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氏文化研讨网

搜索
查看: 749|回复: 0

温州永嘉县花坦乡东村邵氏太祖打死虎

[复制链接]

2152

主题

2441

帖子

3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2133
发表于 2019-8-9 15:11:3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也说温州古代的虎患
整理:2011-08-14


老虎被誉为百兽之王,现在的华南虎已经在中国的南方基本绝迹,是目前国内最频临灭绝的国家一级保护动物。而据史料记载和诗文描述,温州古代不仅有虎,还曾虎患为害。
唐开元年间,诗人张子容在乐清当县尉时,有诗道:“有时闻虎啸,无夜不猿啼。”住在县城里都可以听到虎啸声,可见虎并不罕见。宋代,记叙乐清雁荡山的诗文中,时有提及虎。北宋丞相吕夷简《忆游雁山》诗:“往年游海峤,上彻最高层。云外疑无路,山中忽见僧。虎蹲临涧石,猿挂半崖藤。何日抛龟纽,孤峰卜再登”。南宋“永嘉四灵”中的两位,都在诗中提到雁山老虎,比如翁卷《石门庵》:“山到极清处,石门为地名。岚蒸空寺坏,雪压小庵清。果落群猿拾,林深独虎行。一僧何所得,高坐若无情。”还有徐照的《石门庵》诗:“庵是何年作,其中住一僧。苍崖从古险,白日少人登。众物清相映,吾生隐未能。夜来新过虎,爪折树枝藤。”石门庵也叫石门院,位于西外谷天冠峰(雷洞岩)下,是雁山十八古刹之一,始建于北宋咸平三年,今留遗址。
明代,虎患多有记载。明代永嘉人姜准《歧海琐谈·虎市》载:“谷雪峰佑居西关回鹘庙左,尝早起抱女孩闲游家园,见养蜂群桶俱颠倒仆地,迟疑间闻园偶有声隐隐,觇之虎也,亟避掩关,号召邻众共逐出外,闯入倾销铺中,莫能措手,众乃升屋,以囊盛蜃灰钓而直下,虎爪囊而啮诸口,灰伤目闭,共从上攒之以乱械,竟毙铺中。此地人烟稠密,号为市镇,亦可虎市矣。”此文收入瓯越文化丛书《温州故实杂录·异闻》中。
王献芝《游雁山记》载:“谒雁山乡贤祠,朱君每游率止于兹。先时山人为予至辟除,有斑虎出涧中,老叟击之而毙,朱君为《杀虎辞》以记之。”王献芝安徽歙县人,到温州巡查时顺道来游雁荡。朱君,乐清瑶岙人朱谏,历任歙县、丰城县令和赣州、吉安郡守。当时正退休在家,为接待王献芝,事先派人清理乡贤祠(七贤祠),于是惊动了一只老虎,一位老人把老虎打死了。朱谏写了《杀虎辞》赞扬了打虎老人。明代浙江提学使薛应旂《登雁山》诗有:“隐见冈峦栖虎豹, 倾欹湍激跃鲲鲸。”另据记载,明嘉靖十一年,泰顺有虎进入城内伤人。
清代康熙年间,雁荡山还是“虎多”。当时乐清县令蒋埴《烈炬游大龙湫》载,那天蒋埴带了一帮人游雁荡,翻过四十九盘岭,到能仁寺时已是傍晚时分。能仁寺和尚请县太爷留宿。蒋埴忽发奇想,欲宿大龙湫。时日已暝,僧以虎多难之。蒋埴令从人举火以进,火光与飞湍照耀如白日。这位县太爷一夜不眠,赏瀑至天亮,开创秉烛夜游大龙湫之先河。
据乐清、泰顺、永嘉等县志记载,清代至少有六条“虎患”记载:“清顺治十四年(1657),乐清山区出现虎患,伤害多人”。“清康熙二年(1663),乐清猛虎伤人数百,六年虎入县城”。“清康熙十二年(1673),泰顺老虎入城,在南门攫去守城兵王某”。“清康熙二十七年(1688)虎入地轴山,伤害城内居民王长世”。“乾隆二年(1737),泰顺三都虎患为害,连年死伤300余人,乾隆八年(1743)始安”。“康熙十一年(1672)闰七月十六夜,有虎入县城拱辰门内,被官兵射杀。”
温州古时有“打虎除害”的民俗。据新编《温州市志》“民俗”条中有关“猎牧·打虎”的记载:“打虎多结伴,昼带铜锣,夜备火把,先放猎犬在前探虎、引虎,发现虎踪即群起追捕,或放箭铳,或驱入陷阱叉杀之。归来后,祭山神、猎神,摆庆功酒,共啖虎肉。按约定俗成的分成办法,谁击毙虎谁得其皮(猎获其他珍贵皮毛兽如豹、黄麂等亦然);虎骨为贵重药,头家得一半,余由猎手均分。有些地方还向村人分送虎毛,以装饰幼儿虎头帽,谓能壮胆、驱邪。”
永嘉县花坦乡东村现仍保存着一张清朝康熙年间的虎皮,是村里邵氏太祖打死虎后留下来的,至今已有340余年了。这也许是目前温州有虎的惟一物证了。




上一篇:陆凉卫世袭清军掌印都指挥邵怀远将军州志殉义节略
下一篇:武林邵氏在杭州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邵氏文化研讨网  

GMT+8, 2024-11-23 17:30 , Processed in 0.050060 second(s), 2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Designed by 999test.cn & 邵氏文化研讨网

© 2001-2013 Comsenz Inc.

QQ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