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氏文化研讨网

搜索
查看: 561|回复: 0

关于眉山邵氏来源及邵子厚的补充

[复制链接]

2151

主题

2440

帖子

3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2125
发表于 2023-5-7 14:37:3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关于眉山邵氏来源及邵子厚的补充]
1、留在四川眉山市的邵氏,应为伯温公1127年前后,尊父雍公关于“世行乱,蜀安可居”的遗嘱,于“靖康之变”前,预计战乱将至,携家眷入迁四川犍为县(今属乐山市)的后代。
2、其中可能有其弟仲良的后裔,以及次子邵博的部分后裔。因为博公绍兴八年(1138年)在时任宰相赵鼎(伯温学生)向宋高宗推荐登同进士后,绍兴九年(1139年)五月出任果州(今四川南充市)知府,后迁眉州(今乐山市)知府;受程敦厚(苏东坡大舅哥)诬告,被冤枉罢官后,也到父伯温定居的“犍为县”黄花冲,逝后与伯温同葬一墓地(邵恩成先生搜集的资料尚有伯温与邵博父子一前一后的坟墓照片)按理不可能只有博公自己一人迁犍为县,而无后裔定居该地,生前陪护、死后守坟。
3、至于溥公后裔,似多定居于浙江境内。谱牒载溥公任“户部侍郎兼徽猷阁待制,举清官天下第一,逝后配享杭州乡贤祠”。但我退休前,多次因公到杭州开会,寻找杭州的邵氏战友,均未找到任何有关邵溥及其后裔的信息与遗迹(乡贤祠,墓葬地,谱牒等)。
4、1127年邵子厚11岁,并未随祖父伯温公入川。而最大可能,是随已在汴京任职的父辈溥、博兄弟,追隨宋高宗之后辗转南迁,定居于杭州或其周边地区。子厚成年后再度南迁福建“泉州府晋江县仁和里”的邵厝村,成为邵氏开泉始祖。他于1172年(56岁时)登“壬辰科黄定榜”进士,科举档案及省、府、县志均载他登第时,已是“泉州晋江人”。出仕后在江西、安徽两地任江西道“提举常平司”副使、宁国府知府及旌德县(在今安徽宣城市)县令等职。但子厚从浙外迁的出迁地及准确时间,至今无从查考。各地谱牒均只载他1172年登进士,余者阙然。
4、清雍元年(1723年)续修的《温陵(泉州)邵氏家谱》(“拣选文林郎董迩宣”编纂)以邵子厚为一世祖,登第时间科别正确,但“官节度使”系误解误记,必须纠正(证据见本人多次论述,此处不赘)。该谱记载子厚一至五世都是单丁传代,名字为“子厚—启盛—致政—德龙—周山”,六世之后开始分支繁衍,字辈是“定—立—本—基,士—登—奇—茂,……丕—善—景—光,共29世字辈)至今已传三十多世,历时九百多年。前年修祠时,晋江邵氏要求与同安邵氏联编29世(同安19世)之后的“续编字辈”,近期经两地协商一致,整合两地拟编字辈,合编字辈圆满成功,分别刻制《邵氏字辈碑》嵌入同安与晋江两地宗祠家庙墙上,并将刊入已出版及将续修宗谱之中。
5、邵子厚传晋江后裔之中,第十世“士近”公育有五子;其中第三子邵亨,字时通,原居邵厝“四石柱”自然村,“业儒有声”,于元末泉州战乱时“携弟侄游学潮漳”,归闽后携长子邵恭(字孔诚)及季子邵敬(字孔道)移居同安县(今厦门市同安区)西山东麓“橄榄岭”村。经六百五十多年繁衍,早已成为“泉南望族,同安翘楚”(明正德三年1508年谱序吴蕴的评语)现人口(分居三村)近八千,加上迁台湾及新加坡、印尼等地的裔孙,达万余人以上,远超祖籍地晋江邵厝一千多人的人口规模。前几年两地联手重建九百多年的“晋江邵氏家庙”,投资五百多万元。困于疫情影响,竣工庆典延至今年十月一日,届时将邀请台湾、金门及大陆各地宗亲,蒞临晋江邵厝参加隆重的竣工及奉安庆典。(2023-5-5    厦门)




上一篇:[邵博生卒年表的补充及纠正]修订稿
下一篇:邵氏发祥地是“召邑” 不是“邵国”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邵氏文化研讨网  

GMT+8, 2024-11-21 21:12 , Processed in 0.045710 second(s), 2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Designed by 999test.cn & 邵氏文化研讨网

© 2001-2013 Comsenz Inc.

QQ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