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氏文化研讨网

搜索
查看: 1048|回复: 0

邵氏之源流:洛阳世家族裔,河北迁费县至白塔街

[复制链接]

2152

主题

2441

帖子

3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2133
发表于 2018-10-11 19:16:0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邵氏之源流:洛阳世家族裔,河北迁费县至白塔街
  据费县朱田镇下窝村(现称下湾村)光绪二十九年谱碑记载:“邵氏,康节先生苗裔也……当元季之乱,自河涧南迁至此地……第山村地狭,难容蕃族,一支徙居黄落村,继复散居於蓝(兰山县)、郯(郯城县)、滕(滕县)、峄(峄县)、泗(泗水县)诸邑。”
  谱碑在宗派世系中有记载:“本族分出宗派星居俻哉,以祥世系。黄落村,系洪武自下窝村分出……白塔、八湖二处未祥始分之祖,是系一支。”
  以上说明,邵氏一族,谱碑所列各个宗派,均系北宋名人邵雍之后。白塔、八湖邵氏家族是所列众宗派中的一支,实乃“洛阳世家”。
  元朝末年战乱,明军与元军在中原和冀中地区展开拉锯之战,元朝皇帝及帝号更换频繁,政局不稳,生灵涂炭,人们为求生存而四处逃难。邵氏族人为避战祸、躲灾难,更为了邵氏家族的生存和发展,只好聚族外迁,从原居住地的河北省枣强县黄落村(黄罗村),迁居到费县朱田镇下窝村。
  邵氏族人定居下窝村后,由于政治稳定,依山傍水,繁衍生息,很快发展成为当地的望族。但毕竟山村地域狭小,容不下快速繁衍的族人,所以族人中的一个个分支从下窝村陆续迁出。
  关于邵氏一族落户白塔街的时间,据1935年编修的《沂州邵氏谱》,赵德祥撰写的《邵氏谱序》中说:“白塔街邵氏,世传祖居河间府枣强县黄罗村(黄落村)……旧谱已失,相传以邵玘为始祖。考镇西佛寺碑,嘉靖三年施财者玘为首,春次之,良、信、恺又次之,当玘之世已有五户,玘非始祖可知。又考谱碑,邵洪、邵清为八世祖,乃玘之孙,则玘居六世祖昭然矣。故上列五世讳补足之。今邵氏克敬、克俊诸先生,因沂水邵家宅有倡修邵氏联谱之举,将白塔街邵氏族人查明列册。”
  据以上资料可以推断:白塔街邵氏一族,是从费县朱田镇下窝村迁居到白塔街;邵氏一族,从费县朱田镇下窝村迁居白塔街的时间应在明朝成化十三年以前。
  这里需要证实的是,先有白塔寺庙还是先有村?
  按照一般的逻辑,庙是由政府倡导、村民捐款来建,白塔寺应是由政府倡导,在此居住的村民以及附近村民捐款来建,故应先有村而后有庙。只不过邵氏一族在此居住时,还没有村名。
  邵玘是白塔街的先祖,但他是六世祖,那么一世祖至五世祖在哪儿呢?应该是下窝村,因为若是白塔街,老谱上自然就会有明确的记载。另外从明朝成化十三年上推大约100年即明朝洪武年间,按一代20年计算,五代则是100年,这正符合邵氏各支族在明朝洪武年间开始外迁的时间,只不过此时的白塔、八湖一支族还生活在下窝村而已。
  邵氏一族迁移白塔街后的繁衍情况如何呢?
  首先,邵玘落户白塔街时,嘉靖三年的西佛寺碑记载还有春、良、信、恺四户,这四户与邵玘是同辈还是晚辈?现在无法推断,但这四户在《沂州邵氏谱》上并无记载,为什么没有记载?最大的可能性就是外迁了,因为这四户不可能都同时没有后代遗传,只是迁到何处现在还没有确切的答案。迁出的时间应在嘉靖年间或以后,据《临沂市志》记载,邵家湾,“传说邵氏一支于明万历年间由白塔街迁来立村,因地处汤河拐弯处,故名邵家湾。”明万历年间为公元1573年至公元1619年,究竟是几世族迁到邵家湾的呢?老谱中并无明确记载。但邵氏一族是从白塔街迁去的,这应该没有疑义。
  据传,明朝中期,八世祖大相生有长子希孔、次子希孟、三子希颜,希孔与希孟二兄弟性格不合,故长子希孔与三子希颜迁至平邑县随邵氏宗族居住,但谱中对此并无后续记载。莒县邵家泉头村,其村中老人代代传说,他们的老祖是在嘉靖年间由白塔街迁来,但老谱中并无记载。根据明嘉靖三年西佛寺碑对春、良、信、恺四户的记载,泉头村的邵氏一族,应是春、良、信、恺或是其中一支的后裔。其迁至邵家泉头村的时间应在明嘉靖三年以后,明嘉靖三年维修白塔寺时,他们还居住在白塔街。
  明末,邵玘次子雄之子邵清去世后葬在村东的邵家老林,其后裔迁移至邵八湖居住,故老谱中只续到十四世。为祭祖方便,邵清后裔在清末把邵清墓迁至邵八湖重葬。


邵长发提供20181011




上一篇:福建泉州晋江邵厝“温陵仁和里邵氏” 
下一篇:山东省临沂市沂阳邵氏族谱家谱序言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邵氏文化研讨网  

GMT+8, 2024-11-23 16:13 , Processed in 0.051261 second(s), 2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Designed by 999test.cn & 邵氏文化研讨网

© 2001-2013 Comsenz Inc.

QQ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