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氏文化研讨网

搜索
查看: 1292|回复: 0

姓氏源流七支

    [复制链接]

2151

主题

2440

帖子

3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2125
发表于 2018-1-12 14:33:2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姓氏源流七支

第一个渊源:源于姬姓,出自周文王第五子召公的封邑,属于以封邑名称为氏。

  据史籍《通志·氏族略》的记载,周文王第五子召公奭,食邑于召(今陕西扶风),后又封于燕,建有燕国,直至太子丹时为秦国所灭,子孙遂以召为氏,后加邑为邵。

  据史籍《通志·氏族略·以邑为氏》、《万姓统谱》等史料记载,周初大臣召公奭因食邑于召,被称为召公或召伯。

  召公奭被封于燕国,他派儿子去管理燕国,自己则留在镐京任太保,是著名的周初三公之一,也是文、武、成、康四朝元老,曾同周公旦一起平定了“三监之乱”,斩杀了武庚禄父,“成康之治”的形成也有他的功劳。他的后裔子孙世袭召公之职,一直是两周王朝的执政上卿之一。

  周王室东迁之后,召公奭的采邑也随之东移,迁徙地在今陕西省境内。后来,燕国被秦国所灭亡,召公奭的后裔子孙以原封地“召”为姓,称召氏。

  据史籍《氏族博考》记载:“春秋召与邵一氏,后分为二,汝南安阳之族皆从邵。”也就是汝南、安阳地区召公奭的子孙称邵氏,其他地方召公奭的子孙则称召氏。

  召氏和邵氏其实同出一姓,只是写法不同而已。至于召氏改邵氏的具体原因和过程,历史上没有留下任何史料记载,改姓的时间说法不一。据有关学者考证,改邵氏的时间大致是在秦王朝建立前后,直至汉朝时期乃有称召氏者,此后,召氏因多改为邵氏,故而召氏在汉族中也就不多见了。

  召氏、邵氏族人皆尊奉姬奭为得姓始祖。

第二个渊源:源于姬姓,出自周文王第十子季载之后裔,属于以居邑地名为氏。

  据史籍《姓谱》记载:周文王子季载之后有邵氏。

  季载,本名姬堣,周文王第十子,在史籍《史记·管蔡世家》中记载:“武王以克殷纣,平天下,封功臣昆弟……康叔封\冉季载皆少,未得封。”

  一直到周公旦平定“三监之乱“后,才封季载于枏(今河南开封),建枏国,史称枏季载,枏,也写作冉、聃,因此又称枏季载为冉季载、聃季载。后因枏季载有善行,被周公旦推荐到周王室担任司空之职,帮助周成王治理天下,其后裔子孙继承枏国之君位,称枏伯,或称冉伯、聃伯。

  枏国国小,仅为伯爵,因此史书中很少记载。其地望与郑国为邻,一般推测在今河南省开封县一带。在典籍《国语·周语》中记载:“聃由郑姬”,述说聃国的灭亡是由于娶了郑姬,可见聃、郑二国同姓通婚,后为郑国吞并。这在史籍《春秋左传注》、《春秋地理考实》、史记琐言》等书中皆谓:“聃在开封境,与郑为邻,鲁桓公或鲁庄公间(公元前711~前662年)亡于郑国。”

  在史籍《左传·僖公二年》中,记载有“楚人伐郑,囚郑聃伯”之事,说明在此前枏国已经的确成为了郑国的附庸国,那一历史时期正好是郑庄公姬寤生、郑厉公姬突两君在位时郑国大肆扩张的历史时期,以联姻方式吞并周边的小诸侯国,是非常有可能的。

  枏国灭亡之后,姬堣的后裔子孙中有迁徙于邵邑墨溪一带(今湖南涟源三甲乡柳坪村),因改以地名为邵氏,具体原因和过程,还有待进一步考证。

第三个渊源:源于地名,出自春秋时期楚国邵陵,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邵陵,古称召陵,是春秋时期楚国的一个地名,故址在今河南省漯河市召陵区。

  司马迁在《史记·秦本纪》中记载:“僖公四年,齐桓公伐楚,至召陵。”其实,邵陵在史籍《春秋公羊传》中早就被称作为“召陵”。

  战国时期,魏国在设立了召陵邑。秦始皇统一全国后,改召陵为县,隶属于陈郡。到了汉朝时期,召陵县改属于汝南郡。三国时期属曹魏政权,仍沿汉制。到了两晋时期,召陵改属颍川郡。

  古代原住召陵之民,很早就有以居邑名称为姓氏者,称召氏,后在晋朝时期因避晋讳,召陵改称为邵陵,召氏亦改称邵氏,世代相传至今。

第四个渊源:源于彝族,出自明朝晚期云南彝族道士,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明、清时期,在云南定边地区有一批“土把事”,即没有官碟的彝族道士,为首者为一姓邵的汉族道士,传说其道法高深,“彝众皆服”,其后,跟随他成为“土把事”者多称邵氏。

  这批“土把事”一直非常有势力,在彝族中生息繁衍,并延续至新中国诞生,最终形成今天彝家邵氏一族。

第五个渊源:源于满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据史籍《皇朝通志·氏族略·满洲八旗姓》记载:

  ⑴、满族乌雅氏,亦称吴雅氏,源出唐朝末期女真“通用三十姓”之一的乌延氏族,在金国时期为女真兀颜部,满语为Uya Hala,汉义“猪”。世居哈达(今辽宁西丰小清河流域)、乌喇(今吉林永吉乌拉街至辉发河口、拉发河流域、双阳县境)、德尔吉穆湖(今黑龙江虎林)、讷殷(今吉林抚松松花江上游流域)、伯都讷(今吉林松源)、长白山等地。后有锡伯族引为姓氏者。清朝中叶以后多冠汉姓为邵氏、吴氏、乌氏、穆氏、包氏、鲍氏、黄氏、朱氏、牛氏等。

  ⑵、满族锡克特哩氏,亦称西克忒里氏、石克特立氏、锡得胡立氏,属于卦尔察女真,满语为Sikteri Hala,世居讷殷(今吉林抚松松花江上游流域)、乌喇(今吉林永吉)、松花江、黑龙江沿岸地区,后多冠汉姓为邵氏、西氏、胡氏、石氏、奚氏、郗氏等。

第六个渊源:源于其他少数民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今瑶族、蒙古族等少数民族中,均有邵氏族人分布,其来源大多是在唐、宋、元、明、清时期中央政府推行的羁糜政策及改土归流运动中,流改为汉姓邵氏,世代相传至今。

第七个渊源:出自部落名。

出于召(shào)方。召,商朝时活动在今河南鄢城东召陵一带的黄帝部落的一支,史称召方。大约在公元前1250-前1192年商王武丁时代,召方屡遭商的征伐,西移到渭河和泾水之间,今陕西凤翔东南的召陈。商末周国兴起,周文王封其姬奭于召,史称召公奭,召方族人归顺于周。召、邵原为一姓,后分两姓。这支邵姓的历史至少有3200多年。





上一篇:台灣日月潭原住民邵族与邵氏无关
下一篇:得姓始祖:姬奭(召公奭)、姬堣(冉季载、聃季载)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邵氏文化研讨网  

GMT+8, 2024-11-21 17:46 , Processed in 0.048630 second(s), 2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Designed by 999test.cn & 邵氏文化研讨网

© 2001-2013 Comsenz Inc.

QQ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