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氏文化研讨网

搜索
查看: 1629|回复: 7

寻根——高祖邵芳魂归故里

  [复制链接]

2154

主题

2443

帖子

3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2166
发表于 2018-9-9 16:35:3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寻根——高祖邵芳魂归故里
         ---纯元家书摘记
                 (“寻”文之九)
高祖邵芳与妻崔氏自嘉庆末年(或道光初)被迫迁来东北后,无时不思念家乡高密。凡遇不顺心之事则就想回老家。有一次邵氏族中男子(当然是以邵芳为首)与库氏家族发生一次较大的械斗,邵芳曾发狠:“把他们老库家杀几口子,然后回老家去。”后来由张氏族人出面为双方调停,(双方、三方俱是姻亲)方才作罢。 由此可见,祖上初来之时,思乡情切,到了晚年,乡情不已。邵芳经常嘱咐两个儿子(文敬、文成),希望死后能魂归故土。我高祖对双亲承诺;一旦父母仙去,定奉梓宫归葬故土。
    高曾祖邵芳寿约1985~1988年之间,(老叔说他活了“八十多,快九十啦!……”)。如此考证,邵芳应生于光绪初年。(大约在1795~1880)。当时夫人崔氏亦是病重,文敬、文成将父亲灵柩暂厝于朝阳寺。不久,母亲崔氏亦逝。文敬文成弟兄始奉灵车归籍。双亲的灵柩是用马车装载的。当时哥哥约有六十来岁,弟弟也五十七、八。弟兄二人晓行夜住,千辛万苦,走了一个多月才到了老家。这是我高祖第一次认祖归宗。由于走的是旱路,路途较远,历时较长,行程2800多里。等到了老家时,车已经走烂了,弟兄二人也累倒了。家乡人经盘问,知是哪支哪支儿的人,帮助老哥俩安葬了双亲。就这样,邵芳总盼着“回老家”的愿望得以实现,文敬文成弟兄对父母的承诺也兑现了。此应是光绪五年~光绪十年间之事。
    老家人帮助我高祖安葬双亲后,对我高祖的孝行无比钦敬,将盛载邵芳夫妇灵柩的破车轱辘、车瓦、车辕子等物恭敬地摆放于家庙以内,接受香烟供奉以示后人。此事在老早年的时候,无论是在马郡丹还是在老家高密、轰动甚广,传为美谈。之后,大概在1930年前后我父在南方当兵时,曾专程到高密孙家巷子邵氏家庙去过,瞻仰先祖,见这些遗物还在庙内供着。父亲回来后多次地说给族人,我老叔也多次地说过此事。

老祖先的孝行在当年得到了武举人的帮助。我高曾祖邵芳是张鼎元的外祖父,高祖文敬文成是武举人的舅舅。听老叔说,想当年我们老邵家日子过的很一般,想把双亲送回故土决非易事。困难之际得到了张氏的资助,剩下的只是辛苦了。
    张鼎元乃我曾祖邵瑛的表兄。他的孝行在马郡丹可是人人景仰的。张在外面与他人口角或殴斗。母亲邵氏出来训斥儿子,鼎元立即喏喏而退,赶忙扶母亲回去。当时马郡通抚顺(千金寨)的路是走三道沟门到四道沟往西五道沟奔王木匠砬子上正路,(也算是烽火古道了)。武举人从小到老,凡走此路,到三道沟门必策马而行(因是他老家的陵寝所在。)等过了邵家坟再上马(古时有钱人家出行非车即马。)此举乃是对外亲家尊敬之意。老叔活着时候常说及此事。
    像我老叔讲的“三展皇编”云,究是何时候事,按理说像这样的移民充边,在史册中是应有记载的。我高曾祖邵芳是我族谱中第一人,他是在清朝中期(约在1820~1825,嘉庆初年)来东北的。此时的充边屯田,在历史上是应有记录的。在历史记载当中,明朝前期(朱元璋称帝后)曾从关内迁移大批百姓到辽东屯田,其事在1384年之后(明洪武十七年),与我们祖上来东北时间不符。是否在邵芳来之前已早有邵氏人在马郡丹定居了,邵芳只是投族人而来?无法考证,深以为憾。              (邵景元 2008年8月17日)

  • 以下附件需要回复 1 次可见,已回复 0
  • 1、微信图片_20180910092516.png 520KB 已下载 0 次
  • 2、微信图片_20180909172648.jpg 70KB 已下载 0 次



上一篇:邵氏整理谱系寻求贵州邵氏族人后裔
下一篇:台湾邵氏寻根安徽桐城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154

主题

2443

帖子

3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2166
 楼主| 发表于 2018-9-9 16:36:25 | 显示全部楼层
寻根——邵氏源头待考
---纯元家书摘记
(“寻”文之十)
 
    在编撰族谱时势必要提到召公姬奭乃邵氏始祖。焉知姬奭乃帝喾之十六代孙。自轩辕氏(亦是姬姓)至帝喾四代,轩辕(黄帝)乃帝喾之曾祖也。自帝喾至姬奭又是十六代,故召公乃黄帝轩辕氏二十代孙,这才是邵氏真正的源头。
    召公一称乃是世袭之称谓。武王即位时,“太公望为师,周公旦为辅、召公、毕公之徒左右王,师修父王绪业”(《史记·(周本纪第四)》)至历王时之召公则另是一人。彼召公非此召公也。
    召公食采应是燕地(今之河北东部、东北部及辽西大部)史记中有“……(灭商纣后)已而命召公释箕子之囚,命毕公释百姓之囚……封弟周公旦于曲阜,曰鲁,封召公于燕……”。
    我族历史自邵芳以来,十分清楚,无一遗漏,但有其他邵氏人等,与我支儿族谱排不上来。我曾就此问过老叔:“×××是邵家哪支儿上的?”老叔也不知渊源,告诉我:“他们和我们是认户,不是一家”。我怀疑在邵芳之前及以后有邵氏(当然是别的支儿的邵氏)从关内迁来,只是从老一辈至今都缺乏考证又无记载罢了。憾事何其多也!
                                 (邵景元 2008年7月31日南京)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154

主题

2443

帖子

3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2166
 楼主| 发表于 2018-9-9 16:37:15 | 显示全部楼层
我们这一支就是在1800年前后由先祖邵芳从山东省高密市(当时为县)夏庄镇渡海后挑担到东北抚顺落脚的

先祖邵芳闯关东(弟邵纯元来信谈前辈留言)
我高祖邵方(或“芳”)大约为乾隆六十年生人,卒于光绪初年。(1795~1881)原址为山东省莱州府、高密县、夏庄、孙家巷子(老叔邵树林口授)。高祖邵芳弟兄(或父、祖辈弟兄)五人,时值嘉庆末年、道光初年,朝廷为充实边疆,将人口稠密地区的居民强迁关外。祖上留恋故土,不愿远行,朝廷几申严令,(老叔叫“三展皇编”)无奈决定宗族分手,各自登程。其时之邵氏,主要从事海上捕捞,而岸上之人则从事锻造业(打铁)是为辅助性质。分手之际,为便于日后相认,将五个族支分为五网,老大这支叫做“一网”,老二这支是二网,我祖邵芳(或邵芳的父、祖)在三网。日后认几网则可知是哪支上的人。道光初年,(1820~1825左右)高祖邵芳拜了宗庙,别了族人,携妻崔氏、肩挑二子,带着打铁的家伙和行李,从山东“小云南”来到东北,落脚在马郡郸。他来到马郡郸的时间和张氏高祖张杰(我高祖邵芳的儿女亲家)落户马郡的时间是基本相同的。张杰比我高祖岁数小些,他是到马郡以后才娶的本村库姓寡妇为妻,生子张景运。而我高祖携妻带子到马郡后又生一女。此女与张景运结为夫妻后,张氏家业骤发。邵氏祖姑奶“与张景运生有二子,曰鼎元、曰德元(之后德元之妻亦是邵氏之女具体哪支儿不详)。景运之妻、鼎德元之母则是我曾祖邵瑛之姑母,此张邵之姑表由来。
《张氏族谱》中记:张鼎元(张武举人)生于道光廿六年(1846),卒于民国十一年(1922),享年77岁。我老叔在世时多次说过:“……我爷爷和张武举同岁,武举人的生日比我爷爷大……”。“武举人先过世,我爷爷后过世……“可推:我曾祖邵瑛的生卒年应为道光廿六年至民国十三年左右(1846~1922年左右),在七十八、九之间。
我高祖之前,在山东高密已居住了多少年,多少代,无从考证,但高祖之年龄与张氏高祖张杰之年龄相近。且来东北的时间也基本一致。《张氏族谱》中张杰的生年是在1800年左右。他是从山东来东北的穷汉,三十多岁尚未成婚。而当时我高祖已生二子,到东北后生的女儿和张杰的长子年岁相仿,可知我高祖年龄应比张杰略大。此乃推论,仅供参考。
前不久曾热播一部电视剧《闯关东》,说的是1900年庚子乱后的事情,而我高祖到关东来乃是一次朝廷命令性的大移民。移民的目的是要发展、充实边塞地区,缓解中原地区人口稠密的压力。这就是老叔常说的“三展皇编”。这四个字只是老叔的发音,具体应是哪四个字他也说不清楚。我思考再三,认为“黄”、“鞭”都不合乎道理,政府下令、张贴在各州城府县的移民名单、榜文、是一种编制,几次的张贴、老叔讲再不走要杀头的。所以我认为老叔的四字发音应为“三展皇编”。我高祖来东北后,经两三代人的开发建设,塞外荒野已成渔米之乡、富庶之地,这才有关内饥民八十年后的大移民潮的到来。其实,在我祖来东北前,已有多次的关中向东北移民,其间有政令性的,有自发性的,前后为期300余年。所以,我高祖之来东北与《闯关东》中朱开山之行是不同的。
我个人认为,史称“小云南”乃泛指中原繁华富庶之地以外的荒凉地带,非是云南也。云南就是云南,却在云南之前冠以“小”字,何也?古代先民主居在黄河中上游地区,主要在陕西、山西、河南、湖广,总人口不多,则繁华地外,尽是人口稀少,蒿草荒原之地。初来此地,开发建设,艰苦自不必言无异于遭“云南大罪”。凡属这样的地区都被先民们称为“小云南”非指一地也。我高祖所来之高密,其前本荒凉之地,后经几代人开发建设,虽已无比富庶,但仍有小云南之称。马郡村、东北地区,有很多人从高密迁来看,都说是“从小云南来的”。粗陋之见,不知的否?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154

主题

2443

帖子

3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2166
 楼主| 发表于 2018-9-9 16:42:38 | 显示全部楼层
高祖扎根之马郡郸
高祖邵芳于1820年前后飘洋过海、背薪挑担来到辽宁之马郡郸山村落脚扎根。马郡郸,传说在盛唐之前名为“寒江城”。高丽元帅(东部大人)盖苏文手下大将樊梨花(女)镇守此地,曾有薛礼征东、丁山收妻、梨花投唐之说。
马郡郸是一个不算小的村落,背靠北山和山下一河。北山也叫后山,学名“挂榜山”。山之巅设有峰火台,又有明“烟墩”之说。
马郡郸之南山,也叫前山,学名“五朵莲花山”。山半腰建有“朝阳寺”。该寺庙因座西朝东(酉山卯向)故名朝阳,应为唐战高丽后所建。明灭元后,在原址的基础上朝阳寺重修(辽东镇守使韩斌,明成化4年.公元1468)。之后,又经考察发现,因基石下有若干“乾隆通宝”古钱,可知在乾隆年间又有再修之证。唐至今(668-2010)已逾1340年。
斗转星移,历史沧桑!从乾隆至今(1736-2010)已逾270年。该寺庙又于清光绪八年(壬午.公元1882)再次重修。碑文记载,曾祖父邵瑛为重修该寺庙主要捐助人之一,距今已127年了。按照本人记忆,该庙大雄宝殿供奉的是“释迦牟尼”,又称“如来”,前有“尼勒佛”卧佛一尊,两旁伺立手使降魔杵的韦陀和托塔的天王李靖。大殿两旁是十八罗汗塑像。两边壁画为“十殿阎罗”,规劝世人生前要多做善事。殿外翠柏今犹在,已不见当年植树人。大雄宝殿院落宽敞,南北有两排房子,当年在此寄住的学生恐均已作古!大雄宝殿右边是“仙家庙”。院落外有两个石狮子把守山门!因该寺庙位于前山之半,故曰“上庙”。
马郡郸还有一处庙宇“娘娘庙”,俗传“下庙”。有传说称,娘娘庙原座落在后山即“挂榜山”之半巅,村民需不辞劳苦,渡河登山,进香朝拜。娘娘以慈悲为怀,化三民女下山,搭乘老农牛车过河。当行至西城墙外一处平坦地势时牛车骤停,黄牛奋力拉车车纹丝不动。老农无奈,催三女下车。此时,三女已不见踪影,车上现三尊娘娘泥塑。随后,虔诚的村民为显圣的娘娘在此建庙,并植“龙爪松”一棵。此后,十里八村的善男信女前来朝拜,娘娘庙一年四季香火不断。龙爪松长得蓬冠如伞,覆盖全宇,青苍翠郁,松香四溢。娘娘庙前是一座关帝庙,关羽坐姿,气宇轩昂。关平周仓手持大刀,站立两边。庙宇前广场,每年四月十八举行庙会,小买小卖颇多,固定的是“库家床子”,庙右有一个品种稍多的小商店;小贩们不固定的到处吆喝:卖油杂糕哩,卖香油果子、大麻花咯。盛夏农闲,用两架带大车毂轳的马车车厢搭台唱皮影戏,一唱就是三天,真是热闹非凡!
1912年前的马郡郸,其原名曾有马根郸、马金郸、马哈郸之各称,应是少数民族人对此地之谓也!随着战争之成败,马郡郸也几易其属。隋四征、唐六征高丽,马郡归唐;秣褐族人建渤海国、契丹建辽灭渤海国,马郡郸属辽;女真建金、平辽灭宋,马郡属金;元兴金灭,马郡归元;元灭明兴,蒙古北窜,女真东逃,此地属明。明宪宗成化四年(公元1468年),为防女真,修四边堡。马根郸堡为其四堡之一。其他三堡分别为:会安堡(会元)、东洲堡(大东洲)散洋峪堡(山龙)。
以上资料为三弟纯元认真考察后提供。抚顺社科院和抚顺电视台曾专程找纯元采访并将采访详情在电视台播放!
纯元弟在为年轻一代很少有人知晓马郡郸的历史而焦急万分的情况下通过认真地考察并把搜集到的资料向电视台提供应该说是尽到了一个老年人的努力。这不能不说是一种有责任感的“慎终追远”哪 !
纯元弟为马郡郸历史兴衰感慨万千,曾于2009年赋“七律”二首,名为《寒江今昔》曰:
风雨沧桑寒江城        马根郸堡是夷名
两千余载秦汉地        七百春秋高丽营
唐王征讨干戈动        梨花御敌鼓角鸣
古今多少英雄辈        尽在传说未了情
改革春风绿古城        村逢盛事涣新容
经济腾飞大潮涌        文明花开硕果红
社会和谐喜康乐        人民富裕庆升平
寒江跃马辉煌路        科学发展锦绣程
2010年2月17日
(注:马郡郸,现名马郡村,有居民500余户,3000多人口)
注上庙废墟中留下的一座寺碑
距辽宁省抚顺市30公里的马郡郸是一个不算小的山村,解放前这里有300多户人家。村中有一座庙,俗称“下庙”。走入山门是一棵龙松,是向四周生长有很大冠顶的松树。松树后是一座“关帝庙”,“关帝庙”后是规模较大的“娘娘庙”,终年香火不断。马郡郸南面是一座山,山下是一座小学,解放前叫“马郡郸国民优级学校”,学制六年,我就是在这所学校毕业的。从学校到山半腰,有一座面东靠西的大庙,谓“大雄宝殿”,供的是如来,即释迦牟尼。庙内有十八罗汉。庙的右面即南面是“仙家庙”。大雄宝殿前有一棵柏树,树下有一座寺碑。庙的左右两边有两排房子,是山下小学学生的寄宿宿舍。走出山门有两个石狮子把门。1950年我参加了抗美援朝,就此也就脱离了马郡郸。现在,两座庙都没有了。但是寺碑还在,只是倾倒在泥土当中。一次,我回马郡探亲时,觉得此碑也是一个文物,上面还有我曾祖父邵瑛的名字。于是把碑文记述下来,我想对研究马郡郸的历史一定是有好处的。现记述于后。
重修朝阳寺碑
壬午之秋,七月朔日,重修朝阳寺。增其旧制,越明年工程告峻,开光勒石,父老属予为文以志之。余观夫马郡郸之胜状,在南北两山,蔚然深秀,绵亘数里,脉接长白,支通驻跸,层峦葱翠,上出重霄,众壑排青;下环梓□,突兀尽绘。辽左之奇,峥嵘堪补,营州之镇,尔其掩映,相形起伏,作势毓秀,钟灵藏风,聚气睹斯。积者,则有群山万壑,赴荆门,一片孤城万仞之致。宜乎!天宝物华,地灵人杰,此则马郡郸之观也。若□朝阳寺构于南山之坳,当村之阳,禅关寂静,兰若清幽,松眠白鹤,花卧青牛。院落无异,天坐神□,来自瀛州,顶上卓锡,志□争胜。石前持帛,玉女来游,胜境天地开奇积地设。临梵□□,常宫得仙人之旧馆。鸣呼莫为之后,虽盛□传是寺也,惟有历年风雨催残,坍塌已甚!余是,以谋诸父老,鸠工庀材,土木大兴,迄於壬午之秋;泊乎!癸未之夏,百废俱与告峻之辰,余□妄撰片言,勒之於石,以致不朽!
大清光绪九年岁在癸未清和月谷旦
经理人
        刘  恩
        邵  瑛
        郎佐山
        张鼎元
        库□□
        □□□
    住持僧      空霑月立
一九九八年五月复制于南京
注:大清光绪九年为公元1883年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154

主题

2443

帖子

3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2166
 楼主| 发表于 2018-9-9 16:45:34 | 显示全部楼层
慎终追远去夏庄
我父邵柏林,字香阁,生于1894年,卒于1947年8月29日(农历7月14日)。大概在1946年,父亲叫我用毛笔把借来的本姓家谱,写在“折子”上。虽然,后来家谱已失,但两个重要之点却牢牢地镌刻在我的脑海里,那年我13岁,读小学六年级。
两个重点是:一,记住了始祖名邵仁本;二,知道了山东省莱州府高密县东北乡夏庄是我的祖籍。由于知道了祖籍,在我去济南《老年教育》杂志社时,顺便去了一趟夏庄,并且在颠簸的轿车上记下了路上的见闻。
2006年4月22日下午1时40分从济南出发,向寻根问祖的目的地山东省莱州府高密县东北乡夏庄进发。50分钟后,小车驶上高速公路,此时距潍坊195公里。下午一点二十分钟,车通过潍坊边的高速公路继续前进,这里距高密还有59公里。莱州府高密县是清朝时期的名称,现在府已不复存在,高密县已撤县升市,是潍坊市下属的一个县级市。东行中两旁望去,地势较平,偶有丘陵。此时桃花正开,麦苗翠绿,间有一些蔬菜大棚。高速路两旁的白杨树下几十支绵羊在啃着荒草。一座座坟墓无可奈何地呆在路旁。没有山峦,偶见河流没有多少水。柳沟河是靠近高密的一座大河。路旁的牌子上“平度”、“高密”四个大字历历在目,看来离高密不远了。在通过收费站时,车停了,广播里播出:通行费:105元。东向右拐,再向左是“诸城”,距这里60多公里。再往前面3公里就是高密了。此时已是5点15分了。在两只凤凰的雕塑上,“凤城泽瑞”四个字映入眼帘。高密是一个非常干净的城市,离大海不是太远了。晚餐桌上我们不约而同地说到了我远道而来的目的。老干局王局长原是空军飞行员。他说,另一位局长明天出差回来,他就是夏庄人。夏庄是一个人杰地灵的地方。夏庄的特点是镰和刀,姑娘漂亮叫“大嫚”。丰盛的餐桌上,高密特产“商羊神”酒无论如何不能推辞。具有特点的是青萝卜,饺子叫“姑扎”,是哪两个字谁也没说清楚。晚饭前,王局长专门给夏庄镇党委书记打了电话,不一会镇长也来了电话,看来他们都很帮忙,最后的结果要看明天了。“东北乡”可能是清朝的名字,解放前后大家都没听说过。夏庄有邵家巷子、宋家巷了、徐家巷子,唯独没有孙家巷子。次日我们于8时20分赴夏庄,在镇政府工作人员的陪同下,来到了邵家巷子。邵家巷子有邵姓20余家。邵泽生老人接待了我们。老人今年81岁,他将邵家的字辈向我们作了介绍,并介绍我们找一位邵华开的老人。在夏庄镇益民村邵家巷子,华开老人非常热情,将家谱打开,让我们拍了照,但很不全,什么也说明不了。他说十里堡有邵姓人正在续家谱,据说他们也是从邵家巷了搬去的。在十里堡村,邵秀清接待了我们。邵秀清向我展示了名字排序,曰:“文景正圆(元)回(慧、惠)、松礼世泽长、明珠光先跃、才玉义福成”。本来名称排序版本很多,有的排到一百个字,所以,只能是个参考。最后,见到秀池弟,他很诚恳热情。现在,我们常有联系。秀池分析,夏庄的邵姓的一部分可能是从胶南市(县级市)搬来的。矛盾之处是夏庄邵姓不是渔民,大都以打铁为生,俗称“八大锤”。分析认为,我们这支邵姓也有可能是从胶南迁来,后因生活所迫又回到胶南并在永乐年间从胶南渡海去闯关东。这仅是推测!但是有一点是可值得借鉴和论证的。我们这一支身居辽宁省邵姓的后代,居然不少家是世世代代以打铁为生的。
                                            2008年8月1日记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154

主题

2443

帖子

3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2166
 楼主| 发表于 2018-9-9 16:47:33 | 显示全部楼层
永志高祖尊道贵德之光
1,为高祖邵芳撰写的百字墓志铭
在马郡郸的南北向的“三道沟”口的西山坡上有一个墓地,数十座坟莹静静地呆在那里,任凭杂草丛生,风吹雪埋。这就是有近200年历史的邵家坟之所在!随着岁月的流逝,当老一辈人一个个离去的时候,当晚辈们因生活条件得到改善在给自己父母坟头立碑的时候,我们的先祖---那些没有标记的坟头的主人是谁,将无人知晓!要知道,我们的高祖邵芳的衣冠冢就在这众坟之上,多少年来,已很少有人为之扫墓了!
邵芳生于清乾隆60年(1795),卒于光绪7年(1881),是他于清朝道光年间在清政府“三展皇编”情况下,携妻担子闯关东落脚马郡郸的邵氏第一人。
为使本族后人不忘高祖功德,了解邵氏源流,吾辈拟树碑缅怀,并撰写百字《墓志铭》,以资纪念,铭文如下:
高祖邵芳生于乾隆60年,卒于光绪7年,祖籍山东莱洲府高密县夏庄。道光初年,皇命移民,举族分迁,祖在三网。邵芳携妻崔氏并幼子文诚文敬,水陆并行,落脚辽宁马郡,迄今已传八代。先人福荫,后代荣昌;祖宗功德,族人共勉;世系源流,后应知而敬也!
2010年2月18日
2,揭碑祭文            
岁逢寅庚,人遇秋韵,邵氏后裔,云集马郡。其列肃穆,亲朋莅临,至尊至诚,揭碑祭文。
遵姬昌“文王”之道,念先祖“邵芳”之训,追“召公姬奭”之远,凝“甘棠遗爱”之心。
先祖邵芳兄弟五人,分赴关东,开拓新生,前程各奔;承国家“三展皇鞭”御命,离“莱州府夏庄”重镇,惜别“邵家巷子”爱舍,承“水陆并行”苦辛!为日后族枝相认,嘱有一二三四五五网之分。
先祖邵芳确为三网,携妻与二子进辽东驻寒江城为“挂榜山”庶民,握“东北乡夏庄”“八大锤”之艺,镰刀斧头繁衍邵氏家族世代子孙。
值此修墓揭碑祭文之际,慕先祖勤劳诚信之德,千寻“凤凰”宝地本枝始祖邵氏“仁本”,感先祖尊道贵德之善,祈佑邵氏家族世代安欣,传道授业促全族和社会和谐,表邵氏后裔慎终追远之忱!
欣哉!足矣!         
六代孙邵景元于南京遥拜
2010年11月6日  
2010年11月6日我在南京,未参加揭碑仪式,但我写了上面这篇《揭碑祭文》,用手机给纯元发了过去。现场宣读的祭文是由纯元所写。文如下:
祭邵门高祖邵芳文
日出东方  万道霞光  庚寅十月  草木微霜  风水宝地  卧龙山岗
邵氏族人  恭聚陵旁  祭奠高祖  崔氏邵芳  我之祖脉  始自文王
大周天子  取代成汤  召公姬奭  封为燕王  忆昔当年  祖籍家乡
山东莱州  高密夏庄  聚族而居  喜乐洋洋  弟兄五人  手足情长
忽有王命  移民充疆  皇编三展  人心惶惶  举族分迁  各走他乡
以网为誌  祖在三网  从此弟兄  天各一方  我祖邵芳  膝下两郎
虽恋乡土  王命难抗  二十六岁  背井离乡  携妻带子  涉海渡江
历尽艰辛  来到北方  村名马郡  古称寒江  开炉打铁  苦度时光
二百来年  岁月悠长  而今邵氏  家壮族强  九代流传  香火绵长
政企军界  各有精良  邵门精英  四海名扬  祖德所致  无尚荣光
千枝一树  同根情长  我等后人  恭拜陵旁  祈拜高祖  在天灵光
保你后人  世代安康  荣华富贵  金玉满堂  兴旺发达  福禄祯祥
人财两旺  腾达飞黄  祖宗功德  后人不忘  今树丰碑  伟绩弘扬
吉时揭幕  千秋吉祥  伟哉高祖  万古流芳
庚寅年十月朔日榖旦   邵氏族人共祭叩首
时于2010年11月6日(纯元撰文)     
                              2011年2月26日星期六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154

主题

2443

帖子

3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2166
 楼主| 发表于 2018-9-9 17:29:25 | 显示全部楼层
邵景元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154

主题

2443

帖子

3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2166
 楼主| 发表于 2018-9-10 09:26:32 | 显示全部楼层
辽宁邵锡武:
这是高密新编的谱,我认为他们对邵方的考证及后代情况不算太负责任,文字时间地点有些混乱,五网?三网?闯关东?都应再考证。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高级模式
B Color Image Link Quote Code Smilies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邵氏文化研讨网  

GMT+8, 2024-12-4 02:09 , Processed in 0.051756 second(s), 2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Designed by 999test.cn & 邵氏文化研讨网

© 2001-2013 Comsenz Inc.

QQ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