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氏文化研讨网

搜索
查看: 841|回复: 0

“犍为八景”之一圣泉漱玉--四川犍为安乐窝

[复制链接]

2151

主题

2440

帖子

3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2127
发表于 2019-6-12 08:04:4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圣泉漱玉
“圣泉漱玉”指翠屏山麓邵子祠(安乐窝)旁的一眼山泉。其泉清纯如玉,冬暖夏凉,甘甜可口,呼为圣泉,堪称“沧浪之水”。《孟子》曾以沧浪之水的清澈喻为官清白廉洁。
而“圣泉漱玉”成为“犍为八景”之一,还与邵伯温及安乐窝有极大关联。邵伯温,宋代洛阳人,著名理学家邵雍之子。邵雍临终嘱咐伯温,举家迁蜀以避时乱。邵伯温一家入蜀后,先居犍为子云山,后筑庐于犍为翠屏山麓,沿用洛阳住宅旧名,取名安乐窝。犍为安乐窝三面环山,松涛阵阵,修竹蓊郁,是绝佳的风水宝地。宅旁一道清泉漱洗山石,泠泠而下,出山谷流向县城。邵伯温之所以在此筑宅建屋,自然源于这里宜人的环境和这一眼清澈的泉水。邵伯温后来终老犍为,葬于红花冲,被尊称为邵夫子。为了纪念他,明嘉靖年间在安乐窝修建邵公祠,清乾隆年间重修,改建邵子祠。所以,“圣泉漱玉”之景,实际上包括了漱玉泉、安乐窝和邵公祠。
为官一方的嘉定知州张芑当然要写诗称赞其治下的犍为“圣泉漱玉”,轻吟沧浪之曲,以表心迹。泠泠漱玉泉,入手清可掬。
常怀廉让名,一唱沧浪曲。
——清·张芑《圣泉漱玉》
张芑的四句诗把“圣泉漱玉”的胜景描摹得有声有韵,文字深处蕴含着无限喜爱之情。每次吟之,便觉耳旁泠泠作响如翠玉轻击,心中丝丝凉意袅袅升起,唇齿间缕缕甘甜回味无穷。似乎,每一个毛孔都通透起来,整个人也神清气爽。
不管岁月如何地起伏迷离,诗人们对美的眷顾始终显得那么情深意重,同时又情不自禁地要借助于文字的抒写来寄托自己不老的灵魂,换得活鲜鲜的文字绽放成经久不衰的芬芳。
乾隆年间犍为知县宋锦赋诗《邵子祠落成同人宴集》,歌吟邵子祠:
簿书碌碌愧才疏,此日登临兴有馀。
竹里泉声添雨后,林间鸟语噪晴初。
翠屏自古烟霞地,安乐当年高士庐。
胜迹久埋萧寺里,而今始得荐芹菹。
后来邵氏后裔邵墩来犍为寻先人踪迹,游翠屏山,观安乐窝,睹邵子祠,饮漱玉泉,不禁唏嘘,慨然赋《游犍为翠屏山志感》,云:
圣泉沁心脾,岚翠粘衣屦。
名区得名人,岩谷乃成趣。
溯昔有宋时,先世曾此住。
窝乃安乐名,疑有鬼神护。
乾隆年间犍为另一知县杨礼行也有诗云:“绕座山开屏靉叇,一湾泉漱玉珑玲。莓苔字蚀残碑绿,榆柳烟迷远树青”。从中,是否可以窥见安乐窝的宜人风光和漱玉泉的玲珑剔透呢?(杨礼行《清明偕同人游安乐窝》)
邵墩于乾隆51年写下《安乐窝赋》,算是为“圣泉漱玉”一景添上了最华丽的篇章,既表达了他对先人的景仰之情,也再现了安乐窝的美丽风光:
“……山不在高,屏环以翠。围岗峦之层叠,面面玲珑;俯雉堞之嵯峨,重重密致。盻绿荫兮清圆,挹红泉兮涨赋。藉此浮家泛宅,万象皆涵;由兹立壁持门,纤尘不至。……翠屏之山环周遭兮,翠屏之水静波涛兮,仰上寓公风流人兮,祠堂有记水长山高兮。”
“圣泉漱玉”胜景虽然风光不再,但犍为人心中永远藏有一个安乐窝。安乐窝虽然现已是县医院所在,但犍为人还是习惯叫它安乐窝。每天晚饭后,城里的老老小小都要去翠屏山上汲水回家,烧水泡茶,煮饭洗菜。泉水还是那道泉水,永远清澈甘凛,一如厚重的文化底蕴,滋养着犍为人民。



上一篇:明---邵锡
下一篇:清代易学家--邵宝华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邵氏文化研讨网  

GMT+8, 2024-11-23 00:04 , Processed in 0.047029 second(s), 2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Designed by 999test.cn & 邵氏文化研讨网

© 2001-2013 Comsenz Inc.

QQ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