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栾城县楼底镇邵家庄 族谱序言(代邵家族谱序)-----2009年
邵家庄是何年经何人所建,说法不一。一说由山西省洪洞县大槐树迁来;一说邵家庄之前是聂家庄,由于邵家的人口增多而改为邵家庄;一说聂家庄之前是李家庄,而李家庄之前又是康家庄,其村址位于现在村址的东南方向,至今那片耕地上还有不少瓦砾。以上种种说法均属传说,无从考证,实不可信。 从以“庄”为村名,庄字上冠“邵家”字样来看,邵家庄应与邵家密不可分。邵家祖坟的始祖坟前立有一块石碑,据看过邵家祖坟碑文的邵树礼回忆,碑文记载说,邵家庄建庄之前就有人家在这里居住,但还不称为一个村庄,到明朝靖南之变(俗称燕王扫北)之后的“永乐”年间,有一浙江绍兴慈溪籍军人在这里住下,他身为军官,社会地位较高,经他向上申报,建立了邵家庄。另外传说邵家为军家(相当现在称的军属,旧社会军家住宅衙门的门楣上安装着两个向外凸出的圆木,可能叫“军标”,是军家的标志)。邵家人过关只要说明是军家就可不经检查而顺利通过。这一传说与邵家的立祖人是军官相一致。还传说,邱家是“庶民”。由此看来,建庄前就在这里住的人家,极可能是邱家。邵家祖坟碑文还记载该军人生有两个儿子,这又与邵家分为东西两门的情况相吻合。碑文记载的是无可争辩的事实,是最可信的证据。明朝的“靖南之变”起于一三九九年,结束于一四〇二年,朱棣称帝“明成祖”,改年号为“永乐”的时间是一四〇三年。据以上情况推断,邵家庄的建立应是在一四〇三年,经邵家始祖申报而建立。距今已有六百零六年。由此应当说邵家始祖为邵家庄的建立立下了永不磨灭的伟大历史功勋。 邵家庄位于东经一百一十四度三十三分三点六九秒,北纬三十七度五十七分四十七秒,海拔高度为六十五点八三六八米,太行山东麓冲积平原上。在石家庄市的东南方向,距石家庄市十公里,距离栾城县县政府驻地栾城十四公里。东与西许营相连,南与北留营、于底接壤,西与秦家庄、楼底相依,北与方村为邻,历属获鹿县管辖,一九五〇年六月一日划归栾城县管辖。据一八七八年完稿的《光绪获鹿县志》载:“塔塚社领村二十四”、其中第十六个村是邵家庄,并载(邵家庄)县东南六十里,“(街道)二(庙宇)三(井泉)五”。这就是我庄建立四百七十五年后的规模。一九四七年十一月解放,一九四八年土地改革时,据回忆居住着邵、张、邱、聂四姓人家,共计一百五十九户,八百四十四口人,其中邵家为一百三十三户,六百五十七口人。张家十八户,一百零一口人。邱家十五户,七十口人。聂家三户,十六口人。均为汉族。土地总面积二点五四平方公里,耕地面积二千一百二十九亩,人均耕地二亩多。街道住宅东西横轴线最宽处约二百七十米,南北纵轴线最长处约五百九十米。(见邵家庄街道住宅平面位置示意图)。 我庄自一四〇三年建庄到一九四七年解放的五百四十多年间,涌现出了不少人才。我庄邵家始祖就是一位军官,在旧社会人们往来于东北、西北等地通过山海关,居庸关和娘子关时,都要接受检查才可通过。但是我庄邵家人只要说明是军家,不经检查就让顺利通过。在实行科举考试制度的旧社会,凡经乡试(相当于省级考试)考中者称为举人,作为一种出身资格,举人分文举和武举人。武举人可授予侍卫、副将、参将、守备和千总等官。邵家西门第三大股出过一位武举人。我庄的一对上马石和一对石锁就是这位武举用过的遗物。此人即邵栋,学名兴会、号洛宣。其晚辈至其曾孙邵黑旦时,已无直系继承人。有纪念碑一尊,但不知在何处。在清朝时,邵家西门第二大股出过一位庠生(府州县的生员称秀才,读书人)但不知其名。一般属于本府本县的读书人,成绩优异和年资较深,经考试升入京师(国家首都)国子监(国家最高学府)读书的则不再是本府本县的生员,而称为贡生,意为以才贡献给皇帝。升为贡生就取得了做官的资格,经考试可任知县等官职。邵家东门第四大股邵培芝、字兰生,就是清朝贡生。清朝时在国子监读书或取得进国子监读书资格的人称为监生。邵培芝之长子邵森林是监生。其三子邵森桐之三子邵孟顺是废除科举制度以后的师范毕业生。旧社会的处士原指有德才而隐居不愿意做官的人,后来泛指没有做过官的读书人为处士,族谱中所载聂家的知名始祖聂继善就是一位处士。在当时社会中能取得以上学位实非易事。 解放前祖坟上立有不少纪念碑,碑上刻的祭文是对先祖的盖棺定论,即对其人格业绩的评价。既是对先祖的纪念,又是教育后代继承前辈光荣传统创建辉煌伟业的最好教材。碑上刻的祖孙几代人的名字,又是一个家族乃之一个小家族的血系表。此外,碑文的写作格式,称谓、用字、书法,石刻艺术等方面,都很值得研究学习。我们通过询问发掘和搬运搜集到邵家和聂家坟中的石碑共十九块,其年代起自一八〇二年,止于一九五四年。最早的距今已有二百零七年,最晚的距今已五十五年之久,先后历时一百五十二年。其中大部分碑可划归国家明确规定的历史文物,应加以保护。这次修缮正是有这些碑文作证,邵家和聂家的部分族谱才得以上溯了几辈人,辈分及其血缘关系才得以确认。正是由于有了这些碑文记载,我们才得知有关贡生、监生、庠生、处士和师范生的情况。搜集后就运至村委会前的空地处作临时放置,待建灵堂时考虑永久保存事宜。不料因某方面的原因,除由本家族认祖搬走三块外,其余十六块,有的运回原处,有的运至茟河的南边道旁,后又有人将其撬入河内,进而垃圾掩埋,几百年的文物就这样被葬送。这次寻碑是找邵家始祖碑,但至今未找到。邵家始祖碑关系到邵家的族史,也关系到邵家庄的建庄史。它很可能被埋在方村道与干渠交叉处,方村道入村北河口的公路下或村东一干渠上三队机井处,有待今后在此处施工时有心人去发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