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氏文化研讨网

搜索
查看: 1018|回复: 0

寻找绩溪伏岭“犭回“”图腾

[复制链接]

2154

主题

2443

帖子

3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2145
发表于 2018-10-28 16:21:0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寻找绩溪伏岭“犭回“”图腾
文 | 方静       转载自 徽州大论坛

已故的邵茂深先生曾在《伏岭舞犭回》一书中说,“犭回”是伏岭下邵姓先人臆造的一只似狮非虎神兽,其威猛无比,能驱魔镇邪,降福消灾。只要“犭回”一出现,鸡鸣山尖石狮火虎就会闻风而遁,村人从此祥瑞太平。渐渐地,舞犭回成了驱赶石狮火虎作祟的一种原始宗教仪式,成为家族生存发达的唯一希望。据说,在风水大师赖布衣的推波助澜下,伏岭邵氏为扭转家族宿命,把那只神秘“犭回”作为宗族的图腾,并创造了只有邵氏家族认识的“犭回”字。其实,犭回是什么样,谁也不知道!伏岭邵氏先人第一次是用旧布蚊帐做了一只“犭回”,又把牛角、熊瓜、虎背、狮头、龙鳞都画在其身上,轰轰烈烈地开始了最初的“舞犭回”走村游街。后来,为了延续和纪念赖布衣这一绝招,村人每年正月初四起都要开始“舞犭回”。那年,我到伏岭看舞犭回,见过舞台布景上画的犭回,见过戏台上舞犭回人穿的道具犭回,但凭着一个文化学者的直觉,断定这“犭回”有些“走样”,不是祖先们创造的原始面目!我觉得,邵氏先人一定把他们心目中“犭回”图腾模本藏在什么地方,好让子孙们一代一代相传。
这只所向无敌的“犭回”在哪里?这个原始图腾的踪影在哪里?有一天,我突然得到信息,伏岭下破败不堪的邵氏总祠里,发现有只早已被人忘却的“犭回”!
在名农先生帮忙下,我约了摄影家程兵,费了一番周折找到了开门钥匙,这个建于明万历年间,康熙、雍正年间又扩充的总祠,中进已倒塌,后进寝室天花板上,第一次见到了威风八面的“犭回”图腾。说实话,这才是我心目中要找的“犭回”!
多亏了上世纪邵氏总祠改做了粮站,寝室隔成了一排职工宿舍,画在天花板上的“犭回”才得以完整的保存,才让我有幸见到四百年前“犭回”在伏岭人心中的威猛形象。邵氏先人的想像力是出奇的丰富和惊人,画在寝室天花板上的“犭回”,竟然雌雄各一。雄的居高下扑,回首翘尾,脚戏绣球。雌的昂首阔步,张牙列嘴嘶吼,狰狞中透着一股气吞山河般的神气。四周族拥着翩翩的祥云和自由翱翔的蝙蝠。棕的尾毛,黛青的鱼鳞,桔黄的云朵,乳白的天空,还有身着盔钾般的鳞纹,所用矿物质色彩迄今艳丽如初,炯炯放光夺目。画面之美令人叫绝,神兽之态维妙维肖,图腾之势超凡脱俗,这凝聚了邵氏先人对超自然神力的无限敬畏和满腔热忱!不管你信不信,自从有了“舞犭回”后,伏岭邵姓开始转运。后来居然繁衍成“三十六条巷、七十二口井、九个祠堂”的大村落。又因“美女坐金盆”一说,留下了嘉靖皇帝明世宗的祖母邵氏娘娘,返里省亲时“金砖铺地”的“金街巷”。昔时,这里须“文官下轿,武官下马”!其实,伏岭邵氏在清朝还出过二个颇有影响力的人物,一是光绪皇帝御赐“文苑”匾的邵老四,一是曾作《邵氏危言》的“晚清绩溪三奇士”之一的邵作舟。他们的故事是那样让人刻骨铭心,就象犭回一样留在了民间。

不知何年何月,伏岭“舞犭回”成为邵姓男丁“做三十岁”的主角。邵氏祖先定下族规,每年上中下三门合族举办“舞犭回”,活动及经费则由三十岁邵姓男丁主持和筹集。到了清咸丰元年(1851年),舞犭回顺应潮流全面升级,改村中游街为聚集在戏台开台、跳狮和演戏。由于 宗族内部竞争心理强烈, 舞 犭回一年比一年办得好,以致成为远近闻名的民俗活动。
采访九十岁老人邵培奇先生时,他谈到,伏岭邵姓三十岁男丁把 舞 犭回变成展现人生自我的一次难得机会。从正月初四起就进入“接茶”阶段,邵姓各门的值年青年,轮流宴请本门的演职人员。值年家庭都将这一天视为喜事操办。早上吃清茶、甜茶、鸡子茶和盖浇面;中午六道佳肴吃饭;晚上吃酒水,即登源“十碗八”。“接茶”按照惯例,是正式舞犭回开始的第一晚,一般都首演“跳狮(犭回)”和“万花开台”,这是徽剧的舞蹈,演出目的大约是为了营造舞台的热烈气氛,起到整台演出的序幕作用。次日始演正剧,即徽剧、京剧或昆曲等。三晚的正式演出中,每晚每门各出一个剧目,轮番上演。一切按步就班进行,纹丝不乱。
我知道,从某种意义上说,“犭回”已是伏岭下人心中战无不胜的神,人见人爱的图腾符号!现在,伏岭犭回图腾作为一种村落文化,已属于整个徽州,舞犭回作为一种活着的文化形态化石,已演绎为一种徽州传统风俗。人们仍然从犭回图腾中汲取某种战胜困难的力量,从舞犭回演戏中获得某种美的享受,这才是伏岭邵氏愈来愈想追求的!


(2018年6月1日初稿。2018年6月20日修改)

注:

方静,男,字清华,法学士,公务员,安徽省绩溪县家朋乡鱼龙山人,生于20世纪60年代,近年来业余从事徽州学研究,现为安徽雀徽学会理事、黄山学院徽州文化研究所研究员、安徽省广播电视大学黄山市分校兼职教授,著有《魅力绩溪》《徽州民谣》《解读徽州》等专著。


  • 以下附件需要回复 1 次可见,已回复 0
  • 1、640.webp.jpg 184KB 已下载 0 次
  • 2、640.webp (1).jpg 205KB 已下载 0 次
  • 3、640.webp (3).jpg 127KB 已下载 0 次
  • 4、640.webp (2).jpg 121KB 已下载 0 次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上一篇:始祖公讳邵鸞墓碑
下一篇:安徽绩溪“江南第一关”与“履险如夷亭”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邵氏文化研讨网  

GMT+8, 2024-11-25 13:08 , Processed in 0.061659 second(s), 3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Designed by 999test.cn & 邵氏文化研讨网

© 2001-2013 Comsenz Inc.

QQ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