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氏文化研讨网

搜索
查看: 779|回复: 2

召公是文王之子的确证

    [复制链接]

381

主题

615

帖子

4694

积分

邵门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4694
QQ
发表于 2023-11-3 11:24:5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召公是文王之子的确证
绍兴邵永庆·2023.11.03
召公是否文王之子?很多学者撰文论证,一直有两说,让现今邵氏莫衷一是。反对者的主要依据是,先秦(指秦以前)古籍没有明确记载,为秦以后擅自增加的。实则不然,永庆以古籍成文时间角度,发现先秦古籍是有明确记载召公为文王之子,且并不与其它先秦古籍中的含糊记载相悖。
1 确证

1.1《逸周书·卷五· 作雒》在记述当时周公、召公的情况时说:周公、召公内弭父兄,外抚诸侯”。
原文:(源自古诗文网·古籍《逸周书》)
武王克殷,乃立王子禄父,俾守商祀。建管叔于东,建蔡叔于殷,俾监殷臣。武王既归,乃岁十二月,崩,镐肂于岐周。周公立相,天子三叔及殷东徐奄及熊盈以略。
周公、召公内弭父兄,外抚诸侯。元年夏六月,葬武王于毕。二年,又作师旅,临卫政殷,殷大震溃。降辟三叔,王子禄父北奔,管叔经而卒,乃囚蔡叔于郭凌。凡所征熊盈族十有七国,俘维九邑。俘殷献民,迁于九毕。俾康帅宇于殷,俾中旄父宇于东。周公敬念于后,曰:“予畏同室克追,俾中天下。”及将致政,乃作大邑成周于中土。城方千七百二十丈,郛方七十里。南系于洛水,北因于郏山,以为天下之大凑。制郊甸,方六百里,国西土,为方千里。分以百县,县有四郡,郡有四鄙,大县城方王城三之一,小县立城,方王城九之一。都鄙不过百室,以便野事。农居鄙,得以庶士,士居国家,得以诸公大夫。凡工贾胥市臣仆州里,俾无交为。
乃设丘兆于南郊,以祀上帝,配以后稷,日月星辰先王皆与食。封人社遣,诸侯受命于周,乃建大社与国中,其遣东青土,南赤土,西白土,北骊土,中央亹以黄土,将建诸侯,凿取其方,一面之土,焘以黄土,苴以白茅,以为土封。故曰,受列土于周室。乃位五宫、大庙、宗宫、考宫、路寝、明堂,咸有四阿,反坫,亢重、郎、常累、复格藻棁,设移旅楹舂常画旅。内阶玄阶,堤唐山廧,应门库台玄阃。
1.2《逸周书·卷八·祭公》中还有以下一段记载:“王日:“呜呼,公!联皇祖文王……暨列祖召公””。
原文:(源自古诗文网·古籍《逸周书》)
王若曰:“祖祭公,予小子虔虔在位,昊天疾威,予多时溥愆。我闻祖不豫,有加予,维敬省不吊,田降疾病,予畏天威,公其告予懿德。”
祭公拜手稽首曰:“天子,谋复疾,维不瘳,朕身尚在兹,朕魄在于天。昭王之所勖宅天命。”
王曰:“呜呼,公,朕皇祖文王、烈祖武王,度下国,作陈周,维皇皇上帝,度其心,置之明德。付俾于四方,用应受天命,敷文在下。我亦维有若文祖周公,暨列祖召公,兹申予小子,追学于文武之蔑。用克龛绍成康之业,以将天命,用夷居之大商之众。我亦维有若祖祭公之执,和周国,保憹王家。
王曰:“公称丕显之德,以予小子扬文武大勋,弘成康昭考之烈。”
王曰:“公无困我哉,俾百僚,乃心率辅弼予一人。”
祭公拜,稽首曰:“允乃诏,毕桓于黎民般。”
公曰:“天子谋父,疾维维不瘳,敢告天子皇天,改大殷之命。维文王受之,维武王大克之,咸茂厥功。维天贞文王之董用威,亦尚宽壮,厥心康受憹之式用休。亦先王茂绥厥心敬恭承之,维武王申大肆命戡厥敌。”
公曰:“天子自三公上下辟于文武。文武之子孙,大开方封于下土。天之所锡,武王使,疆土丕维周之基。丕维后稷之受命,是永宅之。维我后嗣旁建宗子,丕维周之始并。呜呼,天子三公监于夏商之既败,丕则无遗后难,至于万亿年,守序终之。既毕丕,乃有利宗,丕维文王由之。”
公曰:“呜呼,天子,我不则寅哉,寅哉。汝无以戾反罪,疾丧时二王大功。汝无以嬖御固庄后。汝无以小谋败大作,汝无以嬖御士疾大夫卿士,汝无以家相乱王室而莫恤其外。尚皆以时中憹万国。呜呼,三公,汝念哉!汝无泯泯芬芬,厚颜忍丑,时维大不吊哉。昔在先王,我亦维丕,以我辟险于难,不失于正,我亦以免没我世。呜呼,三公!予维不起,朕疾。汝其皇敬哉!兹皆保之。”
曰:“康子之攸保勖教诲之,世祀无绝,不,我周有常刑。”
王拜手稽首党言。
2 《逸周书》中多为西周原篇

2.1 邱渊《先秦文献成书时代述略》论文:《逸周书》中的《克殷》、《世俘》、《商誓》、《皇门》、《尝麦》、《祭公》、《芮良夫》、《度邑》。一般认为,《逸周书》中的《克殷》、《世俘》、《商誓》、《皇门》、《尝麦》、《祭公》、《芮良夫》7篇是西周原篇。朱右曾认为:“《克殷》篇所叙,非亲见者不能;《商誓》、《度邑》、《皇门》、《芮良夫》诸篇,大似今文《尚书》,非伪古文所能仿佛。”
2.2 百度百科:

《逸周书》是中国古代历史文献汇编,又名《周书》,隋唐以后亦称为《汲冢周书》。作品中内容主要记载从周文王周武王周公成王康王穆王,厉王到景王年间的时事。旧说《逸周书》是孔子删定《尚书》后所剩,是为周书的逸篇,故得名。今人多以为此书主要篇章出自(东周)战国人之手,可能还经汉代人改易或增附。
《逸周书》今本全书十卷,正文七十篇,其中十一篇有目无文,四十二篇有晋五经博士孔晁注。各篇的篇名均赘字。又序一篇,各本或在卷端,或附卷尾。《左传》《国语》称引《周书》多次,考查文字,在今《尚书》之中与《墨子》《战国策》也称引《周书》多次,考查文字,与今《逸周书》同。《左传》引今《逸周书》之文,或曰周志或曰
考证:
《逸周书》内容庞杂,各篇体例、性质不尽相同,正文大体上按史事之年代早晚编次,记事上起周初的文王、武王,下至春秋后期的灵王、景王。该书记载了许多重要史事,保存了不少上古时期的历史传说,对研究先秦历史文化很有价值,其中《克殷》《世俘》等篇记武王伐纣经过,是研究商周之际史事的重要依据之一。
如前三篇《度训》《命训》《常训》,皆以王者师的口吻,讲为政牧民之道﹔第五篇《籴匡》和第十一篇《大匡》,讲救助灾荒的措施与制度,第六篇至第十篇《武称》《允文》《大武》《大明武》《小明武》及第三十二篇《武顺》、第三十三篇《武穆》和第六十八篇《武纪》,均类兵家言:而自第十一篇以下,各篇又多以维(王)某祀(或某月)的形式开头,记事或言。第三十至第五十篇,主要记伐商前事。如《酆谋》记伐商前的准备,《和寤》记伐商途中事,《克殷》记克殷的经过及善,《世俘》主要记伐殷战果,《商誓》主要记武王训告商旧臣诸侯之辞,《度邑》记周公规拟伊洛而定天室之事,《作雒》记营建成周之缘起及成周之制。第五十一篇《月令》是有关天文历法的文字。第五十二篇《时训》记一年中二十四节气及七十二时之物候。第五十四篇《谥法》言给谥的法则。第五十八篇《官人》与《大戴礼记·文王官人》文同而人异(《大戴礼》为文王太公望,此为文王与周公旦)。第五十九篇《王会》,记成周之会的盛况及各方贡献。第六十篇《史记》,记历史上诸王国灭亡的原因与教训。第六十二篇《职方》,即《周礼·夏官·职方氏》文。第六十三篇《芮良夫》,记芮良夫训诫厉王之辞。第六十四篇《太子晋》,记周景王太子晋行事。第六十七篇《周祝》,则又为韵语,纯系说教。
今存的59篇当中,属于或基本属于西周作品者大概有:《世俘》《商誓》《皇门》《祭公》《芮良夫》等篇。这些篇记事当较可靠,此外,《度邑》所记之事在周初铜器何尊亦有反映,《克殷》所记,朱右曾以为非亲见者不能,也当有较可靠的根据,此二篇皆为《史记·周本纪》所采用。

3 与其它先秦文献记载并无矛盾

3.1 历史学者论召公身世

3.1.1王彩梅·1994年《召公奭与西周燕国的建立》:
一、召公身世
召公奭是西周燕国的奠基人,在北京早期历史上具有相当重要的地位。然而关于召公奭的出身历史如何,史籍中记载甚少,今人也论之不多。在《史记·燕召公世家》中,关于他的早期情况有以下(3)记载:
1、召公奭与周同姓,姓姬氏。周武王之灭纣封召公于北燕。
这项记载不仅简略,而且还遗留下许多问题,以致后人对其中某些内容的解释众说纷纭。例如,文中提到“召公奭与周同姓姓姬氏”。既然“同姓”,就表明二者有血缘关系,“血缘关系”也有亲有疏。至于召公奭与周王室的亲疏、远近的实际情况如何,在上述记载中是找不到答案的。而这项内容也正是关系到了解召公奭身世的一个重要问题。后世学者曾提出了种种说法,其中影响比较大的是认为召公奭是“周之支族”或“周之分子”的说法,如《谷梁传》【战国时期成书】庄公三十年:“燕,周之分子也。
范宁注:“燕,周太保召康公之后,成王所封。分子,谓周之别子孙也。
杨士勋疏:“分者别也。燕与周同妙,故知别子孙也。
《史记·燕召公世家》引谁周日:“周之支族。”
不仅这两部书这样说,就是《尚书》伪孔传也同样是这样说,如在《尚书·君奭》中注“君奭”篇名时说:“尊之曰君。奭,名。同姓也。”孔颖达在疏中也是主张这个说法,可见此说的影响是很大的。
在这里有一重要问题;召公奭与文王是什么关系,是不是文王之子。上述记载不是否认就是回避了这个问题或者说得笼统。
2、后世学者否认召公奭是文王之子者其主要根据有以下两条资料,《史记·竹蔡世家》中,记载了武王同母兄弟十人的名称,其中并未提到召公奭。另外,在《左传》僖公二十四年中记载了周王朝大夫富辰列举的文王十六子所封之国,其中也未提到召公奭所封之燕国。
参照了这些记载,后世不少学者认为,召公奭并不是文王之子。孔颖达在《尚书·君奭》疏中提出:“僖二十四年《左传》富辰言文王之子一十六国,无名奭者,则召公必非文王之子。至今仍有不少学者接受这一说法。
3、然而这并不是唯一的说法在古籍中也还有不同的记载,《白虎通》卷三《王者不臣篇》云:“诗云:`文武受命,召公维翰召公文王子也”工充《论衡·气寿篇》:“邵公,周公之兄也。”皇甫谧《帝王世纪》【作者皇甫谧,幼名静,字士安,晚年自号玄晏先生。安定朝那(今甘肃灵台县朝那镇)人。生于东汉建安二十年(公元215),卒于西晋太康三年(公元282),终年68岁。】云:“邵公为文王之庶子
在这些文献中都明确记载,召公奭是文王之子。
4、(分析:《史记》《左传》记载不能排除文王十子、十六子说之外尚有“文王之子”的可能性。
现在需要弄清楚的是,在上述说法中,应以那一种说法为据。文王的儿子很多,除十子、十六子说外,在《诗经》中也有记载,其数目字就更多了,在《诗·大雅·思齐》中云:“大姒(si)嗣徽音则百斯男。
大姒为文王之妻,“则百斯男”,这是说大姒有一百个男孩。一个人生了“百子”,这是不可能的,对此,毛传曾作了这样的注释:“大姒十子,众妾则宜百子也。”这个说法也为孔颖达所接受。他在《思齐》疏中说:“大姒一人有十子,不du同妒)忌而进众妾,则宜有百子,能有多男为国之屏翰,是妇人之美事,故言为大姒之德也。
这是说,文王之百子并不是一个人所生,而是大姒加上文王之“众妾”共同生了百子。按孔颖达所说“百子”都为捍卫周王室贡献了力量。他在《思齐》疏中反复说:“(大姒)思贤不,进叙众妾,则能生百数之。此男得为周藩屏之卫也。”是否真的如此,今天不得而知,不过“封建亲戚以蕃屏周”是周王室的政策。孔颖达所谓“百子”为周室“蕃屏”之说,也是根据这个政策推测出来的,并没有什么事实依据。不过毛传与孔颖达疏对“则百斯男”一句,倒是作出了一个解释,这个解释对后世有很大影响。“文王百子”之说流传得很广泛,直到近代,在人物画中还有“文王百子图”之类的画在流传。这些虽然未必都要归之于毛传孔疏的影响,但分析其思想渊源,恐怕与毛传孔疏之说不能毫无关系。
然而,毛传在这个问题上的解释是很勉强的,“则百斯男”的“百”字,恐怕不是实际数字,不能当作“一百个男孩”解。此“百”字应是形容词,表示有很多的孩子。如果一定要把它当作实词解释,为什么不多不少,正好生了一百个男孩,这就很难不引起人们对这件事的真实性产生怀疑。
文王之子虽然未必有百人,但也应该是很多的。正因其多,才有这样的诗句来形容他。至于具体的数字是多少,在史籍中并未留下记载。《史记》中所记的武王弟兄十人,《左传》中提到的文王之子十六人,恐怕不能认为这是全部人数,不能排除在这数字之外尚有“文王之子”的可能性。既然如此就不能据此作出结论,认为《史记》与《左传》未提到召公奭是文王之子,因此他就不可能是文王的儿子。
文王有妻有妾,其所生一子女,就有摘庶之分。武王为大姒所生,所以武王为嫡。《史记·管蔡世家》中所列的文王十个儿子的名单,均为嫡子。司马迁还在文中十分明确地注明,这十个儿子均是“武王同母兄弟”。说明这十兄弟乃是一母所生,均为大姒之子,至于文王其他配偶所生之子,并未在这名单之内,这就留下召公奭为文王庶一子的可能性。
王充(公元27-97东汉)在《论衡》中说的“邵公周公之兄也。”《白虎通》东汉汉章帝建初四年(79)朝廷召开白虎观会议,由太常、将、大夫、博士、议郎、郎官及诸生、诸儒陈述见解,"讲议五经异同",意图弥合今、古文经学异同。汉章帝亲自裁决其经义奏议,会议的成果由班固写成《白虎通义》一书,简称《白虎通》说的“召公文王之子也。”皇弗谧《帝王世纪》说的“邵公为文王之庶子”等等看来是有此可能的。近代也有人主张这个说法陈梦家先生在谈到周公、召公对周王室的贡献时说:“当武王受命之初周召兄弟辅助其兄武王伐殷左右成王平定四方之乱是功劳相当的。
虽然《史记》中说:“召公奭与周同姓但不能据此把“与周同姓”的提法和“文王之子”二者对立起来“与周同姓”不等于不是“文王之子”。如毕公高为文王之子,在《左传》僖公二十四年富辰列举文王之子所封十六国中,就有“毕、原……”等国。可见,毕公高为文王之子,而《史记·魏世家》在谈到毕公高身世时也说“毕公高与周同姓”可见“与周同姓”与“文王之子”二者的含义不是互相排斥的。
5、(先秦文献中的确证。)
此外西周初年武王死后国内发生武庚之乱《逸周书·卷五· 作雒解》该书中的多数成书于西周在记述当时周公、召公的情况时说:“周公、召公内弭父兄外抚诸侯”。
这里把周公、召公并提文中有“父兄”二字“父兄”是谁的“父兄”? 从文意上看应是指周公、召公二人之父兄亦应包括召公在内可见召公与周公是兄弟关系。
《逸周书·祭公解》中还有以下一段记载:
王日:“呜呼!联皇祖文王……暨列祖召公。【王曰:“呜呼,公,朕皇祖文王、烈祖武王,度下国,作陈周,维皇皇上帝,度其心,置之明德。付俾于四方,用应受天命,敷文在下。我亦维有若文祖周公,暨列祖召公,兹申予小子,追学于文武之蔑。用克龛绍成康之业,以将天命,用夷居之大商之众。我亦维有若祖祭公之执,和周国,保憹王家。”】此处之“王”是指周穆王,距成王时期已有四代了,称召公为祖,当然可以了。这里提到的“列祖召公”可知召公与穆王还是有比较亲密的血统关系。清代学者左暄,很注意这两条记载。他在《三余偶笔》中提到这两条记载时认为:“此召公为文王子之确证”。
历史的实际情况来看,说召公奭是文王之子,也很合乎他的情况。召公奭在周王室中的地位很显赫,位列三公。《史记·燕召公世家》云:“其在成王时,召公为三公。”《史记·周本纪》云:“召公为保,周公为师。”可见在史籍中常是周公、召公并提,在王之左右,成为成工的重要辅佐,参与周王朝的重要决策。在史籍中还记载召公与周公曾有过以下一件事,《史记·燕召公世家》云:“成王既幼,周公摄政,当国践柞,召公疑之,作《君奭》,《君奭》不说周公”。此事在《尚书·君奭》中有记载。《君奭》篇的序中说:“召公不说,周公作《君奭》”。此事是说,召公曾疑周公,至于怀疑周公的具体内容是什么,我们可以不论,这里只是说,召公敢于怀疑周公,除了他的政治地位之外,他与周王室贵族的血缘关系也在起着重要作用。否则是不敢对文王之子,正在执掌大权的周公有任何怀疑的。
6、(结论)
综上所述,在谈到召公奭的出身时,若说他是文王之子,据现有资料来分析,其可靠性是比较大的。
……
3.1.2 学者《召公奭身世考》:
关于召公的族系所出,千百年来聚讼纷纭。
一种说法,认为召公奭与周室同姓。《谷梁·庄三十年》说:“燕,周之分子也”,范宁注:“分子,谓周之别子孙也”。杨士勋疏谓:“分者,别也。燕与周同姓,故知别子孙也”。《史记·燕召公世家》:“召公奭与周同姓,姓姬氏。”集解引谯周曰:“周之支族。”《尚书》伪孔传也说到:“奭,名。同姓也。”分子、支族、同姓只表明二者之间有一定的血缘关系,但血缘关系自有亲疏远近之别。
另一说法则认为召公为文王之子,与周公、武王同为兄弟。《白虎通·王者不臣》引《诗·大雅·江汉》:“文武受命,召公维翰”,说:“召公,文王之子也。”稍后,王充在《论衡·气寿》篇中云:“召公,周公之兄也”。
皇甫谧的《帝王世纪》则直指:“邵(召)公为文王庶子。”近人陈梦家亦认为:“当武王受命之初,周、召兄弟辅助其兄武王伐殷,左右成王,平定四方之乱,是功劳相当的。”
在上述诸说中,哪一种说法更为接近实际,更为可靠,我们认为这只能从召公在周初政权中的地位和周初分封制度上去考察。
首先,在传世较早的史籍中,召公与周公常常并提,为王之左右手。《诗·周南召南谱》:“文王受命,作邑于丰,乃分歧邦周召之地为周公旦、召公奭之采地,施先公之教于所职之国。”丰即沣京,以沣水而得名。文王时,周人翦灭商朝在关中地区的重要与国,将都邑周原迁沣。迁都之后,将岐周之地交由二公分管。周为周人宗庙之所在,是周人心目中的圣都,即使在文王迁沣之后,周作为政治、宗教和文化的中心地位始终未变。在西周 250 多年中,周人的许多重大活动, 诸如祭祀、册命、燕飨等“国之大事”, 都在这里举行。周原甲骨 H11 117 有“祠,自蒿于周”的记载, 王宇信先生考定其为成王时代的遗物(注:王宇信:《西周甲骨探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84 年版。),就说明了这一点。把圣都旧地委托周、召二公分管,足见其受任之重。而召公奭被称为召公,也是从这时开始的。文王迁沣后不久病逝,武王承绪。
史书记载武王即位,“召公、毕公之徒左右王,师修文王绪业”(注:《史记·周本纪》。)。召公又担当起辅佐武王的重任。武王灭商,除道修社,在隆重的受命典礼仪式上,“周公旦把大,召公把小,以夹武王”(注:《史记·鲁周公世家》)。武王在克殷的第二年去世,这时周之东方发生了管蔡勾结残殷势力的叛乱,“西土人亦不静”(注:《尚书·大诰》。)。在此紧要关头,“周公、召公内弭父兄,外抚诸侯”(注:《逸周书·作雒解》),使周人渡过了“若涉渊水”(注:《尚书·大诰》)的困难局面。
成王即位“召公为保,周公为师,相成王为左右”(注:《尚书·君奭》)。召公所任之太保,是当时国家行政机构的首脑,诚如唐兰先生所讲“是除王以外,地位最崇高的”(注:唐兰:《西周青铜器铭文分代史澄》,中华书局 1986 年版。)。为了保证国家的统一和安定,成王将统治区划分成两大部分:“自陕以西召公主之,自陕以东周公主之”(注:《史记·燕召公世家》。)。西方以沣镐为中心,管辖周人故地,东方以洛邑为中心,统理新获殷商国土,实际上也是两大军事管区,史籍与金文中常见的“西六师”、“殷八师”,就是基于上述划分而来。六师与八师所负责任不同,六师的任务是保卫宗周与王畿,驻扎宗周。因宗周偏处西方,时人称西土。《尚书·大诰》“有大艰于西土”,所以称西六师。八师的任务,有镇压、威慑残殷势力之重任,常驻东方之成周。
由何尊铭文(注:唐兰:《何尊铭文解释》,《文物》1976 年第 1 期。)可知, 武王、成王父子两代都曾经营洛邑,但并不放弃宗周。西周时代宗周及洛邑都驻扎有大批军队,所以周、召二公应当同时担任了这两大管区的行政和军事首脑。以歌颂、纪念周人灭殷立国的史诗舞蹈《大武》,每一成(一幕),都有具体的史事象征“始而北出,再成而灭商,三成而南,四成而南国是疆,五成而分,周公左、召公右”(注:《礼记·乐记》),这其中的第五成,就是用形象化的手段表现了周、召二公分陕而治的史实。
以上史籍的记载,充分说明在周初历史上召公与周公的地位是难次伯仲的。
其次,召公还以王室重臣的身份参与了周王朝许多重大活动的决策与实践。营建洛邑是周初历史上一次重大的事件。周人立根西土,随着国家版图的不断扩大,如何对全国实行有效的管理,是西周统治者十分关注的问题。武王伐纣以后,就把营建洛邑作为头等大事加以规划安排,“武王既克大邑商,则廷告于天曰:‘余其宅兹中国,自之乂人民’”(注:马承源:《何尊铭文初释》,《文物》1976年第 1 期。),明确表达了在洛邑营建统治中心的意思。“中国”自古以来就是指以伊、洛为中心的中原地区。“武王当时需要镇抚被征服的商奴隶主,以及东方的东夷和南方的淮夷,选择此处为战略重地是比较合理的”(注:马承源:《何尊铭文初释》,《文物》1976 年第 1 期。)。
但洛邑未就,武王故去。管蔡之乱平定后,周人正式把营建洛邑提到议事日程上来,召公参与了此次规划、设计、建设的全过程。《尚书·洛诰》说召公“先周公相宅”,相宅即相土,也就是视察、勘测地形,然后又十分慎重地进行了占卜,“越三日戊申,太保朝至于洛,卜宅”(注:《尚书·洛诰》。)。《周官·太卜》:“国大迁则贞龟。”“厥既得卜,则经营。”(注:《尚书·洛诰》。)召公动员了大批的殷遗民,开始了艰苦的营建工作。“太保乃以庶殷攻于洛汭,越五日甲寅,位成。”(注:《尚书·洛诰》)《蔡传》:“位成者,左祖右社,前朝后市之位成也。”
十分有意义的是 1977 年在陕西岐山凤雏西周宫殿(宗庙)遗址出土了大批西周甲骨,其中 H11:15 有“太保今二月往……”,H11:102 有“见工于洛”,H11:42 有“新邑……乃……用性”的记载(注:陈全方:《陕西岐山凤雏村西周甲骨文概论》,《四川大学学报》第 10 辑, 1982 5 月。),如果联系《尚书·洛诰》关于太保召公营建洛邑的记载,使我们会更加相信召公营建洛邑的真实可靠性。洛邑的营建,不仅使周人达到了从政治、军事上驾驭控制东方的目的,而且洛邑又居天下之中,是四方交通枢纽和贡物汇集的理想之地。而召公对洛邑规划设计的思想——左祖右社,前朝后市也成为此后历代王朝营建都城所遵循的传统模式。
成王以后,召公的地位愈益见重,“成王将崩,命召公、毕公率诸侯相康王”,康王在祖庙接受册命,召公“由阼阶”(注:《尚书·顾命》),而命嗣王。
召公死后,人民更经常怀念他。《史记·燕召公世家》中记载说:“召公卒,而民人思召公之政,怀棠树之不敢伐,歌咏之,作甘棠之诗。”他的名字亦史不绝书。《诗·大雅·江汉》“文武受命,召公维翰”,《召旻》:“昔先王受命,有如召公,日辟国百里。”《左传·僖四年》还记载了这样一件事:僖公四年,齐以诸侯之师侵蔡伐楚,楚子使舆师诘难说:“君处北海,寡人处南海,风马牛不相及也,不虞君之涉吾地何?”管仲回答说:“昔召康公命我先君太公曰,五侯九伯,女实征之,以夹辅周室”。这里提到的先君太公,就是历史上有名的姜太公,他是灭商兴周的谋略家,而召公居然能赋予他(姜太公)那样大的权力,由此可见召公的地位,远非一般周之血亲可比。
西周王室贵族实行严格的宗法制度,所谓“殷道尊尊,周道亲亲”。召公去世后,召公家族的地位也一直很崇高。《左传·文五年》有“王使召伯来会葬”,传注曰:“召氏世为天子卿。”分封制虽然不等于宗法制,但却始终贯彻着亲亲的原则,这是不容置疑的。
通过对上述情况考察,我们认为召公为文王之子应当是没有问题的。但是在《史记·管蔡世家》和《左传·僖二十四年》记富辰所言,提到文王有十子、十六子时都没有提到召公,又怎样去理解呢?我们认为,文王可能有嫡子十人,但还有众多的庶子,《诗·大雅·思齐》:“太姒徽嗣音,则百斯男”,毛传:“太姒,文王之妃也。大姒十子,众妾则宜百子也。”诚如是,则召公当如皇甫谧所说:“文王庶子也”(注:《诗·甘棠》孔疏引。)。
召公是殷商之际的一位重要人物。他是周室同宗,经历了文王、武王、成王、康王四个时期。他辅佐王室,立下旷世之功,特别在武王灭商和周公居摄之时起了与周公相当的作用。本文将从召公身世、周召二人的关系以及召公成、康两朝的功勋几个方面展开。
一、召公身世。关于召公的身世,古往今来很多学者都进行过探讨。大家争论的焦点在于召公是周文王之子还是只是周室同宗的问题。下面就从两派所持论据展开讨论。
1支持召公是文王之子,武王之弟的材料如下:
《白虎通》卷三《王者不臣篇》云:诗云: 《白虎通》卷三《王者不臣篇》云:诗云:“ 文武受命,召公维翰”,召公,文王之子也 ,召公,文王之子也。 。
王充《论衡气寿篇》:召公,周公之兄也。 。皇甫谧《帝王世系》云:邵公为文王之庶子。
以上是直接指出召公为文王之子的材料。
下面则是后人推测召公为文王之子的材料:
《逸周书作雒解》:周公、召公内弥父兄,外抚诸侯。
《逸周书·祭公解》:王曰: 《逸周书·祭公解》:王曰:“ 呜呼,公!朕皇祖文王…… 暨列祖召公…… 。”
2而支持召公不是周文王之子,仅是周王室的宗亲的史料如下:
《史记 《史记• 燕召公世家》:“ 召公奭与周同姓,姓姬氏。”《谷梁传》庄公三十年: 《谷梁传》庄公三十年:“ 燕,周之分子也。”范宁注:燕,周大保召康公之后,成王所封。分子谓周之别 范宁注:燕,周大保召康公之后,成王所封。分子谓周之别子孙也。杨士勋:分者,别也。燕与周同姓,故知别子孙也。 。
《史记 《史记•燕世家集解》引谯周曰:周之支族 燕世家集解》引谯周曰:周之支族。 。
《尚书》伪孔安国 《传》也采用以上说法。
《左传》僖公二十四年载:王怒,将以狄伐郑。富辰谏曰: 《左传》僖公二十四年载:王怒,将以狄伐郑。富辰谏曰:“不可。臣闻之,大上以德抚民,其次亲亲以 不可。臣闻之,大上以德抚民,其次亲亲以相及也。昔周公吊二叔之不咸,故封建亲戚以蕃屏周。管蔡郕霍,鲁卫毛聃,郜雍曹滕,毕原酆郇,文之昭也。邘晋应韩,武之穆也。凡蒋邢茅胙祭,周公之胤也。列举了周公平定成王初年的政治叛乱后所封的二十五国,其中并无召公受封的燕国。 。
3综合以上所列材料明确反对召公是文王之子的只有《尚书》孔颖达的疏。《史记集解》支持召公是周王室分族,其分在文王前,是在现存资料残缺模糊之下而采取的谨慎态度。现在已有学者从各个角度提出召公是文王之庶子的观点。王彩梅在《关于召公奭历史的几个问题》一文中,从先秦文献中关于公是文王之庶子的观点。王彩梅在《关于召公奭历史的几个问题》一文中,从先秦文献中关于“ 文王百子”的记载出发,以召公在周初地位之显赫为佐证,持召公为文王之庶子的论点。笔者对于王彩梅的新说表示赞赏,但从“ 文王百子”这个传说来讨论问题则不敢苟同。《尚书》是保留周初文献最集中的典籍,所以笔者以为应从《尚书》和历来对于《尚书》的注疏来寻找问题的突破口。刘起釪【刘起釪(1917-2012)19763月入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兼研究生院教授,并任国务院古籍整理领导小组成员,续修《四库全书》学术顾问兼经部编委,中国殷商文化学会理事,中华孔子学会顾问。2006年当选为中国社会科学院荣誉学部委员。研究方向为上古史,专攻《尚书》,以深入研析古史各领域,兼治《左传》、《周礼》。1991年获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顾颉刚先生及其开创的古史辨学派的杰出成就分为四块:经学,上古史,历史地理,民俗学。刘起釪学出顾门,在前三大领域都有杰出的建树。】先生所作的《尚书校释译论》是目前最为好用的本子。刘先生在解《君奭》的时候,支持历史上皇甫谧所持的是目前最为好用的本子。刘先生在解《君奭》的时候,支持历史上皇甫谧所持的“召公为文王之子”的观点,并引用近代于省吾【于省吾先生(18961223~1984717),字思泊,号双剑誃主人、泽螺居士、夙兴叟,汉族,辽宁省海城县西柳镇中央堡村人,中国古文字学家、训诂学家。治学严谨周密,在中国古文字、古器物研究和古籍整理研究领域取得了卓越的成就,尤其是在甲骨文、金文考释方面,贡献极大;同时,运用古文字学研究成果及出土文物数据,对先秦典籍进行校订和诠释,为研究古代典籍开辟了新的途径,成为"新证派"的代表人物。于省吾先生生前出版了十三部专著,发表了近百篇学术论文,留下了丰硕的成果。为满足学术界研究的需要,承蒙先生家人慨允,将先生的著作无偿授权我局以著作集的形式整体推出。在此,谨向先生的家人表示崇高的敬意。吉林大学图书馆为我局提供了部分底本,谨致谢忱。】先生的考证,提出召公是文王之庶长子的论点。笔者认为刘说是很中肯的。召公以文王庶长子的身份,与为文王嫡子的周公并称当时的两位英杰,自文王时已受到重视,历武王、成王,成为治国重臣,自是情理中事。文王之时,周、召二人已有采邑:周公旦采邑在太王所居之周地,故人呼曰周公; 召公奭食邑于召,故曰召公。二人之封国在周代政治待遇的差别,恰又是嫡庶之别带来的。
3.1.3 周文王的嫡庶子
中国古代民间有多子多福的观念,人们常常用“文王百子”的典故来表达这种美好愿望,并将文王百子的形象用年画、木雕、石刻等艺术表现出来,还有大量民间传说流传,如周文王有99个儿子,后收雷震子,共为百子等
  其实,“文王百子”的典故出自《诗经·大雅·思齐》里的一句话:“大姒嗣徽音,则百斯男”,意思是周文王的正妻太姒,由于继承了文王母太任、文王奶奶太姜的美德,生了很多儿子这里的“百”是虚指和夸张,并非说周文王正正好好有一百个儿子
  据文献记载,周文王与正妻太姒一共生了十个儿子(嫡子),与其他几个妾一共生了十二个儿子(庶子),总计有二十二个儿子。
(一)周文王嫡子十人的情况是:
  1、嫡长子:姬考,即伯邑考,为纣所杀
  2、嫡次子:姬发,即周武王,建立西周。其后裔姓氏有周、翟、侗、郏、亚、印、于、唐、温、邢、贾、侯、何、单、解、韩、步、贝、居、张、简、籍、党、晋、曲、应、翁、杨。
3、嫡三子:姬鲜,被周武王封于管(今河南郑州),因而又被称为“管叔鲜”。周成王时与蔡叔、霍叔、纣王之子武庚发动叛乱,被周公所杀。春秋时期齐国名相管仲,就是他的后代。管叔鲜的后裔姓氏主要有管、阴、拜。
  4、嫡四子:姬旦,即周公,周武王死后曾代周成王摄政,平管蔡之乱,制礼乐,建成周。其子伯禽封鲁(今山东曲阜),建立鲁国。周公的后裔姓氏主要有鲁、凡、蒋、邢、茅、胙、祭。
  5、嫡五子:姬度,被周武王封于蔡(今河南上蔡),因而又被称为“蔡叔度”,因参与叛乱被放逐而死。后来,其子姬胡又被成王复封于蔡,建立蔡国。蔡叔度的后裔姓氏主要是蔡姓。
  6、嫡六子:姬振铎,被周武王封于曹(今山东定陶或曹县),建立曹国,因而又被称为“曹叔振铎”。曹叔振铎的后裔姓氏主要是曹、卞。
6、嫡七子:姬武,被周武王封于郕(今山东宁阳东北),建立郕国,因而又被称为“成叔武”。成叔武的后裔姓氏主要是成、盛。
  8、嫡八子:姬处,被周武王封于霍(今山西霍州市西南),建立霍国,因而又被称为“霍叔处”。因参与叛乱曾被周公降为庶民,后复霍国,爵位由侯爵降为伯爵。霍叔处是霍姓的始祖。
  9、嫡九子:姬封,周初被封于康(今河南禹州市西北),建立康国,因而又被称为“康叔封”。周成王时改封到卫(今河南省淇县),建立了卫国。康叔封的后裔姓氏包括卫、康、常、石、凌、甯(四声)、孙、戚等。
10、嫡十子:姬载,被周成王封于聃或冉(今安徽临泉或河南省平舆县北汝南县东或湖北省荆门县沙洋县马良镇),建立沈国(古代沈、聃为一字);又因为排行最小(称为“季”),所以聃季载、季载、聃载。其后裔姓氏有沈、尤、聃、冉。
  (二)周文王庶子十二人的情况是:
  1、姬奭,周文王庶子(大排行可能为第五子),最初采邑在召(音“哨”,今陕西岐山西南),因而被称为“召公奭”或“召公”、“邵公”因其死后的谥号是“康”,又被称作“召康公”。武王灭商以后,封他或他的儿子姬克于燕地,建立燕国,都城在蓟(今北京),是燕国始祖。因而又称作“燕召公”。其后裔姓氏主要有召、邵、奭、燕、贝、盛、谯、缪。
  2、姬郑,周文王庶子(大排行可能为第八子),因被封于毛(今陕西岐山、扶风一带),爵位是伯,所以又称姬叔郑、毛叔郑、毛伯郑,是毛姓的先祖
  3、郜叔,周文王庶子(大排行可能为第十一子或十五子),被周武王封于郜(今山东省成武县东南),称郜侯或郜子,建立郜国。其后世子孙以原来的国名为姓,称郜氏。郜姓又写作告。
  4、廖伯,周文王庶子(大排行可能为第十二子),被周武王封于廖(今河南唐河南),其后裔姓氏主要是廖。 
5、雍伯:周文王庶子(大排行据说也是第十三子),封于雍(今河南省沁阳县),是雍姓的先祖
  6、姬绣,周文王庶子(大排行可能为第十四子),先封于错地,因而被称为“错叔绣”,后被周武王或周公封于滕(今山东滕州市),建立滕国。其后裔姓氏主要是滕、腾。
  7、姬高,周文王庶子(大排行可能为第十五子),被周武王封于毕(今陕西咸阳西北),为公爵,故称为毕公高。其后裔姓氏主要有毕、冯、王、万、魏、潘、庞、雏。
  8、原伯,周文王庶子(大排行可能为第十六子),被周武王封于原(今河南省济源市西北),世为伯爵,史称原伯。其后裔姓氏主要是原。
  9、子于,周文王庶子(大排行可能为第十七子),被周武王封于酆(今陕西户县),世称酆侯。其后裔姓氏主要有酆、丰、潞。
 10、姬葡:周文王庶子(大排行据说也是第十七子),受封于郇(今山西省临猗县),又称郇伯、郇侯。郇、荀、旬、程氏、知、辅姓都是其后裔。
  11、樊寉,周文王庶子(大排行可能为第十八子或二十八子),被封于盛,是一部分盛姓的先祖
  12、姬颖,周文王庶子(大排行可能为第十九子),也叫叔颖,被封在赖地(今湖北随县东北),是一部分赖姓的先祖

  • 以下附件需要回复 1 次可见,已回复 0
  • 1、图片2.png 162KB 已下载 0 次
  • 2、图片1.png 186KB 已下载 0 次
  • 3、图片1.png 186KB 已下载 0 次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上一篇:伯温公父子准年谱
下一篇:《清华简·四告》·《召虎之告》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69

主题

184

帖子

856

积分

邵门银牌专家

Rank: 4

积分
856
发表于 2023-11-4 11:52:36 | 显示全部楼层
进入了极限幽深的探索领域,强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81

主题

615

帖子

4694

积分

邵门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4694
QQ
 楼主| 发表于 2023-11-6 16:08:46 | 显示全部楼层

补充——


《清华简·祭公》“祖周公暨祖召公”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邵氏文化研讨网  

GMT+8, 2024-12-4 02:01 , Processed in 0.059804 second(s), 3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Designed by 999test.cn & 邵氏文化研讨网

© 2001-2013 Comsenz Inc.

QQ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