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氏文化研讨网

搜索
查看: 1055|回复: 0

无锡明朝名人邵宝

[复制链接]

2086

主题

2366

帖子

3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487
发表于 2018-5-12 14:17:1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邵宝(1460~1527),字国贤,号泉斋,别号二泉。(见封二)明天顺四年(1460)九月三日生于无锡南塘冉泾里。上祖容春府君,元时高不仕之义,与倪元镇(瓒)为文字交。明初,高祖仲容府君,以人才试职知州,始徙南塘。邵宝在许州七年,理冤狱,惩豪绅,除盗贼,反迷信,治妖巫,兴水利,立社仓,许州大治。他的传奇故事更是在无锡惠山文化中占据独特的一角。那么这位传奇人物究竟有什么样的传奇人生呢?

无锡名人邵宝的传奇之谜及其祠堂
沈虹太
人们从无锡惠山直街,跨越古祠堂群,进惠山寺,两旁翠柏森森,一条甬道,穿过古桥、泉池,一层高一层,透过大雄宝殿,延伸至彩云深处,这巍巍九龙山麓,绿树丛中,留下了明代南京礼部尚书邵宝的点易台遗处,以及听松坊的邵文庄公祠(二泉书院),这里是无锡不可多得的名人名胜之地。
一、邵宝其人其事
邵宝(1460~1527),字国贤,号泉斋,别号二泉。(见封二)明天顺四年(1460)九月三日生于无锡南塘冉泾里。上祖容春府君,元时高不仕之义,与倪元镇(瓒)为文字交。明初,高祖仲容府君,以人才试职知州,始徙南塘。曾祖存一公,博洽经史,终身由礼,隐然山泽之儒。祖邵镐,父邵溥(纯和),礼义孝友,皆以邵宝贵而赠都察院右副都御史衔。祖母杨氏,赠淑人。母亲过氏,累封太淑人。邵宝年幼时聪慧好学,9岁已能诗文。塾师指着一垛墙壁,出一联试他:“低低粉壁,画出万里江山。”邵宝略一思索,对道:“小小池塘,浸入一天星斗。”15岁,邵宝师从俞蒿庵,22岁,就读于无锡城南保安寺僧房。16岁中秀才,21岁中举人。成化二十年(1484),22岁中进士,即被授为河南开封府许州知州。27岁赴许州就任。
邵宝在许州七年,理冤狱,惩豪绅,除盗贼,反迷信,治妖巫,兴水利,立社仓,许州大治。
记得我在园林局工作时,河南许昌的修志工作者,不远千里,来锡收集邵宝的史料,他们向我详细地介绍了邵宝在明成化年间任许州(今许昌)知州七年的政绩。当年邵宝到任,看到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相逢莫相问,丰荒两无望。荒岁因饥饿,一死足以当。幸哉遇丰年,诛求益遑遑。有生不如死,长恸天茫茫。”他决心做一些有益于人民的事。当即深入民间调查,了解到一批劣绅、巫婆,破坏水利,霸占田地,制造冤案。弘治六年(1493)五月,郑州某镇地陷若干丈,水暴出,民以为神,争赴祈祷,巫获厚利。六月,小赵镇有个妖巫诳称地中出龙骨,能知人间祸福,骗得远近村民都来膜拜问卜,获取大量钱财。邵宝知道后,效“西门豹治邺”故事,将以“龙骨”为名、搜刮民财的“妖巫”予以惩冶,当众毁去“龙骨”,并将妖巫杖责,遣送出境。邵宝特地写了《毁龙骨辞》,张榜公布。邵宝在许州治盗安民,审理冤狱,对豪绅恶势力以严厉打击。邵宝在任作总社仓,立积散法,储粮赈灾,还田于民,兴修水利,作浇田法,躬课农桑。在任七年,许州大治。邵宝廉洁白守,刚直不阿。从未收取任何人一丝馈赠,从未动用官廪中一分银两,当时有位大臣感叹地说,我往来许州数十次,邵宝未尝送一杯茶,有酒必待驿丞领来送入。邵宝在任还修了《许州志》,修庙学,建品字亭于学宫,作范忠宣公祠于襄城,作裴晋公祠于郾城,正颍考叔祠墓于襄城,改魏文帝庙以祠汉愍帝。离任后,当地人民即为他立了生祠,至今邵宝祠尚存。
邵宝在户部任职,清正廉明,不管皇亲国戚,一律依法行事。
弘治七年(1494),邵宝擢升户部四川司员外郎,十年(1497),任户部广西司署郎中事员外,八月授户部郎中。在户部时,皇属朱崇正向孝宗朱佑镗要求将京师附近正阳镇的税银划归他,孝宗打算同意,要户部议定。户部一些官员认为,正阳镇每年税银不过千余两,不必为此得罪权贵。邵宝却不以为然,他认为明代旧制,京师附近地区不得分封给皇亲国戚。况且正阳镇的税银已定为救荒专用,不可同意。奏章上报后,孝宗准了邵宝意见。明王朝对亲王贵族的禄米虽有规定,但对养赡米的数量从无限制。一些亲王常常随意向地方官府索取。地方官吏敢怒而不敢言。邵宝为此拟定了一个条例,规定按照爵位确定养赡米的数字,报奏孝宗同意后颁布施行。
邵宝在江西任职,毁淫祠,修书院,育人材,倡儒学,敦尚道义,以身为教。
弘治十三年(1500)四月,调任邵宝为江西按察使副使提学,考试南昌三学诸生。邵宝一到任,即到各地巡查,他看到不少的州县官吏玩忽职守,忽视教育,学署、书院、塾馆破败不堪。有的墙坍壁倒,有的漏雨透风,满目疮痍。他非常气愤,行文饬令府县立即予以整修,并亲自规划,修“白鹿书院”,在朱文公旧游地,作独对亭;新建了“一峰书院”,改建宗儒祠,祀诸儒,作《告周程二先生文》。又修周濂溪墓,墓在九江德化县莲花峰下,其北五里为白鹿书院,傍水处邵宝即命名为“濂溪”。邵宝博览群籍,学以洛、闽,曾说:“吾愿为真士夫,不愿为假道学”。他针对当时教育偏重于辞赋,忽视道德培养,学生学习的目的主要在于通过科举取得功名。邵宝提出各地书院要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呼吁士人要以“道德至上,功名次之,富贵云者,当斥不与”。他还特地为白鹿书院书写了招生文谕。要求来书院学习的人,必须暂辍求职,专心苦学五六年、七八年,待学业真正有成就时,才能谋事。并告诫说,如果没有这个志气,就不要进入书院。邵宝为了选拔人才,每次乡试,他都要逐个阅看考生的试卷,常常到夜静更深。他在《分司夜阅卷》一诗中写道:“肯信行台是隐居,手寒中夜尚披书。冰霜气逼庭初静,星斗光临户正虚。漫道相人如相马,极知观理似观鱼。九重方切真才念,独对青灯意有余。”邵宝听说金溪县有个12岁的王芹,能背诵四书五经,出口成章,高兴地专门行文金溪县令,要他立即将王芹送学读书,并要把王芹的学业,每季向他报告。
弘治十八年(1505)八月,邵宝调任浙江按察使。正德二年(1507)五月调任浙江右布政使,次年二月迁任湖广布政使。邵宝去湖广前,湖南一些地区受灾。朝廷派户部左侍郎韩福主持赈济。韩福与宦官刘瑾同乡,依仗刘瑾之势大肆贪污救灾银粮,许多官吏惧不敢言。邵宝到任后了解这一情况,十分愤怒,向韩福进行了抗争。消息传到京师,引起了一些大臣的不满,朝廷不得不将韩福调回。
邵宝总督漕运有清誉,在江淮改革赫赫漕政,大小将校皆严惮不敢苛黩。
正德四年(1509)一月,任命邵宝为都察院右副都御史,奉敕总督漕运。邵宝总督漕运期间,亲自到各地巡察,他发现漕政腐败不堪。黄河长久失于疏治,连年泛滥成灾。曹县、单县、丰县几乎全部被淹。负责漕运的官吏大都作弊,巧立名目、勒索粮户,并在漕粮中搀假,造成大量粮食腐烂霉变。邵宝见此情状,十分痛心,在这年闰九月二十六日廷议时,他如实报告了漕政的种种弊端,提出了一明赏罚以振漕纲、一审徵折以通漕法、一防河患以远漕虑等,要求严明赏罚、惩治贪懦官吏,疏治河道,保证漕运畅通等七条决策。漕运总督陈伯熊任总督后,没有像前任一样,给刘瑾送贿赂,还有讥讽之语。刘瑾怀恨在心,想借廷议漕运的机会,置陈伯熊于死地,派人要邵宝将漕纲不振的罪责加在陈伯熊身上。邵宝说,陈伯熊任漕督期间,未发现大的过错,不能怪罪于他。刘瑾大怒,再派尚书张彩、曹元在皇宫门前威胁邵宝,如果不同意弹劾陈伯熊,就要逮捕邵宝。邵宝气愤地拂袖而去。后来,刘瑾指使了另一官员上疏弹劾陈伯熊,并弹劾邵宝包庇之罪。结果,陈伯熊被谪戍海南,十二月十一日,邵宝也奉旨致仕(罢官),归里后辑有《漕政举要录》。
邵宝为人刚正,居官清廉,时人称他为“千金不受先生”、“笃行君子”。他矢志“吾愿为真士大夫,不愿为假道学”,并终生身体力行。
明时,官场中盛行馈赠之风,邵宝对此深恶痛绝。他在浙江虽掌握财政大权,但还是两袖清风,平日他对一切宴请和馈赠均予拒绝。邵宝由浙江右布政使升迁湖广布政使时,浙江布政使的官员们馈赠他1200两白金作为程仪。邵宝婉言辞谢,分文未取。弄得布政使的官员们相当尴尬,他们就请布政使李惟诚出面。李将白金换成绸缎,对邵宝说,我知道你不爱金钱,所以改送绸缎。如果你再拒绝,那就太不近人情了。邵宝无奈,取了两匹纱布。
正德四年(1509),邵宝受朝廷委派总督漕运。有个粮长凭借手中的权力,贪赃枉法,被揭露后请人送了一千两黄金给邵宝,要邵宝为他开脱,被邵宝严词拒绝,并告诫说,他这样做,要罪上加罪。“千金不受先生”的美称由此而来。
邵宝在乡里,建尚德书院、尊贤堂、二泉书院,尊乡贤、课生徒,创建惠山二泉风景名胜。乡亲都称之谓“笃行君子”,“二泉先生”。
正德五年(1510)邵宝回到无锡,三月在惠山辟听松竹园,教授生徒。七月建尚德书院,祀宋丞相李纲,并在惠山建尊贤堂,祀十贤:湛挺、李绅、陆羽、秦观、钱顗、焦千之、尤袤、倪瓒、张翼、王绂。不久,刘瑾罪行被揭露,遭到诛戮。正德五年(1510)十月,武宗降旨起用邵宝为贵州巡抚。邵宝上疏恳辞,未获允许,于同年十二月启行赴任,途中接到圣旨,改任他为户部右侍郎,他再次上疏,请求终养。武宗仍然不予同意,降旨升任他为户部左侍郎兼都察院左佥都御史,处置漕运。正德七年(1512)五月,邵宝称病再次请求终养,武宗才降旨同意他回家侍养。这年秋天,邵宝回到了无锡,设里塾于西巷,又在惠山创建了二泉书院。他一再教育学生要做一个有道德,有学问的人,做一个真士大夫,不能成为假道学。他要求学生不要死读古书,一味的学习古人。他对学生说:“古之道不能行于今,犹今之道不能行于古也”。他教育学生不能为了考取功名趋附时尚,摆花架子,而要学习真正对国家有用的学问。邵宝在教授生徒时,潜心于诗文的写作。他与李东阳亦师亦友,诗文典雅,篇章甚丰,为茶陵派的诗人之一。当时一些达官贵人的酬唱之作大都内容贫乏,形式千篇一律,邵宝的诗作,予人以耳目一新。他回乡后生活在故乡的人民之中,徜徉于明山秀水之间,写下了不少抒发心怀佳作,清新、洒脱、自然。无锡的山水名胜,都有他的诗作。他工书法,尤善行、草,深得唐颜真卿笔意。他特别喜爱惠山、喜爱二泉。
正德十四年(1519)八月七日,武宗降旨擢邵宝为南京礼部尚书。邵宝托病上疏恳辞,武宗不允。十五年八月,始得旨准侍养。十六年(1521)世宗朱厚熜即位,诏起南京礼部尚书,着邵宝赴任,邵宝又向世宗两次上疏,称他年老多病,要求终养,在他的恳切要求下,于嘉靖元年(1521)世宗准予终养。
邵宝在家乡,先后有四任巡按御史来江苏,都下令地方官员为邵宝建造牌坊,每次都被邵宝婉言拒绝。邵宝在家乡,出门一般不坐轿,县令曾给邵宝送来一顶轿子,并派来4名轿工。邵宝要差役将轿子和轿工带回去,对县令说:“我尚能行走,不需舆隶。”他写了一个“避客对”,谢绝一切官场应酬。
官场里吃请是经常的,县令当然不敢怠慢这位离任的尚书。可邵宝对宴请一概谢绝,还给县令写了《谢邑令请乡饮》的信。邵宝67岁时,家中发生火灾,抚台、知府、县令和邵宝的亲友们,纷纷前来慰问和馈赠,邵宝不仅对个人馈赠一概谢绝,而且对官府拨款也坚不肯收。他给巡按写信说:“见批发本县中文有发币优恤之举……不容予不辞也”。他认为给他的优恤是“增吾不德”。坚决表示“币物一钱寸楮(纸),不敢接受”。
嘉靖六年(1527)二月二十四日,邵宝因病逝世,终年68岁,赠太子少保,谥文庄。邵宝一生著书百余卷,有《定性书说》、《学史简端录》、《漕政举要》、《容春堂集》、《慧山记》、《许州志》等。后人称他“文章典重、碑版遍天下”,在文学上,反对“文必秦汉、诗必盛唐”。认为诗文应“随世变”,提倡诗文直抒胸臆。无锡东林名贤顾宪成、高攀龙为之辑录了《邵文庄公年谱》,杨一清为之写了《神道碑铭》。
二、邵宝与惠山名胜
邵宝曾留下不少令人向往的名胜古迹,如尚德书院、二泉书院、点易台、滴露泉、卧云石,以及城内的邵宝故居——尚书第、承贤桥等。
尚德书院,建于明正德五年七月,位于惠山桃花坞绣岭,即听松竹园中。祀宋抗金名相李纲。同时筑绣岭草堂,浚逊名泉,建松坛,移听松石床于其下,成为尚德书院四景。
二泉书院,建于明正德十—年,位于惠山寺左,移祀李纲于此。旧有十五景:忠定祠、湍涧、野桥、云阶、静清深处、海天亭、超然堂、吟松个、咏竹个、泉斋、点易台、滴露泉、两知亭、瘗卷邱、望阙岩。
点易台,位于二泉书院上方山麓间。(图一)明正德十一年,邵宝在滴露泉之北,面山叠石,先筑八角形台,象征卦位。中置一圆石,象征太极。两块嶞石,象征两仪。外围四嶞石,象征四象,台有八角,则象卦位也。当时有莆田林俊游览点易台,刻太极图于圆石中,并作赞文刻于石上。太极石左,竖点易台铭四面碑,上刻邵宝六十一岁时手书“点易台”字和铭文。邵宝记道:“邵子作点易台基既定矣,偶行于其崖之上,有石突出,其高数尺,广半之。其西有如级者,可升其上。有如榻者,可坐。其右,有如几者,可倚可枕。右之前,有如案者,诵可摊书,书可伸纸。饮可置蔬盂、酒一壶。其东若北,皆崭焉壁立,有岩岩之象。或坐而东北望,则武进之横山,江阴之定山,邑东野之胶山、高山、芙蓉山、鸿山、山、嵩山、石室诸山,历历可指。近瞰蓉湖,如沼在圃,通波汪渚,错杂互带。而奇松一株,适当其前。观者以为此真台也。邵子喜,遂以所书“点易台”三字,刻于石上。研朱石,在石台上,系不规则方石,上端横刻“研朱石”三隶字。右下角有突起的天然石砚,大小与普通石砚差不多,四面有边,向里渐洼。砚上有半月形墨池。研朱石后,横置一块条石,侧刻“卧月”二字,正面光平,可作凳或仰卧。邵宝曾坐此石上,伏石台以朱砂点读《易经》,点易台和研朱石名皆由此而来。
滴露泉,当年邵宝筑点易台成,吟出“安有泉兮一道来”之句,忽见石隙中有泉流出,即修渠九曲,引泉人潭,渊然成池。邵宝大喜道:“一滴有灵通地脉,半空无雨洒天浆,此真泉也!”邵宝记道:“予初得泉于海天亭后石壁下,略加浚焉。视其洼,日长一寸,其源源不已也。凿为圆穴,径三寸,围九寸,深五寸,其穴常盈,如水精之在盘也。故谓涓涓不绝,将成江河。遂名之曰滴露。”并作《泉铭》云:
一滴一滴,有窍无窍。
云自地生,月从天照
青海未枯,黄河未倒。
薰风南来,发我长啸。
海天亭,建于滴露泉边。置有四石,可坐。中设二石,为试泉之几。孝廉(举人)丁植卿为二石题名:左石名“逢源”;右石名“鉴水”。邵宝常和朋友在此品茗试泉,他在《夕坐观泉,月上始还》一诗中吟道:
海天亭上坐焚香,
静爱山中寒日长。
石罅云穿含宿雨,
波心树影弄残阳。
九霄云散九峰剩,
一夜泉生一寸强。
却漫有台名点易,
莫教游客问行藏。
松坛,正德五年九月一日,点易台成,邵宝见研朱石上坡,有石崖,曾题书一首云:
台成点易试高秋,
更爱真台在上头。
石小似看千仞立,
云多还许一方留。
飘然野步长随鹤,
何处机心不见鸥。
吩咐山僧种松树,
曲肱间送翠阳流。
松坛之名就由此而来,并镌上“松坛”二字。这里还有岩崖矗立,邵宝在摩崖上题刻了“山水之间”、“风尘之表”、“青壁丹崖”、“人间天上”,是为南崖石刻。
瘗卷邱,在滴露泉上。当年邵宝任江西提学副使,督学五年,科考中的文章试卷就埋藏在这里。
望阙岩,在点易台上,海天亭西上迂径约数百步,上有平台,登此可遥望西北。一日邵宝由侍从搀扶,登临此平台石上,遥向西北京城处拜祝,呼“万寿无疆!”后置石香炉,并篆刻记之。
邵宝卒三百余年后,清咸丰年间,曾任南和知县的邵宝八世族孙邵涵初,对其族祖留下来的遗迹点易台和二泉书院,进行较大规模的修葺。咸丰甲寅年(1854年),邵涵初浚石壁下的六角池,深四五尺,泉出自地中石缝,莹然一渊,冬春不竭。石壁中涓流亦复出,恢复滴露泉原貌。咸丰乙卯年(1855年)建海天石屋,高六尺、径丈许,嵌青石碑,刻宋朝李纲,邵宝曾祖存一公,邵宝,以及邵宝的同僚好友李东阳像。邵涵初题诗云:
石屋深开石磴边,
涯翁篆刻洞门前。
四贤又换新邱壑,
一曲重飘际海天。
邵涵初还在摩崖上新刻了朱熹“闲中今古”四字。望阙岩上半山,有岩石如弓者,如梳者,晨昏阴雨,遥望如新月。邵涵初篆“新月岩”于其上,因名新月岩。邵涵初还大修了二泉书院
1957年,江苏省文管会派员至无锡进行文物普查,将点易台列为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当时的文物普查资料记载道:点易台,在惠山东麓,距惠山寺(昭忠祠)大殿上山麓60多米处。有山径通过滴露泉、研朱石、松坛刻石,至点易台,通向山顶。滴露泉,有竖刻崖额。泉井深1米左右,直径1米。登阶而上,是研朱石,宽0.95米,长0.98米,呈不规则的方石形。上端横刻着“研朱石”三个隶字。右下角有突起1厘米高的石砚,长0.25米,宽0.08米,四围刻边,渐向里洼。研朱石后横置一块条石,名“卧月”,长1.2米,宽0.38米,厚0.20米,侧有“卧月”题刻。松坛,在研朱石上的2.60米处,篆刻着“松坛”额。从松坛上攀6.48米处,有高约1.66米的岩石,刻着“青壁丹崖”、“人间天上”八字,为邵宝手书。在点易台最上处,下距松坛13米处,岩石上刻有“点易台”三字,字迹纵横30厘米,笔划健硬。
现点易台遗存,尚能找到“青壁丹崖”、“人间天上”和邵涵初篆书“闲中今古”刻石;原残存的海天石屋中,四幅线条石刻人物像隐约可辨。三、无锡的邵宝遗迹
邵文庄公祠(二泉书院)邵宝祠即二泉书院,在惠山点易台下坡,听松坊53号,始建于明正德十—年(1516)。邵宝殁后,赘婿秦汶嗣子邵煦肖像其中。明万历间按察使蔡献臣修,天启间知县刘五纬又修,清顺治间,督学佥事张能麟重葺,塑邵宝像,列明代碑刻于左右壁。乾隆五十七年(1792),顾光旭重修,道光十九年(1839)族裔邵涵初等又修。历史遗存有头门、两庑、享堂、古银杏,以及不少与邵宝有关的碑刻。2001年又进行大修。
邵宝祠,共三进、两庑。第一进门厅四间,硬山顶,立风火墙,为明清建筑式样。大门两旁立抱鼓石,上悬篆书“二泉书院”匾,青底金字,吟泉邵涵初书。后廊二侧门楣上,有“洗砚”、“藏书”砖刻。典出江西白鹿洞书院一联:泉清堪洗研;山秀可藏书。与邵宝主政该书院有关,亦与二泉书院名实相符。砖刻书法,集陈、隋间书法家智永《千字文》之字,他是王羲之七世孙。门厅北隅有石刻砚池,与洗砚呼应。第二进,歇山顶,两柱连墙式抱厦。前为天井,遗存高大的古银杏树二株。两旁有庑房各二间。南厢房粉壁,镌刻邵涵初撰文并题款的六人画像碑,为康节公邵雍、忠定公李纲,文正公李东阳,以及邵文庄公、存一公、香谷公。邵雍为北宋著名学者。北厢房后墙,嵌有明大学士李东阳题款的《五贤遗像》碑,其上线刻分别是诸葛武侯、陆忠宣公、司马温公、范文正公、韩魏公,丹阳杜言符画,李东阳小楷像跋,莆田林俊、长洲文徵明、清乾隆时吴钺皆有跋。第二进君子堂,原为讲堂,面阔四间,后侧接出歇山顶、两柱连墙式抱厦一座。檐柱上书联:
疏许立身,一饭心常悬北阙;
功存讲学,半弓地已辟东林。
联为秦小岘旧句,赵庆云书。享堂上悬“君子堂”匾,下有“松竹梅”画。两旁录邵宝旧句联:
竹通深径清风足,
松倚高坛霁月曾。
第三进院中,有“香积池”。这里旧系惠山寺柏庭房厨房,佛门呼厨房为“香积厨”,故这里的泉池名“香积”。泉水来自二泉的金莲池,并有古螭吻上个,属惠山九龙十三泉之一。池上架小桥,院落二侧都有廊连通。南廊中建“拜石亭”。下嵌邵涵初的《拜石亭记》碑,中立点易台四面铭文碑,碑高1.77米,宽0.46米,厚0.04米,正面碑文隶书“点易台”三字,其它三面为《点易台铭文序》,计行草10行,部分字迹清晰,笔法潇洒。系邵宝61岁时亲笔所书。最后刻有印章为朱文“前摄白鹿洞主”六个篆字。与此相对的北侧廊中,建有“超然堂”。
明成化二十年(1484),邵宝任河南许州(今许昌)知州,境内有名人名胜“尚书台”,惜无暇瞻仰。晚年告老还乡,建成点易台,按梦中所见,在台前建“超然堂”,寓意为许州的“尚书台”。后邵宝启用为南京礼部尚书,为超然堂蒙上传奇色彩。2001年,在邵涵初复建的废址附近,重建超然堂三楹,联云:
令色氤氲犹春于绿,
超心炼冶与古为新。
第三进,正中立邵宝塑像,高二米左右,身穿红色官服,头戴乌纱,手执朝笏。目视东方,甚端壮。后面壁上篆刻邵涵初书邵宝自题像赞:“幼孤而怠,厥修于我乎,有怍。晚病而省,厥衍于我乎,有觉。易曰:无咎者,善补过也。吾为我诵之,庶心逸而日乐也。”廊檐下悬邵宝所书联:
涧石不随龙化去,
岭云还与鹤归来。
檐廊左右门楣砖刻“鉴水”、“逢源”,题刻源于邵宝滴露泉边孝廉丁植卿所书的石刻。
第三进后有碑廊,碑廊长40米,壁间嵌二泉书院原存明清碑刻25通,在君子堂、超然堂、碑廊的几处门楣上,分别集邵涵初书法,用砖刻“月窟”、“天根”、“吟松”、“咏竹”、“观象”、“春爻”等篆字。后院还有黄石堆砌的景点逊名泉和望阙岩。
邵宝墓(见封二)在惠山点易台上坡绣岭。正德十五年(1520)十一月冬,建松风阁,建千金累趾亭。邵文庄公《千金累趾亭记》记道:“亭何以名累趾也?志得地之难也。言千金何?先吾世祖时,游僧寓一箧去,十馀年不返。人谓僧死矣,乃手其箧。箧重,则戒勿启,而遗之听松庵僧。又戒僧有亡勿以告。未几,僧大建佛宇,盖有物云。于是乎归我先茔之地,僧世守之,至于今。予提学赴江西时,上官有胁人致赂为其家地者,云有千金焉。予闻而避之山中,静坐竟日。遂议卜今地。人谓是日也予且行迫矣。非是,则地议不成,人将图之。盖前后六世,相距百三十馀年,是以喻诸累趾也。虽然避千金而后地,虽谓地之价千金可也,况前人弃利于不知之地,又何千金之足论哉。予于是有感矣。亭匾四字,宋蔡君谟书,莫子如山集而摹之。”
明正德十六年,邵宝营太淑人过氏寿藏于松风阁,置山地七亩,建庐五间,为守僧居。并置田四十亩,为守亩僧工食。明嘉靖二年(1523)十月,邵宝葬母过氏于此,并建其父邵溥衣冠冢。由听松庵圆金、方益、圆觉守墓,立有“邵尚书母太淑人过氏贞节碑”。
明嘉靖六年二月二十四日,邵宝病逝,即葬于父母墓旁。清嘉庆元年族孙纶锦修葺,立“邵文庄公墓”碑,无锡知县甄某,侍郎秦瀛有记。道光二十二年又修,有名季其昌者写有《重修邵文庄公祠墓记》。后逐渐毁坏。
1985年,无锡市文管会重修邵宝墓。封土墩前,立青石碑,上刻“明邵宝之墓”。碑高1.50米、宽0.45米。碑前设青石祭台,长1.10米、宽0.50米。墓旁尚有邵宝为其母过氏所立的四面碑。碑文为明内阁大学士王鏊所撰书。
尚书第在城中三箭河冉泾桥西,为邵文庄公故宅,即容春堂。邵宝于正德十三年(1518)亲自进行了增葺,作曾侍亭于堂左,亭中有屏,作仲尼居、曾子侍像。内尚有十景:曾侍堂右,庋藏书万卷,由李东阳(文正公)书额,名“容春精舍”;精舍后,为邵宝朝夕于此的居室,乔(太宰)白岩篆额,名“燕居亭”;燕居亭旁构一斋,祀祖存一公小像。李东阳作《铭》,名“存一斋”;存一斋南为“嘉树亭”;存一斋前,用石子垒八卦像,名“八角台”;八角台西置九畹,每畹滋兰九本,名“兰畹”;曾侍堂右凿小池,种荷,名“思濂沼”;池上架石梁,名“光霁桥”;桥旁植竹,名“静深径”;堂前有石二,取其形似,一曰圭,一曰冕,又有一石如屏,来自西蜀,种蒲其上,称“雪浪菖蒲”。邵宝殁后,门人莫同、华云即在此第置肖像祀之,万历中观察蔡献臣、县令刘五纬修之。
承贤桥邵宝世居城内三箭河冉泾桥,正德嘉靖年间,邵宝拟疏通冉泾河,因里人吕刁郎所占,邵宝认为毁人以自便不可取。时县令侯世卿愿助成此事,邵宝又认为劳人以自省也不可。于是只开一条阴沟,越月而工成,邵宝手书朱(熹)子“源头活水”四字,绘冉泾图勒石为记序。垂百年,尤时纯居先生(邵宝)里中,得知先生遗愿,便捐银五百两,献出楼居21间,开通河道,称“新开河”。同时在河床西端建一座石桥,时东林党领袖高攀龙题名为“承贤桥”,并写了一篇《承贤桥记》,连同顾宪成、刘元珍及知县许令典的文章一起刻石立碑于桥南,意为继承先贤邵宝遗志,并藉以纪念。
卧云石邵宝在惠山留下的另一处遗迹,就是黄公涧砥柱中流的“卧云石”。石略呈长方形,长1.95米,宽1.15米,高1.07米。石上有邵宝擘窠大书卧云”二字,落款二泉山人。它危立于春申涧牌坊下,是游人观看瀑布和鉴赏邵宝手书之处。
卧云石典出于惠山寺僧圆显。明弘治年间,惠山寺有位住持和尚,俗家姓陈,僧名圆显,字知微,号卧云。幼慧,不茹荤,不践虫蚁。知识渊博,精通梵典,兼工诗画。曾领檄住持惠山寺五年,后退居于黄公涧北以他命名的知微山房,纂《慧山志》二十卷。这位和尚与邵宝交往甚深,邵宝常夜宿僧舍,与圆显品茗、吟诗。如邵宝写有《送僧圆显住持惠山寺》、《题显公房寓泉窝》、《僧圆显请记行窝以诗答之》等,其中《宿知微山房》诗云:
一宿山中寺,玉郎两月情。
榻云春坐暖,窗月夜看睛。
茗茶新分水,钟声远隔城。
知微请题画,政及我诗成。
圆显和尚在八十岁时圆寂,邵宝为他写了《塔铭》,并将《慧山志》二十卷,经过潘绪(字继芳号玉林)、莫止(字如山号南沙)校参,由邵宝编辑成《慧山记》四卷。还在黄公涧的一块巨石上大书“卧云”二字,以示对圆显和尚的怀念。
石门惠山石门,近代导游书籍和民间传说,都说摩崖上的“石门”二字,是邵宝所书。“若要石门开,要等邵宝来!”几乎是无锡人都知道的。现今到石门去,能看到的“石门”两个大字,已不是邵宝的手迹,而是由清末无锡县令廖纶重书的了,并有“林圆一、吴教奎、吴明修”同镌为佐证。从“重书”二字推测,可以解释为原“石门”为邵宝所书,因年久剥蚀,改由廖纶重书。可疑的是,遍查《无锡县志》、《锡山景物略》、《锡金识小录》等地方文献,均无邵宝书“石门”的记载。就是邵宝八世族孙邵涵初重新印行的《慧山记》,以及他撰写的《慧山记续编》,对他先祖邵宝的名胜遗迹、所作的诗文、所写的题刻,都有详细的记载,连黄公涧上邵宝所书的“卧云石”,也有专门记述,唯独不见邵宝书写“石门”的记载。邵宝对无锡的名胜古迹、惠山景物,写有大量的诗文,但至今查不到邵宝咏石门的诗。记载邵宝书写“石门”二字的,只能从民国初出版的导游书《无锡杂志》、《无锡指南》等书中查到,他们记载石门,都千篇一律的写着“明邵宝摩崖所书之石门二字”字样,直至1948年出版的所有导游书,仍照抄不误。建国以来,继续流传着“石门”二字为邵宝所书的说法。笔者也曾多次作了错误的记述。后经查考,发现“石门”二字题刻下,十分醒目的刻上了三位刻石师的大名,找不到邵宝或二泉山人的落款。却在“石门”二字南侧,有“巴州廖纶重书”的落款。落款方位竟与常规不同,故被人们忽略了。邵宝与石门的传说和书刻石门,可以说是一个尚未破解之谜。





上一篇:浙江历代邵氏藏书家名录
下一篇:无锡二泉书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邵氏文化研讨网  

GMT+8, 2024-5-17 19:01 , Processed in 0.053562 second(s), 2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Designed by 999test.cn & 邵氏文化研讨网

© 2001-2013 Comsenz Inc.

QQ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