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氏文化研讨网

搜索
查看: 177|回复: 0

难舍难离的白塔街--临沂邵氏寻根

[复制链接]

2114

主题

2396

帖子

3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818
发表于 2024-5-5 13:14:3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难舍难离的白塔街
[url=]临沂邵氏寻根[/url] 2024-04-26 15:47 山东
虽说对邵氏家族文化的了解始于方城、诸满,但最先了解邵氏与霞湾关系, 却是缘于白塔街。在探索古盐道文化的时候,来到了白塔街,参加座谈的邵明轩老人主动说他们邵家就是从费县霞湾村搬来的。当时还不知道霞湾在哪里,回去以后四处打听,才知道霞湾村是朱田镇兴隆村的一个小自然村,就在田石公路旁,大王庄南边,来回无数次路过,却没有留意,至于邵氏家族与霞湾的关系,知之者就更少了。在霞湾村清代《邵氏谱碑》上,记载着邵氏族人向外迁徙的情况,白塔街赫然在列。但真正介入邵氏文化,则又是在多年以后家族文化研究有了一定的积累才开始的。用了十几年的时间,到了2020年,先后完成了三个乡镇的文化之旅,其中第一个用了两三年的时间,中间中断了几年,到了2020年完成两个乡镇的文化之旅。在准备朱田镇文化资料的时候,霞湾村的邵氏文化作为一个板块,真正写起来,才发现自己对这个村庄,对这个姓氏了解的并不多,于是朱田镇文化考察进行的同时,又开启了邵氏家族文化之旅,走进霞湾村清代古碑记载的村庄,去看看他们的迁徙路线,去听他们的姓氏故事。
难舍难离的白塔街
白塔街,位于沂河东岸,属河东区太平街道办事处,民国时期《临沂县志》记载:“白塔寺,县东北六十里,明成化年间建。”寺里曾有座白塔,塔为七层,高二三十米,用白色玉石砌成,白塔街因此得名,不过早在七十多年前,白塔就已经倒塌了。明清时期,白塔街为兖州府沂州温水乡白塔社的驻地;清雍正十二年升沂州为府,属兰山县汤头区白塔保的驻地;中华民国初期,是临沂县第三区白塔镇的驻地;新中国成立后先后为太平区白塔乡的驻地、临沂县太平区白塔人民公社的驻地。蒙山古盐道上有句话叫:“ 紧走十字路, 慢走板泉崖,难舍难离的白菜街。”白菜街是白塔街的俗称,这里究竟有什么吸引力,让那时的人们难舍难离呢?白塔街建在一个土岭之上,西邻沂河,东面是一处被称为庄子顶的高地, 南北是沂河冲积平地,被称为“龟驮之庄”。历史上,白塔街不仅是一个沂河渡口,也是一个重要的交通枢纽,北上济南,东至日照沿海口岸,南至江苏新沂,西至费县。新中国成立前,白塔街就形成了四条主要街道,分别为大街、东街、西街、过河路子,其中过河路子,就是渡沂河西去的盐道。沙里铺的石板路,就是通向码头的路,石板上有五六厘米深的车辙印,现在已经被河沙掩埋。农历逢五、逢十为白塔集,三月三为春会,十月二十九为秋会。白塔街是农林山货、粮食、海货、牲畜、传统工艺品及日用百货的集散地和贸易中心,最大的是牲畜市、粮食市、海货市、棉花市、窑货市、石头市、盐市、酒市、故衣市等。白塔的寺庙曾经有五座,分别是白塔寺、雹神庙、西佛寺、关帝庙、观音庙。寺庙由固定人家看管,田家看的是雹神庙,邵家看的是西佛寺,老百姓称这些人家为“看庙的”。白塔寺是白塔街最早的寺庙,也是现在雹神庙的前身。在白塔街雹神庙的对面,有一个高大的戏楼,是根据老人们的回忆重建的。白塔戏楼始建时间大约与雹神庙相同。雹神庙香火旺盛,戏楼上的演出也多,过去农民的文化生活极度贫乏,很多农民到庙会上听戏,从早听到晚,不散场不离开。盐贩们在盐道上艰苦跋涉,在这里看上几出戏,是非常奢侈的享受。还想看戏,还得赶路,自然是难舍难离,我觉得这才是让盐贩们念念不忘白塔街的真正原因。
白塔邵氏迁徙史
当地有“白塔街,田邵两家”的说法,田姓和邵姓是白塔街的大户,明代成化年间,他们就已经迁到白塔街居住,到现在已经四百多年了,现生活在白塔街、八湖一带的邵姓族人,都同属一家。1935年编修的《沂阳邵氏族谱・临沂白塔庄支》,赵德祥撰写的《邵氏谱序》中,对邵氏家族的发展做了记载:白塔庄邵氏,世传祖居河间府枣强县黄罗村。元末世乱,迁居山东费县南黑山下匣窝村。及明时自费来沂,住居白塔村。但旧谱已失,相传以邵玘(qi)为始祖。考镇西佛寺碑,嘉靖三年施财者玘为首,春次之,良、信、恺又次之,当玘之世已有五户,玘非始祖可知。又考谱碑,邵洪、邵清为八世祖,乃玘之孙,则玘居六世祖昭然矣。故上列五世以失讳补足之。今邵氏克敬、克俊诸先生,因沂水邵家宅族人有倡修邵氏联谱之举,将白塔庄邵氏族人查明列册,嘱为之序。
file:///C:\Users\ADMINI~1\AppData\Local\Temp\msohtmlclip1\01\clip_image001.gif
费县匣窝村,即今费县朱田镇霞湾村,也就是说,白塔街邵氏是从费县朱田镇霞湾村迁居到白塔街,由于旧谱已失,以邵玘为始祖。实际上,邵玘为白塔邵氏六世祖,他的前五世,可能在白塔街,也可能在霞湾村。邵玘的先祖自费县匣窝村落户白塔街后,即有了迅速的繁衍和发展。邵玘有五子,分别是邵胜、邵雄、邵英、邵滕、邵大汉,这兄弟五人的后代,被称为“五大支”。白塔街有个称为“小庄子”的村落遗址,以村东的靛汪为界,靛汪以东一处,靛汪以西一处。靛汪以东的小庄子,东与庄子顶相邻,西部在靛汪东崖,南部至东沟北崖,北边紧靠东去的大路,是一块平整之地。传说邵姓人从外地迁移来本地落户时,第一个居住地点就在这里,也称为邵家庄。邵姓一族为何从此处迁走呢?传说是因为遭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大洪水袭击。因为这里比村东部庄子顶和村西的槐树岭要低很多,由于当时的房屋基本上全是土墙,遇洪水则墙倒屋塌,村庄也被洪水夷为平地。邵姓一族被迫搬迁到了邵家庄以西的槐树岭。原来“邵家庄”遗址,后来成了邵姓的祖林所在地。槐树岭位于沂河的东岸,离沂河的河堤大约有300米,现在白塔街所在的位置,大街中心就是“槐树岭”的最高点。槐树岭南北长约1000米,东西宽约800 米,岭上遍植槐树,故称槐树岭。新中国成立后,大街上仍存有五棵几百年的大槐树,依然枝繁叶茂,遮天蔽日。外地人在询问白塔街位置的时候,当地人就会告诉他:“看见大槐树了吗?大槐树就是!”白塔街的最后一棵大槐树,毁于“文化大革命”时期。传说村里有个叫邵大保的人,充军到了南京,想母亲想得直哭。这时,来了一位骑马的白发老奶奶,见他如此孝顺,就对他说:“你上马吧,我送你回家,一路上别睁眼。”邵大保又惊又喜,赶紧带上为母亲买的一双草鞋,上了马。不一会儿马停下,邵大保睁眼一看,原来是到家了,老奶奶和马却不见了。母子相见抱头痛哭。他突然想起给母亲的那双草鞋还在马上,转身要去找,母亲说:“先别找了,今天是三月三,赶紧到庙里去上香。”邵大保和母亲到了庙里,很意外地发现那双草鞋就在雹神庙马神殿的马身上。

  • 以下附件需要回复 1 次可见,已回复 0
  • 1、微信图片_20240505130538.png 370KB 已下载 0 次
  • 2、微信图片_20240505130534.png 366KB 已下载 0 次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上一篇:白塔街外迁的邵氏族人--临沂邵氏寻根
下一篇:白塔街邵氏名人及族谱--临沂邵氏寻根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邵氏文化研讨网  

GMT+8, 2024-9-8 09:45 , Processed in 0.055729 second(s), 2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Designed by 999test.cn & 邵氏文化研讨网

© 2001-2013 Comsenz Inc.

QQ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