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友华 发表于 2022-3-19 16:49:14

贡谷产地与荷桥邵氏传说

贡谷产地与荷桥邵氏传说贡谷不是什么地方都可以种植的。它需要一定的生长环境,气温、土壤、日照许多方面都有它的要求。荷桥这地方具备这些条件,所以种植的贡谷,穗长粒多,米质优良。荷桥从何时开始种植贡谷的呢?相传,从这里建村的时候起,就开始种植了。据《荷桥邵氏宗谱》记载:乌隆公于宋靖康之际,因金兵逼境,由浙江桐庐卜居于贵溪之芗溪,名曰:邵港。至远十四公,宋宁宗嘉定八年(1215)六月卜宅荷桥。其子诚复居燕窝(今邵家村),伯棠、伯芳居花园(今程家村),取村名为荷桥。关于“荷桥”村名,民间有两种传说:一说,其祖远十四公迁来此地时正是六月,适逢村前池塘荷花盛开,取其幽香清洁,借以名村。“花园”之名流传至今。二说,远十四公定居此地后,一天夜里,梦见一老人,白发银须,体态魁梧,杖一燃藜,对他说:“先生卜宅于此,日见天河耿耿,鸟鹊填桥,此乃风水宝地也。”说完老人不见。远十四公醒来,心想:迁来半年之久,未取村名,今夜此梦,莫非神仙点化,遂以“荷桥”命名,以取清高之义。族人赞许地说:“此村名甚好,河道虽深,尚有变更之日,桥梁纵固,宁无倾圮之时?惟此河桥,屈指难纪。有苍天即有其河,有七夕即有其桥,岂不与天地并传哉!”这虽然是民间传说,却真实的反映了荷桥村人民的美好愿景。荷桥,山水环绕,古木参天。村前有一条石板大路,系连通饶、信二州的车马古道。往来商贾,都必须取道荷桥。这条古道,从荷桥往上走,经过百丈岭,可到贵溪三丫桥,再通往信州。往下经黄墩、株林、忠心垱可到陈营。再经珠山桥、百源坞、过千丈岭、走罗湖,就到石镇街了,然后乘船可达饶州。俗话说:“过了千丈岭,肚子挺一挺。”意思就是说推米到石镇街过了千丈岭之后,开始走缓坡路,可以轻松一下子了。旧时,荷桥推米到石镇街去,必须走这条古道。如果是到上饶,或者去河口(今铅山),也必须走这条路,可以说这条古道是连通饶广的“丝绸之路”。明清以前,这条大道虽说连通饶广,但路面狭窄,坎坷不平,天一下雨,泥泞不堪。路两旁芦苇丛生,强人出没。商旅叫苦不迭。至清代荷桥有一位叫程观澜的人,他乐善好施,出资百万,将路面拓宽,从三丫桥至株林这一段,铺以花岗岩,并沿途遇水架桥。行人往来方便。路旁还设有茶亭酒肆,为往来行人提供食宿之所。谈到桥,不能不谈下黄墩村旁的庆亲桥。据县志载,这座桥并排架有三道石梁,四座桥墩,车马往来,可以并驾齐驱。这桥是黄墩村徐有桂修建的。徐有桂,字秉芳,例授营千总。性好义举,作事慷慨,其母吴氏年近八旬,患病。秉芳每日默祷神明,愿行方便,报恩万一。因村东庆亲寺旁有条大港,系饶广大路津口,水阔数丈,行人苦之。于是与乃兄秉诚、秉集商议,捐金数百,起建石桥。桥成而母病愈。安仁(今余江)县举人张炽,即以“庆亲”名桥,并置田产,为日后修桥补路之计。1949年5月,解放大军渡江战役后,国民党军节节败退,这些残兵败将,就是从这条古道向上饶方向逃窜的。解放军二野某部也从这条路上一直乘胜追击。现在因为修建了公路,这条古道也就湮没无闻了。旧时荷桥有八景,其中“河桥车马”一景,就记载了这条古道的繁荣。诗曰:冉冉驰驱历几俦,河桥古道日悠悠。马嘶芳草鸡声远,车碾斜阳意未休。也许是这里交通便利,为这个村庄的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吧。村前有条小溪,发源于百丈岭,村后也有条小溪,发脉于尚坑源。两水淙淙,清澈见底。双溪相汇于黄墩村下洋坝,弯弯曲曲,几经回澜,然后再流入珠溪河。荷桥八景中就有“双溪映月”一景,诗曰:玉轮倒影水流霞,波皱因风动桂花。天上人间原有路,张骞乘兴泛浮槎。由于荷桥的地理环境,自然条件的优越,所以荷桥的落基始祖邵远十四公便选择在这里安家。这年春天,远十四公带着三个儿子来到这里,盖了两间茅屋草草安顿下来。白天披荆斩棘,垦荒平田。清明过后,一片稻田做得又烂又平,然后播下谷种。这种子是希望的种子。不久,种子萌芽,长出一片碧绿油油的禾苗,他们高兴极了。早稻快收割的时候,远十四公举家二十余口,全部迁来这里,准备收割早稻,他们砍木料,烧砖瓦,经过将近半年的艰苦努力,终于在燕窝、花园两地建起两幢新屋,一家大小便在这里安家落户。第二年,他们又在附近的山头坞尾,开垦了一些荒田,扩大耕种面积。可这里山高水冷,不适宜种早稻。他们又回到邵港老家,换来一批一季晚稻种子播种育秧。眼看端阳快到,秧苗碧绿,他们一家人开始栽插一季晚稻,这年晚稻喜获丰收。
经过几年的辛勤耕作,得出一条经验:荷桥这地方,山高水冷,日照时短,种一季晚稻,比早稻收成好。于是,一季晚稻面积逐年扩大,少量早稻只是为了应付上半年的灾荒。他们所种的一季晚稻有晚红、芒谷、坞源早等。应该说荷桥的贡谷生产,就是从建村时种的坞源早开始的。
录自万年贡米稻乡小记——贡谷产地篇_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贡谷产地与荷桥邵氏传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