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氏文化研讨网

搜索
查看: 255|回复: 0

都昌邵氏遗存——都昌明朝古八景诗赞

[复制链接]

67

主题

175

帖子

754

积分

邵门银牌专家

Rank: 4

积分
754
发表于 2023-8-27 22:12:1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邵俊昌 于 2023-8-27 22:14 编辑

江西都昌古八景

都昌县位于江西省北部,现隶属九江市,滨临鄱阳湖,地处江右“五水汇一湖”要冲,居南昌、九江、景德镇“金三角”中心地带,南联五水,北通长江。“鄱阳湖上都昌县,灯火楼台一万家。水隔南山人不渡,东风吹老碧桃花。”宋代大文豪苏东坡一首《过都昌》道出了对都昌的赞美之情。“沉鄡阳,浮都昌”,她从古老的鄡阳而来,是江西省十八个文明古县之一,历史优秀、生态优美。
据正德《南康府志》记载:“唐武德为都昌县,以南连南昌,西望建昌,下接都村,故名也!”
都昌地貌丘陵和滨湖平原为主,且水域宽阔,局部有低山分布。地势北高南低,并以大港到汪教褶隆起带为轴心,向西北和南东两个方向倾斜。
都昌自古以来山清水秀、风光旖旎、人杰地灵,古迹众多。
同治《南康府志·地理·古迹》记载:都昌八景有:石壁精舍、野老岩泉、陶侯钓矶、苏仙剑池、矶山樵唱、彭蠡渔歌、南寺晓钟、西河晚渡。

同治《南康府志·卷三》八景

一、石壁精舍

《石壁精舍》明 邵达道
云外孤峰翠欲流,书台芜没几经秋。
地饶胜慨连庐蠡,江漾文光逼斗牛。
暮雨落花人寂寂,午荫啼鸟景悠悠。
谁来寻访先贤迹,故作西山汗漫游。

相传,石壁精舍是谢灵运当年的隐居读书之所。据《太平环宇》记,在都昌县西南七里处有一傍临清江巨石,壁立千仞、巍峨耸屹,壁下有房舍,西有层台。本谢康乐之旧宅,壁间有“石壁精舍” 四字,传云为灵运亲题。明朝正德年间时任提学副使的李梦阳重新提笔书写,只可惜旧新墨迹今已尽皆崩没矣。因年代太过久远,精舍建筑也早已毁坏殆尽,不见了昔日的影踪,只是在舍后山上尚留有谢灵运的繙经台供后人瞻仰。

二、野老岩泉

《野老岩泉》明 邵达道
岩前如绣草芊芊,下有飞泉百尺悬。
石窦雨余翻蟹眼,潭心日暖喷龙涎。
自从混沌分源候,便是潺湲赴壑年。
几许登临思无尽,欲将洗耳听钧天。

相传在汉朝时,都昌县城南外一公里的南山上,有一位不知名姓的皓发老翁,倚壁搭棚居于一崖下泉旁,采药炼丹为百姓治病,有妙手回春之力。一年,汉武帝南巡途经鄱阳,听说此老,便慕名前来寻访。他想请老人出山为官,可老人坚辞不就。次日再来请时,却发现老人已不知去向,唯留这清泉一泓,水平如镜,甘甜清澈。刘彻见了不胜感叹,故敬称此老为“野老”。后人遂将此泉唤作“野老泉”。曾经有诗云:“石骨溢清泉,冷冷注江浒。野老爱幽栖,酌泉洗心腑。荣辱任去来,濑枕自寒暑。”
后来,当北宋诗人词家苏东坡路过都昌时,到南山见了此泉,心甚爱之,欣然于泉旁石上写下了“野老泉”三字,野老所居之处的崖壁上题“南山”二字。后人见了遂凿刻于壁,留下了难得的人文遗迹。由此,“野老泉”及“野老”之名便越发的传开了去。这便是野老的由来!

三、陶侯钓矶

《陶侯钓矶》明 邵遵道
矶头风景不堪题,却笑陶侯坐钓时。
山势北来云匝地,阳光东起树交枝。
一梭跃水名犹在,八翼排天梦亦疑。
凭吊令人增慨慕,江风江鸟遍江湄。

相传陶侃自幼丧父,与母湛母氏相依为命,居住在鄱阳湖畔矶山山麓耕樵度日,家境十分的寒苦。为了帮助老母维持生计,年轻的陶侃除了每日耕作、打樵之外,一有空闲就来到这湖边的巨台石上,一边读书,一面垂钓,用钓来的鱼卖了来弥补家用的不足以及改善母亲的饮食,孝敬年迈的老娘。后来,鉴于年深日久的缘故,这巨石台上至今还留有陶侃读书、钓鱼时留下的磨擦痕迹。
传说,有一天陶侃在这里钓鱼,竟然钓到了一支黄灿灿的金梭,霞光锃亮。陶侃心想,这不知是哪户人家的金梭掉在了湖中,我何不将它悬挂于石壁之上的显眼之处,好让遗落者见了来认领呢?于是,他挂好金梭之后,依旧看书钓鱼,心不旁鹜,专心致志,毫无半点贪占之妄念……
那天夜里,突然风雨大作,悬在石壁上的金梭化作一条金龙驾云腾空而去。原来这哪里是只金梭,分明是鄱阳湖的镇湖小龙王。这小龙王上天之后,把陶侃的人品,德行、情怀秉明给了玉皇大帝。玉帝大喜,遂命小龙王佑庇陶侃读书并维持生计。
再后来,陶侃出仕。先后担任过武冈县令、江夏太守、都督令、广七洲军事,并被封为长沙郡公侯,成了中国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故人们称他为陶侯。从此以后,人们把陶侃钓鱼的这块巨形石台唤作“陶侯钓矶”, 用以教育后世的子子孙孙,要懂得做人的道理。

四、苏仙剑池

《苏仙剑池》明 邵遵道
磨剑仙翁去不回,犹传遗迹水西隈。
春风丹灶苔空合,夜雨石坛花自开。
寒碧远涵汇泽润,龙光横射翻经台。
胜游谁有飘然兴,布袜芒鞋约日来。

苏仙,俗名苏耽。传说在晋朝,有个叫苏耽的道人,和他母亲一起,隐居在都昌西北的元辰山修仙慕道。有一日游历鄱阳湖时,途经此地,爱上了这一池好水,从此便常来此磨剑。后来,苏耽在九转还魂丹炼成之后,得道成仙修成了正果。可说来也怪,连着这池水也有了异象。令人没想到的是这池中的水也能随物著象,人们只要将这池里的水舀起来,盛于碗、盆、杯、盏之中,便可隐隐约约地看见水中有一红点在飘飘忽忽。于是,当地人便敬称此泉为“丹泉”。苏耽修道成仙的元辰山,后人便称做它为苏山。这也亦即是苏山乡名的由来!

五、矶山樵唱

《矶山樵唱》明 邵有道
两厓蓊郁有平林,何处哎哑恣好音。
利斧迥临溪水曲,遏云清逼石岩阴。
步从岛屿青冥近,兴入烟霞紫翠深。
拄杖凌高闲著耳,蓦然销却利名心。

同治《都昌县志》载:“两矶亘彭蠡湖上近十里,山木畅茂,湖鱼繁殖,水石相为吐吞,渔樵各得分愿。薄暮阳微,樵子咏归渔夫歌反(返),乃间作唱与和。禺风起,水涌山鸣谷应,林壑自适之乐,即帮家升平之象也。”故同“野老岩泉”“ 石壁精舍”“ 陶侯钓矶”“ 苏仙剑池”“ 南寺晓钟”“ 西河晚渡”“ 彭蠡渔歌” 七者旧传为汇东八景也,亦之是今人口中所说的“都昌八景” 矣。

六、彭蠡渔歌

《彭蠡渔歌》明 邵有道
欸乃清歌远近分,细分随口不成文。
芦花点帽风初急,鸥鸟冲帆日欲曛。
一曲遥从云散外,数声长傍月中闻。
也知无限乾坤趣,半在烟波与水云。

相传远古时期,江西这地方并没有大湖,以至于年年非旱即涝。后来有位勇士叫做彭蠡,立志要开凿一座大湖来纳洪蓄水,造福于民。可是,正当他动工开挖时,却遇到了一只千年成精的绿头蜈蚣与他作对。他今天刚挖好的地方,次日便被蜈蚣精填塞满了。但是彭蠡他毫不气馁,仍然坚持每天开挖不止。就这样日复一日,年复一年,苦苦劳作不止。其善举终于感动了在天上司晨的酉星官。酉星官当即命自己的两个儿子大鸡、小鸡下凡帮助彭蠡,他们共同与蜈蚣精作战,终于打垮蜈蚣精,开成了鄱阳湖。为了纪念彭蠡并颂其善举,所以人们又称鄱阳湖为彭蠡湖。那条战败的蜈蚣精,后来便化作了又长又黄的松门沙山,僵卧在浩渺的碧波之中,可大鸡、小鸡还不放心,担心这条蜈蚣精将来再为祸人间,便化作大矶山、小矶山、伫立于湖畔,时时刻刻盯着蜈蚣精,世世代代守护着鄱阳湖,守护着在湖上劳作的渔人们。

七、南寺晓钟

《南寺晓钟》明 邵有道
声敲百八梦醒初,清隐鸣钟水一隅。
风澹白蘋霜气冷,云收碧落月华孤。
轻开枭邑千家市,重震鄱阳万顷湖。
夜半山门有舟泊,愁绝不须更啼乌。

在都昌县城南二里外,隔东湖有一轻盈秀美的小山,邑人们称其为南山。山上有一古寺,寺名“清隐禅院” 又名“清隐寺” ,始建于唐代咸通年间,座落在山腰的一处岩壁之上。历经千年,香火虽时盛时衰,但其晨钟暮鼓却始终悠扬地回响在鄱水群山之上,年复一年地萦绕着万家灯火的都昌县城。寺内一口大钟,钟声清越。至今留存在寺內的青铜大钟系清朝光绪年间所铸。每日清晨,南山寺院里的钟声清馨,悦耳脆亮,十分动听。因寺落南山,都昌人习惯性地称其为“南山寺”。

八、西河晚渡

《西河晚渡》明 邵康伯
昏鸦取次返垂杨,来往西河渡正忙。
两岸苍波浸渔火,满船红树载斜阳。
溪翁敲柱歌初静,水月涵空气觉凉。
景物恍然图画里,秋风秋雨即潇湘。

夕阳西下,雾霭慢慢地浸了过来。河边的渔舟上渐渐亮起了灯火,灯光随水波摇曳,星星点点。阵阵清风掠过湖面,拂过面颊,带给人一种舒适与沁凉。好一幅夏秋之交的晚河图啊,如果是描入画中,便会让你产生一种错觉,误认故乡当做是潇湘了!
这便是几百年前都昌城外西门晚渡的一个场景。
---摘自【鄱湖都昌】号




上一篇:都昌:送别“史”“志”不移为求真的邵天柱先生
下一篇:《邵山人潜夫传》原文及翻译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邵氏文化研讨网  

GMT+8, 2024-4-28 14:02 , Processed in 0.058276 second(s), 2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Designed by 999test.cn & 邵氏文化研讨网

© 2001-2013 Comsenz Inc.

QQ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