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氏文化研讨网

搜索
查看: 778|回复: 1

召公的出身与辈分

[复制链接]

2152

主题

2441

帖子

3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2133
发表于 2019-5-20 09:06:2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原创】召公的出身与辈分2017-08-22 07:20阅读:130
召公的出身及辈分
文/钱晓强
召公姬奭,周宗室,比周公姬旦辈份高。司马迁在《史记·燕召公世家》中记载:“召公奭与周同姓,姓姬氏。”集解引谯周曰:“周之支族,食邑于召,谓之召公。”而在《史记·鲁周公世家》中这样记周公:“周公旦者,周武王之弟也。”这两种截然不同的说法表明,召公不是文王之子。征之其它史书,多是相同说法。如《谷梁传·庄公三十年》记载:“燕,周之分子也。”范甯注:“燕,周太保召康公之后,成王所封。分子,谓周之别子也。”《尚书》伪孔传:“奭,名。同姓也。”顾栋高《春秋大事表》:“召穆公纠合宗族于成周,似为周之近族。”
文王时,召公已继太保之位,封邑在召(周王畿内地名)。召公又称召伯,按照周代宗法制,出身王室的封君之第二代可以称“某(国名或氏名)伯”。
近年发现的尧公簋,其铭文曰:公作妻姚簋,遘于王命唐伯侯于晋,唯王廿又八祀。此唐伯即是第一位晋侯燮父,为唐叔虞之子。唐叔并未称“唐伯”,而是仍以其在王室的内的辈分“叔”为称,表示其个人尚尊从王室内宗法制度,持小宗身份,其家族尚未完全从王室中分立出来。而自其子燮父这一代起,其家族才正式从所出的王族中脱开独立为宗,故燮父可以“唐伯”为称。此应该即是《礼记·大传》中讲周代宗法制时所云“别子为祖,继别为宗”。由此簋可知,西周时出身王室的始封君之第二代可以称“某人(国名或氏名)伯”。召公可以称“召(氏名)伯”,显然也应是封于召(畿内地名)的封君的第二代。这说明,召公不会是武王的亲兄弟。(见朱凤瀚《大保鼎与召公家族铜器群》)
周武王灭商之后,“遂通道于九夷八蛮。西旅厎贡厥獒,太保乃作《旅獒》,用训于王。”这是太保召公担心周武王“玩物丧志”,就写了《旅獒》一文来教导劝谏周武王。他毫不客气地训诫武王要敬慎德行,不可轻乎侮慢,不可“为山九仞,功亏一篑”。古《尚书·周书·旅獒》是唯一一篇由臣子向君王写的训。虽太师周公旦也未敢造次。由此可见召公当时确实位尊辈长,非同一般。
《诗经·大雅·公刘》,《诗序》说此诗是召康公戒周成王之作。其上承《大雅·生民》,下接《大雅·緜》。《大雅·生民》写周人始祖在邰(故址在今陕西武功县境内)从事农业生产;此篇写公刘由北豳迁豳开疆创业;而《大雅·緜》诗则写古公亶父自豳迁居岐下(在今陕西岐县),以及文王继承遗烈,使周之基业得到进一步发展。
按一般 的历史解释,周人先祖公刘从邰(武功县)自我放逐于北豳犬戎之地,后又迁居于豳。而后又迁居于岐山。如此不断迁徙,主要是为强大的犬戎所迫。
其实地名邰包括北豳和豳,即现在的武功县、彬县和旬邑一带。在这一带活动的召公的先祖公刘,应该是与在岐山活动的'自土沮漆'(今黄陵沮水及铜川漆水)的古公亶父的那一支并存的周人部落。
谯周在《燕召公世家》集解所说“周之支族”,于此才是正解。否则,难以理解东藏西躲的周族何以迅速强大,夺取天下。
殷墟卜辞有商王屡伐召方的记载。据有关考证,召方在此军事压力下,西移到渭河和泾水之间,即今陕西凤翔东南。诗经“召南”所指也是这里。因此,召公是这支姬姓支族领袖的身份也就很明晰了。
武王伐纣之时,召公所以能“日辟国百里”,其所依仗的应该是召方这支屡经战事磨炼的劲旅。
召公奭为文王庶子,这一说法最早见著西晋皇甫谧《帝王世纪》:“邵公为文王庶子。”因为这一说法后出,所以受到怀疑也是必然的,顾炎武《京东考古录》就指上述说法“考之史传,更无所出”。据《左傳·僖公二十四年》云:“管、蔡、郕、霍、魯、衛、毛、聃、郜、雍、曹、滕、畢、原、酆、郇,文之昭也。”文王共有十六庶子,但其中並無召公封地燕。据此,則召公恐非文王庶子。
何况,在周公推行《周礼》之前,嫡庶的观念还没确立,何来庶子之说?而且,那时的王位传承是“立贤制”。《史记·吴太伯世家》中说的“太伯之奔荆蛮,自号句吴”。记述的是古公亶父欲传位第三子季历及其子姬昌,其长子太伯和次子仲雍避让,迁居江苏,建国勾吴的故事。
至于召公在周王室的辈分,据《君奭》诰及《大诰》等,周公在召公面前多次自称“予小子旦”,显示了召公确实年长辈尊。
特别是在《君奭》诰中, 周公首先以“君”尊称召公。据《尚书正义》曰:“周公呼为君奭,是周公尊之曰君也。奭是其名,君非名也。”以“君”尊称他人,这在西周各种典籍中是及其罕见的,也是在古文辞中对人最敬重的写法和口气。周公对召公说:“耇造德不降我则,鸣鸟不闻,矧曰其有能格?。”从这句话中的“耇”字可知,召公当时的年纪已经在九十岁以上。周公在召公面前自称“予小子旦”,并不是虚与客气。《君奭》诰中的这个“耇”字,读作:gǒu。耇在金文中是会意字,由老(省略匕)和句(即勾)两部分组成,表示老人已经驼背了。在小篆中,耇是形声字,老(省略匕)为形,句(勾)为声。本义指年龄很大的老人,老人脸上已经有 了一块块的老年斑。《尔雅·释诂》:“黄发、齯齿、鲐背、耇、老,寿也。《说文》:耇,老人面冻黎若垢也。当训老人背伛偻也。《诗经·大雅·行苇》:“黄耇台背,以引以翼。”台背:谓背有老斑如鲐鱼,或谓背驼,总之都是老态龙钟的样子。台,同“鲐”。鲐背之年:古人九十岁的别称,泛指长寿老人。这一用法在中国古代四大训诂著作《尔雅》《方言》《说文解字》《释名》中均有解释,且广泛运用于诗文当中。
召公以长寿著称。春秋者减钟铭:“用祈眉寿繁釐于其皇祖考,若召公寿,若叁寿。”时人以三寿比召公寿,意或召公寿高于三寿,知召公之寿必高。《文选》卷二十李善《注》引《养生经》:“上寿百二十,中寿百年,下寿八十。”是谓三寿。
另据出土于北京琉璃河的堇鼎铭文:“匽(燕)侯令(命)堇饴(颐)大保于宗周。庚申,大保赏堇贝,用乍(作)大子癸宝。仲。”“饴大保于宗周”,意即于宗周奉养大保。时大保居宗周,燕侯命堇奉养之。堇鼎铭文之“饴”读为“颐”,训为养。意即养器。《礼记·曲礼下》:“凡家造,祭器为先,牺赋为次,养器为后。”孔颖达《正义》:“养器,供养人之饮食器也。”“饴”与“颐”相通,古人以“颐”言养老,习指百岁之寿。堇鼎铭文言颐养大保召公,则明召公之寿其时已在百岁以上。
据《竹书纪年》所记,周康王“二十四年,召康公薨”。《君奭》诰发布于成王初年,其时召公年届九十。据夏商周断代工程,成王在位二十二年,康王在位二十五年,以此推算,召公寿一百三十五岁,是比较可信的。
《大戴礼记》记载:文王十三而生伯邑考,十五而生武王。
据夏商周断代工程,武王在位四年,于公元前1043年去世,当时年龄为四十四岁。召公其时已经年届九十岁。如此算来,武王出生于公元前1087年,其时文王15岁。则文王得寿59岁。这样算来,召公已经年长于文王三十一岁,文王又岂能做召公的父亲?一些专家所谓“文王庶子”,难道不是不顾史实的亵渎!?
按照夏商周断代工程年表,商武乙由前1147年至前1113年,在位35年。按照《竹书纪年》记载,商武乙元年,古公亶父“邠迁于歧周”,这一年的公元纪年是公元前1147年。武乙三年,“命周公亶父,赐以歧邑。”这里的周是周国,公是尊称,从此,“岐邑”即岐山下周原就正式封给古公亶父了。武乙“二十一年,周公亶父薨。”即作为一方诸侯的古公亶父去世了。这一年是公元前1127年。
按《竹书纪年》:周康王“二十四年,召康公薨”。这一年是公元前997年。由此向上推算,召公应该出生于公元前1132年。即商王武乙十六年。这时,岐周正是古公亶父当政,季历还没有继位,文王姬昌还没有出生。
《宋书符瑞志》记,“季历之十年,飞龙盈于殷之牧野,此盖圣人在下位将起之符也。季历之妃曰太任,梦长人感己,溲于豕牢而生昌,是为周文王。”
依夏商周断代工程成果,结合《竹书纪年》,可知:从古公亶父立国,到周武王去世,经四代传承,历时102年。此间至少有三十年是在周文王出生以前。所以,尊重太史公在《史记·燕召公世家》所说:“召公奭与周同姓,姓姬氏。”应该是比较审慎的态度。
依此确定召公非文王之子,则其所作《公刘》所述之祖,则与古公亶父之祖有别。上述召伯是第一代封君之后也就有了依据。
西周作册大鼎乃康王世器,铭载召公为“皇天尹大保”,其位极尊。《诗·大雅·江汉》:“于周受命,自召祖命。”“文武受命,召公维翰。”由此可见召公在文王时官居太保的重要性。出土于陕西宝鸡的太保玉戈(现藏美国华盛顿的弗利尔美术博物馆)上有27个字,“六月丙寅,王才(在)丰,令太保省南或(国)……。”证明太保召公接受王命后,顺汉水而下,与江汉流域的诸候国结盟,展示了卓越的外交才能。武王伐纣时,八百诸侯能于孟津会盟,与召公的外交努力密不可分。《召旻》:“昔先王受命,有如召公,日辟国百里。”这是武王伐纣时有关召公军事才能的记载。后来他因功被分封于燕,因为他要留在镐京辅政,实地管理燕国的是他的长子克。成王时,召公与周公因为政见冲突,导致分陕而治。
召公作为太保,其位置在周初之尊崇,见于《左传?僖四年》记载:僖公四年,齐以诸侯之师侵蔡伐楚,楚子使舆师诘难说:“君处北海,寡人处南海,风马牛不相及也,不虞君之涉吾地何?”管仲回答说:“昔召康公(召公谥称)命我先君太公曰,五侯九伯,女实征之,以夹辅周室”。管仲在齐桓公面前对楚成王的使节所说召公旧事,得到了对方的认可。这里提到的先君太公,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姜太公,他是灭商兴周的谋略大家,而召公居然能给他下命令、赋予他征伐和辅政的权力,可见召公的显赫地位远非一般周室宗亲可比。
周初青铜器多与太保召公有关。西周太保之位,是辅佐国君理政之职,对太子和少国君有教养监护的责任。召公辅佐文、武、成、康四代君王。《诗?大雅?江汉》称“文武受命,召伯维翰”。成康时代对诸侯的封赏政令,悉出自召公。
西周时君王所下的文书命令称之为“诰”,而后世称之为“昭告天下”,由“诰”变“诏”,其典与召公有关。
2017.6.11日写于铜川市心河湾。



上一篇:浙江宁波邵氏--报刊图集
下一篇:安徽省马鞍山市和县--邵 氏 续 修 谱 记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80

主题

614

帖子

4683

积分

邵门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4683
QQ
发表于 2019-5-26 11:35:04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绍兴邵永庆 于 2019-5-28 08:24 编辑

论证详尽,但应存有硬伤,见本站论坛个人专栏中,转发的历史专家研究文http://www.whshao.com/forum.php? ... &extra=page%3D1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邵氏文化研讨网  

GMT+8, 2024-11-23 16:14 , Processed in 0.053145 second(s), 2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Designed by 999test.cn & 邵氏文化研讨网

© 2001-2013 Comsenz Inc.

QQ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