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庆注:关注”青州”缘于我绍兴龙尾山邵氏在《民国绍兴县志资料》留存的仅有的一段谱资——“ 始迁 邵发祥,明永乐间人,由茅阳岭迁居龙尾山(今属镜西南乡)。 先世 谱载:以宋邵康节先生(雍)为第一世,世居洛阳。康节子伯温,仕至四川制置使,《宋史》有传。其长子溥,次子博,俱随宋室南渡,家于杭州,此为邵氏至浙之始。博之裔有名起龙者,宋咸淳(1265-1274年)间人,徙诸暨邵家埠。后又徙茅阳岭,二子:文通、文达。文通官青州司马,宋亡自沈于济水。文达之子孝思,因避元征召,改姓“叶”,其裔分居证谛山、花径等处。其五世孙发祥,偕弟吉祥始居龙尾山,康节后之第十八世也。”
近又发现一“青州”,关乎眉州、犍为、青神,留此备查。
[转] 四川青神建置考述
永庆:文中提到了眉州古称“青州”、“青州城”、“青城” (一)建县时间 青神建县始于何时?历史上有两种说法.《元和君县图至》:“青神县,西魏遥于此置青衣江县,属眉州之青神郡。”《旧唐书·地理志》:“西魏置青衣县,治思蒙水口。”《读史方舆记要》:“青神县,汉南安县地。西魏置青衣县,后周为青神县,并置青神郡。”《太平寰宇记》:“县临青衣江,西魏分置青神县。”以上都主青神建县始于西魏。这是一种说法。另外,《隋书·地理志》:“青神,后周置。”《四川通志》:“后周始置青神县,并置青神郡。”以上都主后周始置青神县。这是又一种说法。综合起来,当如《读史方舆纪要》所说:西魏置青衣县,后周改为青神县。 (二)县名取义 青神在西魏、北周时期,先后在过青衣、青城、青神3个名字。前后承改,取义大同而小异。青衣县(西魏恭帝二年至北周武帝保定二年,公元555~562年)。意在纪念古蜀王蚕虫氏。《舆地广记》说:“划蚕丛氏衣青衣以劝农桑,县盖取以名。”对此,历来无异说。清代乾隆时期任职青神县令的吴汝翼有诗写道:“境僻蚕丛古,南安事迹微;农桑今已遍,犹是说青衣。” 青神(郡)县(郡名,北周宣帝大成元年至隋文帝开皇三年,公元579~583;县名,大成元年至今,公元579~1990年末变)。迄今已有1410年,取义与青衣相同。《元县郡县图志》卷三十二说:“青神即青衣神。”《读史方舆纪要》说:“青神,以蚕丛氏青衣而教民家事,人皆神之。”明代嘉靖年间《青神县志》修撰者、县人余承勋在其《青神考》中也说:“青衣之野,蚕丛尝主之,土人名其邑,以寓思焉。”建国以前以至70年代,县城北门外约500米处有土主庙,祀蚕丛氏神像,称为“蚕丛福主”,又称“青衣土主”,即是县人祭礼蚕丛氏的地方。 青城(郡)县(郡名,西魏废帝二年至北周宣帝大成元年,公元553~579年;县名,北周武帝保定二年至宣帝大成元年,公元562~579年)。取义“青州城”的简称。《元和郡县图志》眉州下载:“梁太清二年(548)武陵王萧纪开通外徼,于此立青州,取(汉)青衣县为名也。”由于青城作为郡名是建政的第一个名称,作为县名又在青神之前,所以后来历代方献都有将青神称作青城或眉州青城的。《太平寰宇记》青神下载:“故青神城,在今青城县南二十里,青城郡所居也。”南宋张山臬为县人陈希亮曾孙、诗人陈与义作墓志铭说:“陈氏之先,蜀眉青城。”《宋史本传》称县人杨栋:“栋字元极,眉州青城人。”由此可见,把青城作为青神的古称,在历史上是比较多的,而以两宋时期为最。 (三)县治故址 青神建立郡、县之初,治地皆在今之瑞峰镇刘家场,唐高祖武德八年(625)移于今地(城厢镇)。《旧唐书》:“西魏置青衣县,本治思蒙水口,武德八年(625)移于治,属眉州。”《元和郡县图志》:“青神故城,在县南二十里。”《太平寰记》:“县临青衣江,西魏分置青神县。”按:青衣江即岷江,又称蜀江、大江、玻璃江。宋苏辙诗云:“想见青衣江畔路,白鱼紫笋不论钱。”县临青衣江,又当思蒙水口,是今之刘家场疑。 有人认为,县治故址在土主乡(今夹江县青州乡),此乃将古青州州治与青神县治相混淆之误。其实,青州建于梁武帝太清二年(548)。其后5年,即西魏废帝二年(553)平蜀,改青州为眉州,始于思蒙水口、临青衣江处增轩青城郡;又后2年(555),敌恭帝始于青城郡析立青衣县,郡、县同治思蒙水口。青州并非青神或者青城(郡)县的前身,治地也并不同在一地。关于古青州州治故址,《元和郡县图志》嘉州下载:“今州即汉犍为郡之南安县地也。”梁立青州,寻改嘉州,“按州境近汉之汉嘉旧县,因名焉。”此或认为青州故治在土主之所出,然甚不确。《隋志》通义县下载:“旧置齐通郡及青州,西魏改曰眉州,”《元和郡县图志》眉州下载:“在汉即犍为郡武阳县(今彭山)之南境。梁太清二年,武陵王肖纪开通外徼,于此立青州。”《四川郡县志》说:“从齐、梁至西魏之齐通郡及青、眉二州皆在今眉州北二十里也。”据此,新修《眉山县志》认为古青州治地为今眉山县太和镇之龙安村(传统名称龙安铺,北宋为眉山六镇之一),此说与历代史志相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