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氏文化研讨网

搜索
查看: 1030|回复: 0

关于统谱/通谱的错误认识

[复制链接]

380

主题

614

帖子

4681

积分

邵门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4681
QQ
发表于 2019-1-18 11:19:4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绍兴邵永庆 于 2019-1-18 11:29 编辑

        统谱/通谱,别称有全谱、会谱、会通谱、统会宗谱、会宗统谱、统宗谱、统宗世谱、统宗谱略、统宗簿、开族统汇图谱、联宗统谱、大同谱、大同宗谱等等。
        围绕邵氏统谱争议不断,我认为邵家人多是聪明人,不应纠结和花费时间在枣庄统谱的一些错误做法上,包括枣庄做统谱的邵氏,应把精力省下来做些自己真正想做的事,比如学习逸夫先生,做《中华邵氏宗系汇集》以及相关。
       下面他姓对统谱/通谱的认识和做法,值得借鉴——



一、《不宜提倡编纂通谱或统谱》   
        文彦/撰文 (2019年1月10日星期四)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47fa47e0102z7mo.html                  
       什么是通谱?
      宋代陆游《老学庵笔记》卷四云:“ 常瓌,字子然,河朔人,本农家。一村数十百家皆常氏,多不通谱。”清代袁枚《随园诗话》卷十三云:“宛平袁明府增,字保侯,宰江宁时,与余通谱。”宋代朱熹《奉同都运直阁张文哭敬夫张兄》诗之二:“亦知游好曾通谱,却记登临唤卜邻。”
       这些情况的通谱具有动词的性质。
      从晋以后人们修谱的实践及词性分析,通谱是将同姓全部人口按上下尊卑次序编排到同一谱系里。这样的通谱就是名词了。
      作为名词的通谱别称有统谱、全谱、会谱、大同谱、会通谱、统宗簿、统宗谱、会宗统谱、统宗世谱、统宗谱略、联宗统谱、大同宗谱、统会宗谱、开族统汇图谱等。
看来,通谱的概念很大。严格意义上的通谱关涉到同姓人中的每一个人。马虎一点,也应囊括大多数人。
      顾炎武在《日知录·卷二十三·通谱》说:“同姓通族,见于史者,自晋以前末有。”也就是说,晋以前,没有通谱,晋以后,有的宗族开始编纂通谱了。不过,编纂通谱不是很普遍。因为受到人力、财力等条件的限制。
       现在,一些姓氏也开始了通谱的组织、编修、编纂。笔者要给编纂通谱的人泼一瓢冷水,不宜提倡编纂通谱或统谱,特别是数十万同姓人口以上的种族。
       其道理有以下几点:
       其一、编纂通谱容易形成空中楼阁。通谱很难将一地、一个家族的发展、变化情况写细致,也很难介绍各个宗族成员的基本情况。这个细致不是事无巨细,眉毛胡子一把抓,是指将那些必须要记的和有传承品质的东西记下来。就历史文化看,国史观照宏观,地方志注目中观,族谱烛照微观。虽然都属于历史,但功能各有侧重,各有特点。且族谱对生命传递的记载是国史和地方志几乎没有的。打个比方,国史是长江、黄河,地方志如一条条小河、溪流,而族谱是涓涓细流或如人体毛细血管。由此三者形成了中国历史的海洋。所以,“宜细”是姓氏谱系文化的基本特质之一。你要搞通谱,贪大求洋,其性质会发生变化,由小变大,由详实变为粗略,几乎与国史接近,这就失去了姓氏文化的意义。
      我们现在看到有的旧时编修的家谱,除了世系传递便看不到其他内容,总是遗憾当时人们将这件事情做得太简单了。后人了解前人的情况总想知道细一些。姓氏文化不仅是对本宗族生命遗传、人口世系的记录,他还应该反映这个宗族的发展状态、人物、人才产生的情况。作为新时代的家谱,如能将遗传特征、家族文化特征、性格特征、遗传性疾病、当时当地风土人情等记入族谱便更有价值。这些细致的记录,通谱亦做不到。这也是笔者反对编纂通谱最重要的出发点。
        其二、编纂通谱在当代中国是一个神话。现在中国人口众多,搞数十万同姓人口以上的通谱很难实现。有人认为:“修全国统谱,那只是一个笑话。”我基本赞同这个观点。从古至今,中国是一个移民社会,同姓并非居于一地,而是分布在四面八方、天南海北。要统计这些人口和掌握其基本情况,不知要花费多少劳动。无论多么团结、多么齐心、多么有经济实力的宗族都难以做到。尤其是数百万、数千万同姓宗族要掌握每个人口的基本情况比登天还难。即使有雄心壮志、开明捐款的人也很难办到,因为需要人力去完成,要动腿、动手,走乡串户,其工作量之浩大难以估计。
       其三、编纂通谱劳民伤财,价值不高。搞通谱的组织工作量、人力投入量、经费投入量极大。时空跨度也很大,东去西来、南来北往,需要很多时间与精力。完成的时间漫长。尽管现代社会信息、交通发达,但很多地方还是需要步行才能了解到真实的情况。由于搜集资料难度大,要按章法编修通谱做不到,于是只好做资料的堆积。笔者看到有的姓氏编纂的所谓通谱,哪里是通谱,不过是甲地、乙地族谱汇聚的资料而已。这样的通谱名不副实,有多少价值呢?说得不客气,是一堆废纸,浪费了钱财,浪费了时间和精力。
       其四、通谱难以进入普通家庭保存。姓氏著作有很强的民间性,属于社会最底层的文化。如果姓氏著作不能普遍进入家庭,只是存放在个别家庭或图书馆、档案馆,有多少传播的价值?数十万同姓人口以上的通谱,少则数卷,多则数十卷、数百卷,一般家庭不便收藏。即使你不要钱送给他,他会嫌是一个负担。普通百姓不爱的姓氏文化,是失败的姓氏文化。
       明末清初著名思想家顾炎武反对编纂通谱,他在《日知录·卷二十三·通谱》质疑通谱云:“今人好与同姓通谱,不知于史传居何等也。”意思是你搞通谱,把“史传”放到什么地位,是不是要与“史传”平起平坐?顾炎武进而指出:“近日同姓通谱最为滥杂,......为蠹国害民之事,宜严为之禁。”当然,顾炎武说的有些过重,比笔者还要偏激,但此君思想深处对通谱不大感兴趣。
       总之,通谱是空中楼阁,难接地气,劳民伤财,价值不高,百姓不爱,不宜提倡。于是写打油诗曰:
    劝君莫把通谱修,有志笔端入细流;
    倾心写好一族事,后人尊你上高楼!
                                                                                                                                                      摘自微信群《恆星姓氏文化研究群》


二、修全国统谱那只是一个笑话!
https://www.toutiao.com/a6416027343181873410/?iid=57624299740&app=news_article&group_id=6416027343181873410×tamp=1547778903
谱事通 2017-05-04 06:17:37


家谱文化,是中国的重要传统文化之一。修家谱,是每一个姓氏与家族的重大事件。在过去,每个姓氏与家族,对于修家谱这件事都毫不马虎。即便是在当今的社会,修家谱这种传统文化习俗,依然只兴不衰。
家谱,通过血脉关系,记载着一个家族的全部历史。承载着家族的辉煌,寄托了家族的希望,激励着家族子弟效法先人,为光耀门第、家兴国盛而奋发向上。正是因为家谱,依然存在着积极方面的意义,所以当今的社会,修家谱依然盛行。参修范围愈来愈大,数县连修比比皆是,数省联修亦广泛存在,甚至每个姓氏都在梦想着编修一部全国统谱。于是,就有许多不明就里的宗亲,在为修全国统谱而摇旗呐喊。
何谓统谱?统就是统一、总括。全国统谱,即将本姓氏全国所有分支派系总括统一成一个世系图,然后分卷分册而成谱。请冷静思考一下,这种全国统谱真的能修成吗?依然有很多人坚定的回答说:“只要我们持之以恒,团结起来,齐心协力就可以修成。”然而,真的是这样吗?
世间之上,有很多事情,并非是尽力而能为之的。唐僧师徒取经,尚且取得残经回唐。经书尚有憾,何况家谱乎?起源较短、人口少而集中的特小姓氏,修成全国统谱,或许有可能。张、王、刘、李、陈等大中等规模的姓氏,谈修全国统谱,真正是一个笑话。在下不才,于大部分姓氏全国统谱编修,则不以为然,原因有很多。
第一、断裂的历史链条难以衔接。中国大部分姓氏起源悠久,历史2000年以上的很多,这些姓氏几乎都存在历史链条的断裂。这些断裂的历史,恰恰又都是历史悬案,想弥补起来,非常难。能从考古学出土文物上得到增补的,那算是非常幸运了。大部分断裂,只能是继续等待幸运的降临,需要等待多久,一百年,一千年,一万年……谁也说不清楚,或许永远等不到。
第二、家谱形成之前的世系难以考证。大部分姓氏的起源要远远地早于家谱的形成,那么家谱形成之前的世系,如何考证?比如起源于夏商时期的姓氏,在夏商时代的世系,如何获得?甲骨文记载的信息只有那么多,传承下来的官方文献也未记载这些,别说家谱上都记载清楚了,那会儿家谱都没有产生,如何传承这些信息的?
第三、各支派世系自相矛盾的难以考订精准。几乎每个姓氏都会繁衍出若干支派,历史上各支派因某些原因独立修谱,长期以来导致世系相互矛盾。几百年、上千年后的今人,在没有有力证据的情况下,能凭一己之见,将这些世系武断地拼合一起吗?哪个世系是正确的,哪个是错误的,不得而知。因此,每个支派的世系都应得到尊重,而不能轻易地拼合成统谱世系。
第四、没有家谱的支分派系广泛存在。由于历史原因,每个姓氏都有相当一部分支分派系的家谱全部损毁,如今找不到一个字。本支派从哪里来,再分迁及分布于何处,字派是什么……全然不知。这种情况,不在少数。请问高人,如何将这些人统到谱里去?
第五,家谱文化已不是所有人必须守护的文化。当今处于社会主义社会阶段,家谱作为传统文化形式,并不是所有人都必须守护的文化。对家谱文化毫无兴趣的,大有人在。这些人对家族也毫无概念,独来独往。他们认为老子过好自己的日子就行,管那么多干嘛?家谱能当饭吃吗?不修家谱,我依然可以有姓氏权。
以上仅为制约全国统修宗谱的五个重要原因,还存在若干大大小小的因素制约,本文不一一赘述。有此五点,足以说明全国统修宗谱的不可能!
既然叫统谱,就应该万世一系,从姓氏起源的祖先开始,把该祖先的所有子孙都统进来,才可以叫统谱。反言之,只要有一部分支分派系没有收录进来,就不能叫统谱。如果只是将各支分派系的宗谱简单汇总,那也不是统谱,那叫家谱汇编。如果效仿明嘉靖年间徽州人张彦宪、张阳晖二人杜撰、编造,肆意增删而伪造出一部《张氏统宗世谱》,来统修全国统谱,那更不叫统谱,那是毁谱。天下的宗谱,可能因此而遭受空前的灾难。关于《张氏统宗世谱》的伪造及危害详情,请看批驳伪谱《张氏统宗世谱》 祸害的《伪谱辨证》(清张图南撰文)

整日呼喊修大范围统谱的人,归纳起来其实就是两种人。一种是对家族事业怀有极大的热情,却对家谱一无所知的人。这种人浑身是劲,大踏步向前,可是却走错了方向,走的越努力,错的越远。笔者写这篇文章,就是要给这种人提个醒,了解这其中的道理,不要盲目跟风。还有一种人,就是比较可恨的人,他们是另有所图的人。这些人是懂谱的,他们明知道修全国统谱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但是他们仍然摇旗呐喊,是因为他们知道这其中牵涉到重大利益。
由于种种原因的制约,人力无法为之,就该尊重客观事实,如实续修,而不应该好大喜功,甚至是打着全国统修的旗号,另有所图。修家谱,需慎重考订,大范围统修,更应该慎重考订。世系不合,不能统修就不统修,失考断片,不能增补就不增补,切勿好大喜功,借全国统修毁了传承千年的家谱文化。






  • 以下附件需要回复 1 次可见,已回复 0
  • 1、1.jpg 64KB 已下载 0 次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上一篇:转本家撰文:所谓情商高,就是不把话说绝!
下一篇:邵章自订年谱(受托查找邵章公后人)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邵氏文化研讨网  

GMT+8, 2024-11-22 03:17 , Processed in 0.054498 second(s), 3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Designed by 999test.cn & 邵氏文化研讨网

© 2001-2013 Comsenz Inc.

QQ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