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氏文化研讨网

搜索
查看: 455|回复: 0

江西都昌县阳峰乡株桥村委会邵村 谁存邵伯棠

    [复制链接]

2151

主题

2440

帖子

3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2079
发表于 2024-4-9 18:18:2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传家训扬新风之199/阳峰乡株桥邵村:谁存邵伯棠
2021-03-18 16:28
都昌县阳峰乡株桥村委会邵村其实含了两姓,一为利姓,一为邵姓。据说早先还有一户邓姓人家,现不存。
利氏宗谱
承袭“河南世家”的利姓定居阳峰株桥,最早可追溯到元代至大年间。说元代河南开封府一个叫利新一(约生于1270年)的缙绅,通过考拔,在湖广黄州府做推官,乱世谢职归乡,宦游至都昌四都吉阳,见山清水秀,于是落籍于此,便是最早的定居地株桥斗山。利新一710余年前定居株桥,携铜锣半面、谱牒一宗,永证根在“河南”。利新一的五世孙利简一(1403-1480)于明代正统年间由斗山分居现今的利家山,现有人口60余人,皆为清末利祖桂之后裔。利姓人家居村东南,与后来迁至此地的邵姓人家和睦相处,共居一村。利简一的弟弟利简二由斗山外迁六都虬门村,繁衍成今天的周溪镇虬门村委会利家咀村。1998年那场百年不遇的洪水,利家咀村几乎是一分为四,一些村民从原住址分迁至周溪黄湖、盘湖、新街等地。都昌利姓村庄的根脉皆在阳峰株桥斗山。
(二)
阳峰乡域内,有两个邵姓村庄,除了株桥邵村,还有吉阳村委会的杉堘埂邵村。两村皆为县城恭仁坊邵家街分迁而出。杉堘埂邵村建村历史更长,可追溯到明嘉靖年间,距今约460年;而株桥邵村于清道光年间由邵隆聘(约生于1800年)从县城邵家街迁阳峰株桥,村名叫“鼎新邵村”,取“革故鼎新”之意,距今约160年。
鼎新邵村现有人口160余人,是个极为平常的小村庄,可在清末民初,村上却出了位闻人邵伯棠。在当地乡间的老一辈人口中,都知道邵伯棠中过举,当过官,办过学,是个饱读诗书,深得众望的“吃茶酒”的“大老倌”。我们且来搜罗零星史料,勾勒出时代舞台上的邵伯棠日渐淡出的身影。
都昌史志专家邵天柱先生之祖父邵崇琦,与邵伯棠为族兄弟关系,均为邵家街邵孟坤之曾孙,属邵家街人手最盛的三房一支。邵伯棠长族弟邵崇琦整20岁,邵崇琦幼时家贫,年少时由邵伯棠带到三汊港商号管事,两家情谊一直很深。邵天柱先生作为邵伯棠的孙辈,对祖辈十分敬重,在2008年都昌县政协编纂《都昌历史名人》一书时,曾撰邵伯棠传略,堪为关于邵伯棠生平的信史。
邵伯棠(1846-1926),派名崇参,字茂林,又字省吾,别号芾圃,晚年自号储山老人。他的一些名号,自然含了寓意。比如“省吾”,定是含了在修德上的“三省吾身”之自律;“芾圃”者,草木茂盛花园之意,该是喻指他一生致力的办教育培人才;而“储山老人”,显然是说自己晚年所安居的阳储山下。邵伯棠清道光廿六年(1846)农历十月十八日出生于都昌县城邵家街。清咸丰三年(1853)八月,洪秀全的太平天国军西征攻占都昌县城,为避“长毛”战乱,邵伯棠随其祖父邵隆聘举家迁居都昌四都,邵家早年在此购有田产,即现村址所属。更有资料显示,邵隆聘便是鼎新邵村的建村始祖,邵伯棠为肇村第三代。邵隆聘生四子,长子、幼子早夭,三子死于战乱,仅次子邵敦祥生独子邵伯棠为继。邵伯棠从小便为家中掌上明珠,以至惯养出宠娇之气,也是可以想见的事。
邵伯棠七岁在县城入私塾就读,三个月后因避战乱,随家人颠沛到阳峰珠桥生活。邵伯棠求学聪颖不凡,但说不上勤奋苦读,这与他从小身体多病孱弱有关。清同治八年(1869)己巳岁试,年已23岁的邵伯棠方入县庠,此后,于同治九年(1870)、十三年(1874)两次参加乡试均落第。光绪二年(1876)丙子乡试,中本省第七十五名举人,是年邵伯棠正是而立之年。光绪十二年(1886)赴京参加礼部会试,备荐吏部,遂加拣选知县。接清朝的官制,所谓“拣选知县”,是指已是具七品知县之资格,但真就任,则要等到有差缺而于此类候补人员中,由吏部挑选人地相宜者委用,有的一候就是二三十年,一生也未被捡选上。邵伯棠因无缺未任,三年后,以内阁大挑二等,奉旨暂以教职用,署江西抚州崇仁县之训导。“大挑”是清朝科举的一种定制,三科以上会试不中的举人,挑取其中一等的以知县用,二等的以教职用,意在使举人出身的有较宽的出路。历四年,邵伯棠被指派赣州之安远县、龙南县任训导。此时的邵伯棠已对官场产生厌倦之意,不愿远离家乡在外应差,于是辞不就职,只想耕读传家。他对一直以来颠踬于途的科举功名,亦有清醒识见:“八股无实用,不过假以猎取功名,且徒耗人心血。”他自书一联名志:“家塾有藏书,遗子授孙兼课侄;山林无别事,种花饮酒并吟诗。”邵伯棠在崇仁县训导任上,光大抚州之地作为“才子之乡”学风,颇有政声。朝廷不肯其请辞,征书促行,可邵伯棠是铁了心归隐,便找了个都昌县城学宫(即文庙,在彭家角公安局老办公楼处)毁坏待修,县署以扬大清圣庙儒化之功,力挽其监修的借口,而坚拒不从。第二年,做事周备的邵伯棠专程赴京,得吏部引荐在乾清宫而谒见光绪帝。光绪帝勉其督修学宫出力甚多,授五品衔。光绪三十四年(1908),邵伯棠奉旨选授江西赣州信丰县教谕,并敕授文林郎,晋封奉直大夫。
(三)
邵伯棠官封“奉直大夫”,是从五品的一个散官。当年,邵伯棠在鼎新邵村所建宅院就冠之“奉直第”,并辟有接待官客雅士的厅堂。邵伯棠在历史深处之背影,至今能散发光亮的,当然不是他的从五品虚职,而是他作为民国初年都昌一代教育名家,在创办“邵氏私立弘毅高小学校”上的孜孜矻矻,诲人不倦。
宣统三年(1911)清朝终结,邵伯棠从信丰县教谕退任返乡。他毫无清朝遗老之迂腐之气,而是满怀热忱瞩望民国。民国初年,邵伯棠欣然受聘为浔阳道尹公署顾问。此间,江西自办九南铁路,邵伯棠被推为都昌招股经理。他不顾年迈古稀之老态身躯,常自备旅资,亲往各乡劝招。尽管因风气未开,劝招款项仅千元,但他不取本应得的五十大洋酬金,热衷公益,自省其身堪为世范。
邵伯棠取号“芾圃”,就寄寓了他的真正旨趣不在宦场,而在兴学的教场。1920年,已是74岁高龄的邵伯棠念民国初年都昌教育荒驰,贫民子弟入学惟艰,他可谓殚心竭虑,蹒跚于创办新式小学之路。筹办一所学校,首先要解决的是校舍和办学资费。邵伯棠利用他在都昌邵姓家族的威望,俨然是族长之身,说服在都昌县城有“邵半街”之称的显赫邵氏大家族各房族首,将全县邵姓所共有的邵氏大祠(现县实验小学斜对面,近老余家厅处,1991年拆除)作为办学校舍,并将邵氏大祠、邵氏宗祠(属邵家街大房、三房共有,老印刷厂处,1953年拆除)、邵氏家庙(属邵家街二房所有,老图书馆处,1983年拆除)祭产,共计水田129.4亩、山地34.9亩、店铺4幢(其中星子2幢),住屋2幢划为校产,租金作为教职员工薪金和办公费用,且明示校长不取分文报酬,全仗义为。邵伯棠自捐银元三百,还数次上景德镇寻求族内窑户捐银办校,奔波乡邑向开明殷实富户劝募。民国十年(1921),都昌“邵氏私立弘毅高小学校”正式开办,75岁的邵伯棠亲任校董会董事长和首届校长。
都昌弘毅小学,说是“私立”,只是就其办学权属而言,邵伯棠主张以大胸襟、深情怀办校,做“弘毅”之士。学校不只招收邵姓学生,而且向都昌各姓求学者敞开,既招男生,亦收女生。为求名师,邵伯棠越境驰书,先后优聘县外名师前来就教,师资力量不亚于公立高等小学。他曾获民国教育部银质二等嘉祥奖章。学生入学只需缴纳课本购置费及寄宿生膳食费,其它学杂费概行免收,贫民子女报名踊跃。1921年首批招生就达66名,分6级3班复式教学。“弘毅小学”在百年前的都昌,办学条件和办学质量堪为一流。邵伯棠洞悉时政,对学生追求进步,虽无公开支持之举,但从不设障反对和告官追剿。首批学生中,有高致鹤、邵同福、赵宗汴、吴先珍、邵崇年、余岳毓等在校内相继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或青年团组织,高致鹤、邵同福、邵崇年在“弘毅”毕业之后,还被学校留用为老师。
1926年,邵伯棠在弘毅小学校长任上辞世,他精心呵护的花圃已是芳华初绽,老园丁该含笑九泉。斯人其萎,风范长存。在继任者邵醉窗、邵翰伯等名流的赓续下,除1930年国民党都昌当局逮捕共产党教员高致鹤等而查封停办一年、抗日战争县城沦陷一度停办5年外,弘毅小学一直坚持办到了都昌解放。新中国成立后,并入“县城镇实验小学”,成为现今都昌实验小学的前身。
(四)
邵伯棠作为科举时代的一名举人,吟诗作对的涵养自然不差,堪为都昌清末民初诗坛一名家。
我们先来领略邵伯棠雅致诗韵的一面。“诗言志”,邵伯棠平日里抒发心性的不少诗作随写随弃,存世不多。民国初年,他将所存诗文结集为《寻乐园焚余草》《寻乐园焚余续草》和《寻乐园杂俎偶存》四册六卷,1922年交南昌百花洲铭记石印所付梓。曾任都昌县知事的安徽人张大年、广东人饶宗为之作序,可见邵伯棠作为乡贤之声望。张大年评其诗文“朴实”,饶宗称其诗词“平易近人”,都中肯道出了邵伯棠诗风平谈、不避俚俗、妇孺可诵、明了通晓的特色。如《宿周溪》:“满江风露冷凄凄,游子离乡望眼迷。料得老亲今夕里,计程应说到周溪。”《灯下写家书》:“欲凭寸楮报平安,写过灯前反复看。囊内无钱难入世,客中有病强加餐。一腔乡思传言外,万种春愁绕笔端。折叠又添三五字,星移斗转漏声残。”写其求学赴试旅途羁绊与思亲之切,率直见性。在《中秋微雨月色朦胧寄示儿致和》中告诫后辈处世心得:“昨宵玩月月华明,十五团圆定有情。毕竟风云天不测,算来显晦世空争。亡羊漫说牢休补,失马须知福正萌。且要谨身花酒地,琴书坐对咏怀清。”“纵遇狂风终不拔,倘逢烈日自成阴。”他吟老树抒怀。“东里效颦成拙计,南阳访葛少真龙。”他怀名典喻世。他的《次韵无名氏时事感怀》八首更是抨击时政,真抒胸臆:“踰垣司令先逃敌,大板军师早息庐。”“自诩清流激浊流,朝秦暮楚不为羞。”在古风《渔父吟》中借渔父之口抒淡泊情怀:“泯嫌猜,尚和蔼,磊落光明不似世人狙且狯。”对发生在邻县湖口的李烈钧湖口起义倒袁,他在怜悯民瘼之余瞩望共和:“敢死军成不苟生,时流铁血报同盟。”
邵伯棠与当时的都昌诗宿多有唱和交集,也得县外诗家称许。浙江诗人陈锦文评其诗:“楚北逸才无匹偶,江东独步让伊谁。”邵伯棠1920年在筹办弘毅小学时,为募校资,曾一度客寓景德镇古南书院(都昌会馆),一日约胡雪抱、余淡如、李定山、陈迪亚作文酒之会,也恰逢他七十四岁寿日,名士毕集,邵伯棠率先赋诗云:“才仰八叉温助教,饮惭十日赵平原。”将在座的诗人喻为唐代名家温庭筠,自惭无平原君善士之能。座中元辰山人胡雪抱赋诗,相赠比他大了36岁的阳储山人邵伯棠:“阳春小展霜花碎,天趣都归击壤翁。”伯棠翁脸色红润,精神矍铄的形象令座中乡晚十分的仰慕。
株桥邵村的村民邵金泉派名叫徽络,邵伯棠是他的高祖父。邵金泉能讲出一些他从祖父、父亲那里口口相传下来的家族关于邵伯棠的逸事,且有诗呀对呀的掌故背景。说邵伯棠因为3岁时“种大果”,也就是医学术语上的“麻疹”,慈爱的母亲为儿子平安求神拜佛,祈愿只要能保命,遗下后患破相丑些都心甘。那时乡间的医疗弱得不堪一击,“大果”过下来,给邵伯棠留下了三件“破相”:一是脚微瘸,二是左眼瞽,三是脸留麻。43岁那年,邵伯棠以未中进士的举人之身在朝廷迎接“大挑”,清代的所谓“大挑”,就是将举人按照二十个一批的顺序,由皇帝指派王公大臣对举人进行当面选拔,一不看学识,二不拼文采,只是看人的外貌,“相貌魁伟”成为评判的标准。主考官见了邵伯棠,直言:“单目不能登金榜。”邵伯棠从容以对:“孤月能照万里明。”主考官诧异于这来自鄱阳湖畔的举人的敏捷才思,不忍刷下,便禀皇上,皇上默许,于是邵伯棠以破相之人逆袭为“大挑二等”,有此仕阶,才有后来的晋封奉直大夫。
邵伯棠的后人还讲起他与一学生之间的亦庄亦谑的旧事,可识得邵伯棠为人豁达开朗且不乏诙谐的一面。说邵伯棠晚年致力于在都昌县城兴办了弘毅小学,其实也在故里阳峰株桥的茅蓬埂办过一个书院。每逢过年的时候,邵伯棠教过的周溪、三汊港、大沙近域的学生会来书院住下一周左右,聆听邵先生垂教。大沙龙头嘴张家有一叫张书芬的学生,某年春节前后的某日来拜访邵师,正逢邵伯棠到乡邑去“吃茶洒”去了,也就是以乡宿之德望去帮人调协纠纷去了。张书芬也是一个天性放达之人,仗着年轻气盛,便抓过先生书案上的纸笔,龙飞凤舞数字张贴于卧榻门上:“一目射,满脸麻,真可恶也!”这分明是在言语间侮辱老师。邵伯棠归来见字,其是懊恼,身边的族人也说实在辱人太甚,便将还未来得及离开的书生张书芬留滞在书院,并请了邻邑的一村民奔去大沙龙头嘴,将此边情况告复张书芬家人。张家父亲听言得罪了大先生,便随了信使亲临书院,向邵伯棠谢罪赔不是。临了,执意要接邵公去龙头嘴家中作客,使张门蓬荜生辉,亦好亲督张家庭训犬子。张家就近叫了一顶抬轿,邵伯棠体察风情式的上轿了。其实人情练达的邵伯棠还有个考量,他也知张书芬尽管没有分寸的戏谑老师,但其敏才还是值得期许的,他料定此张书芬日后定能张扬才情,书写人生芬芳,便在心底对张书芬施爱有加。一行人行至三汊港的大兴桥桥头,邵伯棠提出来对对子,活跃途中气氛。张书芬应说,已对先生慢怠,哪再敢应对造次?邵伯棠勉之率性应对无妨。邵伯棠撩开轿帘,见张氏父子在自己面前的谦卑状,触景生情地出上联:“三人同过三汊港”,语音刚落,张书芬应对下联:“五眼观看五老峰”,顽劣之性难移。邵伯棠倒也没恼,含笑合帘。且说数年之后,张书芬在北伐中侥勇领兵,着实绽放出人生的芬芳来。某年先生邵伯棠在鼎新邵村摆寿宴,张书芬正逢荣归故里,听说先生寿诞,便备了一份厚礼来贺寿。他将侍卫兵安歇在三里远的黄家洲,自己独行参加先生的寿宴。邵伯棠问张书芬身边勤务何不同在?张书芬作揖答:“山高不可压太阳。为生徒者岂有带兵倚武参加先生寿诞之理?”因了张书芬的显赫之身,邵府主事者安张书芬为上座,张书芬力避,在坚拒不能之下,取了冠帽放置上席,自己亲昵地随师身侧承欢。
邵金泉如此道来邵伯棠子孙繁衍情况:邵伯棠的正室汪氏是株桥当地人,夫妇生一子三女。儿子邵伦和39岁因功名不顺,忧郁而亡;三个女儿有两女嫁杨家山,一女嫁龙船地罗村。邵伯棠有三孙,名同仁、同贺、同期。邵伯棠另续贤慧之郑氏,无嫡嗣。邵伯棠1926年以80高龄溘然长逝于家中,与汪氏合葬于株桥的大桥港。
“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文天祥在《过邵伯镇》诗中吟:“我有扬州鹤,谁存邵伯棠。”这里的“邵伯”指地名,在古扬州(广陵),因是周召公封地而得名,而“棠”指听讼之处的海棠树下。文天祥的这首诗是称颂东晋名臣谢安,在文天祥的老师、南宋爱国名相江万里的故乡都昌阳峰,十八、十九世纪之交倒真有个叫邵伯棠的人。谁存邵伯棠?邵伯棠的身影,更多的留存在薪火相传的桃李蹊下……

邵姓祖祠

  • 以下附件需要回复 1 次可见,已回复 0
  • 1、b3e5768d833330d81469738031835476.jpeg 216KB 已下载 0 次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上一篇:广西桂平市大龙邵公祠今日落成庆典
下一篇:邵山:古韵烈血蛤蟆山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邵氏文化研讨网  

GMT+8, 2024-11-11 03:50 , Processed in 0.052439 second(s), 2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Designed by 999test.cn & 邵氏文化研讨网

© 2001-2013 Comsenz Inc.

QQ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