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歌词的角度感受尚德义老师的艺术追求
2008-01-28
我写歌词四十多年了,全国有不少作曲家为我写的歌词谱过曲,但为我谱曲数量最大,获奖次数最多,获奖等级最高、影响面最广的是尚德义老师,在全国数以万计的歌词作者队伍中,我是比较幸运的。这首先应当得力于尚德义老师,没有他的谱曲,很难想像我会有今天的这点收获。
歌词,在一些人的眼里,只不过是“雕虫小技”而己。但在尚德义老师的心里却有很重要的位置。他说:“要产生一首好歌,首先要有一首好的歌词,这是歌曲创作的前提。许多词作者认为作品的成功与否主要在于作曲,这种看法是绝对错误的。只有好的歌词音乐才有表现和发挥的可能一般化的歌词,不论由谁谱都难成好歌。歌词的精品多了,歌曲的精品自然也就会多了。”在谈到歌词的作用和价值时,尚德义老师说“优美的旋律来自优美的歌词。凡意境幽深、充满诗意的歌词,其本身就潜存着美的旋律,给音乐创作提供了得以表现和发挥的空间。我们都有这样的经验,凡拿到语言优美、充满激情、真挚感人的歌词,作曲上总能写得比较顺利比较快。相反,遇上感情平淡,内容苍白的歌词,优美动人的旋律就难以产生”。尚德义老师这些关于歌词的论述,至少可以看出他在艺术歌曲创作中,对歌词的要求和期待。
尚德义老师曾拿着我出版的歌词集《九色鹿》,笑着对我说:“全国词作家给我寄来的小册子很多,就你的这一本我己翻烂了。”但是我很清楚,并不是我的歌词写得有多好、水平有多高,如果有可取之处的话,那就是我的歌词主要写了大西北的生活,有一些真情实感。尚德义老师只所以谱我的歌词比较多,主要是来自他对大西北那种深刻的理性认识和久挽的深厚情结。他五岁随父亲迁居兰州,十八岁考入北师大,其中,人生最难忘的童年和少年时代是在大西北度过的。在这里他学会吹笛子、拉二胡;在这里他饱听古老的秦腔、山野的“花儿”、藏族的“拉伊”等民歌。是这片文化底蕴深厚的热土,给了他最初的音乐天赋,也还是在这里留下
了与他同甘苦、共患难的妻子元柏萱教授,值得珍惜的初恋。北师大毕业后,他主动要求分配到兰州工作,未能如愿。几十年来,不论他身在哪里,经历什么挫折,不论欢乐还是痛苦,他始终魂牵梦绕着这片曾今养育和陶冶过他的土地。始终关注着这片土地的变化与兴衰。这片土地的一草一木,他都为之心动,感到亲切,达到了“一千次、一万次”看不够的痴迷程度。正是这种深厚情结、这种爱,激发了尚德义老师不可遏止的创作冲动,已愈六十岁的他,不顾年老多病,连续十一年深入大西北,两次徜徉多彩的丝绸故道,漫游新疆、青海等浓郁民族风情的地区,把自己的足迹留在大漠、雄关、雪山、草原,创作出大量为人们喜爱的好歌。我常常暗
想:如果我们的音乐家,在当前逐利追名的热浪中,都能像尚德义老师这样,不为时尚所惑,不为积习所蔽。专心致志,把艺术看做比自己生命更重要的东西,那我们国家的音乐创作事业,将是怎样一种令人振奋的欢喜景象啊!
尚德义老师在艺术歌曲创作上,给我印象深的,不仅仅是对歌词的选择很细心、很严谨,他对谱曲严肃认真、一丝不苟的态度,更让我敬佩感动。我虽写一点歌词,对音乐基本上是个门外汉,一首歌的评价,只能直觉地在表面上说两三句不搭界的意见。但是尚德义老师写的歌曲,却能在心灵深处,给我以强烈的感染力和震憾力。我第一次听《大漠之夜》就激动不已。我说了八个字:“感人肺腑,催人泪下!”。这首歌的谱曲,绝不是在简单的阐释歌词,更不是做到一般的好听。尚德义老师从骆驼的情像出发,高度地深化拓展、升华了歌词的主题思想,把原歌词中的内涵发挥到极致,使这个音乐作品的艺术品味,飞越到一个崭新的高度。特别是其中“啊”的拖腔运用,尤其独具匠心,不落窠臼。那种激越昂扬的感情渲泻那种悲壮气势的憾天回荡,真正达到了“无言胜有言,无声胜有声”的艺术大境界。《去一个美丽的地方》也是尚老师为我的歌词谱写的。原词的名字是《美丽的敦煌》。创作中,尚德义老师构思了很长时间,仅反复修改歌词就不下六七遍。平常,他对待创作的态度也是这样的,对要谱的歌词,总是反复吟读琢磨,以至达到能够背诵的程度。他对一件作品创作的构思,总是绞尽脑汁,找到最佳方案、最满意的表达方式后才案肯松手。他推敲音符,常常是废寝忘食,彻夜不眠。有时在深夜,他会突然叫醒正在熟睡的妻子元柏萱教授,帮他来确定一个音符的妥贴与否。说一个音符是尚德义老师心中的一滴血,绝不是言过其实。在这首歌谱写中,尚德义老师还给它取了上边一个新颖的名字,在歌词中加了设问:“什么地方?什么地方?”,“究竟是什么地方?”。不仅增添了作品的有趣的悬念,突出了作品的立体感,也达到了引起人们共鸣的效果。在这里,尚德义老师举重若轻的扎实艺术功底,再一次得到印证。
从1992年认识尚德义老师始。我与尚德义老师从相识、相处到相知走过十个年头了。十年来,他为我歌词谱曲的各种类型声乐作品,己多达二十余首,在日常生活中,他对我推心置腹,无话不谈,给过我书本上学不到的许多知识,不论在艺术上或在做人上,他都是我真诚的良师益友。这些都成为我终身珍贵的财富。今年,尚老师已愈七十岁,但他创作的欲望没有丝毫减退,我依旧望见他那颀长瘦骨嶙峋的身影,沿着自己遵循的美学原则在生活中不停地寻找、思索,他就像一峰不辞辛苦远行的骆驼,正朝着他认准的方向坚韧的跋涉…。
尚德义老师的艺术青春不老!我深信:他还会努力写下去,不会辜负我们这个时代对他的期望!
邵永强于 2002.6.3.
邵永强(词作家):祖籍甘肃省清水县,1939年9月生于兰州市。中国音乐家协会会员、中国音乐文学学会常务理事。甘肃省音乐文学学会副主席,甘肃作家协会会员。
|
上一篇: 冯剃头/邵火焰下一篇: 杨洪基《牧场情歌》 /作词:邵永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