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氏文化研讨网

搜索
查看: 1222|回复: 0

邵氏避事加邑新考

[复制链接]

2025

主题

2305

帖子

3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247
发表于 2018-4-9 13:14:4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邵氏避事加邑新考
“避事加邑”之说由来久矣。最早见于唐代林宝著《元和姓纂》引安阳《邵氏家状》说:“(召)信臣之后,青州刺史召休,其先避事加邑为邵氏。”又,宋代邓名世撰《古今姓氏书辨证》亦说:“唐人青州《邵氏家状》云:‘召信臣之后,汉有青州刺史召休,其先避事加邑为邵氏。’”两书都提到《邵氏家状》,那么《邵氏家状》写于何时呢?近读淳安《东井登云邵氏宗谱》,见有西晋《诏定四海大姓氏族志敕》和《西晋司空司隶校尉崔琳奏进邵氏谱序》,从中了解到晋代崇尚门阀,世间各大姓纷纷投进自家《谱状》,以让朝廷确认批准为“大姓”。以邵续、邵祥为代表的安阳邵氏也写好了《邵氏家状》,由司空司隶校尉崔琳代为奏进。令人惋惜的是《邵氏家状》已失传,但能说明“避事加邑”之说在晋代或晋代以前就流传了。
在当今所能见到的家谱中,最早载有“避事加邑”之说的当属明正统九年(1444)邵叔芳编修的《余姚邵氏宗谱》,其在《序》中说:“有曰信臣,宣帝元康中为南阳太守,谥称‘邵父’。其孙曰休,为青州太守,避事加邑,始改今之邵氏者焉。”再后来,洛阳谱、古共谱、济宁谱、盐山谱等相继转载此说。然而,到底避何“事”?《元和姓纂》、《古今姓氏书辨证》及诸谱均未提及。为此,民国廿一年(1932),邵是同先生在七修《余姚邵氏宗谱》中还写了一篇《姓氏加邑考》论文,考证来,考证去,也未考证出所以然,最后慨叹:“儒者考据训诂学说本极纷纭,故如‘避事加邑’辗转沿袭,究于正史无徵,无徵不信,斯不足当考古者剑首一吷已!”
“避事加邑”是邵家人亘古之谜!
笔者曾走访过多处邵姓村庄,向邵家耆老询问过“避事加邑”事宜,他们回答我:“民间传说在汉代,朝中有一召姓大臣,犯了满门抄斩之罪,召姓人四处逃散,不敢姓‘召’了,而将召加了耳朵(阝),改姓‘邵’。”。这一条肯定不实,笔者查遍《汉书》“召”姓在朝中为官的,均在召休以前。召信臣是召休的六世祖,在汉元帝竟宁年时(公元前33年)任过少府,他是汉代有名的循吏,是个清官,多次受到朝廷的褒奖。召驯,是召休的祖父,在东汉章帝建初年间(公元76—83年),曾任骑都尉和左中郎将,向朝廷诸王授课。章和二年(88年)又升任光禄勋。而汉章帝非常赞赏他的教学,还赐给他刀、剑和财物等。在召休之后,朝中就不见召姓的高官,更别说有召姓犯罪的高官。再说了,即使有犯罪的高官,汉朝发生这么大的事,《汉书》的作者班固也不会忽略。
然而,加“邑”也并非始于汉朝,清人张澍著《姓氏寻源》中说:“然从《汲冢书》即有邵陟,不自召休加邑也。”《汲冢书》是战国魏襄王墓(或言安厘王墓)中的竹书,系晋武帝太康(280-289)时汲郡(治所在今河南省卫辉市)一个叫不准的人盗发所得。这说明在战国时就有邵姓了,并非始于召休。另,《氏族博考》:“召与邵,春秋本一姓,后分为二,汝南、安阳之族皆从邑。
难道“避事加邑”之说,是子乌虚有吗?非也。事情不是发生在汉朝,而是在春秋。在《左传》中记录了这么一档事:周景王有三个儿子,长子王子朝,庶出,次子王子猛,三子王子匄(gài),均嫡出。按照王位继承原则,立嫡优先,那么王子猛就顺理成章地确定为太子。可是,周景王宠爱王子朝,有废嫡立庶,改立太子之念,就将这一想法托付给大夫宾孟,宾孟也满口应承下来。然而宾孟还未来得及操作这件事,周景王于二十五年(公元前520年)四月,突患心脏病驾崩了。而朝中卿士刘蚠(fén),素与宾孟有仇隙,五月,刘蚠就联合单穆公旗杀了宾孟,立王子猛,是为周悼王。可是,朝中卿士召庄公奂(召公奭后裔,世袭公卿),素附王子朝,六月,就联络同党尹文公固、甘平公鰌,就三家合兵,让上将南宫极率领攻击刘蚠,刘蚠不支,出逃扬邑(今河南偃师市西南)。单旗护王子猛奔皇邑(在今河南巩义市西南),王子朝又攻打皇。这时晋顷公听说王室大乱,就派大将带兵将王子猛接到王城保护起来。十一月,王子猛突然病卒,单旗、刘蚠又立王子匄,是为周敬王,暂居子旅氏家,在东。召庄公他们就立王子朝,住京城洛阳,在西。当时周人称匄为东王,称朝为西王。不久,南宫极被地震震死,召庄公亦病故。召庄公子盈继卿位,是为召简公,召简公继续支持王子朝。这样,东、西两王互相攻杀,六年不决。周敬王六年(公元前514年)七月,晋国派知跞、赵鞅率领军队接纳周敬王,十月晋又联络了几个诸侯国的兵力,攻打洛阳,擒尹固,王子朝兵溃。召简公一看形势不利,他也支持敬王,反攻王子朝,使王子朝逃奔楚国,然后在尸地(今河南省偃师市西)迎接敬王。然而,召简公“悔悟”已晚,周敬王并未接受他的“起义”,而说他反复无常,参加叛乱,于周敬王七年(公元前513年)二月,与尹固一起被斩于洛阳京城。
这一事件的发生,使召氏遭受了沉重打击,不但自周初召公奭在朝中肇创的世袭卿位被剥夺了,而且在王屋的采邑地也被王室没收了,召氏四散,居住在京城洛阳的召氏大都逃亡到汝南,居住在王屋采邑地的召氏大都逃亡到安阳。从此召氏至秦300多年间销声匿迹。
那么,“避事加邑”是不是避的这一事件?从情节看,此事件与民间传说相仿,从加“邑”的历史时间(春秋时)上也相吻合,笔者认为避的就是这件事。在2001年出版的谢钧祥先生著《新编百家姓》一书中说:“至战国时期,位在今河南汝南、安阳一带的召氏,因避事在召旁加‘阝’,形成邵氏。”特别点出了“避事加邑”,这是对拙文的最好佐证。
公元二〇一三年七月,邵恩成于天津。
参考书目:
1、《左传》卷二四至卷二六
2、《中国姓氏·群体遗传和人口分布》袁义达、张诚著,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2。
3、《东井登云邵氏宗谱》
4、《余姚邵氏宗谱》等
5、邵是同《姓氏加邑考》




上一篇:得姓始祖:姬奭(召公奭)、姬堣(冉季载、聃季载)
下一篇:加邑祖传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邵氏文化研讨网  

GMT+8, 2024-4-19 14:27 , Processed in 0.057203 second(s), 2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Designed by 999test.cn & 邵氏文化研讨网

© 2001-2013 Comsenz Inc.

QQ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