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氏文化研讨网

搜索
查看: 1161|回复: 2

牛!东陵侯之惑解矣?

  [复制链接]

380

主题

614

帖子

4687

积分

邵门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4687
QQ
发表于 2020-5-23 18:38:4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绍兴邵永庆 于 2020-5-23 22:30 编辑


永庆注:东陵侯召平(邵平)考。本文论述严谨,当解“东陵侯、广陵人”、侯爵之惑。余秦末汉初同时期“三个召平”待用年谱法考证。

《真正的秦东陵在扬州》
                                       ——《秦俑宣言》连载(137)(2014-11-1508:23:36)
标签:人文/考古文化 秦俑宣言 陈景元 专著     分类: 秦陵、秦俑的是非之争

file:///C:/Users/lenovo/AppData/Local/Temp/msohtmlclip1/01/clip_image002.jpg

“秦东陵”到底是秦国的王陵、还是先秦普通的地名,单从字面上看,很多人一下子难以分辨出来,所以秦俑馆一定要这样说、有人也就信以为真了,以“陵”字挂钩的“侯”,就有五六十位之多,但是他们竟然没有一位与建造帝王陵墓的官职有关。“秦东陵侯”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只有在《重修扬州府志》中才能找到正确答案:“扬州张纲沟在东陵村,而东汉志广陵有东陵亭,意即邵平所封。”这就有力证明了扬州东陵这一个地方,应该是秦时邵平的封地、或者食邑,而与建造秦国王陵,根本没有一点关系。
(一) 东陵侯是一个芝麻官
    用真实的食邑,去作为侯爵的名称是可以的、正常的,但要说他们是在被封食邑的地方,去建造同名的帝王陵墓,那就大错特错了。汉代帝王入葬的陵墓,比如长陵、霸陵、阳陵、茂陵等等,都不是由一些“陵侯”建造的,这本身就是一个最好的说明了。虽然“营”、“建”、“修”三个字,都是土木工程常见用语,但在古代进行帝王陵墓建设中,还是尽量避免使用“营陵”、“建陵”“修陵”这类的用语。况且“营陵”本来是春秋时期的陵名;“建陵”是唐肃宗的陵名;“修陵”是南朝梁武帝的陵名。古代真正意义上帝王陵墓的“营陵”、“建陵”、“修陵”等工作,都应该叫做“营窆”。比如,在《说苑· 修文》中,有“治凶服,修棺椁,作穿窆宅兆”的记载;在《唐书 · 高祖纪》中,也说“武德三年诏,隋帝及其宗室,柩在江都者,为营窆,置陵庙。”营窆就是为营建造陵墓,那么众多的史料为什么都写“陵”呢?因为这一些都是汉代以后人撰写的。
     在《广雅 · 释丘》中,就有“秦名天子冢曰山,汉曰陵”的记载;在《汉书 · 地理志》中,也有“非独为奉山园”的记载,“山园”指的父又是什么呢?在《文选》上,有“南背国门,北首山园”的记载,它的《注》说“山园即山陵。”而在《战国策· 赵策》中,有“一旦山陵崩,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的记载;在《战国策· 秦策》之中,有“一旦山陵崩,太子用事,君危于累卵”的记载。所谓“山陵崩”,指的就是古代帝王“去世”,也可称为“驾崩”。看来中国古代正式使用“陵”的时间不是很早,至少在秦始皇以前,将坟墓称为“陵”的,实在是不多见的。在《史记》和《汉书》以及它们的注释中,大量出现“陵墓”这类文字,是觉得帝王的“墓、冢、丘、山”的称呼,没有“陵”那样的庄严气派,总认为“秦始皇陵”要比“秦始皇冢”和“秦始皇丘”更能够体现帝王的地位权势。所以到了汉代之后,对于帝王的墓葬,一律都以“陵墓”这个称谓了。
    《水经注 · 渭水注》记载:“秦名天子冢曰山,汉曰陵,故通曰山陵矣。”在《日知录 · 十五 · 陵 》里说:“古王者之葬,称墓而已。周官调人:掌公墓之地,并言墓不言陵,及春秋以降,乃有称丘者,楚昭王墓谓之昭丘,至汉则无帝不称陵矣。”以上所有史料,都说明当时的历代秦王所建之坟,只能称墓、称冢、称山、称丘,而不能称之为“陵”的。如果要任命一位侯爵,来专门管理霸上地区这些秦国君王陵墓工程的话,那也应该叫做“东山侯”、“东丘侯”、“东冢侯”才对啊!如今,突然冒出一个“东陵侯”邵平,硬说他一定是朝廷委派的、直接负责修建王陵、管理王陵的最高行政官员,这难道不是与当时“山、丘、冢”的称谓完全违背的吗?要知道,秦宣太后、秦昭王、秦孝文王、秦庄襄王等,都是属于战国时期的·重要人物,他们的坟墓当时不能称之为“陵,“朝廷也绝对不可能真正去正式任命一个“秦东陵侯”来负责这一项重要的工作。
    秦代所封的“东陵侯”,确实与修建历代国君陵没有任何关系,理由当然非常简单:因为即使到了秦始皇时期,“陵”字也还是不能随便乱用。就连秦始皇自己的坟墓,也只能叫做“山”、或者叫“骊山”。这又是为什么呢?著名考古学家赵康民,在1980年3期《考古与文物》上,发表的《秦始皇陵原名骊山》的文章,他说“秦始皇陵园发现一件刻有‘骊山园容十二斗三升,重二钧十三斤八两’的铜缶。秦国的早期,国君墓一般通用某公葬某地的惯例。秦国最早兴起冢墓的是秦献公。从此几代国君都奉行冢墓。献公与孝公的冢墓,只是在冢字前边加上王公名,如秦献公冢、秦孝公冢,秦昭王采用“葬芷阳”(今西安市东)这一早期的惯例。秦始皇陵在当年并没有具体的名称。《史记· 秦始皇本纪》里说:‘葬始皇骊山’。这里的‘骊山’,就是指葬在骊山的意思。与二世‘葬宜春苑’的意义相同。所以,秦始皇与秦昭王、庄襄王一样,都延用了早期葬某地的惯例。”
    西安方面的考古学家,一口咬定“秦东陵侯”邵平,就是“秦东陵”工程的主持者、管理者,实在是一点道理都没有的。人们从黄庭坚《薄薄酒》中的“秦时东陵千户食,何如青门五色瓜”的这一词句里,就可以看出,邵平只是一位享受“食千户”的侯爵。从《史记· 吕不韦列传》记载中可知,那一位被秦国封为“文信侯”的吕不韦,他的封邑,竟然有“食十万户”之多。《史记· 商君列传》记载“有军功者,各以率受上爵,……明尊卑爵秩等级,各以差次名田宅,有功者显荣,无功者虽富无所芬华。”这是说秦国在商鞅变法后,全面实行“按军功行赏、定爵侯等级、给予名田宅”的方针。《秦会要订补· 卷十九》之中说:“秦爵分二十等,最高为徹侯,乃得食县;其次关内侯,食租税于关内,其余十八等。”而邵平这一个“东陵侯”的取得,是因为在战场上建立军功的奖励;邵平只是个“千户侯”比起吕不韦和其他“彻侯”来,那是要低很多个等级的。
    什么叫做食邑呢?因为它享受封地区的租税,故称食邑。食邑,也叫采地、采邑、封地,中国古代诸侯分封给卿大夫的田邑,也包括耕种土地上的农民。采地最初盛行于周代,分封的方式以宗法制度为依据,大小按封爵等级而定。卿、大夫在食邑内享有统治权,并对诸侯承担义务,食邑原为世袭。在《韩诗外传》之中,有“古者天子为诸侯受封,谓之采地。百里诸侯以三十里,七十里诸侯以二十里,五十里诸侯以十五里”的记载;在《汉书· 刑法志》之中,有“此卿大夫采地之大者”的记载,在颜师古《注》说“采,官也。因官食地,故曰采地。”战国时食邑主相互兼并,世袭制度废弛。古代实行分封的食邑制度,既确保被封者有稳定的财政收益,也使中央财政渠道得到畅通。到了秦汉时期推行郡县制,受封者随即失去了统治权,食禄改为征敛封邑户赋税,数量又按民产计算,与周代按田邑大小区分的不同,食邑随着爵位的黜升而损益,但它是可以世袭的。
     除了封君、封侯之外,立有一定功绩,或有特殊关系而享有食邑的也很多。郭沫若在《中国史稿》之中说“立大功的可以享受数百家直到万家以上的食邑。”《通典· 边防三》之中,也有一虎伤害千余人,秦昭王招募有能杀虎者赏邑万家的记载。当时一位打虎英雄,为民除害,秦王都能封万户的食邑,可见秦国实行奖励制度的普遍性。《史记· 列传》中,有秦将樊于期叛降至燕国,秦始皇下令悬赏,如有得樊于期之首级者,赏“金千金,邑万家”的记载。汉代朝廷所封列侯的食邑,大者有万户。比如:汉代丞相萧何被刘邦封为酇侯,食邑有八千户;汉朝的开国功臣樊哙,被刘邦封为武阳侯,而食邑有六千户。汉代大将军霍去病被汉武帝封为冠军侯,食邑二千五百户。《后汉书· 阎皇后纪》中,有“封宜春侯,食邑五千户;封长社侯,食邑万三千五百户”的记载。邵平当时被封为东陵侯时,食邑只有一千户,所以他在整个朝廷之中,也只是一个小小的芝麻官。
    在秦始皇统一全国前后,以“陵”作为地名的史料,还是有很多的。比如在《史记· 六国年表》上:就有“楚顷襄王二十年,秦拔西陵”的记载,它说公元前279年,秦国将领白起拔掉楚国“西陵城”,公元前278年又烧掉楚国的“夷陵城”,西陵和夷陵在宜昌隔江的两岸。在《曾侯乙墓竹簡》之中,看到“南陵连敖,愇馭椯轂”的简文,“南陵”是楚国一个县名,据《汉书· 高惠高后文功臣表》中“隆慮克侯周灶”栏《注》引如淳曰:“連敖,楚官。”可见连敖是楚国南陵的地方长官。《巫山县志· 城池志》说,楚国巫山城,隔江相对,有一座巍峨苍翠的南陵山。陆游《入蜀记· 卷六》记载:“南陵山极高大,有路如线,盘屈至绝顶。”从《三辅黄图》中,看到“秦始兼天下,都咸阳,因北陵营宫殿,则紫宫象帝宫,渭水贯都以象天汉,横桥南度”的记载。人们从以上史料中,都看到在全国各地,已经存在有“南陵、北陵、西陵”这样一些地名了。
    中国地名的形成,都是有一定规律可寻的。既然已经有了“南陵、北陵、西陵”的地名,一定还有“东陵”的实际存在。果然,在《庄子· 骈拇》中,有“盗跖死於东陵之上”的记载,山东章丘有座东陵山;广西恩施有东陵墟,贵州古代有东陵县;宋代邓名世在《古今姓氏书辩证· 卷二》中,有“齐景公时,有人隐居东陵,后以之为氏”的记载;在《文选· 刘孝标 · 广绝交论》中,有“南荆之跋扈,东陵之巨猾”的记载;清代钱谦益《次韵徐叟文虹七十自寿》中,也有“悠悠名利笑排场,屈指东陵更首阳”的诗句;根据郑威先生《楚“东陵”考》一文,可知在新蔡、包山等地出土的楚简中,均有“东陵”的地名。在《汉书· 地理志》中,有“庐江郡金兰西北有东陵乡”的记载,金兰是汉初的东陵县,位于今河南固始县西北部;学术界都认定这一个“东陵”,是在安徽的阜阳至河南新蔡之间,它最初是平夜君的封地,在吴起变法之后,就已经变成了一个楚县。
(二) 史料记载的邵平封地
    秦俑馆的考古学家陈治国先生,在2012年第2期《文博》杂志发表的《秦东陵称谓考辨》文章中,一针见血地指出:“在 (秦俑馆发布这些材料)之前,无论是秦汉时期还是后世,文献中从未记载秦时有‘东陵’这座陵园。(秦俑馆发布这些材料)是第一次将秦王的芷阳(今西安市东)葬地与‘东陵’联系在一起。这一种将秦王的芷阳墓区称之为‘东陵’的结论,有许多值得商榷的地方。”另外他还特别强调:“学术界目前将秦王在芷阳的葬区称为‘东陵’,人们经过分析后认为,秦时尚不存在将帝王墓称为‘陵’的做法,而此前普遍认为是秦王陵的公陵、永陵和寿陵,应该是地名而不是陵名。如果将‘东陵’理解为陵园的话,那么‘东陵侯’这一称谓在官制设置方面将得不到合理的解释。……将秦王在芷阳的葬地称为‘东陵’,其证据还是不够充分的。‘东陵侯’指的是一个被封的侯,‘东陵’的封号只是一种美称,不具有任何实际含义,因此不能将芷阳的墓区称为‘东陵’。”
    另外,据石泉先生所著的《楚国历史文化辞典》一书,人们可以知道:在浙江省博物馆收藏的一件早年楚国的青铜鼎,发现在它的一个鼎盖上,刻有“东陵×”三个字,可见在楚国的大地上,以“东陵”为地名的现象,确实是很多的。在《范守已扬谭》之中,有“古扬州兼吴越而言,秦并天下,置九江、会稽二郡”的记载。《史记· 夏本纪》中,有“汶山道江,东别为沱,东至于醴,过九江,至于东陵,东迤北会于汇,东为中江,入于海”的记载;《尚书· 禹贡》有“九江孔殷,过九江至东陵”的记载。它的意思就是:从汶山(四川岷山)开始疏导长江,往东流,分出一条沱江,往东过九江,到达东陵,再往东流入海中。由此可见,秦汉以前已经有很多“东陵”的地名了。现在的问题是,邵平的这个“东陵侯”,到底应该和哪一个“东陵”直接有关?《史记· 夏本纪》说的这个“东陵”,就是指位于长江经过九江、流入海中之前沿江地区的某一个地方。
    《读史方舆纪要》中说“当涂县陵口戍,或谓之东陵口”。安徽当涂这个“陵口戍”,就是当年的“东陵口”,而真正“秦东陵”就在距“金陵”不远的扬州广陵。《后汉书 · 郡国志》:“江都广陵有東陵亭,即此地也。统而言之,皆《禹貢》之东陵也。《禹貢》于彭蠡之下,书曰东为北江入于海,又书曰至于东陵东池。是明以东陵为北,兩江分路之处。而北江千里。仅以东为北江入于海七字毕之。是明以东陵数百里与北江同起止矣。东陵尽处即北江尽处也。或曰东陵之脊水分南北流,东陵之尾将至东陵庙(即《后汉书》注的东陵圣母庙,在今张纲沟仙女庙相近之处,约去扬州府城东三十余里。汉广陵太守张纲于东陵村开沟故名)方止。”《江都县志》又说:“东陵之称原于禹贡扬州蜀冈,后汉书郡国志,广陵有东陵亭。”众多确凿史料记载都说明了,“秦东陵”只是秦时扬州地区的一个地名而已,而与所谓的秦王陵墓的建设,根本就沾不上一点点边。
    如果秦汉时期,在油王村(位于今西安市东临潼)附近确实有个“东陵乡”的话,那么它真还有作为“秦东陵侯”食邑的可能性。但是这种说法,是很不真实的,所以很快就被人们否定了。这是因为,隋唐时期之前,在这个地区只有一个叫做“大陵乡”的设置,而不见有东陵乡的地名。这在《咸宁县志》中,是有明确记载的。它说:“长安志,唐霸桥东有大陵乡,今霸桥以东铜人原上,有大冢三,疑即大陵所由名也。”人们在《咸宁县志》的“宋疆域图”中,才看到有“东陵乡”的地名。可见在洪庆、韩峪附近,正式出现古代史籍中的,只有“宋东陵乡”,而没有“秦东陵乡”。秦汉时期的“侯”,大多都封到自己的家乡、或者立有战功的地方。比如现在陕西商洛,春秋属于楚国,后来被秦国占领而成为秦地,《史记· 秦本纪》记载“秦孝公二十二年,封鞅为列侯,号商君”,商洛就成了商鞅的封邑。秦国的丞相范睢家乡在应亭,于是当年的他,也就被秦昭王,敕封为一个“应侯”。
    历史上被封的爵位,不是一个真正的官职,爵位和官职是有区别的。东陵侯”不是一个官,不必在朝廷供职,更不用待在京城。邵平“秦东陵侯”的食邑,到底是在固始县(河南)的“东陵”、还是在扬州广陵的“东陵”呢?这就是问题的关键所在了。首先在《太平寰宇记》一书中,就有“扬州广陵张纲沟,在县东三十里,纲为广陵太守,济惠于百姓,劝课农桑,在东陵村,开此沟,引湖水灌田”的记载。”这里说的是,东汉时期,有位叫张纲的广陵太守,为了振兴经济、大力发展农桑,就在东陵村一带,开了一条宽阔的灌溉水渠。在江淮之间的大平原地带,既解决排灌之需。又能够用于航运,所以是一件利国利民的大好事,其实在扬州还有一条被世人称颂的“炀帝沟”, 据《舆地纪胜》一书记载,它就是历史上著名的由隋炀帝直接下令进行开挖的直通我国南北的“大运河”工程。不要小看“沟”。其实它就是在平地上直接挖出的一条大江大河,工程量特别巨大。
    为纪念张纲的历史功绩,此沟以他的名字命名。“东陵”两个字,应该和扬州,和广陵,和张纲紧紧连接在一起。扬州的“东陵”和邵平到底什么关系 ? 《舆地纪胜 · 扬州 》记载:“广陵人邵平,曾封东陵侯,广陵有东陵亭,意者即邵平所封也。”《重修扬州府志 》说:“扬州张纲沟在东陵村而东。汉志广陵有东陵亭,意即邵平所封。这一个“封”就是“封地、食邑。”如果在芷阳有一个24平方公里的秦王陵区,同时又被封为“东陵侯”的食邑,问题就大了,因为它已经被朝廷占有,不能再产生粮油作物,没有一分钱税赋收入,什么都不可能得到,邵平还要当这个“东陵侯”干什么?既然邵平被封为“东陵侯”,应该和其他封为侯的人一样,能找到一个货真价实的“东陵”食邑才对,才能符合朝廷“侯爵”的身份地位!应该说,在秦国无论哪一个已经被朝廷正式地封侯的人,比如樗里子、魏冉、芈戎、吕不韦等人,没有自己一个固定封邑和正式税赋收入的?
     人们必须弄清以下三个问题:一是,在秦以前的扬州,确实有一个叫“东陵”的地方;二是,邵平这个人确实是扬州这边的人;三是,邵平在扬州是种过“东陵瓜”的。关于秦以前扬州有没有“东陵”?这在《姓氏略考· 东姓 · 姓氏渊源》中是有记载的。它说“东陵在古邗hán国(《扬州文史资料》称邗国包括现代的扬州、泰州两个地级市的辖区,还包括安徽中部几个县),春秋时邗国被吴国所灭。勾践在周元王元年(公元前475年)灭吴国后,将吴王夫差葬地称为东陵。周赧王九年(公元前306年),楚怀王灭越,东陵之地归于楚国。秦嬴政二十四年(公元前223年)灭楚国,东陵地属秦国广陵县。汉朝初期称扬州为广陵郡,西汉刘濞为吴王,也曾建都于此,称吴国,后更名为江都国。”在雷以诚《仙女庙碑记》中,也有“东陵,即今之宜陵,又曰东原,在汉景帝时则为东陵,有东陵圣母祠”的记载。在《后汉书· 郡国志》中,也能看到有“汉广陵、有东陵亭”这样的记载。
    其实“东陵”这一个地方,也就是在《史记 · 夏本纪》之中说的那一个“东陵”。能够有力地证明扬州有一个“东陵”的,还有中国古代著名书法家怀素遗留至今的一幅字帖。怀素是唐代狂草僧人,唐贞元九年,自家乡湖南“上游四国”途经扬州时,专程拜谒了圣母祠,在这里欣然写下著名的“圣母帖”,他在“圣母帖”记述了圣母里籍:“家本广陵,仙于东土,曰东陵焉。”这“圣母帖”是怀素的一件书法精品,是他晚年在绚烂之极以后,又复归平淡心绪的炉火纯青之作。可以与他经典的草书代表作“自叙帖”相媲美,甚至有人认为,“圣母帖”乃诸帖中最佳者。如果说,自叙帖的笔触潇洒,纵横自如,是对个人身世与遭遇的一种直率宣泄,透出书者的成熟与自信,那么圣母帖则是笔法圆融,浑古自然,一直受到历代书法大家的推崇。而“圣母帖”于北宋年间摩勒上石,立于江都东陵圣母祠之中。但由于历史变迁,战事频仍,东陵圣母祠屡遭破坏,圣母碑亦被人盗卖。几经无数次的辗转,现如今就陈列于西安碑林博物馆的第二室。
    秦俑馆考古学家除了陈治国,能够违抗馆内的各种压力,以大无畏的精神。提出了与自己同仁完全不同的,“秦东陵”不是帝王陵区的全新观点,在学术专制特别顽固西安地区,犹如是一颗威力巨大的、惊天动地的学术原子弹,俗话说“堡垒最容易是从内部攻破的”, 陈治国在秦俑馆内部,骤然之间通过具有考古学真正权威水平的《文博》杂志,发表了这么一篇充满学术攻击力的传世奇文,其意义是十分重大。回想1984年第 3 期《大自然探索》杂志上,发表了陈景元《秦俑新探:俑坑的主人不是秦始皇》之后,中央“新闻联播”就指名道姓对陈景元进行了尖锐地“批判”,因为当时的北京,不能容忍陈景元所持的观点。陈治国的观点也与上峰精神,严重的背道而驰,虽然要公开进行辩论上面没有力量,但是要让他们对付内部一个人的“办法”,当然经验还是非常丰富的。

永庆补充一个证明:


永庆另附参考,延伸查考
1
一个来历不明的东陵侯


是否还有其他材料能够证明临潼县大部分地区,尤其是骊山北麓广大地区,也是芷阳县的辖地呢?当年项羽在鸿门宴请刘邦,情势十分危急,刘邦带着纪信等人,溜出楚军大营。《史记,项羽本纪》记载:“沛公从骊山下,道芷阳间行。”意思是:刘邦逃离鸿门,直抵骊山,沿着一条狭窄的“芷阳小道”,回到灞上大营,可见这条“芷阳”小道,全部都在临潼境内。两千多年之后的今天,紧靠临潼县城,还保留着一个以“芷阳”命名的村庄,有一条以“芷阳”相称的山谷,村头的石碑上刻着“芷阳遗址”四个大字。这里还一直流传着刘邦在“芷阳”道上“歇脚”的故事。

应该说,“芷阳”故城只是一个点,而“芷阳县”却是一个面,在那种“以点代面”的做法受到质疑、面临摒弃的情况下,让人感到惊讶的是,从西安传来一个石破天惊的特大新闻:1986年油王村的村民王学良,向有关部门提供了一个线索,说是他在修渠的过程中,发现有个地方的夯土层,很像西杨村那边的秦俑坑。后来,经过省、市文物考古单位共同勘探,又找到相关的史料记载,断定这一带确实就是当年的秦东陵。据说,他们对一号陵园两个并列的“亚”字形大墓,进行了重点钻探,查清了它们的形制,收集了大量的文物标本,同时还确定它的范围是24平方公里。

不久之后,有关秦东陵的说法,就陆续出现在袁仲一先生的著作中,他断言:秦东陵之内有四座大墓,时代属于战国晚期。这四座大墓到底是谁的?从西安方面发出的大量材料看,在秦东陵里面,肯定有秦宣太后、秦昭王、悼太子和秦庄襄王的四座大墓。四座大墓都发掘出来了吗?确定墓主人身份的“定性”材料都找到了吗?这种考古“定性”过程,是需要经过严格、科学论证的吗?可惜的是,除了大量的宣传材料之外,正式的、规范的考古材料,人们始终都没有找到;更让人不解的是,这个来路不明的秦东陵,在20065月,竟被确定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为什么说秦东陵是“来路不明”的呢?因为,一开始修渠挖出很像秦俑坑“夯土层”的说法,本身就非常可疑。因为在广大的西安地区,秦汉时期遗留下来的夯土遗迹实在太多,几乎所有的夯土操作,根本不会有多大的区别。由于两个地方的夯土层一样,就能够证明这里有秦宣太后墓葬的话,岂不反过来就可以推出,秦俑坑也与秦宣太后陵有着极其密切的内在联系!有人说杜甫《怀灞上游》诗“怅望东陵道,平矼灞上游”中有“灞上、东陵”的字样,由此可见:在灞上地区,一定还有一座“东陵”才对!他们说,如果灞上没有一座东陵,杜甫就能够瞎说吗?

新的证据又增加了:在现今洪庆地区(位于西安灞桥区东部,灞河北岸。东与临潼区斜口街道办事处、蓝田县华胥镇接壤;西、南与席王街道办事处为界;北与灞桥街道办事处相连)附近,有一个以“东陵”命名的乡镇,至此纸面上的“东陵”,落实到了地面上,无疑是前进了一大步。后来,有人在这里找到了一个叫“邵平店”的地名,由于邵平是一位与“东陵”两个字有着直接联系的人物,才使得研究工作有了重大的突破。《史记,萧相国世家》:“邵平者,故秦东陵侯。秦破,为布衣,贫,种瓜于长安城东,瓜美,故世俗谓之‘东陵瓜’,从卲平以为名也。”既然这灞上地区,有“邵平店、东陵乡、东陵侯”众多地名、陵名的出现,如果将它与宣太后陵墓联结在一起,那么什么问题都迎刃而解了!

于是,邵平的“东陵侯”,顾名思义就被解读成是秦代专为“负责秦东陵”工程,而加封为“侯”的最高官员。面对西安方面提出这么多看似完善、系统的秦东陵构成材料,人们又该怎么办呢?看来,邵平是“秦东陵侯”是没有问题的,秦朝灭亡后,他隐居在灞上地区种瓜,培育出一种优质“东陵”西瓜品种,又以他的名字为地名,以官职为乡名,作为一种对前人的纪念,也是没有问题的。要是有问题的话,就出在灞上地区是否真的存在着秦宣太后的大墓,还有那个“东陵侯”本身到底是不是为修建陵墓而加封的新爵位,这才是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秦东陵侯,是不是与修陵建墓有关,这是大成问题的。袁仲一先生等人不是一直强调,帝王陵墓的工程主持者,都是当朝的宰相吗?所以,秦宣太后的陵墓,应该由相国穰侯来主持,秦庄襄王的陵墓,应由相邦文信侯吕不韦来主持。在这种情况下,再封一个“东陵侯”邵平来主持,则是与实际情况相违背的。在秦朝之前的漫长岁月中,没有一位国君的陵墓是由“陵侯”来修建的,汉唐以来的所有帝王陵,也没有任何一个是由什么“陵侯”来修建的。谁见过汉高祖刘邦的长陵,是由“长陵侯”来建的?谁又见过唐高宗、武则天的乾陵,是由“乾陵侯”来建的?根据《汉书,表》的有关记载,西汉时期就有几十个与“陵”有关的“侯”:如平陵侯、鄢陵侯、朗陵侯、舂陵侯、稜陵侯、阜陵侯、容陵侯、淮陵侯、路陵侯、荼陵侯、广陵侯、众陵侯、沂陵侯、南陵侯、成陵侯、兰陵侯、宜陵侯、河陵侯、终陵侯、义陵侯、宁陵侯、高陵侯、榖陵侯、沅陵侯、醴陵侯、沶陵侯、商陵侯、安陵侯、开陵侯、乐陵侯、将陵侯、定陵侯、睢陵侯、波陵侯、句陵侯、洛陵侯、泉陵侯、襄陵侯等等,他们都是以各地的地名被封赐的爵位,尽管他们封号中都带有一个“陵”字,但他们中的任何一个人,都与修建帝王的陵墓没有任何关系。

实际上在《汉书》记载中,真正带有修陵色彩的侯,就是“阳陵侯”傅宽、“营陵侯”刘泽、“建陵侯”卫绾。汉景帝阳陵的修建,难道和“阳陵侯”傅宽,没有一点关系吗?请看:在秦代的虎符上已经有“阳陵”的地名,《汉书,傅宽传》记载,刘邦封傅宽为“阳陵侯,二千六百户”,傅宽在汉景帝即位前39年就已经去世,可见汉景帝阳陵的修建,与“阳陵侯”傅宽毫无关系。汉高祖十一年,封刘泽为“营陵侯”,他的封邑营陵县在山东的青州;据《汉书,卫绾传》记载,汉景帝“封绾为建陵侯,明年,乃赐绾告归”。可见这些“陵侯”都没有与陵墓挂上钩。

2
《东陵侯既废,过司马季主而卜焉》
出自明代刘基的《司马季主论卜》
https://so.gushiwen.org/mingju/juv_3fd28878dffd.aspx
东陵侯既废,过司马季主而卜焉。季主曰:“君侯何卜也?”东陵侯曰:“久卧者思起,久蛰者思启,久懑者思嚏。吾闻之蓄极则泄,閟极则达。热极则风,壅极则通。一冬一春,靡屈不伸,一起一伏,无往不复。仆窃有疑,愿受教焉。”季主曰:“若是,则君侯已喻之矣,又何卜为?”东陵侯曰:“仆未究其奥也,愿先生卒教之。”季主乃言曰:“呜呼!天道何亲?惟德之亲;鬼神何灵?因人而灵。夫蓍,枯草也;龟,枯骨也,物也。人,灵于物者也,何不自听而听于物乎?且君侯何不思昔者也?有昔者必有今日,是故碎瓦颓垣,昔日之歌楼舞馆也;荒榛断梗,昔日之琼蕤玉树也;露蛬风蝉,昔日之凤笙龙笛也;鬼燐萤火,昔日之金釭华烛也;秋荼春荠,昔日之象白驼峰也;丹枫白荻,昔日之蜀锦齐纨也。昔日之所无,今日有之不为过;昔日之所有,今日无之不为不足。是故一昼一夜,华开者谢;一秋一春,物故者新。激湍之下,必有深潭;高丘之下,必有浚谷。君侯亦知之矣,何以卜为?”

译文
  东陵侯被废弃以后,往司马季主那儿去占卜。
  季主说:“您要占卜什么事呢?”东陵侯说:“躺卧时间长了就想起来,闭门独居久了就想出去,胸中积闷久了就想打喷嚏。我听说:积聚过多就要宣泄,烦郁之极就要开畅,闷热太甚就会起风,堵塞过分就会流通。有一冬就有一春,没有只屈而不伸的;有一起就有一伏,没有只去不来的。我私下有所怀疑,希望得到你的指教。”季主说:“既然这样,那么您已经明白了,又何必要占卜呢?”东陵侯说:“我未能深入理解其中的高深微妙,希望先生能指点究竟。”
  季主于是说道:“唉!天道和什么人亲?只和有德的人亲。鬼神怎么会灵?靠着人相信才灵。蓍草不过是枯草,龟甲不过是枯骨,都是物。人比物灵敏聪明,为什么不听从自己,却听命于物呢?而且,您为什么不想一下过去呢?有过去就必然有今天。所以,现在的碎瓦坏墙,就是过去的歌楼舞馆;现在的荒棘断梗,就是过去的琼花玉树;现在在风露中哀鸣的蟋蟀和蝉,就是过去的凤笙龙笛;现在的鬼火萤光,就是过去的金灯华烛;现在秋天的苦菜,春天的荠菜,就是过去的象脂驼峰;现在红的枫叶,白的荻草,就是过去的蜀产美锦,齐制细绢。过去没有的现在有了,不算过分;过去有过的现在没有了,也不能算不足。所以从白昼到黑夜,盛开的花朵凋谢了;从秋天到春天,凋萎的植物又发出新芽。激流旋湍下面,必定有深潭;高峻的山丘下面,必定有深谷。这些道理您也已经知道了,何必还要占卜呢?”

注释
东陵侯:指召平。秦朝时为东陵侯,秦朝灭亡后,为布衣,在长安城东种瓜,瓜的味道很美,称为东陵瓜。见《史记·萧相国世家》。废:指秦亡后失侯爵。
閟(bì):闭塞。
卒:尽力。
天道何亲,惟德之亲:《尚书·蔡仲之命》:“皇天无亲,惟德是辅。”
蓍(shī):多年生草本植物,古人用其茎来占卜。
龟:古代取龟的腹甲用来占卜。
昔者:指为官之日。下句“今日”指被废之日。
荒榛:指灌木丛生。断梗:草木的断枝。
琼蕤(ruí)玉树:指美好的花草树木。琼:美玉。蕤:草木的花下垂的样子。
蛬(qióng):同“蛩”,蟋蟀。
釭:灯。
象白驼峰:大象的脂肪和骆驼背上的肉峰,都是名贵食品。
齐纨:山东出产的白色细绢。
华:花。
浚谷:深谷。

赏析
  这是一篇王顾左右而言他的文章,是讲“升沉应已定,不必问君平”(唐诗),实际讲的是元代末年的种种腐败都是从前胡作非为恶性发展的结果。
    全文纯系对话,一气呵成,可分三层。第一层是东陵侯就司马季主问卜,并述问卜之由。第二层是司马季主回答不必问卜,只要问自己就行了。第三层讲“昔”与“今”是因果相承的关系。
  东陵侯在秦亡后沦为布衣,种瓜为生,东陵瓜闻名遐迩。可是这位老人也不甘寂寞,“久卧思起”,对自己的处境——终老牖下是否妥贴表示怀疑了。司马季主这位神卜先生,却不吹嘘自己的卜术何等灵验,首先来一通自我否定:鬼神因人而灵;蓍是枯草,龟是枯骨,人,才是灵于物的。强调“德”的作用,尤其是强调人的作用,在当时来讲是比较先进的思想,暗示了鬼神、天命、君上、卜筮皆不足信,不足恃,即“自断此生休问天”之意,这是刘基的进步思想,但这也是和儒家的人定胜天、民贵君轻等思想一脉相承的。
  对话多用比喻,警辟生动,颇具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光彩。如:“蓄极则泄,閟极则达,热极则风,壅极则通。”含有物极必反之意。又如:“天道何亲?唯德之亲;鬼神何灵?因人而灵。”
  “人灵于物者也。”肯定人为万物之灵。又如“激湍之下,必有深潭;高丘之下,必有浚谷。”反映了事物的对立面。这些格言式的、精采的比喻,如珠玉生辉,接踵而至。一经拈出,就和“金玉其外,败絮其中”一样,成为人民的习用成语,流传至今。
  在现代看来,这篇对话也是对当时统治者的一声警钟。一个国家,如果领导者不能居安思危,见微知著,转眼之间,歌楼舞馆必将变成碎瓦颓垣,琼蕤玉树,必将变成荒榛断梗,一切美好的东西,必将迅速腐败,不可收拾。到那时求神拜佛,求签问卜,都无济于事了。

3
司马季主:
汉时楚国人。由于汉初刘邦、吕后以及文帝与景帝采用黄老之学治国,使汉朝的政局开始正规化。政治稳定使经济生产得到显著发展,"仓廪丰实,府库饶财,移风易俗,黎民淳厚",人民真正过上了富足的生活,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空前盛世(文景之治),因而被以后的历史家所称羡。在崇尚黄老的学术氛围中,道家《易》得以彰显和发展。据《史记·日者列传》所记载:"楚人司马季主,通《易经》,述黄帝、老子,博闻远见。"在与宣扬孔孟之道的宋忠、贾谊辩论易道之广大时,使宋、贾二人"忽而自失,芒乎无色,怅然'噤口不能言"'。为汉代道家易的代表人物之一。《道学传》、《仙苑编珠》云:卖卜于长安市中,后人委羽山大有宫,师事西灵都子,授以藏景化形之术.后得道仙去。

4
【城庆2500周年;历代名人(甲篇)①】
——召平:“史记”扬州第一人
《扬州日报》·2015-06-18

前言
有着2500年历史的扬州,出现了众多的杰出人物,丰富的名人资源是扬州人引以自豪的精神遗产,更是扬州历史文化的宝贵财富。为褒扬先贤,激励来者,本报全媒体部特根据《扬州历代名人传》(广陵书社出版),制作涵盖100 人的“历代名人传”系列电子特刊,特刊以时间为轴,分甲篇和乙篇,甲篇以扬州籍人物为主,乙篇以外来人物分主。即日起,电子特刊在本报微信公众号和官方微博同步发布,敬请关注。
召平:“史记”扬州第一人
在扬州的地方志书中,一般都将召平置于地方人物的首位,此人在史书里并没有专门的传记,也无高官显职,为什么大家都将他作为“扬州第一人”呢?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召平是谁?
召平(生卒年不详),是《史记·项羽本纪》中明确记载的秦朝广陵(今江苏扬州)人。
时代背景
秦二世元年(公元前209)七月,为了反抗秦王朝的残暴统治,陈胜、吴广等人在大泽乡(今安徽宿州西南)发动起义,各地民众因为痛恨秦朝的暴虐,都纷纷起来杀掉官吏,响应起义。
史书实载
1、司马迁·《史记卷七·项羽本纪第七》广陵人召平于是为陈王徇广陵,未能下。闻陈王败走,秦兵又且至,乃渡江矫陈王命,拜梁为楚王上柱国。
2、班固《汉书·陈胜项籍传》:“秦(二世)二年,广陵人召平为陈胜徇广陵,未下。闻陈王败走,秦将章邯且至,乃渡江矫陈王令,拜梁为楚上柱国,曰:‘江东已定,急引兵西击秦。’梁乃以八千人渡江而西。”
主角出场
秦二世二年(公元前208年),陈胜派出部下去攻打和招降各地,扩大战果,而召平则奉命去攻打广陵。在进击过程中,召平得知陈胜的主力部队已经失败,秦朝大将章邯指挥的军队打败了好几支起义军,即将追来,农民起义面临严重危机。
他的作用
此时,项燕的儿子项梁和项梁的侄子项羽也在江南举起了反秦的旗帜。项梁因为杀了人,与项羽避仇家于吴中(今江苏苏州),身边聚集了一大批人才,并暗中以兵法组织宾客、子弟,他们杀死了会稽郡的官吏,组织了八千精兵,攻打会稽郡下属的各地县城。
召平了解到项羽叔侄在吴中的情况后,采取了一个果断措施,他从广陵渡过长江,经过京口,到达吴中,假借陈胜的命令,肯定他们在江东的战绩,拜项梁为张楚政权的上柱国,并叫他们赶紧领兵西上攻击秦军。
历史变局
项梁会合了陈婴的起义军两万人,渡淮之后,又会聚了英布和蒲将军的部队,等到达下邳(今江苏邳县南)时,已拥有六七万人,成为张楚旗帜下一支新的抗秦主力军。项羽率领的楚军与秦军大战,九战九捷,消灭了秦军主力,成为各路反秦武装的领袖。当项羽自立为西楚霸王时,还打算建都于广陵,并取名为江都——江边的都会。尽管后来项羽在与刘邦争夺政权的楚汉战争中失败,但是项羽为推翻秦王朝奠定了军事基础,功不可没。
后世评价
《史记·陈涉世家》最后说:“陈胜虽已死,其所置遣侯王将相竟亡秦,由涉首事也。高祖时为陈涉置守冢三十家砀,至今血食。”由于陈胜首先发动反秦起义,对于汉朝的建立有很大贡献,所以汉朝皇帝对他特别尊重,每年还要祭祀他。而司马迁所说的陈胜所置的灭亡秦朝的“侯王将相”,实际上主要就是召平假借陈胜的名义所请来的项梁、项羽等人。
清代学者汪中在他的《广陵对》中历举扬州历史上的二十四位杰出人物时,首先说:“秦灭六国,楚最无罪。当陈王首事而死,楚地之众,未有所属;其有矫命项氏,引兵渡江,以争天下,遂战巨鹿,西屠咸阳,则召平首建大谋,以报秦仇也。”可见,召平作为扬州地方历史名人中的第一人,是当之无愧的。
传说中的召平(三个召平)
《项羽本纪》中没有叙述“广陵人召平”后来的事迹,不过《史记》记载汉朝叫做“召平”的人有三位,除了这位追随陈胜,为灭秦建立殊勋的召平之外;另一位见于《史记·萧相国世家》,身份是故秦东陵侯,入汉后靠种瓜为生,曾帮助萧何出谋划策以避刘邦猜忌;还有一位见于《史记·齐悼惠王世家》,身份是汉初分封的齐国的国相,在政治斗争中因为受骗上当而自杀。这三个召平是否为同一个人?唐人司马贞《史记索隐》认为“广陵人召平”与“东陵侯召平”及“齐相召平”各是一人,而且《史记·功臣表》记载齐相召平有一个儿子,后来以父功封为黎侯。《资治通鉴·汉纪五》胡三省的注文有同样看法。宋朝扬州人马永卿在《懒真子录》中也说到当时人对召平的身份有不同看法,并以别人称他为“广陵召平”为自豪。此后,陆续还有不少学者发表意见,但说来说去,都没有什么新的证据。事实上,正如马永卿所说,既然无所依据,不如存疑待考。
楚虽三户 亡秦必楚
春秋战国时期,楚国曾经十分强大。在秦灭六国的战争中,楚国可以和秦国对抗,但是由于楚怀王昏庸,在与秦国的交往中,多次上当受骗,甚至被骗到秦国去会谈,结果遭到扣留,以至于死在秦国。此后楚国势力大为削弱,最终被秦国吞并。秦朝统一后,楚国人心存怨恨,不少人私下密谋为楚国复仇。他们发誓说:“楚虽三户,亡秦必楚。”



  • 以下附件需要回复 1 次可见,已回复 0
  • 1、2.png 80KB 已下载 0 次
  • 2、3.png 59KB 已下载 0 次
  • 3、2.png 141KB 已下载 0 次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上一篇:日本(中国美术史)知名学者之“太尉邵宏渊”研究
下一篇:东陵瓜考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

主题

7

帖子

86

积分

邵门新秀

Rank: 2

积分
86
发表于 2020-5-23 23:57:52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这篇胡乱写的异想东西没有说服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80

主题

614

帖子

4687

积分

邵门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4687
QQ
 楼主| 发表于 2020-5-28 15:42:12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邵氏文化研讨网  

GMT+8, 2024-11-24 20:20 , Processed in 0.071925 second(s), 3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Designed by 999test.cn & 邵氏文化研讨网

© 2001-2013 Comsenz Inc.

QQ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