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应天府上元县筲箕凹赤土坡邵氏世系(邵元哲家谱世系) https://new.qq.com/rain/a/20200627A0C4D800 邵华谱·祖孙:两进士、六举人、两贡生 邵霸玉(系邵华谱曾祖父),祖籍属南京应天府上元县筲箕凹赤土坡人氏。明永乐(1403年~1424年)年间邵霸玉属明军军官,随明军傅友德将军部属南征后留普安州(今贵州盘县)屯田戍守,入初始军籍。 邵交童(系邵霸玉第四子、属邵华谱祖父),普安州人(今盘县),继承父业戍守耕读,军籍。 邵升(系邵交童长子、邵华谱父),普安州人(今盘县),继承祖业戍守耕读,军籍。 邵华谱,字三溪(系邵升长子),普安州人(今盘县),继承戍守耕读,军籍。明正德十一年(1516年),丙子科乡试第12名举人。出任重庆府同知,为官明敏善断,有商人被诬为盗,而被扭送到衙门,华谱均详细查问事由,廓清货物失踪的来龙去脉,为那被诬告的商贾解除了被诬冤屈,讨还了清白;又一妒妇鸩杀丈夫,将其残忍行为密布疑云,障人耳目,华谱探现场,询问当事者,设置了各种推理,彰显出该案真相,将妒妇捉拿归案。华谱在任期间秉公办事,廉洁自律,嘉靖十年(1531年)进官阶文林郎,重庆百姓称赞华谱是上界派来人间拯救百姓的文曲星……。 华谱有四子:四子都分别入学中举、中进士,长子元吉(贡生),次子元善(举人),三子元高(举人),四子元哲(进士)。乡梓们用尊敬的语言称邵氏父子为“五喜堂”,邵氏父子在宦海仕途中赢得很好的盛名。 明嘉靖十九年(1540年)庚子,邵华谱病逝于重庆府任上,长子邵元吉赴重庆迎父灵柩回故乡,葬于今盘县西冲镇沙沟大寨村。 【邵华谱的儿孙们,在华谱丰厚的学识、明敏为人为官之道的基础上,也就顺其自然蕴涵着深厚的经文与世宦家风,熏陶了他们由士入仕成长过程中的好品质。乡梓们常说,五百年前邵府连续三代祖孙文光射斗牛,代代蟾宫折桂。邵氏祖孙三代有两进士、六举人、两贡生,这是儒家文化的自强不息在一个家庭中的最佳传承。 邵元吉·匍匐扶榇,弃牒侍母,皇封孝子】 邵元吉,字黄裳,(系邵华谱长子),普安州人(今盘县),军籍。秉性孝友,博通经史。嘉靖十九年(1540年)庚子科应乡试,第一场考毕,乡试未结束,闻路人言:“重庆邵郡丞得重病(即邵华谱)”。元吉闻后心痛,急返旅舍,束装起程,同科乡试者劝之不听。抵重庆,父已殁。元吉哀毁骨立,匍匐扶榇,归经播州(今遵义)遇老虎,同路人惧怕避茅舍,元吉不忍离父灵柩,此虎未伤人,慢游归深箐。同路人赞叹,是元吉的孝感所致。嘉靖三十七年(1558年)戊午科,应举贡入都。时二弟邵元善谪通州郡丞,邵元吉赶到通州视弟,不语不食,时时泪下,弟问其故?元吉曰:“我思母欲归,不愿仕也。且有我奉母,汝始得一意报国,即弃牒归。”母思子致病,见之喜,病遂愈。元吉以母病,故善习歧黄术(医术)。晚清贵州大儒莫友芝的《明经邵公元吉传》的序言中说:“黄裳性孝友”;桑梓们常说,普安州有“二个半皇封孝子”邵元吉就是其中的一个。 【笔者童年时目视耳听朴实而古老本邑遗留下来的和谐民风,年长的乡梓们常说,“此地无大灾大难,若遇狂风暴雨或天降冰灾雪雹及人祸时,只要祈祷黄天菩萨,诉说清楚这是孝子出身地,灾难及人祸逐步减少或停止。”因此,只要遇灾难及人祸时,年长的乡梓们不约而同地祈祷黄天菩萨,这是“二个半皇封孝子”出身地,不应降临灾难,请黄天菩萨把灾难降到别方荒山野岭无人居住区或不孝之地去,这些朴实民风,是接受儒家文化修养的结果,尊老敬孝,也是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传承。元吉有文章传世,现摘录《寄孙山甫》诗一首凭吊先贤,诗曰: 人人能学孔,闻者遽难寻。有善同尧舜,精言见古今。 黔牂数先献,尹谢久希音。勤子张斯道,惭余老病侵。】 邵元吉以下弟兄:邵元善、邵元高、邵元哲先后登科,皆元吉长兄育弟有方。元吉殁后葬于盘县西冲镇沙沟大寨村。元吉后嗣有三子:邵以道、邵以恂、邵以默。 邵以道,字若谷(系元吉长子),普安州人(今盘县),军籍。明万历元年(1573年)癸酉科乡试第十名举人。岀任云南沅江府通判。 邵以默,(系元吉三子),普安州人(今盘县),军籍。明万历十三年(1585年)乙酉科乡试第十七名举人。岀任云南沅江府通判。 邵元善·宦海沉浮“红崖天书”首发人 邵元善(系邵华谱二子),字台山,普安州人(今盘县),军籍。嘉靖二十二年(公元1543年)癸卯科乡试十六名举人,出任云南习峨县知县,谪河北通州通判,后改河北涿州通判。在涿州时,秉公执法,为百姓讨公道、惩奸除恶,遭诬被逮,嘉靖廿五年(1546年)获释,谪湖南郴州通判,在涿州任职期间因公案结下私仇,豪强权贵们,暗中派杀手追来辰州,为躲避追杀,抛官弃职,从辰州顺湖广古驿道返回故里普安州,途经关岭晒甲山意外地发现“红崖天书”,写了《过红崖天书致宋氏大》的诗,即成为“红崖天书”最早文献,应算研究“红崖天书”的始发第一人。嘉靖四十四年(1565年),破格擢四川按察佥事,后提拔擢民部郎、历官吏部尚书;长辞赋,著有《贤奕稿》二卷、《碧云洞赋》、《大威寺常住田碑记》、《陈田集》,现存北京图书馆藏书。元善殁后葬于盘县板桥镇顺居屯村。元善后嗣有三子:以岱、以岳、以嵩。 邵以岱,(系元善长子),普安州人(今盘县),军籍。岀身,贡生。岀任遵义府合川县教授。 邵以嵩,(系元善三子),普安州人(今盘县),军籍。明万历四十年(1612年)壬子科乡试第一名举人。岀任四川宜宾县知县。 【邵元善岀任四川按察佥事时,而莅临过保宁千户所(今四川省阆中市) 。常与当地名士以文会友:名士陈宗虞读过元善著的《贤奕稿》而为该书作序;阆中市城北八里处的玉台山滕王阁颐神洞壁上,至今还保留着邵元善的笔迹——书杜甫的《滕王亭子》两首著名诗的摩崖石刻。诗曰: 其 一 君王台榭枕巴山,万丈丹梯尚可攀。春日莺啼修竹里,仙家犬吠白云间。 其 二 清江锦石伤心丽,嫩蕊浓花满目斑。人到於今歌出牧,来游此地不知还。 四川省阆中市的滕王阁和江西省南昌市的滕王阁,都是唐高祖李渊的第廿二子李元婴修建的。阆中滕王阁洞外崖壁上刻有历代文人墨客吟咏的诗词歌赋。当人们提到阆中滕王阁,言必称“崖壁上刻有明朝邵元善书写杜甫的《滕王亭子》诗”,并赞扬该书法饱墨苍劲秀丽行书体。 邵元善过关岭晒甲山考察时写下《红崖》诗一首,现摘录供今人欣赏、研究、开拓、了解、破译。今人更近一步了解先贤元善的文彩和破译精神。诗曰: 《过红崖天书致宋氏大》 红崖削立一千丈,刻画盘回非一状。参差时作鼎钟形,腾掷或成飞走象。 诸葛曾闻此驻兵。至今铜鼓有遗声,即看辟上纷奇诡,图谱浑疑尚诅盟。 这首诗竟然吟咏出近五百多年来不能为世人所破译的世界文化之谜——“红崖天书”。 摘邵元善《哭柳庸菴守备》、《题蒋节妇》诗二首供今人凭吊,诗曰: 《哭柳庸菴守备》 忆昔开筵祖道边,壮怀曾赠绕朝鞭。谁知一夜前星落,便作千年大树传。 生竭孤忠贯日月,死为厉鬼静风烟。哭君不是怜长诀,拟续睢阳《天道篇》。 《题蒋节妇》 一自从军丧橐砧,绝弦不鼓凤凰琴,有怀烈女同青史,无福孤儿寄予邻。 兰草芳香南国远,萱草憔悴北堂深。栢舟欲泛盘江湂,卷席收帆更惨心。 摘邵元善《秋日怀弟》诗二首供今人凭吊、应重视弟兄关系和谐。诗曰: (一) 秋日隅芳甸,秋风入绮疏。那堪赋摇落,对此独踌躇。 命酒歌长夜,思家歩短除。似闻雁声度,斟酌待相如。 (二) 拟向江南问卜居,题诗新报故人知。 茅堂幽绝须邻水,我欲先开洗砚池。 摘邵元善撰书的《大威寺常住田碑记》大威寺在古城北郊,今盘县第一中学所在地,它是被时光流逝的盘州名胜古刹之一。该古刹引起了人们的重视和凭吊,今人要去回忆、了解、研究、传播子孙、这就是古城的乡梓文化。碑记曰: 大威寺在普安州治之北界上以习仪祝寿,而下以系一方兴善之处也,寺创於洪武景泰,增修弘治嘉靖间,巍巍然净界也。寺有常住田二:一在麦坪,一在响水,寺僧方和开士邵祥,既以建置始末,善士名氏,磨碑而刻之下方,仍求数字为记纪其上。古梅老人曰:而僧也,知田之常住矣,可以备香灯食,僧众而亦知汝之所以常住者乎,不住一切处,即是住无住处云,何为不住,一切处於善恶,有无內外生灭垢浄,色相空定,非色非相,不空不定,而无所住,即是不住。一切处只只此不住,一切处如如不动是名常住,是名无住,心无住心即是佛心诸,所修证故不能无而不为所污染,乃古佛相传护念者也,此方善德罔谙觉义,予故因田记之请而告之,以常住之旨枯木寒藤穷年寂座沙门,行脚往参问者其亦有以说示寂子者乎,说是语已复系之以偈曰荒荒一片闲田地,春雨滋滋种稻秧,秋深粒实,黄云暖粲粲明珠五里香,咦道人是青见是黄见不青不黄见,青黄且道明珠作麽生请上座下一转语莫柱六十年住山。 大明万历四年月在孟夏日为佛降古梅老人邵元善书。 邵元高·育子栋梁材,后浪推前浪】 邵元高,字宾阳(系邵华谱三子),普安州人(今盘县),军籍。嘉靖卅一年(1552年)乡试壬子科第九名举人,岀任浙江龙泉县尹;岀任江西赣州府同知。元高生平资料缺乏待发掘。元高殁后葬于盘县刘官镇马家沟村。元高后嗣有二子:以仁、凤梧。 邵以仁,字心谷(系元高长子),普安卫人(今盘县),军籍。明万历元年(1573年)癸酉科乡试第廿名举人。明万历八年(1580年)庚辰科金榜题名,由举人跃入英武殿进士。曾出任山东布政使司左参议,后官至右都御使,曾出任云南兵备副使军职,云南永昌府立祠庙祀之,见《云南通志·名宦传》。广西桂林府立有“功德碑”供后人瞻仰。邵以仁遗留给乡梓的诗文从数量上比前辈伯、祖们的多。邵以仁的名声,主要在於他的诗文和廉洁自爱的宦海生涯。现摘选《普安州题名记略》供乡梓欣赏,文曰: 普安,古兴古地。国初置军民府,永乐中改州,始建黔。其民夷,其俗朴,而卫之弟子员亦惟州约束。是守也,固军民之所共待命、待教者也。旧未有题名,是以诸大夫名氏泯泯焉。会今上轸念边计,可大中丞舒公、侍御毛公奏迁治入卫城,而郡守刘大夫躬任劳费,多方经划,四阅月而告成,详在学宪吴公记中。继而大夫又曰:题名亦乌可终已也。乃勒石右介而属不佞记其事。不佞闻之,名者,实之宾也,彼其负不实以败名者,下也;违道以干亟人知而名者,耻也。孔子曰:斯民也,三代之所以直道而行也。民心合则不誉而荣,民心离则不毁而辱。四境一守,佐守者二、幕守者一,昭然若揭,白日而陈于庭,固有目者所共睹,有手者所共指也。夫上之视下也,若处明也;下之视上也,若处暗也。处明者不见暗中一物,而处暗者能见明中区事,先是物耳。考之郡籍,询之父老,若陶梁之抚字,袁黄之清廉,徐之刚介,以至萧之镇静,苏之振作,赖之贞纯、固守之表表然。要之名实合一,功在社稷,则自不佞有知,惟刘大夫一人而已,故书之为记。明:邵以仁,副使。 邵元哲·盘州骄子,抢救名著《西游记》 邵元哲,字古愚(系邵华谱四子),普安州人(今盘县),军籍。明嘉靖卅四年(1555年)乡试乙卯科第二名举人。嘉靖四十四年(1565年)乙丑科金榜题名由举人跃入英武殿第二名进士、亚元。万历初年(1572年)出任淮安府(今江苏省淮安市)知府,淮安城东涧河通射阳湖入海,为输灌咽喉,淤积已久,元哲到任后即着力疏浚,并增筑城西长堤以障黄河下流之决,建闸坝以通漕艘(淮安,地处黄、淮、京杭大运河十字交汇处,)淮安士民感谢元哲任职尽责,理清水患畅通无阻,立像祀之。历官户部主事,云南右参政,浙江布政使。元哲殁后葬于盘县西冲镇沙沟。元哲后嗣有二子:邵以谦、邵以让。 淮安隐居名士《西游记》的作者吴承恩是邵元哲的良友。吴承恩著的《西游记》手稿是邵元哲在淮安做官任职尽责,组织当地民众及驻军在洪水淹城时抢救出来的。假如:中国古典文学四大名著之一的《西游记》手稿,不遇盘州骄子,我们的乡贤邵元哲先生时任淮安知府,可能中国古典文学四大名著,只能有三大名著。元哲很敬重吴承恩,在招隐庵招待好友郭弟邀吴承恩作陪。为此吴承恩赋题名诗一首,诗云: 邵郡公邀同郭山人饮招隐庵 水环幽榭绿渐渐,暖日从游二妙兼。秋社欲催玄鸟去,晴沙喜见白鸥添。 斜阳野望移前席,远树轻荫入半帘。多幸山公怜病客,许陪高逸侍清严。 诗中“多幸山公怜病客,许陪高逸侍清严。”抒发了他受邵元哲垂青邀陪郭山人的感慨。当时的吴承恩已是年迈体衰,疾病缠身,在凄凉的晚景中能得到当今父母官如此的温情厚待,由衷地感激。 ——(摘自《中国凉都》吴先济,图吕文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