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氏文化研讨网

搜索
查看: 149|回复: 0

转《绩溪邵棠研究的新发现》

    [复制链接]

366

主题

588

帖子

4461

积分

邵门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4461
QQ
发表于 2024-2-19 08:54:5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晚清绩溪民间人物
邵棠研究的新发现
  
宣城历史文化研究微信公众号1324期
邵棠(1756—1833),本名绮园,字棠,又称邵老四,生活在清中期,距今200多年,做过短暂的衍公府奎文阁典籍(注:清嘉庆《绩溪县志。卷九、选举志》,第285页,清恺编撰,黄山书社版),精通史学,著有《徽志补正》等史学著作,是个学识博学、智慧过人、行事果敢、正义感极强的名士乡绅和行侠尚义的民间讼师。作为当时家喻户晓的民间人物,有关他智斗绍兴师爷、排解民间纷争、处理官民争利的传奇故事在民间流传甚广。透过这一民间历史人物研究,可以了解前清徽州乡村宗族自治模式,窥探徽州民俗乡土之风。
一、《邵老四刀笔传奇》手抄书稿的发现
绩溪自古“邑小士多”。2012年上半年,我在绩溪伏岭下村邵昌后先生家里看到了一本《伏岭下邵老四刀笔传奇》手抄本,立刻引起了我的惊讶。这本长27cm,宽19 cm大小的小楷毛笔“手抄本”,封面有“2005年3月由伏岭中心小学翻印”字样,内容有24个故事,共178页。“邵老四刀笔传奇”收集者为邵华昆、邵华昌兄弟,文字整理为邵华昆。小楷毛笔抄录者是邵涵春(行名邵盛海),抄于1993年夏季。邵涵春原为绩溪县伏岭信用社主任,现年88岁,也是邵氏子孙。采访他时,他告诉我手抄本是根据邵华健藏的油印版本抄录的。据昌后先生介绍,华昆、华昌为邵棠第七代裔孙,华昆在贵州省都匀市烟草局工作,精通文史,颇有家族遗风,却于五六年前去世。2012年上半年的一天,我找到了邵华昌本人。他住绩溪县城中医院宿舍五楼,当时94岁,见面时精神尚可,但思维有时失忆。关于邵老四传奇这本书,华昌并不能告诉我多少背景内容,遗憾的是于今年去世。2013年7月5日,一次偶然的机会,又在伏岭下村邵茂凯先生处发现了一本油印本,书名是《邵老四的传说》,共178页,最后一页上有“108千字,印数20本,通讯处:贵州都匀市烟草局”字样,篇目与前者相同。据邵涵春介绍,这是邵氏兄弟收集整理的“原稿”,因油印数少,只发给了华昌华昆一脉的直系亲戚。
后来,我在绩溪北村已故本土学人程光宪先生《枯木逢春集》(增订再版)一书第100-103页中,又发现了“邵绮园二三事”中“一鸣惊人”“桃树一根不卖”“坐花轿”三个故事,文章脚注有“本文曾发表于1985年《乡音》第二期,‘桃树一根不卖’曾单独发表于1984年9月4日的《徽州报》的解释。这也表明,邵棠的故事早在民间口口相传,并引起了一部分学者的关注。在我的建议下,邵昌后先生整理了其父亲邵茂深的口述,记下了“神童妙对退阔少”“‘一口’摆平棘手事” “卵石充银诓逆子”三个故事。这样汇集成30个故事,准备整理成册正式出版。事实上,民间还有不少邵棠的故事流传,但岁月蹉跎,有的已成记忆碎片,大多湮没在历史尘埃之中。
二、《华阳邵氏宗谱》揭示的邵棠家世
为了弄清邵棠家世,必须先找到邵氏族谱。经多方寻找,笔者在邵昌后先生的帮助下,在临溪镇隐张坑邵社根先生处看到了一套完整的《华阳邵氏宗谱》,共16集18 卷,为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重修版。该谱依据清乾隆庚辰版《华阳邵氏家谱》续修。总修人为邵玉琳(字俊甫)、邵凤邕,内有朱熹题词“王侯世家”,有赐进士出身、翰林院庶吉士邵章作序。后来,又在伏岭下邵涵春家里看到了这套族谱的缩印本,在绩溪瀛洲龙川小学邵宗惠老师处,看到了拍摄的《华阳邵氏族谱》电子版本。
据《华阳邵氏宗谱》,伏岭邵氏在南宋绍兴年间从淳安安坑迁入古歙井潭,当时“逆贼峰起”,继迁华阳(绩溪)境内隐川。始祖为百二公。百二公,讳宣,又名小二,生五子:文一, 文亨,文佑,文四,文祖,其中卜居华阳纹川(伏岭)的是文亨公(子世儏)、文佑公(子世师)二支。世儏公为塘塝上大园四分派始祖。而世师公越二世仲良公、仲礼公传衍,为横巷派始祖。
查《华阳邵氏宗谱》挂线,邵棠的曾祖父,邵如松,字,茂林,希信公之子。士长,邵绮园的祖父,字,庶先,讳,振翔,谱称“郡痒生”,学殖甚富,为文必根理要,为学使孙嘉鉴赏识,以亲殁,不逮禄养,绝意仕进,讲学授徒,批注四子书一部,尤工书法,乾隆癸未(1763)岁协修宗谱。《邵氏宗谱》卷首(叙伦堂)撰有《纹川记》,载于谱谍。娶程氏,继娶冯氏,生四子,德辉,德盛,德显,德大。
德辉,邵棠父亲,字棕山,讳雯,号喜联,生于康熙乙未(1715,长子,谱称:敦厚孝友,器伟才宏,博通经史,士林重之,生平尤乐善好施,事迹载县志。初娶汪氏,继娶歙县西溪南程氏。生五子,龄、龆、[齿告]、[齿亢]、[齿立],[齿告]即棠,排行四,故民间俗称“邵老四”。
谱载,邵棠,又名绮园,号国宝,德显公继子,生于乾隆丙子年(1756),殁于道光癸已年(1833),终年七十七岁,谱称其“笃学嗜古,著有《闻见晚录》二卷,《徽志补正》二卷,《黄庐纪游》二卷,《大嶂山辨》一卷”。又言,“邵棠一生好义举,倡造横溪石桥、棕荐岭石亭、登源洞岭茶亭,并捐田为施茶费。处乡党善排解,刚直明断,毫不徇情,事无大小皆堪立决,无烦于有司,时中无讼者数十年,名倾一时,人到于今诵其德。其墓在罗坑岱头。”邵老四生子大震,贡生。大震娶程妻生三子:家雅、家瑞、家晋。家雅为长子,号逍遥散人,谱称他“宏通经史,果毅有为,谊切宗亲,哀抚无告,疏财仗义,不避强豪,人咸钦其风采。”娶妻胡氏继娶耿氏三娶许氏,生子裕诏。裕诏生二子,培厚、培宽为邵棠玄孙。在邵昌后、邵茂凯、邵宗惠的帮助下,笔者理清了邵老四后裔的家世脉络。从邵棠始,按祠堂辈份(伏岭邵氏宗祠上门辈份歌为:宣兴世福仲,府宗久继孟。荣永孙寿文,会邦世德敦。大家裕培光,华茂辉自盛。清时征泰运,瑞应广为承),华字辈大多健在,最快一脉已衍至第八代。其挂线如图:
振翔→德辉→邵棠→大震(过继德显)→家晋、家瑞、家雅(邑庠生)→裕诏(邑武生)→培宽、培厚→光化。长子家雅一脉后嗣在昆明,情况不明。※家瑞(登仕郎)→裕模(武都校尉)裕柯(国学生)、裕桂(附贡生)→培佳、培杰→光燕、光默、光涛(应生、更生)、光勋→必为、何为、有为→畅→亦舟。这一脉后人现常住上海。培佳→光烈、光点→华昆(此脉迁贵州,后裔情况不明)、华昌→小明、应明、惠民 。这一脉后嗣在绩溪县城。※家晋(翰林院待诏)→裕诚、裕谦→培彦→光诰、光模、光谋、光彭、光祖→华健→茂泽→与同。#裕诚→培麒、培麟→光治→未梦、未新、未文、未武#光诰→华骥(邵瑞-玉翔)、华聪(马字旁)→茂凯→冠豪→汶川。
三、有关邵棠的民间物质遗存
研究历史人物,除了官方文献记载之外,需要大量民间实物佐证。因为相隔一百八十多年,经历了多次改朝换代和战乱等历史变迁,除了散落民间的传说之外,有关邵棠的实物遗存并不多见。1、邵棠故居:桂花树下和“寄蜉堂”伏岭旧称纹川,因地处伏岭(位于际下村)之下,也称伏岭下村。西门岭“桂花树下”位于伏下村的西南角,是村人对邵棠故居一带的泛称,旧时包括占地十多亩的庞大建筑楼群。一条十米长的石板路巷通往故居。院门为覆瓦挑檐的老式门楼。“寄蜉堂”是邵棠居室的堂号(注:族谱及邵棠书稿刻本均有“寄蜉堂”记载)。苏轼在《赤壁赋》中有“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字句。蜉蝣是一种昆虫,成虫寿命很短,只有几小时。邵棠取“寄蜉”两字为堂号,应是借此感叹生命的短暂以及人的渺小。邵棠当年的“寄蜉堂”,已在太平天国时被焚。后来原址上建盖的房子,是邵老四之孙家瑞公所建。房子的格局和模式虽与原来的“寄蜉堂”没有多大出入,但内部结构和装饰却大大简化。由于邵棠孙辈后裔人丁兴旺,不断向外扩建楼宇,至今已成为多代人共有的大宅院。故居主楼只剩下一小部分,其它部分被改建。院坦因不断分割已被后来盖的楼屋缩小,只有二十多个平米,但鹅石铺就的地面还是古色古香的。最吸引人也是最有特点的是那棵枝斜横长的老桂花树,二百多年来,仍然枝繁叶茂,古枝上长满了寄生草,树荫遮蔽了大半个小庭院。据传,这树是邵老四亲栽的。岁月蹉跎,物是人非,这一片民宅却因此古桂得名,树因人得传,“桂花树下”随同邵老四的名字一起被保留下来。
故居大院内,现门牌号码为:伏岭下村171、172、173、174、175、176号。171号主人为邵光治,172号为邵茂凯,173号为邵华健,174号邵光涛,175号邵华昆,176号邵有为。目前只有邵茂凯、邵华健户在此居住。若稍加修整,修旧如旧,故居仍有十分珍贵的人文价值。2、礼部褒奖的“文苑”匾额。根据邵茂凯的介绍,我在绩溪三雕博物馆仓库的角落里,找到了这块“失踪”二十多年、没有登记在案的“文苑”匾额。这是光绪十三年(1897),经徽州知府呈报以礼部名义褒奖给邵棠的国家级“荣誉证书”,用以表彰邵棠渊博的学识及《徽志补正》等史学研究的贡献。此匾曾悬挂在邵氏横巷老屋(世德堂)里,文革后由后裔邵茂凯收藏保管。上世纪八十年代,在绩溪县文化局领导动员下,邵茂凯将此匾捐给了县档案馆。此匾长1.9米、宽0.615米,厚0.04米 ,赤底黑字,有的字已掉落,颜色也已消褪,匾额文字,右为:“光绪三年十二月十五日奏,光绪四年十二月十八日奉准,徽州府绩溪县奎文阁典籍邵棠,气意豪迈,孝友若兰,所著有《徽志补正》《闻见晚录》《庐黄记游》,《大障山辨》等。左为:礼部行文到省饬,知该府县照例给予省府县志入志,准其名标千古,春秋享祀,以光大典。”中间为“文苑”两个大字,字体洒脱。“文苑”一词是“人文荟萃之处”意思,意指绩溪为文人辈出之地。
3、《半痴子小影》中的邵棠书法手迹。笔者在伏岭田园调查中又发现,伏岭人邵名琅藏有一本《半痴子小影》书法册页(注),时间约为清嘉庆年间,为“九孙伯棠”“从劫火中检出”。这是当时社会名流为邵氏乡绅沚人公夫妇七十双庆写的贺词,共 23页,有当时社会名流方体(绩溪人,进士、九江知府、湖北按察使)、方元泰、程谣田、程宏浩、潘步云、潘同章、许焕、许焯、方鉴、方汝梅、胡璧、邵棠(邵老四)给册页主人沚人公夫妇七十双庆寿诞的贺词及葛宏烳给沚人公八十华诞的贺词,并有沚人公画像。其中有邵棠亲笔《祝寿诗》一首。字迹娟秀工整,墨宝极其珍贵。上有“邵棠印”“绮园”“奎文阁典籍”三枚印鉴。
诗的内容为
忆昨兄年二十余,胸襟卓荦研群书。积玉文成称大陆,凌云云就亚相如。一逢伯乐翔泮水,七战棘闱皆报已。拜罢重曈叹数奇,仰企种侯弃青紫(兄曾风阻乌江谒项羽庙,遂无功名之志)。古贤负米可也贫,今兄受糈供萱亲。儿孙满眼森玉树,曾元绕膝环祥麟。德门人瑞喧乡里,姓名直达圣天子。七叶衍祥表其闾,锡以帑金佐甘旨。于今竟跻古稀年,回首高堂邈若仙。翰墨斋中梅蕊绽,闭门矻矻校残编(兄今自校《覆瓶集》及《半痴子文稿》)。酌兄大斗为兄喜,玉面方曈若李耳。繄余衰朽愧比肩,谁信兄年长一纪。赋沚人大兄七十双庆。弟棠拜祝。乡绅沚人公,当过教谕,德高望重,七十寿辰时五世同堂,因与九江府知府方体(绩溪人)姻亲关系,嘉庆皇帝曾御题“七叶衍祥”匾额赏赐。4、邵棠倡建的棕荐岭石卷洞及虹溪石桥。谱载卷洞由邵棠出资捐造。2014年5月一天,在乡友的导引下,一行三人前往考证。卷洞位于伏岭镇湖村与德锦村之间的棕荐岭头古道上。这一带的山形地势,是块风水宝地,民间称为“丹凤朝阳”。从湖村下阳街石拱桥走过,沿小河溪,过石桥,缘山而上,踏着石板路,五六里后,便能看到棕荐岭洞。石卷洞建山的岭凹部位,主要作用是让人休息避雨遮阴的路亭。近前,这是一个下为正方形,上为半圆形的石卷洞顶,全部为花岗岩麻石砌成,前后卷洞门楣上石刻有邵棠手书“望云”“执父”两题。“望云”是指思念母亲,“执父”是执行父亲旨意。过洞下岭,有古路道可直通伏岭德锦村。
虹溪石桥位于伏岭虹溪村头,为三孔石拱桥,桥宽约五米,横跨的河流为登源河上游。
5、邵棠墓。2014年8月26日,在邵茂凯、邵昌后的引导下,我们一行三人来到位于伏岭罗坑村岱头一块高坡上的竹园旁。确定大致位置后,拨开藤草在周边查找,发现有墓并排五穴,坐北朝南,邵棠墓位左二位置,墓保存完好。同行的邵茂凯是邵棠的本家,小时随大人祭祖“挂钱”。据他介绍,罗坑村岱头为小山岗,呈竹排形,邵棠墓恰在竹排头部位,正对纹川河。靠山向水,是极好的风水方位。墓的明堂较宽,呈半园结构,墓碑为黟县青,多处风化,经仔细辩认,碑文为:“先考原奎文阁典籍棠府君邵公之墓。”

四、邵棠的历史功绩
邵棠一生只任过短暂衍公府奎文阁典籍,其余闲职在家中。奎文阁典籍,清代是正七品官衔,掌管历代帝王赐书、墨迹及典章制度。因此,邵棠的主要学术活动是“治史”,主要角色是民间“讼师”。由于没有年谱记要,有关他的事迹,靠的是一些零星资料。
1、“笃学嗜古”,有重要治史著述传世。《绩溪县志》给他的评价是,“从小笃学,博览群书,行侠尚义,洒落不羁。”(注:《绩溪县志》,绩溪县方志办编,第876页,黄山书社,1998年版)邵棠是书香世家,祖父讲学授徒,父亲博通文史,故从小耳濡目染,熟读经典,奎文阁经历虽短暂,却让他接触了大量史料典籍,为后来的著书立说打下了扎实的功底。他的知识点和兴趣点在史实考证,所著《徽记补正》二卷(注:见嘉庆甲戊镌《徽志补正》,寄蜉草堂藏板),治学严谨,考证有据,论理充分,深得当时徽州知府龚丽正的赏识。该书分“序”“徽志补遗”“徽志正误”三个部分。“徽志补遗”是对前朝所修《徽州府志》遗漏的八十多个与徽州有关的历史人物进行了搜录引据补充,其中有不少人物是曾在歙州或徽州任职的宣徽观察史、知县、主薄、教授,对“唐时职官,惟绩邑县令失载”也提出了质疑。“徽志正误”则对府志中“沿革卷”“官职卷”“山川卷”“文苑卷”等多处史实予以勘误,如“桥梁卷”中否定了“宋苏轼自海南归,过县视其弟,县令苏辙率士夫迎之至此,故名”的史实;修正了“勋烈”卷误程灵洗为休宁人而实为歙县篁墩人,等等。邵棠所著《大障山辨》一书则对《山海经》秦时鄣郡源之“三天子鄣”即“今在新安歙县东(绩溪)”进行了系统的考证,指出“婺源大鄣山”实为张公山或古之率山,驳斥了“婺源大鄣山”之说。
鉴于“补志”以及《庐黄记游》、《闻见晚录》的影响力,邵棠受到清朝庭礼部赐“文苑”匾的褒奖,并“给予省府县志入志,准其名标千古,春秋享祀,以光大典”的崇高荣誉。在封建社会里,尤其徽州这样一个宗族社会,这是何等荣耀的一件大事!“文苑”一匾,也是朝庭对以邵棠为代表的徽州民间人士治学不倦的充分肯定。
2、匡扶正义,为民解难,被喻为“刀笔讼师”。“刀笔”古时是指善辨能言的“民间讼师”。徽州是个宗族自治社会,也是有服理好讼的习惯,族民之间、村落之间的纠纷一般都不惊动官府,而请祠堂或民间乡绅来解决。邵棠熟读经书,知晓律法,熟悉官府运作程序,又深知民情民忧,有排解纷争的智慧和能力,是个难得的民间刀笔人物。因此,邵氏族谱对其评价是:“时中无讼者数十年,名倾一时,人到于今诵其德(注:见光绪版《华阳邵氏族谱》第十二卷下,现藏于绩溪县临溪镇隐张坑邵社根处)。”
县志载,邵棠“处乡党,善排解,刚直明断,毫不徇情,左近无诉讼达数十年。擅于诉讼词文,多为民家伸冤曲,绩溪至杭州一带传为讼师。”(注:《绩溪县志》,绩溪县方志办编,第876页,黄山书社,1998年版)邵棠嫉恶如仇,扬善除恶、匡扶正义,遇弱者相求,总以过人的胆识为人排忧,绩溪临安、绍兴、杭州一带流传着他许多精彩的口语化“讼词”。
采集的30个传奇故事中,有劝人为善的,如“谢仗义新娘施凉茶” “劝大叔撕约买仁义”“卵石充银诓逆子”“诉沉冤了结十年案”;有与官府斗智斗勇的,如“ 县老爷三跪九叩首”“坐花轿知府机关算尽”“做棺木知县被革职”;有与社会恶势力争高低的,如“老师爷白挨四十板”“抢棉被智惩花和尚”“救少妇桃树一根不卖”“吃汤圆老板遭斥责”“抱不平治服大恶霸”。民间口口相传的这些故事,有如下三个特点:
1)故事背景基本真实。有的留有物质遗存,如对联、题辞、亭桥、水坝、庙宇,让人确信。如“一壶水救活千亩苗”,反映的是纹川与邻村竹山间多年的水利纠纷,在邵老四暗中协助、官方调解下,竹山和纹川两村齐筑一堨,圆满解决两村用水,故事中所涉“黄芝塘”、 岩口亭水堨等地名仍在使用,县官特授伏岭下农民“力农务本”的金匾,在文革前仍悬挂在邵氏宗祠内。如“巧辩护开脱杀父罪”中,讲的是一个儿子失手致死父亲的故事,邵老四通晓律法,又处事果断,以“儿子破柴,老子挡柴。斧头脱柄,打煞亲爷”(注:《邵老老四刀笔传奇故事》手抄本,第69页)误伤人命的状词呈报,避免了另一场家庭悲剧发生。这段讼词笔者小时就有耳闻。(2)故事核心是朗朗上口的讼词。这些口语化讼词,简洁,生动,押韵,好记,类似谚谣,浓缩了故事的精华。尽管现在弄不清这些讼词是家族记载或是民间口传,但研究价值极高。在“耍滑头漆商挨大板”故事中,讼词“船费银子三两七,漆商偏说三两漆。字虽同音事两码,岂不私自图利益。如果船钱一串七,俺则给他一船漆。奸商如此不讲理,还望老爷鸣冤屈”(注:《邵老老四刀笔传奇故事》手抄本,第55页),这个故事,表现了邵与奸商斗智斗勇,传颂了做人营商要讲诚实的硬道理。又如,在《巧指点废墟变工场》故事中,乡人两次衙门告状不理,只好找邵老四调解兄弟分家析产纠纷,“这个县官真该杀,民间疾苦不能察。任尔重捶鼓不响,泥塑木雕一菩萨”(注:《邵老老四刀笔传奇故事》手抄本,第94页),讼词揭露了官场渎职,平民伸张正义无门的情形。(3)故事情节展现了旧时徽州风俗。邵昌厚整理的“卵石充银诓逆子”故事,反映了“以孝为先”的村风,是十里八乡家喻户晓的故事。故事中,临终老人在遗嘱中写道:“老汉非骗子,实在没法子,为了过日子,请人出点子,捡来卵石子,装箱充银子,诓骗亲生子,改变原样子,逆子变孝子,喜煞老头子,今闭眼珠子,去会老婆子,留下破房子,留给长孙子,望尔三家子,团结过日子。”邵老四出点子使“逆子”变“孝子”,又在民间衍生出许多孝子孝孙,成为社会一股正能量,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徽州良风美俗的品质。3、行侠尚义的人生。邵棠家境较好,一生多有善举。族谱和《县志》中记载他倡造并捐资横溪桥、棕荐岭石卷洞、登源洞岭茶亭,捐资作为路亭、寺庵的施茶、香火之费用。岁末,凡有求借贷者,必帮助解决。对于久出无力归还之贷,焚毁条据,勾销借债。在他的影响下,儿子大震也慷慨好施,外出常带钱,见穷苦者必赠送。媳程氏亦“克娴妇道,性喜济贫,公有善举,每赞成之。族戚中盛恩惠老。(见族谱《华阳邵氏族谱》卷)”邵以其高尚品格,影响着族人和周边的人,一时成为徽州人品质和行事风格的典范。如传奇故事“棕荐岭劈山筑卷洞”、“假托梦拯救拜佛人” 、“建路亭方便往来人”等,都是传颂邵棠做好事善事的故事。在“建路亭方便往来人”故事中,邵棠捐田地资助登源洞岭茶亭茶水费,茶亭里曾存有其亲写的对子:“傍山筑亭,权为过客遮风雨;有缘经此,且品凉茶论古今。”(注:《邵老老四刀笔传奇故事》手抄本,第125页)这些有根有据的街头巷尾故事,成为徽州风土人情、民间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已深入人心。
邵棠这一历史人物的出现,既有家学源渊,也有特殊的徽州人文背景,是徽州土壤上滋育的奇葩。邵华昌先生在手抄本的“序”中说:“本书就是根据这些流传的故事进行整理的,这些故事内容既没有金戈铁马的威武事态,也没有委婉旖旎的生死恋情然而,故事情节都是不磨不琢,平凡真实。俗话说‘一滴水见大海’在这一滴水里,也许能反映出当时社会在某个侧面中的一些缩影。”笔者同样认为,历史是由无数个具体人创造的,发生在邵棠身上的这些传奇故事,大多是身边真实发生的,无非情节上有“添油加醋”而已,它仍不失为研究清中晚期徽州民风民俗的宝贵资料。透过这些脍炙人口的故事,让我们更细腻地了解近二百年来古徽州人的生活实态和社情风貌。 注:(1)清光绪版《华阳邵氏宗谱》藏于临溪镇隐张坑邵社根处。(2)《邵老四刀笔传奇故事》手抄本和《邵老四的传说》的油印本,分别藏于绩溪伏岭下邵涵春、邵昌后、邵茂凯处。(3)“文苑”匾藏于绩溪县三雕博物馆。(4)《半痴子小影》册页,藏于伏岭下邵名琅处。(5)《徽志补正》刻本来源于安师大图书馆董家魁老师。
6)本文田园调查部分得到了邵昌后、章锡其、邵宗惠、邵茂凯、程元满的大力支持。
(作者系绩溪地方文史学者,安徽省徽学会副秘书长,安师大历史学院兼职教授,绩溪徽州学研究会、绩溪胡适研究会执行会长)

  • 以下附件需要回复 1 次可见,已回复 0
  • 1、图片3.png 623KB 已下载 0 次
  • 2、图片2.png 1.79MB 已下载 0 次
  • 3、图片1.png 314KB 已下载 0 次
  • 4、图片4.png 261KB 已下载 0 次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上一篇:姚谱历修及存世情况
下一篇:邵力子族弟邵鸿书(创办越秀外国语学校)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邵氏文化研讨网  

GMT+8, 2024-4-29 11:56 , Processed in 0.081127 second(s), 3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Designed by 999test.cn & 邵氏文化研讨网

© 2001-2013 Comsenz Inc.

QQ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