召公家族墓地墓之谜(三) 央视10台《探索发现》20230618播出 视频旁白·永庆转录 随着考古发掘的进行,关于北白鹅墓地的秘密被人们一一发现,怀着对未知的期待,考古工作者继续在这片黄土之上求索、探寻,《探索·发现》即将播出《召公家族墓地之迷》第三集。 2020年4月,来自山西省考古研究院的考古工作者,对位于山西省运城市垣曲县北白鹅村的一处被盗墓地进行了抢救性发掘清理工作。在此之前,通过前期勘探,考古队员确认这是一处两周时期的高等级贵族墓地。勘探发现了9座中大型墓葬,其中的,6座墓葬已经显示出被盗扰的痕迹。按照工作流程,考古队员先后发掘清理了编号为M4、M2、M3和M7号墓的4座墓葬,出土了一批珍贵的文物。在M3号墓葬出土的青铜器上还发现了多组铭文,通过对铭文的释读,考古队员得知M3号墓葬的墓主人可能是一位嫁到“匽”的贵族女性,这意味着北白鹅墓地可能是一处属于“匽”的高等级贵族墓地。在古文字中“匽”与“燕”是通假字,那么,这个“匽”会是历史记载中活跃于春秋战国时期,最后名列战国七雄之一的燕国吗? 为了解开这个谜题,考古队员将目光投向了北白鹅墓地中已知最大的2座墓葬M5和M6,答案还隐藏在深深的墓坑之下,等待着人们去探寻。 北白鹅墓地所在的运城市垣曲县,位于山西省南部,北依中条山,南临黄河,距离东周时期的政治中心洛阳直线距离只有70多千米,能够埋葬在这里的贵族身份一定非同寻常。早在2020年3月,考古队就从勘探结果得知编号为M5和M6的墓葬是北白鹅墓地已经发现的最大的两座墓。这两座墓葬相隔距离不到5m。从考古学的经验判断,如此近的距离预示着M5和M6号墓墓主人的关系应该非同一般,很有可能是一对夫妻。但是考古队员同时发现墓葬已经遭遇了盗扰,这让人们对他们的期待大大的降低了。 当M6号墓的填土向下发掘的2m左右的时候,墓坑的西北角出现裂缝,这意味着随时有塌方的可能,领队杨及耘马上集中人力,对M6号墓进行了扩方作业,扩大发掘开口面积,保证工作和人员的安全。继续向下发掘,考古队在墓室的中南部发现了大面积坍塌的迹象,这意味着墓室中的盗扰十分严重,连墓室结构可能都遭到了破坏。在盗洞的淤土中考古队员清理出少量的铜片,说明墓中的青铜器已经遭到了盗掘,这些发现,给队员们刚刚燃起希望的心头浇上了一盆冷水。 怀揣着忐忑的心情,考古队员开始清理M6号墓的椁室面,在工作进行到第八天左右的时候,队员在墓室二层台的西南角发现了一丝铜锈的气象,难道这里还有未被盗走的青铜器?小心翼翼的清理之后,巨大的惊喜降临了——考古人员发现,淤土之下还幸存着数十件青铜器。在对青铜器的提取过程中,考古队员发现由于日久年深,再加上墓中泥土的挤压,这些青铜器的损坏状况十分严重,几乎没有一件器物是完整的。但是就是在这些碎成一片片的青铜器残片上,领队杨及耘有了令人惊喜的发现。杨及耘:“M6号墓,因为器物都比较碎,在现场打包的时候就发现了。打包的时候,比如说这一件器物要往一件箱字里面去装,装了之后发现这个器物身上有字,那就是这个器物是带铭文的“。考古人员立刻对青铜簋盖上发现的铭文进行了研究,他们很快在铭文中解读出了四个字“太保匽中”。 “太保”是中国古代一个特定的官职名称。西周初年,周武王去世之后,年幼的周成王继位,宗室元老召公姬奭担任了太保的职务,负责监护和辅佐周成王的统治。历史上的召公姬奭不但担任着太保的职务,还是大名鼎鼎的诸侯国燕国的开创者,《史记·燕召公世家》记载:作为周天子的宗室,召公姬奭在周武王灭亡商朝之后,被封于北燕,成为燕国的始封国君,综合史料记载和历年来的考古发掘,今天的人们对燕国的早期历史有了更多的了解——燕国的第一代国君,是召公姬奭的儿子“姬克”,召公姬奭本人留在周王朝中央担任太保的官职,在这之后,太保的官职和召公的封号,被姬奭另外的儿子所继承,换句话说,召公姬奭的后代分为了两支,一支成为燕国国君家族,一支留在中央,成为太保和召公家族,他们共同使用“燕”这个字作为国名和族号。 在此之前,北白鹅墓地出土青铜器铭文中的“匽”,一度让人们怀疑墓主人属于燕国贵族或是更古老的南燕国贵族。直到M6号墓青铜器铭文中“太保匽中”的出现,让考古人员意识到M6号墓甚至包括整个北白鹅墓地,埋葬的可能正是召公姬奭留在中央、继承了太保官职和召公封号的那一支后代。 当M6号墓的发掘接近尾声的时候,考古队员把目光投向了相邻的M5号墓,在之前的勘探中,人们推测这两座墓葬可能是一对夫妻合葬墓,由于M6号墓墓葬中并没有发现兵器,考古人员推测墓主人可能为女性,那么相邻的M5号墓墓主人可能才是某一代的太保和召公本人。 2020年11月,考古队员开始对M5号墓进行发掘,这座墓的墓口长6.6m,宽4.4m,深8m,是北白鹅墓地已知最大的一座墓葬。当M5号墓的填土层发掘到约2m深的时候,考古队员发现了明显的盗洞痕迹。盗洞的位置正对着棺椁,填土中包含有大量木炭,其中夹杂铜器残片,这预示着M5号墓被盗的状况十分严重。怀着不安和期待,考古队员继续的挖掘工作,当发掘深度到达5m的时候,M5号墓也出现了塌方的隐患,队员们立刻采取了向外扩方1米的措施,确保现场人员的阿全,经过十几天的发掘工作终于推进到了墓室,令人遗憾的是M5号墓墓室的北部盗扰严重,文物基本上被盗取一空,现在只剩下墓室的南部还没有清理,那也是考古队员心中最后的希望。 墓室南部的清理工作从东南角开始,队员们小心翼翼的清理着土层,生怕遗漏掉任何的蛛丝马迹,一整天的时间才能刮去薄薄的一层填土,长时间蹲着工作,让许多队员都感到格外的劳累,经过不懈的努力,队员们终于在墓室南部靠西的位置发现了青铜器的痕迹。首先出现的是一件铜戈,在铜戈附近,还有甬钟和甲胄。发现了铜戈和甲胄,考古队员基本确定M5号墓的墓主人应该是一位男性。结合之前在M6号墓中的收获,队员们不禁猜想,M5号墓墓主人会不会就是某一代的太保和召公呢? 很快,考古队员在墓室南面靠东的位置发现了残存的青铜器,保存情况相对较好,队员怀着激动的心情在考古日志中记录下了当时的情形:“2020年11月14日,南部清理从东南部开始,保存以大量的铜容器,铜鼎6件、鬲【lì,古代煮饭用的炊器】6件、铜簋4件以上,方壶2件,盨2件,盘匜1件,大都保存完好,鼎、盨、簋可见铭文。M5号墓出土青铜器上的铭文让考古工地的气氛再次变得沸腾,通过辩读人们看到了熟悉的文字——“太保匽中”。M5号墓青铜器铭文中的太保匽中,再一次佐证了北白鹅墓地与太保召公家族的密切关系。 在此之后,考古队员在M5号墓出土的一件青铜簋上又发现了带有“匽大子作彝簋”内容的铭文。2020年12月,M5号墓的发掘基本结束,考古队员清理出了30多件青铜器,在这其中包含了7鼎6簋的高等级礼制。这个发现再一次显示出M5号墓的规格等级达到了诸侯级别。综合种种的发现,人们最终推测M5号墓墓主人可能是某一代的太保召公或者是他的亲密家族成员,而整个北白鹅墓地的属性也就此得到了几个确认,这里很有可能是一处两周时期的太保召公家族墓地。 西周时期的太保召公家族主要生活在今天的陕西西安地区,而北白鹅墓地所在的山西省垣曲县,距离西安有几百千米的距离,这个奇怪的现象立刻让考古工作者联想到了一个著名的历史事件——平王东迁。公元前771年,诸侯申侯联合犬戎等势力攻破首都镐京,周幽王被杀,西周灭亡。在经历了一段时间的动荡之后,继位的周平王将统治中心迁到位于了位于今天河南洛阳地区的洛邑,周代的历史也以此被分为西周和东周,在这个过程中,太保召公家族也跟随周天子的脚步来到了洛邑。在北白鹅M3号墓中,考古队员曾经清理出一件名为“夺簋”的青铜器,青铜器上的铭文显示出这件器物曾经的主人“夺”是一位被周天赐任命管理成周洛邑军队和司法事务的高级官员,这个内容与“平王东迁”的历史事件关联紧密,也透露出太保召公家族在两周交替之际的曲折命运。最终,结合青铜器铭文和器物类型,考古工作者对北白鹅墓地的具体年代做出了判断,杨及耘“这个就是最后M5、M6号墓清理完以后,把铭文鉴定、释读都做完以后,我们可能对整个墓地,就有一个大概的认识,就是认为北白鹅墓地可能就是召公次子太保匽中一支,随着平王东迁以后,在成周的周王给他封的采邑就在这里,他的时代可能大概就是在春秋早期,就是与平王东迁同时”。一时间,对北白鹅墓地的发掘和研究成为学术界讨论的热点,而墓葬中出土的一些文物也通过媒体被大众所知晓,有的文物还成了被关注和评论的明星。 2021年初,一件北白鹅墓地M4号墓葬出土的铜盒,登上了《文博山西》的公众号,迅速被转载,成为人们热议的话题。看到这件铜盒的图片,许多人都感到好奇,这件精美的青铜盒里面究竟装着什么?有的人猜测它或许是两千多年前的化妆盒,里面装的是古人当年使用的化妆品。在接下来的清理工作中,考古人员在铜盒内部发现了一件柄饰连珠纹的长柄圆舌铜勺,柄端有孔,孔内存有绳子的残留,它的出现为人们研究这类铜盒器物的功能和用途,提供了新的重要参考资料。为了揭开铜盒内残留物的真面目,山西省考古研究院联合中国科学院大学考古学与人类学系杨益民教授的科研团队,共同对铜盒残留物进行了取样,展开了显微形貌和物质组成分析。经过两个多月的分析研究,人们在北白鹅M4号墓出土铜盒残留物内发现了大量动物脂肪、植物精油和朱砂的痕迹。根据这个结果,考古人员推断这一件铜盒应该是2000多年前高等级女性贵族盛放储存化妆品的容器,韩宾(中国科学院大学博士后)“我们在M4号墓的铜盒里面检测到了大量的脂质的存在,同时我们也检测到了一些植物精油的成分,它的一个无机成分,主要是一些朱砂类的。我们在先秦手工业和化妆品应用的重要的一个实物证据,特别是植物精油的应用,算是在中国先秦时期首次发现。”连同北白鹅M4号墓的这件铜盒,山西省考古研究院一共向公众发布了北白墓地出土的7件铜盒,5件为长方体盒,另外2件是出土于M6号的车型盒。出土于M6号墓椁室东北部的这2件车型铜盒,一大一小,已经修复完成的是编号为M6 53的较小的一件,这件铜盒盒体为车型,车顶上有一对小鸟,小鸟尖嘴曲颈,相背而立,这件编号为m6 53的车型同盒,车轮可以转动,在盒子的前方,还有一头站立的铜牛,憨态可掬,与身后的车型相比,这一头铜牛的大小显得十分迷你,它能够拉动这么大的车子吗?这个生动的场景让人看了不禁替他暗暗担心。这些造型生动,制作精美的铜盒到底是用来做什么用的?主流观点认为这些铜盒都是贵族女性的化妆盒或首饰盒,也有人认为车型盒是当年下葬时用来运送灵柩的挽车模型,车上有盖,是对逝者的一种尊重。除了上述两种看法,第三种观点认为这些铜盒制作小巧,不具有实用功能,再加上有些类似器物上带有“弄器”的铭文,所以他们都是用来把玩观赏的器物,叫做“弄器”或“看气”。考古,是一项漫长而艰辛的工作,当公众为精美的文物而赞叹不已的时候,山西省垣曲县北白鹅村的台地上,考古工作者仍然在汗流浃背的进行着田野发掘。 早在2020年5月,北白鹅墓地发掘工作刚刚开展的时候,考古队员就发现墓地中编号为M1的墓葬深度达到了12m,这是北白鹅墓地已发现的9座墓葬中最深的。发掘工作开始后不久,在墓室西北角2m深处的填土中,队员们发现了一具人骨,上半身保存较好,下半身从盆骨位置往下消失不见,根据人骨的出土情况综合分析,考古队员判断这是一具人牲的骨骸,这也是北白鹅墓地发掘以来唯一发现的人牲遗迹,然而这个遗迹现象却给考古队员带来了疑惑——人殉和人牲制度是人类社会一个古老的葬俗,在新石器时代的墓葬中就已经出现,到了殷商时期,人殉和人牲现象一度十分流行。在河南安阳阴虚的M260号大墓中,墓道之中密布着殉人的头颅,在商代武丁时期的“妇好墓”中,二层台上也分布着数量众多的殉人。进入周代之后,人殉和人牲制度慢慢退出了历史的舞台,周代贵族一般都不再使用这种野蛮的古老葬俗。那么,作为高等级贵族,太保召公的家族墓地中的一座大墓,北白鹅M1号墓中为什么又会出现人牲呢? 因为需要做好防护工作,M1号墓的发掘进度相对缓慢,用了两个多月的时间,直到2020年7月6日,考古队员才发掘到墓葬的椁室面,通过十多天的清理,考古队员看清楚了椁盖板的全貌,总共有32块椁板,每块椁板的残存厚度在5~10cm之间,保存状况良好,经过清理,考古队员在M1号墓内发现和提取了大量文物,包括铜矛、铜罐、编钟、钮钟、车马器、鼎、簋、鬲li、壶、爵、觯(Zhì,古代酒器,青铜制,形似尊而小,或有盖。盛行于中国商代晚期和西周初期)、匜(yí,中国先秦礼器之一,用于沃盥之礼,为客人洗手所用。周朝沃盥之礼所用水器由盘、盉组合变为盘、匜组合)等青铜器物。这是出土于M1号墓的铜虎文罐,罐体表面的虎纹刻画生动,栩栩如生,这种图案明显带有北方草原文化的特征,联系到墓葬中出土的人牲,让考古队员对M1号墓墓主人的身份充满了好奇,曹俊:“清理的时候发现了老虎的纹饰,我们说这个东西比较少见,而且这个地方属于中原地区,而且老虎这种纹饰大多是北方草原文化出现的多一点,然后我们第一时间就感觉这个应该是文化交流的东西”。在M1号墓的内棺位置,考古队员发现了墓主人的骨骸,仰身直肢,头向朝北,左臂伸直在一侧,右臂弯曲放在腹部,骨骸保存较差,在墓主人的颈部、腹部和腰部,考古队员都清理出了随葬的玉质和金质串饰。在出土的众多青铜器中,考古队员一共清理出6件青铜鼎和6件青铜簋,根据两周交替之际的青铜礼器制度,诸侯一级的墓葬可以随葬7鼎,M1号墓墓主人的身份看来与诸侯国君的级别十分接近,再综合之前发现的兵器铜戈和墓葬性质,考古队员初步判断M1号墓的墓主人应该是一位和太保召公地位等级十分接近的男性,或许墓主人生前会不会就是某一位太保召公呢?面对这个猜想,考古队员一时间也难以做出判断。 接下来,在对文物的初步清理过程中,考古队员再次有了一个重大的收获。在M1号墓出土的编钟和铜鬲上,队员们都发现了铭文,内容大致相同,对这些铭文的释读将有助于揭开M1号墓墓主人的身份之迷。杨及耘:“在这个M1号墓出土的这个铭文,他的铭文主要首先发现是在编钟上,后来我们发现在其它一些器物,比如陶鬲li的口子上,根据铭文,我们知道它这个主人是“建公”,但是里面没有发现他跟“太保匽中”有直接关系的一些相关的内容信息,所以说M1号墓现在它的性质是个什么样、他跟“太保匽中”有什么关系,现在我们还不是很清楚。对铭文的解读并没有让M1号墓墓主人的身份水落石出,它给考古队员带来了一丝失落,也激发着人们孜孜探求的希望与期待! 在M1号墓青铜器的提取工作中,一件铜壶的出土就给考古队员带来了意外的惊喜和收获。考古队员将这件青铜壶运回实验室,在清理了清铜壶表面的泥土和钙化物之后,队员们发现因为长期掩埋的原因,壶身和壶盖牢牢的锈蚀在一起。曹俊:“我们就是试着把壶盖拔了一下,结果就拔开了,发现里面有液体在里面,当时说液体也有可能是地下水渗进去的”,经历了一番折腾,按捺住急切的心情,考古人员小心翼翼地打开了壶盖,仔细观察之下,人们发现壶中的液体竟然是透明的!考古人员在北白鹅M1号墓出土青铜壶中发现的液体究竟是什么成分呢?为了解开这个疑问,山西省考古研究院联合中国科学院大学考古学与人类学系杨益民教授的团队,共同对铜壶内液体残留物进行了相关科学分析,韩宾:“那么初步的分析结果,它检测出了一些果酒中常有的一些生物标记物,那么通过这个检测结果,我们确认它是酒,而且通过比如说比较多的一个丁香酸呢,确认其为果酒,但是这个北白鹅的果酒具体是哪一个类型的果酒,现在还不好说”。 2021年3月,山西省考古研究院正式向外界公布了科学检测的结论,北白鹅M1号墓出土青铜壶中的液体为2000多年前果酒的残余,也从食物上填补了中国先秦果酒研究的空白。 北白鹅的黄土台塬之上,考古队员们依然在忙碌。对历史的探寻,是一项持久而艰辛的工作,2021年1月初,山西省考古研究院再一次组织了勘探队对北白鹅墓地的南面和北面进行勘探,希望找到更多的墓葬。 北白鹅墓地的考古发现,很可能揭开了一段东周时期太保召公家族不为人知的历史,填补了相关历史的空白。那么,除了墓葬之外,召公家庭生活和统治的采邑具体在什么地方、又会是怎样的规模?这些问题还需要考古工作者持续不懈的探寻与研究。20215月8日,对垣曲北白鹅墓地的第二次考古发掘工作正式开始,中条山麓、黄河之畔,厚重的黄土之下还会有什么样的惊世发现呢?让我们拭目以待。 (完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