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邵邵氏追源于邵雍(1011—1077)。字尧夫,谥号
康节,自号安乐先生、伊川翁。在
皇祐元年(1049年)定居洛阳,以教书为生,把自己居住的地方雅称“安乐窝”,六十四岁寿终,生三子。北宋末年金兵之乱,邵氏随帝南下,邵氏到南京后分二路,一路到苏北 即今天邵伯。一路渡江到慈溪德门乡(今慈城),下邵邵氏从明代万历四十一年携带眷属到姚墅岙“地厂”始祖邵嘉元,夫人徐氏。
姚墅岙地名起源于清初,据记载,明末清初在灵峰山脚下的附近民众,聚有八姓: 邵、姚、陈、沃、叶、胡、骆、蒋集资建造庙宇,即姚墅庙,内供奉唐朝宰相姚崇为神,于是地以庙名。
邵嘉元在姚墅岙“地厂”,居住二十几年,于五十九岁辞世,墓地在岙内的老凤山,离“地厂”约一公里,此处山水环绕,风景极佳。嘉元公生四子,分成四房,文一、文二、文三、文四。康熙初年邵氏人口逐渐繁衍,向小浃江边移居。当时东岗碶已建成百年,水利发挥了很大作用,下邵周围已经可以种植水稻,文一房大哥迁居小浃江上游,人称:“上邵”;二、三、四兄弟居下游,人称“下邵”,二地相距约一公里。在此期间又有慈溪祖地的邵姓兄弟投亲来此定居,后来并入文三房房册。据老谱记载附近的百姓大都在乾隆中后时期迁入。
邵氏原在姚墅岙“地厂”,有一堂屋,俗称堂前,是作为子孙婚丧喜庆所用,并放置上一代的神位之用,康熙二十六(1687)年在下邵建起邵氏宗祠。又于咸丰二年(1852)由文一房邵雷雪发起修宗谱,在同族邵景云的热心帮助和支持下,顺利地完成了修谱工程。仿效慈溪德门的排行,例如:“大朝一统、维日永贞,光宗茂学,贤秀听生”等辈份。辈份列出后,邵氏子孙按辈排列取名。按宗祠规定,辈份用完后需要大修谱,(小谱每15年一次)宗谱内容:记录邵氏每一户人家的生育、名字、媳妇姓名,儿女去向,以及对宗祠的贡献等等。邵雷雪修谱为邵氏做了大贡献。被奉为府君,永座中堂。例如别的神位牌放在祠堂内,在下次修谱时要焚毁,唯邵雷雪之神位永远放在宗祠内。以后按时修谱。最后一次在1945年冬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