朕惟靖康兵革之難神器幾墜天命有在屬於眇躬夙夜兢兢罔敢自逸期與爾士大夫共雪大恥還我兩宮保有黎元永庇中土而彊敵侵軼迫朕一隅叛臣乗時盜據京邑使我搢紳淪陷塗炭繇朕不徳以至於斯北望傷心收涕無所亦惟爾士大夫防祖宗休澤服在周行其有失身偽廷事非其主顧驅脇使然有不得已者朕甚痛之故若張孝純李鄴李儔等內外親族不廢祿仕每飭有司常加存恤朕之於爾厚矣爾尚忍忘之耶其能洗心易慮束身以歸當複其爵秩待遇如初或為竒謀秘畫立功自効乃朌異賞不限彝章嗚呼逆順之理禍福之機昭然甚明要知所擇朕方布大信以示天下言不爾欺有如皦日鹹務自省體朕至懷。《龜谿集》
覧所奏盧法原以疾不起良用防然巳降指揮邵溥權管宣撫司常行細務至於軍旅調發之事疆陲控制之方此乃國家大計朕既委卿獨當一面卿其以身任之惟卿忠存廟社威震羌胡勤勞累年勲伐甚茂使隴蜀之境恃卿以安則朕有長城之托益所倚重卿必深諒此意自信不疑近報遣兵分道四出秦雍一帶次第來歸備見規撫嘉歎不已夫關河天下之根本朕未嘗一日忘也収還故土撫寧遺黎此所望於卿者顧朕亦安能鬱鬱久居此乎相時觀釁卿宜勉旃比已遣張浚措置荊襄恐有事宜就令報應卿可知之。《龜谿集》
跋邵公濟詩(陸遊)
先子(陸宰)入蜀時,與邵子文遇於長安,同遊興慶池,有詩倡酬,相得驩甚。夜讀公濟詩,超然高逸,恨未嘗得講世舊與文盟也。乾道元年五月十八日,笠澤漁隱陸某書。
送邵子文(伯温)(宋 李新)
柳映平橋路帶沙,行人歸思浩無涯。臨岐蕭寺瑣蒼竹,催客杜鵑啼落花。
千裏亂山雲自暗,一溪流水日空斜。伊予最是多情者,為拂前題置碧紗。
送劉漢特兼簡邵子文(跨鼇集(宋)李新)
綠筱欹牆葉葉聲,夜涼風細露華清。飄零何幸逢公子,邂逅相看不世情。
擬向伯倫求酒頌,不知東野解詩鳴。三峰峰下文章伯,應憶當年阮步兵。
馮翊次韻邵子文(伯温)寄贈之什(宋 趙鼎,從伯温学。)
三見西風洛水秋,歸心長共水悠悠。扁舟未遂蓴鱸願,俗駕空貽猿鶴羞。
可見飄零疏酒盞,更慚落魄問朋遊。回頭一笑君應會,薄有田園歸去休。
平生恨未识朱游,每得清诗慰客愁。泛宅清苕真得句,挂冠神武更何求。
宋理宗端平二年(1235)正月甲寅,詔議胡瑗、孫明複、邵雍、歐陽修、周敦頤、司馬光、蘇軾、張載、程顥、程頤等十人從祀孔子廟庭,升孔伋十哲(宋史卷四十二)。宋度宗鹹淳三年(1267)正月,封為“新安伯”(新城故國安居樂道之伯。案曰:雍,曾祖令进,藉新安徽歙黄墩,以军籍归投於郭周军,善骑射,從艺祖徵,以军校致仕,归旧籍范阳,而为燕人。稽二程子、朱文公熹、雍公皆同出“东南邹鲁,闽洛阙里”之新安黄墩也。故则雍公乃以先世出新安之地而爵新安伯也。),從祀孔子廟庭。(《續資治通鑒》:“鹹淳三年春,戊申,帝詣太學謁孔子,行釋菜禮。以顏淵、曾參、孔伋、孟軻配享,升顓孫師於十哲,列邵雍、司馬光於從祀,雍封新安伯”。
北宋元祐五年(1091年),歐陽修之子歐陽棐作邵雍諡議:“君少篤學,有大志,久而後知道德之歸。且以為學者之患,在於好惡,惡先成於心,而挾其私智以求於道,則弊於所好,而不得其真。故求之至於四方萬裏之遠,天地陰陽屈伸消長之變,無所不可而必折衷於聖人。雖深於象數,先見默識,未嘗以自名也。其學純一不雜,居之而安,行之能成,平夷渾大,不見圭角,其自得深矣。按諡法,溫良好樂曰康,能固所守曰節。”。賜谥邵雍曰“康節”。
邵雍之次孫邵博,著有《邵氏聞見後錄》,其卷五曰:“康節手書《易》、《書》、《詩》、《春秋》字端正,無一誤失”。
朱熹觀賞邵雍《戒子孫》書法真跡,並摹刻於石曰:“書邵康節誡子孫真蹟後。右薌林向氏所藏康節先生《誡子孫》之文也,熹嘗從故友劉子澄得其摹本,刻石廬山白鹿精舍,今乃獲覩其真,格言心畫,模範一世,伯虎得而葆之,所以佑啓。厥後者為亡窮矣、借觀累月,玩不釋手,已複竊識其後而歸之,紹熙甲寅八月 日,新安朱熹書於豐城傳舍”。 《跋邵康節‘檢束’二字》曰:“康節先生志言大筆快意,而其書跡嚴謹如此,其從心所欲不逾矩者邪?慶元乙卯七月既望,後學朱熹觀趙履常所藏‘檢束’大字敬書”。(參見《四庫備要》子部,《朱子大全 十卷 晦庵集卷八十三 撰跋》)
明陶宗儀《書史會要》雲:“康節工筆劄”。
二程書院 府城東南二裏許,繁臺南舊為大樑書院,祀明道伊川二程子。明末,河水沒。皇清康熙二十六年,驛鹽分守道副使張思明重建,
改今名。正殿祀二程夫子,東廡從祀門人張繹、謝良、佐遊酢,楊時,劉絢,李籲,呂希哲,範祖禹,侯師聖,朱光庭,尹焞,張天祺,呂大防,陳經邦,陳經正,呂祖謙,周行己,謝天申,王蘋,李先之,邢恕,潘子文,許景衡,王岩叟,周伯溫,暢大隱,西廡從祀門人邵伯溫、呂大臨、鮑若雨、劉安世、唐棣、李參、劉安節、謝湜、周孚先、劉立之、胡安國、馬伸、劉安止、邵溥、馮理、楊迪、晁以道、朱發、胡宿、郭雍、鮮於侁、郭立之、薛季宣、孟厚、戴述,並飭複春秋兩祀。
《四川通志》:
毗沙门天王赞:(绍兴壬戌,郡守邵博得碑城北隅。唐羊士谔为刺史撰并序。《蜀中广志》:碑目云羊士谔在郡有毗沙门天王赞碑岁久陷于城北隅。绍兴中邵博为守,始掘得之。)
寓公庙:(在雅安县州西湖,郡守汪俭建,祠陆通、扬雄、郭璞、李白、邵博、苏轼、黄庭坚、晁公武八人。)
大定山:在县西一里,壁立环抱,俨若列屏,一名翠屏山。成化间建资圣寺于其中,宋邵博侨居此山之西,林木蓊郁,为邑奇观。昔时苦斧斤,斲落几尽。
花将军祠:在犍为县西祀。
邵子祠:在县西一里资圣寺之西,今颓毁,按《总志》:在治东,祀康节之孙邵博。
清音亭:在州治凌云寺九峰坎,苏东坡读书之所,有东坡书额并邵博小记。
安乐窝:去城南二里,邵博宅。
寓公祠:在龙泓,祀陆通、扬雄、郭璞、李白、邵博、苏轼、黄庭坚、晁公武,今废。按《总志》:在治西,湖上郡守汪俭建。
化隆台石:在县南五里黄花冲,有邵博与伯温妺夫进士朱虚及妺花生墓。
邵博墓:(在犍为县南五里,博,伯温子,康节孙。为西州制置司参议,卒葬此。)
宋邵博《清音亭记》:“山水之胜,蜀曰嘉州。”
起文堂:在环湖上,宋李石为苏轼建,后邵博重修,刻铭于上。
《西充纪将军庙碑》:邵博撰文,果州西充县有汉将军纪信庙,世传将军邑人也。今县之扶龙村,纪姓尚多而史无传,家世不可考矣。汉高皇帝之将。
志云玉清山上可以瞰平湖,在资州南二里,侯真人遗迹存焉。又云得道山在资州西十五里,张开光于此得道也。碑目《陈图南得道山诗》镌于石壁,邵傅跋。《蜀中广记》
熊彦诗
彦诗字叔雅,安仁人,靖康中太学博士。
(三朝北盟会编:自帝蒙尘金人馆于斋宫,日遣/萧庆须索城中物校书郎刘才邵傅(溥之字讹)宿国子监)主簿叶将博士熊彦诗上官悟等五人押经书/印板并馆中图籍往营中交割。)
屏山夜雪(和刘彦冲潭溪四景之一/)
夜深寒妥帖前村人断绝何许小茅茨开门满山雪(翰墨大全/)
邵溥(1086—1148),字泽民,河南府洛阳(今河南洛阳)人,伯温长子,博兄。
第进士。
靖康时为户部侍郎、权户部尚书。
高宗即位,黜知单州,建炎四年七月再责汝州团练副使、峡州安置。
绍兴三年复徽猷阁待制,次年充泸南沿边安抚使、知泸州。
五年,以都督府参议军事兼权川陕宣抚副使。
绍兴七年知眉州。
次年召赴行在,以疾不至,除提举江州太平观、犍为县居住。
绍兴十八年卒。
著有《邵氏集》。
见《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二、三、五、三五、七五、八七、一○九、一一八、一五七,《宋史翼》卷一○。 邵博(1088—1158),字公济,号西山,洛阳(今河南洛阳)人,伯温次子。
徽宗时为幕吏。
绍兴八年,由主管仙源县太极观赐同进士出身,次年除秘书省校书郎兼实录院检讨官,人论其过,出知果州。
十二年,权发遣资州军州事。
历嘉州提点刑狱,知黎州。
绍兴二十二年以左朝散大夫知眉州。
时直徽猷阁程敦厚废还里居,衔其以事来辄不答,乃为匿名书讦其过恶,捕送成都司理狱,虽疏决得出,仍坐降三官。
绍兴二十八年卒于犍为县。
著有《西山集》五十七卷、《闻见后录》三十卷(存)。
见本书所载其文及《闻见后录》,《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一二二、一六三、一七九,《宋史·艺文志》七,《宋史翼》卷一○。
隆庆
邵傅朴巅集二卷(字梦弼闽县人隆/庆贡士王府教授)又青门集六卷
邵郎中(不疑)姑蘇園亭
錢景諶者,忠懿王孫,師事康節先生,舊與王荊公善,後荊公用事,論新法不合,遂相絕,終身為外官。其家集有《答兗守趙度支書》,自序甚詳,雲:始僕為進士時,彼為太常博士,主別頭試,取僕於數百人之中。是後日遊其門,執師弟子之禮,授經論文,非二帝三王之道,孔子、孟子之言不言。及僕丁家難,聞其參大政,天下之人無不歡喜鼓舞,謂其必能複三代之風,一致太平。是時僕自許昌以私事來京師,因見之於私第。方盛夏,與僧智緣者並臥於地,又與其日最親者一人袒露而坐於傍,顧僕脫帽禠服,初不及其他,卒然見,問曰:青苗助役如何?僕對以利少而害多。後日必為平民之患。又問曰:孰為可用之人?則對以居喪不交人事,而知人之難,尤非淺淺事。彼不樂僕,私自謂大賢為政於天下,必有奇謀遠業,出人意表,亦不敢必其乖亂。及歸,許見其變祖宗法度,專以聚斂苛刻為政,務為新奇,謂之新法,而天下好進之人,紛紛然以利進矣。殊非前日之所講而聞者。又二三年,僕以調官來京師,當其作相,又往見之。彼喜僕之來,令先見其弟平甫。平甫固故人,知我者,亦喜曰。相君欲以館閣處君而任以事。僕戲與平甫相誚,以謂百事皆可所不知者。新書役法耳。平甫雖以僕為太方,然擊節賞歎,以為知言。及見彼,首言欲僕治峽路役書,又以戎瀘蠻事見委。僕以不知峽路民情,而戎瀘用兵,繋朝廷舉動,一路生靈休戚,願擇知兵愛人者。彼大怒,時坐客數十人,無不為僕寒心者。後僕官繁鄧,彼益任政用事,而一代成法無一二存者。百姓愁苦,而郡縣吏惴惴憂懼,虞以罪去。且不但變其法制而已,乃以穿鑿不經,入於虛無,牽合臆說,作為字解者,謂之時學。而春秋一王之法,獨廢而不用。又以荒唐誕怪,非昔是今,無所統紀者,謂之時文。傾險趨利,殘民而無恥者,謂之時官。驅天下之人務時學,以時文邀時官。僕既預仕籍,而所學者聖賢事業,專以春秋為之主,皆大中至正三綱五常之道。其所為文學六經,而為必夲於道德性命,而一歸於仁義。其施於官者,則又忠厚愛人,兼善天下之道。自顧不合於時,而學之又不能,方惶惶然無所容其跡。而故人張諫議正國辟僕為高陽帥。幕到官已逾一年矣。今春邵堯夫先生亦有書招我為洛中之遊,兼有詩雲。年光空去也,人事轉蕭然。止俟貧老之兄生事粗足幼而孤者。有分有歸,亦西歸洛中,守先人墳墓,徜徉於有洛之表,吾願畢矣。《邵氏聞見錄》
芮城陌底渡 县东南四十里王村,一名窦津渡,通河南灵宝县。《水经注》曰:汉武微行柏谷,遇辱窦门,又感其妻深识之馈,既返,玉阶厚赏赉焉,赐以河津,命其鬻渡。今窦津者是也。宋时建都汴梁条山北,职贡部使者按行驿路由此,故邵伯温筑待济亭于河干,以安宾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