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氏文化研讨网

搜索
查看: 650|回复: 1

硕士学位论文中的邵宝家世考

[复制链接]

366

主题

588

帖子

4463

积分

邵门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4463
QQ
发表于 2023-6-14 11:17:2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永庆:仅供参考、资料留存。
《邵宝及其文学研究》
中国古代文学专业研究生 李瑞
指导教师 何宗美教授
【摘要】
邵宝是明中期茶陵派骨干人物,钱谦益称邵宝、石班、罗玘、顽清、鲁铎、何孟春为李东阳门下“六公”。邵宝的诗歌散文具有一定的创获。本文对邵宝的家世、生平事迹、交游、著述等问题进行考察,并在这一基础上梳理其思想和文学观念,探讨其诗歌和散文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还原其在明中期的价值和地位。
绪论:简单介绍了邵宝其人,阐述了文章选题价值和研究现状,梳理了结构思路。
第一章:梳理邵宝家世、生平事迹、交游、著述版本状况。邵宝生于无锡,受其家族熏陶,广学书史、崇儒尚理、温恭孝顺、为官清廉:邵宝先后从师俞铠、庄昶、李东阳,诗文受李东阳影响最大:邵宝为官之路辗转变化,坚持“亦官亦隐”的生存哲学,宫至江西提学副使时,受当地程朱理学的照陶,莫定了为学方向:邵宝一生交游广泛,与其师李东阳的关系更是非比寻常,与茶陵派其他成员、茶陵派之外的知音好友、僧人等亦有诸多米往:著述甚丰,有《容春堂集》等传世。
第二章:考察邵宝思想和文学观念。梳理其思想渊源,阐释其思想和文学观念的具体内容,闸发其对文治思想的吸收和对理学的弘扬:剖析其复古的文学观念,并以对韩愈个案的师法为切入点进行探讨,为深入解读其诗嫩、散文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打下基础。
第三章:考察邵宝诗歌散文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赠酬唱和、怀人哭悼,咏史怀古,山水纪行,咏物题景、题画,抒兴遭怀是邵宝诗歌的主要内容:具有汉唐遗风,尤其墓习李杜,清新质朴、平和淡泊、尤能抒写性灵是邵宝诗歌的艺术特色。邵宝散文按体裁分,主要有序线之文、记传书启等,其以实用散文为主,善研义理;平正和雅、质朴平正构成其散文的总体风格。
结语:对邵宝的地位和影响进行定位,得出本文研究结论,并结合本文提出深化邵宝个案研究及相关研究的问题。
【关键词】:邵宝生平交游思想文学观念文学创作
…………
第一章 邵宝家世、生平事迹和著述
邵宝乃茶陵派后期核心成员之一,为李东阳的得意门生,清初钱谦益在《列朝诗集小传》丙集中称邵宝、石珤、罗玘、顾清、鲁铎、何孟春为“六公”,“皆长沙之门人也”。①邵宝诗文著述颇丰,思想深邃,在政治上也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当前,无论是在茶陵派的群体研究中还是个案考察上,学界都未给予邵宝及其文学创作应有的关注。本章对邵宝的家世、行迹和著述进行梳理,从而了解邵宝文学创作的背景因素及著述版本状况,并在文学时空中给邵宝寻找一个他应有的位置。
第一节 家世考
据《邵文庄公年谱》和邵宝的《容春堂集》载,自邵宝七世祖以下的家世可考,其先宋以上家谱无法考证。
邵宝七世祖【永庆注:以邵宝上溯,即一世祖。参世系图。下同】邵容春,隐居不仕,善于与隐泽之人切磋文字。容春建容春轩,传两代之后,辟为容春精舍,邵宝常常在此静坐、饮药、读书。邵宝不忘七世祖之德之志,“惟我先祖容春府君以来,积德数百年而始至于宝,宝虽不肖,敢不仰承遗泽,以图似续阁之修,其犹吾祖之志也夫!”(2)
邵宝六世祖邵谷祥
邵宝五世祖邵仲容,国初以试知州历刑曹事。邵宝在《千金絫趾亭记》中谈到,五世祖的事迹对自身的影响很大,邵宝继承了五世祖淡泊名利的美德,在官场被誉为“千金不受先生”。
邵宝高祖叔安,从学周士衡,与王孟端为友,能自受益,以资践履,士望归之。
邵宝曾祖父邵存一,实为山泽之儒,存一精通诸经子史,“先曾祖存一先生博学守礼,乡人至今诵之。”尝受学于周士衡先生,得春秋之指,诸经子史多所淹贯,还建有存一斋,内有存一小像,邵宝常常瞻仰。存一手校先世遗书千余卷,后在族人争夺财产时,邵宝之母过氏独取这千余卷书供邵宝学之。
邵宝祖父邵三益,讳邵,邵宝迁为户部侍郎后,赠为右副都御史。邵镐善于作诗,生活俭省,仗义疏财。
邵宝之父邵纯和,讳邵,字惟渊,邵宝被擢为户部员外郎后,赠奉直大夫,许州知州,加通议大夫都察院右副都御史,23岁去世。邵溥为邵嫡长子,为人博
——————————————————————————————————————
1)钱谦益《列朝诗集小传》丙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版,第273页。
2)邵宝《修松风阁记》,《容春堂集》续集卷一〇,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258册,第562页。
3)邵宝《复顾与成书》,《容森堂集》续集卷一七,第698页。
学谦慎,正直孝顺,“先君孝友谦慎,从里师诵,习孝经、小学、论孟诸书,皆能通其大意,以父祖在,凡百家事未敢自遂,观其志者,知为端人也。”(1
邵宝受到家族的熏陶,广学书史、崇儒宗经、温恭孝顺、为官清廉。
据邵宝所作诗文考证其家世姻亲,兹将其族谱(自七世祖以下)列表如下:
邵宝之妻顾氏生有二男三女,两儿早夭。年谱载:“立再从弟之子邵一玄为后,命名曰邵”(2)。通过考证邵宝家世背景,得出家族对邵宝为学的感染和熏陶,也为探究邵宝的思想观念提供依据。
第二节 经历考
邵宝于英宗皇帝天顺四年(1460)庚辰九月三日酉时,生于无锡南塘冉泾里,于嘉靖六年(1527)丁亥二月二十四日卒,享年六十有八。
邵宝幼时就显露出非凡的智慧,青年时为官之路辗转变换,在不同的为官之地书写着自己的传奇,为国为民、廉洁自守,七次奏疏乞终养成为为官路上的重要插曲,隐于山泉成为为官之道上的点缀。邵宝所作诸多诗文与他的生平事迹密
———————————————————————————————————————
1)邵宝《再请先考赠都御史府君神道碑铭于少师石斋杨公事状》,《容春堂集》续集卷九,第539页。
2)《邵文庄公年谱》,《年谱丛刊》第42册,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98年版,第444页。
不可分。因此,对邵宝一生经历的梳理与考察,是我们探索其学术思想、文学观念的必经之路。
一、成长历程
邵宝三岁而孤,族人争夺家产,邵宝之母仅仅拿取祖传的千卷书籍,用来教子,邵宝入太学后,卖掉服饰以缴学费,王鏊《邵尚书母过氏太淑人贞节之碑》中有记载:“尚书生三岁,而大夫蚤世,太淑人方盛年,族人欲夺之节,太淑人嶷然自持,誓不复贰,及家析产金帛泉货一无所取,独取先守一府君手校遗书千余卷,曰:‘将与吾儿读之,且育且诲。’备履艰辛。”①
邵宝自小聪明过人,9岁已能诗文,初受学时,受业于某公,塾师出一联曰:“低低粉壁,画出万里江山。”邵宝应声曰:“小小池塘,浸入一天星斗。”此事为人传诵。10岁那年,“与同邑丁松年、惠远称三奇童,尝同至洞虚宫,嗣龙山房道士,年八十余,谓曰:‘闻三君敏妙,我有王学士寿先师祖文千余言,能诵十过记当烹白鹅以进',于是丁诵一过,背之不失一字,惠诵两过,讹四五字,邵细读三过,又听二子背诵各一过,讹十余字,道士进鹅,既去,谓弟子日:‘邵子深沉寡言,举止不苟,此远大之器,二子质敏而气浮,非其伦也'。又三年,而丁以儒士第一人,应举不第,寻卒,惠后仕终顺天通判,邵至大位。悉如道士言。”邵宝在13岁时,游学吴中。15岁时,师从俞蒿庵即俞铠,且受赏识。19岁时,就钱希斋讲理学,问学于庄昶。21岁时应天府乡试中试,学经学于金灿。22岁时,读书于保安寺之东林房。25岁时,会试中试,于是邵宝在二十六岁时开始了为官生涯。
二、官路辗转
邵宝是成化二十年(1484)甲辰科的进士,榜第二甲第十八名。邵宝26岁授河南开封府许州知州,27岁赴许州就任。邵宝在许州时,看到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中,“相逢莫相问,丰荒两无望。荒岁固饥饿,一死足以当。幸哉遇丰年,诛求益追遑。有生不如死,长恸天苍茫。”他深入民间,发现劣绅、巫婆霸占田地、破坏水利、制造冤案。于是,他除盗贼,惩豪强,反迷信,修水利,建社仓,许州得以大治。弘治六年(1493)五月,郑州某地陷若干丈,水暴出,民以为神,争赴祈祷,巫获厚利。六月,小赵镇有个妖巫诳称地中出龙骨,能知人间祸福,骗得远近村民都来膜拜问卜,获取大量钱财。邵宝知道后,仿效“西门豹治邺”,以“龙骨”为名、搜刮民财的“妖巫”予以惩冶,他当众毁去“龙骨”,将妖巫杖责,
———————————————————————————————————————
1)王整《邵类书母过氏太淑人贞节之碑》,《震泽集》卷二三,文湖阁四库全书第1256册,第367页。
2)赵弘恩监修、黄之隽编纂《江南通志》卷一九五,文渊阁四库全书第512册,第740页。
3)朱保炯、谢沛霖《明清进士题名碑录索引》,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版,第624页。
4)邵宝《屯田二首寄胡用晦》,《容春堂集》前集卷三,第26页。
…………

  • 以下附件需要回复 1 次可见,已回复 0
  • 1、图片3.png 145KB 已下载 0 次
  • 2、图片2.png 223KB 已下载 0 次
  • 3、图片1.png 188KB 已下载 0 次
  • 4、图片4.png 65KB 已下载 0 次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上一篇:《中华邵氏宗谱》目录及自序
下一篇:《未刊清代朱卷集成》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67

主题

175

帖子

756

积分

邵门银牌专家

Rank: 4

积分
756
发表于 2023-6-16 19:18:46 | 显示全部楼层
有篇文章说邵宝和李梦阳一起去过西北。陇东有个地方叫尚书湾,传说就是尚书邵宝待过的地方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邵氏文化研讨网  

GMT+8, 2024-5-6 20:44 , Processed in 0.066318 second(s), 3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Designed by 999test.cn & 邵氏文化研讨网

© 2001-2013 Comsenz Inc.

QQ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