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家村考察随记--临沂邵氏寻根
邵家村考察随记临沂邵氏寻根 2024-04-22 13:02 山东在做邵氏文化研究之前,认识很多邵姓人,他们和所认识的张姓人、李姓人、王姓人一样,没有什么特别之处。而邵家村,也和周围张家村、李家村、王家村的人一样,过着相同的生活。邵姓人的特别之处,则是在走进霞湾和走出霞湾之后,受环境影响,性格气质渐趋不同。霞湾村的邵姓人 和霞湾的邵姓人交往不多,只是在调查过程中有所接触,不能以点概面,只能是表面印象,不足以代表全部的霞湾人。 霞湾村的邵姓在霞湾生活了六百多年,他们的气质性格与周围的村庄老百姓无异,但霞湾村比一般村庄还要小,纯农业村庄,感觉这个村的人在气势上,比大村庄的人更弱一些。因为没有太多的资源,也没有其他的优势,他们所拥有的话语权也极为有限,唯一特殊之处,就是他们拥有邵氏家族的起源地这个文化标签。这个标签,让他们有了一种自豪感,但是也让他们有了一种失落感,因为搬出去的人,生活发展的都不错,回来寻根的邵姓人,大多非富即贵,而留守故土的人们,还在与贫穷和落后做斗争。虽然生活已经脱贫,但与发达地区的邵姓族人相比,生活差距还是显而易见的。 作为一个山区村,库区村,大型农业机械不容易进入,霞湾村的人劳作比较辛苦,他们也想改变,但能力有限,特别是一些留守的老年人,只能固守这样的生活,八十多岁还要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劳动,自力更生,减轻儿女的负担。他们保持着很多原始的生产、生活方式,他们缺少一些更加美好的感受,丰富的体验。在繁重的体力劳动和生活的压力下,他们想的不多,盼的不多,缺少激情。而年轻的一代,有了成长的力量和强烈的改变愿望,当家乡不能实现他们的梦想,就和他们的先祖一样,继续着这个家族迁徙的主题,不断的向外分裂成长,开枝散叶。这个家族大树越长越大,越长越高,枝繁叶茂,吸吮更多的阳光雨露,开出更美的花,结出更丰硕的果实,而根的部分,始终在泥土之下,看不到阳光,听不到掌声,只有默默地向它的枝干,向它的叶子、花儿、果实,输送养分,它们永远都在奉献根的力量。 走出霞湾后,邵氏族人又是一种怎样的生活呢?说实话,无论是什么姓氏, 都深受他们生活的地理环境、人文环境的影响,生活在山里和平原的人不一样, 生活在农村和城镇的人不一样,生活在发达地区和相对落后地区的人也不一样。这不仅体现在物质生活方面,在文化方面,差异也非常大。 比如说邵氏家族文化,霞湾村老人给回忆过去,并没有太多的内容,祖上的名人记忆也不多,有得能说出一二,但并不系统。很多人甚至祖林里的碑都没有认真看过,这些情况在农村很常见。他们是这个家族的人,这些家族文化离他们很近,但他们离这些文化很远,不是没有,只是缺少发现。
邵家村的邵氏族人走出霞湾村的邵氏族人,他们对家族文化的关注,显然比霞湾村关注的更多,当然他们自身拥有的家族文化内容也更为丰富多彩,让人津津乐道。只要是说家族文化,必谈霞湾,必写霞湾,记明自己的出处,这个地方是他们的基因之库,血脉之源,与这个地方偏僻无关,与这里的贫穷无关。 在邵家村座谈时,吸引了很多老人的目光,年轻一代好奇的问一下就接着走开了,而老年人则是安静地坐在那里,用心体会、回忆过去的故事,这些故事,他们不知道听了多少遍,也不知道讲了多少遍,甚至是今天每过来一个人, 只要有耐心留下来,老人们总是很有耐心的再给他们讲一遍,乐此不疲。在他们的指引下,那些祖先,不再是石碑上冰冷的名字,而是一些有血有肉,有故事有传奇的人。虽然现在的信息时代网络更加发达,但还是更喜欢座谈这种口口相传的形式。即使把这些文字都记录下来,但也远不如现场老人给讲述的绘声绘色, 生动有趣,那么有现场感、真实感。他们讲述中所带的情绪、情感,即使录了视频,也只是看到一个局部、一个片段,不能全面体现。 掌握大量家族文化的老人,在村庄里受人尊重,大家碰到了不明白的事,总是要到他们那里请教求证,虽然邵姓来到这里有五百余年历史了,但是每一代都有哪些名人,哪些故事,都能一一道来,实不多见。俗话说“五代出贵族”,这是有一定道理的,邵姓人在方城街生活了五代人,生活渐渐富裕,开始注重家庭教育,到了第七代出现了监生。现在邵氏族人已经繁衍了二十代,读书的历史就有十二代了。和霞湾村的人相比,他们有了更高的追求,更深层次的思考,他们想着买地,想着发财,想着考功名,想着做官。 老干部活动中心的邵性川老人当时七十多岁,记忆力惊人,问他方城的老故事,只有我问不出的,没有他答不出来的。用了十多年的时间,终于可以问一些新问题了,可老人却是在两年前的时候去世了,成为永远的遗憾。那本《蒙山古盐道》一书中,涉及方城街的很多人和事,都是邵性川老人告诉的。受父亲的影响,邵理俊对当地历史文化,特别是邵氏家族文化,也非常感兴趣,他还能写会画,在当地也算是文化人。在做家族文化调查中,认识了很多修家谱的人。修家谱是一件很繁琐的事,都知道是件很重要,很有意义的事,但编修家谱牵扯大量的时间精力,而且还是义务的,一般人不愿意干,但每个家族,都有这么几位有强烈家族责任感的热心人,不辞辛苦,历时一年甚至几年,完成家族世系图谱,其中辛苦艰难,只有自己知道。曾经看过一个电影,讲的是一个台湾人回福建寻根的事情,其中有一个情节,当时就特别有感触。里面讲到有个人和一位老人聊天,他不理解修家谱的含义,老人说:“平民老百姓一个,除了自家族谱,谁还记得你呀?” 编修家谱,也是有传承的,邵泽广一家几代,都是热心家族文化的人。邵泽广本人是费县师范第一届毕业生,也算是个学问人,参与了1991年那次修谱, 他在去洛阳考察时腰部受伤,伤好了继续修谱。时隔三十年后,他的儿子邵长晓,组织重新编修了方城邵氏族谱一套四卷,并召开了隆重的颁谱大会。刚开始经费没着落,邵长晓找了几个人先准备前期工作。他在一家饲料公司工作,白天上班,只能利用晚上休息时间做修谱工作。每个月四天休息时间,他回家就到各村走访,家里的事根本顾不上。没事的时候,他喜欢去看一通通谱碑,认真研读,编修家谱,研究家史,这不仅仅是他的爱好,更是家族给他的使命。和他一起修谱的邵长存,两个人都不会开车,有时让儿子开车接送,更多的时候是电动三轮车四处采访。三轮车没有车棚挡风,春节期间有次两个人去汪沟采访,回来手脚都冻伤了。为此妻子很不理解,也经常生气,但最后还是选择了默默支持。邵长存年纪不大,关注这些古事却有些年头了,他年轻,好听好问,经常主动到老人家里请教,听故事时间长了,他掌握的信息比一般老人都多。村里的一口古井上面覆盖着四通古碑,他下去好几次,摸摸下面还有字,一直想找个地方把它重新树立起来,后来,在众人们的共同努力下,这四通古碑已经全部挪出来,字迹非常清晰,现在已重新树立在祖林中。方城邵氏走出的每一支都有故事,每一支都有故事讲述人,如邵家村邵理梅、邵世选、邵维桓、邵世钦老师,诸满邵玉泽,汪沟邵泽海、邵泽民,闵家寨邵泽乾,狗山后邵世传,陈家寨邵泽珂老师等等。有了他们,家族的发展史,奋斗史得以留存,祖先创造积攒的文化财富得以保护并传承,有了他们,方城邵氏故事更精彩。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