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氏文化研讨网

搜索
查看: 702|回复: 0

怀 念 奶奶 遇 见 父 亲 /广平牧人

[复制链接]

2030

主题

2311

帖子

3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280
发表于 2018-9-24 15:01:4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怀 念 奶奶   2007-04-04

   门外卖阴间票的吆喝声有点声嘶力竭,凄凄惨惨。“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诗句中的悲伤意境给渲染到了极至。清明节到了,这也是一个倍思亲的时节。我们大家族中最近离开我们的亲属是奶奶。前些日子,娘到城里来时,谈到在家给奶奶操办五周年祭日的事,我们心里都是一惊,嘴上埋怨父母没有通知我们,但内心都很惭愧自责。奶奶渐行渐远,留下的仅仅是唤起我们怀念的件件平凡小事,以及平凡小事所折射出的高尚人品,成了我们后人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精神财富。

    奶奶一生育有七儿一女,父亲排行老大,爷爷在我七叔六七岁时离开了人世,离开了苦命的奶奶和一群儿女。娘常说,那时我出生不过百日,居家生活的艰辛可想而知,但是比艰辛的生活对这个家庭打击更大的是那场轰轰烈烈的文革运动。在那个阶级斗争为纲的年代,人们无端疯狂地吞噬着自己的良知,一夜间我们的家庭成分由中农变成了富农,成了批斗专政的对象。奶奶和她的大家庭似处人间炼狱,时代给我们家开了个残酷的玩笑,把一个好端端的家拆得支离破碎。四叔入赘他乡做了上门女婿,五叔送于亲戚照顾,六叔送于他人抚养,奶奶带上二叔、七叔去山西逃荒,当时这是最好的去处、最好的出路,因为在那儿不会因身世而受身心煎熬,凭体力尚可填饱肚子,再则叔叔们从苦难家庭走出去也分外能吃苦,先后在千里之外娶妻生子安了家,奶奶也一直跟随他们颠簸流离,抚养大了他们一个个子女。

    我二十岁之前对奶奶的记忆是模糊的,甚至连奶奶的音容笑貌也难回想得起,究其原因,在于我们兄妹小时,奶奶几乎没有照顾过我们,与奶奶相处的时日太短。娘很谅解此事,说叔叔们当时都还年幼,加上家里人多劳少,诸事繁杂,没有时间体贴呵护我们,后来等我们稍微记事懂事时,奶奶又背井离乡到外地去了。在记忆里搜寻儿时与奶奶相处的经历,常在眼前闪现这样的一幕:在骄阳似火、麦浪翻滚的田野,生产队的社员们在收割小麦,休息时,人们一排溜坐在地头的垄沟上,这时奶奶迈着小脚吃力地走来走去,挑捡着青色的麦穗,双手搓了一把柔嫩的麦粒,送到我的口中,我自豪地嚼着,甜甜的,不仅是嘴里,更是心里。有时我怀疑这是自己曾做过的一个梦,但我给否定了,我更愿意这是真的,因为小时候留下来的关于奶奶的印象太少了。

    文革结束后,改革的春风吹遍举国上下,国家的变化翻天覆地。我们家也是如此。奶奶说是要落叶归根,回到了我们身边。这时我才真正有机会端详站在我面前的奶奶,她已头发花白,牙齿脱落,皱纹布满了那张饱经沧桑的脸,但硬朗的身板,慈祥的目光,给我留下的印象更深刻些。此后的日子,奶奶的形象才渐渐清晰起来。奶奶远走他乡时家里留下了两片宅基地,分给了我的父亲和三叔,算是继承了家产,按乡俗民约,赡养老人的义务也就落在了我们两家。三叔和父亲商议,两家轮流照顾奶奶的衣食起居。奶奶始终是耳不聋眼不花,当初生活能自理时,总是闲不住。轮到在我们家时,奶奶总是在家有用没用地收拾,农忙之时,更是独自揽下做饭等家务活儿,农闲时也总爱打个下手帮母亲料理家务。母亲手脚勤快,办事利落。奶奶在我家无事可做时,常悄悄去三叔家帮忙干些家务活儿,母亲发现后常抱怨奶奶,奶奶有时无言笑笑,有时辩解两句,说三叔脾气粗暴,三婶嘴笨手拙,不帮他们一把,他们能过得下去吗?时间久了,也无人再提此事,任由奶奶去帮。

    母亲常说,奶奶是不知道生气的,其实这一点正彰显出奶奶极好的人品。她从未和左邻右舍发生过争执,遇到不顺心的事总是默默地忍受着。有时在家做事出了差错,对别人的牢骚抱怨,总报以宽容的微笑,这微笑常使发火者脾气全无。奶奶是个不知咸淡的人,问及奶奶饭菜是咸是淡,总是回答一个“中”字。并不是奶奶的味觉有问题,这是奶奶的一种生活态度。在她看来,有一日三餐,粗茶淡饭足矣,所以不去挑剔生活的质量,不愿因如此点滴小事麻烦别人去为自己加盐续汤。奶奶没有文化,不知道的事很多,有时推断出的道理也很让我们感动。奶奶年长后说自己不知道干净,不讲卫生,主动要求不与我们同桌吃饭,不让别人吃她剩下的东西,虽然我们都说不介意,但她每顿饭仍然盛好饭菜后独自到一旁去吃。奶奶随三叔一家在外时,因不慎摔倒致使大腿骨折,时年八十岁,因接骨不够理想,又值年迈,常扶物跛行,后又卧床六载,身无顽疾,寿终正寝,享年八十六岁。

    言语散乱,不成文章,谨此以示对远在天国的奶奶的怀念,请奶奶静候,来世我们还愿做您的子孙,尽我们的孝道,祝您在天国幸福。


      儿之所在,目之所及
(2010-06-06 15:30:56)

      曾经与儿子开玩笑说,你上大学走后,难得在一起再给你过生日了,我们会记得你的生日并祝福你。儿子笑言,别忘了操办的丰盛些哦。眨眼之间,儿子就离开了我们。今天是儿子第十七个生日,妻子发去短信,带去了家人对儿子的牵挂与祝福。儿子很欣喜父母能记得他的生日,说同学一块儿给他过生日,别再惦念了。我忽然脑海中闪出一句话:儿之所在,目之所及。十几年来,不是这样吗?
     想当初,妻子从十月怀胎到一朝分娩,关注就从从未谋面时开始了。是男是女,健康与否,补何营养,取什名讳,需甚衣被,凡此种种,翻腾脑海,萦绕耳际。儿子呱呱坠地,随之而来的是,吃喝拉撒睡,昼夜颠倒过,盖多了怕热着,盖少了怕冻着,拿在手里怕掉了,含在嘴里怕化了。孩子略有异常,便抱着往医院跑,医生常斥责说,大惊小怪。稍有闲暇,不是看父母必读之类的书籍,就是跑去向他人取育儿真经。育儿艰辛,乐在其中。育儿之苦常从指缝间溜走,只留下渐渐长大的儿子。
     儿子蹒跚学步,咿呀学语,智育被提上日程。买育儿教程,依纲施教;阅成功经验,汲取秘笈;访成功人士,切磋问道。儿子是我们活动的圆心,半径则是儿子与我们相连接的线。国家大事咱不管也有人抢着管,自家的小事咱不管也没人管。目之所及,儿之所在;儿之所在,目之所及。功夫不负父母亲,儿子唐诗宋词,三字经,百家姓,小学一年级课本读得滚瓜烂熟,很快成了别人眼中的小神童,神不神自己清楚,暗自告诫自己,千万别在咱家上演现代版《伤仲永》。
     读书郎要上学堂,上哪家学堂?儿子不会去想,可咱得去想:校风如何,师资怎样,班级管理,作业多少,同学关系,笔墨纸张,尺子橡皮,调皮捣蛋,路途安全。我的座右铭是,方式正确的前提下,关注孩子,再细心也不过分。儿子在接受教育的各个阶段,精读儿子教材,以便于指导。研究孩子各个年龄段的心理,以便于疏导。好在儿子心理健康,在学习上有股韧劲,胜不骄,败不馁,一路走来,虽磕磕绊绊,但是没有摔过跤,从小学到升入大学,也算顺风顺水。给自己捞点功劳,这与我瞪大双眼关注分不开。
     孩子永远走不出父母的视野。儿子虽然已走进大学校园,远离父母,但对他的关注与日俱增。儿子不在身边,且仍然是父母永恒的话题。甚至每天观看天气预报,都在下意识看一看儿子所在城市的天气状况,常会说,看儿子那儿天气如何如何。儿子,你的生活冷暖,身体状况,学习就业,交结朋友,为人处世,等等等等,你的一举一动依然并永远牵着我的视线。





                                     父母 搬 家2009-09-19


    父母含辛茹苦,把我们兄妹三人养育成人,送进城里,成家立业,而他们却一直生活在农村,靠村里的几亩地和父亲的退休金,过着衣食尚算富足的生活。父母进城与儿孙一起生活的事儿,酝酿了好几年,而今年最终下了决心:搬!
    爹说,我这一走就再不会回来居住了,我要把这一亩三分地及上面的十余间房子处理掉,我置办这些家业不容易,不想让房屋荒废、坍塌在这儿,会挺心疼的。(父亲想变卖庄基房屋的想法是我们没有料到的,我们生活中也不差这点儿钱,但最终还是没有卖)。
   娘说,早晚我们都要进城去,早去比晚去好,等不能动了再去,那时与孩子们不在一起的时间长了,亲情就薄了,关系疏远了,就不好在一起相处了.现在能走得动,孩子们有事时也能当个帮手.
   爹说,有好些邻里挺舍不得咱搬走,平时经济上能接济帮助点儿就帮点儿,遇见个大事小情的,都来商量商量,出个主意啥的,现在咱一走,都觉得空落落的。
  娘说,咱家的狗和猫都给他们找到了新的主家,主家都很喜欢他们,想必也会善待他们的。家里的其他家具,能带走的带走,算是个念想,不能带走的就送给别人。
  爹说,老家院里要栽满小树,前人种树,后人乘凉。每隔一段时间,我还要回来,锄锄院里的草,修修长疯的树枝,看看是否漏雨的房屋。生活了大半辈子的家,总会有牵挂的,一时我还离不开它。
    娘说,虽然穷家难舍,现在想想孩子的家也是咱自己的家了,一旦离开老家,无论遇到啥事儿,也不会再搬回来住了,要不别人会笑话咱在城里给孩子们闹矛盾、出啥事儿住不下去了。俺把好事想得更好,坏的打算也想到了。
    爹说,你老姨父懂风水,在文革时,偷偷给咱看过宅基,说咱这块地儿兴盛不过三代人,当时是想,是文革将把我们逼上绝路。没想到你们现在有出息了,自己给废了这块地儿。看来这卦算得还真准。
    娘说,自从下决心搬家后,好多个夜晚俺俩兴奋得睡不着,思前想后的,想想这个,说说那个,有时一说就是大半夜。这些天脑子有点儿玄乎,不知闪出些啥念头,心里老不是滋味。
    爹说,村里几个退休在家的老头儿,还有街坊邻居,常聚在咱家聊聊天儿,或凑在一起玩玩麻将,我这一搬,他们的活动中心就没了,一个个都不乐意我搬走。
    娘说,听说俺要搬家了,邻居们都来告别,有羡慕的,有挽留的,有的说不能在一起拉家长了,可得抽空常回来看看啊。可见咱在街里混得人缘还不错,说实在的,还真有点儿离不开他们呢。
    爹说,......
    娘说,......
    爹说了很多,娘也说了很多,爹娘要离开他们不知留下多少酸甜苦辣的地方。他们带着依恋,带着忐忑,带着惊喜,带着憧憬,带着开始新生活的信念,他们搬进了城里。



遇 见 父 亲2018-04-25
遇见父亲,是在老家老屋墙根儿前面。他蹲靠着墙,阳光毫不悭吝地洒下来,晒得周身暖洋洋的,这是父亲从地里劳作回来难得的片刻歇息。他在用那苍劲有力的布满老茧的手,把烟叶揉捻成碎末,又抽出一条旧书纸,用熟练的手法卷了一支旱烟。那支旱烟又粗又长,父亲点燃后,猛抽了两口,似乎要燃烧出火苗,飘落的火星和着那缭绕的烟儿升腾着,恰似对面母亲灶膛里冒出的袅袅炊烟。那支浓烈的旱烟,在父亲享受几口后,还是呛得他上气不接下气,不停的咳嗽声引来厨房里母亲的责备和埋怨。
    遇见父亲,在清晨的责任田旁边。父亲最懂得月明星稀的概念,因为他总是披星戴月就来到田边;父亲最明白一日之计在于晨的道理,所以他的早晨总是丰满无比。他在田边儿,静静的,不忍心惊飞树枝上的鸟儿,惊醒梦乡里的野兔。他在田边儿,默默的,规划着明天,憧憬着未来,抚摸着希望。他在田边儿,壮壮的,就像一个枕戈待旦的勇士,做着冲锋前的准备,天明就是冲锋号,就要投入战斗。等日上杆头,左邻右舍们睡眼朦胧来干活时,父亲已结束了手中的活计,荷锄而归。他要投入另一个战场------去县城上班。
遇见父亲,在县城安置的家里。父亲坐在沙发上,头发愈加花白,面庞有些清瘦,皱纹在肆意地凸显着,但是难以掩盖那脸庞的慈祥。那双阅尽世间沧桑的眼,有些浑浊,但是丝毫不缺乏洞察力。督促我和妻子在工作上严于自律,教诲孙子积极进步、健康成长,要求阖家上下和睦相处,这是父亲最常提及的话题。好在父亲都很满意,并且把这种满意刻在了脸上,带在了口中。
遇见父亲,这一次次都是在我的梦里,或清晰,或模糊。遇见父亲,是我余生难以实现的愿望,因为父亲已经仙逝,驾鹤西去。但是,我很执着地想遇见父亲,没有父亲的日子,我的心始终无处安放。恍惚中我又常遇见父亲。遇见父亲,在风里,在雨里,在飘雪的日子里;遇见父亲,在孟春,在隆冬,在轮回的四季中;遇见父亲,在祭日,在清明,在先人的坟茔;遇见父亲,在照片上,在族谱上,在母亲魂牵梦萦的心上。
遗憾的是,遇见父亲,都是在梦里;遇见父亲,只能在梦里。我渴望遇见父亲,哪怕就是在梦里。  




上一篇:爹,我想对你说 忘不了那颗老枣树 /广平牧人(邵氏)
下一篇:北京现代管理大学文化与传媒学院客座教授画家邵其宏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邵氏文化研讨网  

GMT+8, 2024-4-28 18:25 , Processed in 0.060328 second(s), 2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Designed by 999test.cn & 邵氏文化研讨网

© 2001-2013 Comsenz Inc.

QQ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