍,规范考订
谱籍著录是家谱区别于其他图书著录的特色之处。谱籍是家族的实际居住地,它为家族的居住地及寻根提供了重要线索,因此谱籍考订的准确性至关重要。2000年出版的《上海图书馆馆藏家谱提要》[3]中亦有对谱籍的著录,但是它仅考订至区县一级的谱籍,且不少仍使用古地名,这些古地名对于今人的理解与利用颇有难度。《中国家谱综合目录》和《中国家谱总目》中虽使用出版时的新地名对谱籍进行著录,但仅为二级谱籍地名,即“省级+地市级”或“省级+县市级”,其缺点是地、县两级行政级别容易混淆不清。鉴于此,本项目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制定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区划简册》,将全国的行政区划实行三级地名,即“省级(直辖市、省、自治区、特别行政区)+地级(地级市、地区、自治州、盟)+县级(市辖区、县级市、县、自治县、旗、自治旗、特区、林区)”。三级谱籍地的著录,使得家谱谱籍的考订更加规范,划分更趋精细,有利于家谱谱籍的归属与统计。
在实践中,有些谱籍的考订还需进行适当的调整。如,当一份家谱跨多个省或同一省内多个县市时,著录宜采用“向上进级”的原则,即跨多个省的谱籍定为[全国],同一省内多个县市的谱籍则需著录所属省名,省略其所属的县市名。如:江西、湖南两地的合修谱归入全国籍,著录为“[全国]吴楚朱氏合修族谱十二卷首一卷”;浙江建德、桐庐两地合修谱归入浙江籍,著录“[浙江]严陵建桐溪西宦堂九保吴氏宗谱六卷”。谱内所涉及的具体省(区、市)和县市,则可在“内容提要项”中进行详细的著录与说明。
2.4.2 版本项:加题堂号
堂号是家谱著录中独具特色的内容,大家比较熟悉的如:王氏“三槐堂”、李氏“陇西堂”、张氏“清河堂”等。家谱中的堂号是某一姓氏中某一支派群体的代称,它是宗法社会中氏族文化的一种反映,并且已成为一个家族或支派的代名词。堂号是区分同一姓氏中不同血亲关系的重要标志,也是追宗溯祖的主要依据,因此堂号为查找宗族源头和族支派别提供了重要的线索,为筛选家谱提供了便利。
2.4.3 附注项:揭示修谱次数、字辈等信息
1)修谱次数。家谱的每次纂修都是在前次修谱的基础上进行增补,编修的内容也在不断地充实和丰富。同一家族其家谱的每一次新修,为研究家谱的纂修体例、内容、版式等方面的演变均提供了丰富的实例。
2)字辈。亦作字派,是指名字中用于表示家族辈分的字(多为名字中间的字),其意蕴多为修身齐家、安民治国、吉祥安康、兴旺发达。字辈是中国传承千年的重要取名形式,也是中国古代一种特别的“礼”制,现在很多家谱的寻根,有不少是根据祖辈流传下来的字辈为依据,从而查找到了家族的家谱,因此字辈排行的字段著录对于查询搜索家谱发挥着显著的作用。
2.4.4 内容提要项:撰写家族迁徙经过,确定家族的始祖和始迁祖,揭示名人和名作,罗列家谱的卷目内容
1)迁徙经过。每一本家谱中都记载着家族中祖先们历经艰辛、辗转迁徙的故事,可作为移民史、宗族史、人口统计学等方面的第一手材料,对于研究家族的演变和分派有着重要意义。
2)始祖和始迁祖。始祖是家族的开宗之祖,一般为家族的一世祖;始迁祖则为实际迁居谱籍地者,是本支家谱的一世祖,也特指一支族的迁徙定居并在该地繁衍子孙者。无论对宗族还是研究者,始祖和始迁祖均是举足轻重的人物,他们是宗族的开基者,也是同宗异支的分界性人物,研究者把他们看作血缘宗亲集团的起始人。可见著录始祖和始迁祖对于考察宗族的形成和演化有着重要意义。
3)名人和名作。对家谱中的名人和名家著文(作)进行的揭示,既有助于研究这些知名人物及其家族的历史,又可根据家谱世系表中对人物生卒年月的详细记载确切考证出其正确的生卒时间,从而弥补方志等文献中的缺陷。此外,家谱中还有不少名作或系某位名家的佚文,如曾在上海嘉定的一套家谱中发现著名学者钱大昕的佚文。
但是,有的家族出于某些私利目的,致使上古名人泛滥,或肆意刊载名人文章,攀附名人显贵家族,甚至篡改原始作者,套上名家的光环。因此在选取名人时,本项目选取始迁祖以后诞生的名人,并结合相关文献,确定其祖籍与家谱的谱籍一致才予以揭示。同理,在选取名作时,更要在考证核实后方可著录。
4)家谱的卷目内容。家谱参照方志的编纂,在记录世系资料的同时,增加了众多与家族相关的史料。一套完整的家谱通常由以下几部分组成:谱序和谱跋、凡例、目录、姓氏源流、迁徙经过、家法族规、恩荣、像赞、宗规、礼仪、排行、世系图表、家传、艺文、墓图、契约、合同、族产、人口统计、领谱字号、修谱及捐助姓氏等。因此,揭示卷目内容的目的并不仅限于对各个家族的整理研究,更深远的则体现在对其他学科的拾遗补阙上,诸如历史学、社会学、姓氏学、经济学、民族学、民俗学、人口学、教育学、伦理学、军事学等学科。
总之,家谱的内容提要项是谱牒目录独具特色的著录。通过此项,可使人们了解家族的迁徙源流、迁徙经过、家族名人、繁衍派分以及重要文献资料等信息,方便大众的研究与利用。
2.4.5 联合编目平台版著录的特有项目:上传家谱文件项
与传统纸质著录相较,本项目的著录平台增加了上传家谱文件项。即可将经过数字化扫描后的家谱封面、主要内容、全文等信息上传至平台,作为家谱著录信息的补充,方便审校人员对复本进行比较,节省审校人员审校条目的时间和精力。
2.5 著录难点——新旧两种家谱编著形式的统一与专业的著录要求
2.5.1 新旧两种家谱编著形式的统一
绝大多数的家谱属于私人编撰,没有统一的编撰形式,在编著和装帧形式上主要分为仿古籍线装家谱和新式的精、平装家谱。因此,如何将这两种编著形式的家谱在同一著录规则下统一起来确实是个难点。在比较研究后,本项目将两者相结合,制定了皆可适用的规则。
我们发现,仿古籍线装家谱的编纂按古籍著录的标准比较适合,而新式的精、平装家谱则按《中国文献编目规则》的著录规则比较适合,这样才会比较符合通常的著录习惯。如,对于正书名的著录,新式的精、平装家谱的正书名按《中国文献编目规则》规则,据版权页、题名页或代题名页题,无需在附注项指出著录来源,而仿古籍的线装家谱则参考古籍的著录规则比较合适,在比较原谱中的各种题名后,选择一种所含信息量较多的能正确反映谱主的居住地、姓氏、纂修次数的题名著录,同时在附注项中指出著录来源。
2.5.2 谱籍的著录规范
家谱中,同一个地方因时代变迁,由古至今产生了多个地名,而且各个村镇也会因时而归属于不同的上级行政省、县、市。特别是改革开放后,行政区划的变动日益频繁,很多地区已撤县设区或撤县设市,有的则改为了新的地名。因此,如何统一谱籍中这些地名的区划归属确实是一项难题与挑战。为此,本项目制定了三个原则。①联合编目平台的谱籍著录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区划简册》为基础开发的地名数据库,由“省级+地市级+区县级”三级行政区划组成谱籍。如:江苏省常州市武进区。②家谱中因当时所居地行政区划的变动而出现多个地名时,原则上以级别低的行政区划为基础来著录。即在输入“区县”或“地市”级地名时,平台会自动匹配其他两级的行政区划。这样谱籍就有了比较统一的著录格式,有利于家谱的地区统计和区域家谱的研究工作。③谱籍的考订以该谱实际迁居繁衍地为准,如以家谱谱名中小地名的归属地以及始迁祖迁居地为依据。
2.5.3 内容提要项的撰写
内容提要项中关于家族始祖、始迁祖(包括支祖、房祖)等的确定,需要著录人员仔细翻阅家谱后才能了解,家族迁徙源流经过也需要在确定好祖先的基础上,结合家谱的谱序、世系图表等内容再加以考证并概括总结才能形成文字。因此,内容提要项是著录中的一个难点,对于著录人员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3 编纂的意义
3.1 揭示存世家谱的全貌
1949年以来中国家谱总目》是对《中国家谱总目》的延续和完善。家谱目录是反映公私典藏家谱的概况和利用家谱文献的门径,迄今为止,已有若干家谱目录问世,但都存在不同程度的局限和不足。如,收入海内外新旧家谱种数最多的目录当属《中国家谱总目》,种数达52,401种,但收录新谱仅7,000余种,占比很低,且收录新修家谱下限定在2006年,距今已有十余年,期间新修家谱大量涌现[1]。其他收录家谱较多的家谱目录的收录重点也都偏重旧谱,或为区域性的书目,均有一定的局限。而编纂《1949年以来中国家谱总目》恰可弥补已有家谱目录的阙失,与之前的其他成果一起呈现出一幅完整的存世家谱全貌图。
3.2 首创家谱编纂的“众包”模式
本项目引入“众包”模式,此模式借助互联网、计算机技术的优势,使著录来源无限扩大,著录准确率大幅提升,在目录编制的方法上有了重大的突破。这一尝试在国内尚属首次,它开创了家谱著录的新模式,必将为编纂联合目录起到极大的示范作用。
3.3 采撷学术研究资料的宝库
编纂《1949年以来中国家谱总目》将为学术研究提供大量宝贵资料。新修家谱中辑录的旧谱中的有关经济、社会、民族、民俗、人口、人物、族规、宗教等资料,为学术研究提供了大量原始史料。此外,类似乡志的谱志式家谱较之传统家谱,增加了教育、医疗、行业、水利、交通、特产等新内容,这些内容大多以数据、表格等形式呈现,记录一乡一地之概况,在了解该族历史的同时,也便于了解村史,为研究乡镇村落提供了大量翔实的资料。
3.4 折射社会发展繁荣的盛景
编纂《1949年以来中国家谱总目》反映了我国经济繁荣、社会稳定、文化发展的状况,具有时代意义。“乱世藏金,盛世修谱”。重修家谱成为一种社会风气,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国家所取得巨大成就的一个缩影,揭示了新时代家族文化、经济、民俗、人口等的变化历史,继承了家谱的存史功能,并在此基础上加以创新。
3.5 传承中华民族血缘的根系
编纂《1949年以来中国家谱总目》可为广大寻根修谱者、港澳台同胞及海外侨胞的寻根问祖、联络沟通服务,对实现祖国统一大业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有积极的意义。“树高千丈,叶落归根”。改革开放以来,港澳台同胞和海外侨胞出于对祖国的热爱和对故土的眷恋,纷纷回来寻根谒祖,探亲访友,关注家乡的发展,由此出现了大量涵盖海峡两岸、海内外族人的新修家谱。本项目所收录的家谱将充分表明:由海内外华人同一姓氏的家族成员共同组成家谱编纂委员会,共同制定家谱编纂体例,共同搜集家谱资料,直至最后共同出版发行家谱,其整个编修新家谱的过程就是海内外华人对炎黄血脉及中华民族传统文化认同的过程。这种新家谱已不仅仅是一个姓氏、一个家族的历史,还体现了整个中华民族血脉相连、无法割舍的血缘传承,充分表达了港澳台同胞和海外侨胞对中华民族牢不可破的认同感。
4 结语
编纂《1949年以来中国家谱总目》是对《中国家谱总目》的继承和发展,是开发整理家谱资源的一项基础性工作,也是适应新时代的一项有多重现实意义的文化工程。本项目得到了海内外很多机构及个人的积极响应,目前已有70余家藏谱机构及个人参与到本项目中。截至2021年11月10日,平台合计编目12,972种,其中上海图书馆编目2,985种,其余近10,000种均为各藏谱机构及私人藏谱者的上传递交。可见,“众包”模式在家谱目录著录中的作用已初现成效,项目的编目规则也会综合归纳各方在实践中的建议进行修改和完善,期待项目早日圆满完成。
[参考文献]
1]上海图书馆.中国家谱总目[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
2]国家档案局二处,南开大学历史系,中国科学院历史所图书馆.中国家谱综合目录[M].北京:中华书局,1997.
3]上海图书馆.上海图书馆馆藏家谱提要[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8年度国家社会科学重大基金项目“编纂《1949年以来中国家谱总目》”(项目编号:18ZDA329)的研究成果之一。
[作者简介]顾燕(1975— ),女,上海图书馆(上海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研究馆员,研究方向:家谱文献整理与研究。
                                                                            ——来源:《图书馆理论与实践》2022年第4期





上一篇:1921年《文登邵氏族谱》载邵博后裔
下一篇:新书《清代会试文献集成》含履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邵氏文化研讨网  

GMT+8, 2024-4-30 20:13 , Processed in 0.062050 second(s), 2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Designed by 999test.cn & 邵氏文化研讨网

© 2001-2013 Comsenz Inc.

QQ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