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氏文化研讨网

搜索
查看: 984|回复: 0

徐州第一沛县唯一状元邵世矩

[复制链接]

2152

主题

2441

帖子

3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2133
发表于 2017-12-24 13:04:3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徐州第一沛县唯一状元邵世矩

作者:黄清华  
泗水自山东、江苏接合部的沙河镇(今龙固沙河村)南流过湖陵城,经庙道口进入沛城,绕北门向东南穿金沟渡,南趋留城,流程长达一百余里。而在金沟与留城之间的河道,处在今天京杭运河湖西段上。元明时期,这一段水域依次排列着大闸、中闸、小闸、上沽头、下沽头、南沽头等闸坝渡口。物换星移,岁月沧桑,如今这些设施早已湮没,有的已经演变成村庄的名字,用特殊的方式诠释着泗运文化固有的时代意蕴。而明代设在上沽头的工部分司,正是这些闸坝渡口的“统领”。
沽头工部分司始建于明宪宗成化二十一年(1485)。正德初年,沽头上下运道浅塞,往来舟楫过闸受阻,加以闸坝管理不力,权势者从中操纵,以致官船民船争渡,端衅四起,有的漕船十日难行数里。为保漕运畅通,工部侍郎(后升任工部尚书)章拯于正德年奉命治理沽头诸闸。他严加运道管理,定时启闭涵闸,明令各类船只依次通行,漕运秩序大为改观。章拯还对南北30里的河道进行了一次大规模疏浚,对沽头闸岸边的“高公堤”加筑土石,增宽加高,栽植杨柳,长达数里的大堤上绿荫四望,参差披拂,既保证了漕河的水源供给,百姓田园亦免涝渍水淹。后章拯升任京师,百姓为他镌立去思碑,怀念他的治漕功德。
工部分司落地沽头,自然给沽头城的创建提供了天时、地利、人和的优势。于是,在分司设立60年后的嘉靖二十年(1541),工部主事侯宁开始兴建沽头城。沽头城建有上沽头、下沽头和南沽头,都是古泗水和运河上的渡口、码头。
沽头集市是时任工部都水司主事的陈宣倡导建立的。他在《沽头新集记》一文中称,沽头分司官署原借用民房,距离大闸等闸坝较远,漕运治理混乱。陈宣到任后,在大闸附近建了官署,并建造民居数十间,使无家者移入,还栽上成行的榆柳。成化二十三年,陈宣“招民作室环向,而中街之为集者所,每阅五日为集者期。”经过二个多月的有序建设,初步形成了南北两条主街道,临街均为店铺门面。不数年,沽头便成为繁荣的市集,陈宣因此受到士民和商贾的称颂。按察御史姜宏巡按沛地,看到沽头集的繁盛,称道之外,还把集市的名字改为“陈公集”,并为此立碑纪念,陈宣《沽头新集记》载于碑阴。
明清时期,中闸也曾经是名噪一时、声播远近的湖畔集镇。民国《沛县志》关于“集镇”的介绍中,只开列了“中闸集”的条目,而没有具体记载。不仅如此,沽头集以西三五里之遥的阎兴集,也是一个集市。阎兴集俗称东阎集,也就是现在湖西的阎庄,明代遗民、著名诗人阎尔梅早年曾在这儿生活读书著述。以地理形势而论,大闸、中闸、阎兴集三地相距不过七八里,同时立有三个集市,形成了人流物流的集散地,可见沽头一带市场的繁荣对湖西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作用不可小觑。
明代的沽头城建有两座有名的书院,一是沽头精舍,一是仰圣书院。要知道清代中叶以来,沛城有规制的书院仅有歌风书院一座,而沽头城却在同时期建有两座规格标准相对较高的书院,不能不说它是沛县书院教育的一个奇迹。
沽头精舍建于明嘉靖初年,工部主事施笃臣所建,其兴衰历程史志并无记载,这给后世研究沛县古代教育留下了无奈和遗憾。仰圣书院在上沽头,也是嘉靖年间兴建,主事者是当时的工部主事、临川南城人吴衍。仰圣书院兴建的有一个过程。嘉靖二十七年(1548)的春天,吴衍督察漕运水务,来到了沽头城,看到这里地处荒僻,民少教化,长叹一声说,这儿离开孔圣人杏坛教化的地方才二百里,本应儒学兴盛,文教昌明,却“弦诵罕闻,礼教不兴”,认为这是工部分司管理者的责任,决心改变这一现象。次年春天,吴衍议建书院并着手实施。经过选择院址、向社会捐资等前期工作后,吴衍将这一方案呈报总理河道的右都副御史何鳌,何氏十分赞同。于是,在吴衍的率领下,购买土地,鸠工匠,选建材,动工兴建,一个多月后建成。初建成的仰圣书院建有正厅三间,是为诸生讲学授课的讲堂;东西厢房各三间,是学生的宿舍。辅助设施也较齐备,建有接待宾客与休息兼用的房舍三间,膳食厅四间,并在四周建有墙垣,这在当时规模已经比较大了。书院建成后,一方面招收沽头分司的官署弟子,一面招收地方上的士民子弟,吴衍亲自给学生讲课,濡染教化。一时沽头诗书、丝弦之声飞扬,诸生学者云集,圣人之道、邹鲁儒风再得播扬,正如王厘诗中所说的那样:“今日东西圜圆起,月明两岸读书声”。唯其如此,沽头城成为济宁之南、徐州之北昭阳湖畔的一片文化高地。
查阅史料可以发现,沽头精舍和仰圣书院是沛县乃至周边地区较早建立的书院,比顺治十六年建于夏镇两河书院早了一百二十年,比初建于嘉庆十七年的歌风书院要早上二百七八十年。根据万历《沛县志》的记载,到万历二十五年,沽头精舍、仰圣书院因为工部分司的迁移,逐渐废止,存续了大约50年。到了嘉靖四十四年(1565),黄河冲决漕堤,沛县遭受历史上罕见的特大洪涝灾害,漕运河道大部被淤没,沽头城和工部分司也受到了严重冲击,大多圮于黄泛,官衙只得暂借民居理事。灾害发生后,时任大司空的朱衡和水利专家、工部尚书兼总理河道都御史潘季驯会同山东、南直隶等三省巡抚会商后,决定自南阳至留城开辟新河道。隆庆二年,新河凿成,工部分司也随之迁至位于新河之滨的夏镇重建,上沽头的工部分司历时83年之久,终于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如今,我们已经无法以更翔实的史料来剖析近一个世纪间沽头分司的全部历史,但可以肯定地说,沽头城的繁盛带动了沛地交通运输和商贸旅游业的空前繁荣。
说到沽头城,我们不能不提及一个人物——金代状元邵世矩。邵世矩生活在金代,五代时期邵氏先祖为了避乱,千里迢迢,从幽州南迁沛县。邵氏是沛县出名的书香门第,邵世矩的曾祖父邵化伯、祖父邵奎、伯父邵敏能,都是宋朝的进士,任职州郡。邵世矩的父亲邵敏德,曾做过开州司户。生在这样一个世代读书、世代为官的家庭里,邵世矩自幼便受到良好的文化教育。正当他准备读书科考时,金人南下,北宋灭亡,沛县并入金朝版图。这一年,邵世矩二十五岁。
金人为了加强对汉人的统治,于天会八年(1130)在中原一带设立了一个名“大齐”的藩国,叛宋降金的原济南知府刘豫阜做了皇帝,并于阜昌六年(1135)开科取士,邵世矩赴兖州府参加乡试(沛县时属兖州),考取第一名(解元),接着进京应礼部“省试”中第二名。第三轮参加“廷试”,又跃居一甲第一名,成为“状元”。此时,邵世矩三十五岁。状元及第的邵世矩先后居官承事郎、单州佥判、禄州防判、京兆推官,最后做到河中府推官,拜中靖大夫。后辞官归里,终老沛县,死后初葬城东。微山湖形成后,邵世矩墓地濒临淹没,这时工部工事许诗相将其墓地迁到沽头分司,重新安葬,并为其立碑,把邵弟子訾栋撰写的《中靖大夫邵公墓志铭》刻在上面。后来,黄河屡次决口,沛地被灾严重,“邵状元”墓地也被淤没地下。
因为沽头特有的交通地位,历史上文人雅士曾在这儿流连,并写下了一批著名的诗文,其中比较有名的诗人有明代张璧和归有光。归有光是著名散文家,与唐顺之、王慎中并称“嘉靖三大家”,他的《舟阻沽头闸陆行二十余里到沛县》诗写他乘船在沽头搁浅后步行来沛城的经历:“上沽下沽头,有如百里隔。曲河见舟樯,相去只咫尺。舍舟遵平途,马蹄生羽翮。麦穗垂和风,披拂盈广陌。”当时,漕运水道已东移新河,工部分司也迁往夏镇,原经沽头的旧河水道漫淤,舟楫受阻,诗人只得舍舟骑马进入沛城泗亭驿。诗中还写到沛城高祖原庙与歌风台的残败与萧条,折射出明代中后期时的社会风貌。
而今五百多年过去了,沽头的名字随着时间的流逝,渐渐被人遗忘。然而,对于沛县对于泗水文化和运河文化而言,它早已定格为一个内涵富厚的水文化符号,成为一段抹不去的文化记忆。      








上一篇:山东即墨市店集镇青山前村邵氏支派碑文
下一篇:姬姓谯国是召公的后代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邵氏文化研讨网  

GMT+8, 2024-11-24 08:47 , Processed in 0.049824 second(s), 2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Designed by 999test.cn & 邵氏文化研讨网

© 2001-2013 Comsenz Inc.

QQ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