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绍兴邵永庆 于 2020-9-2 17:40 编辑
永庆注:今日花精力转录了这个序言,原因是信息量很大,有寻根线索价值。图片文字转录难免有点差错,有意者请直接查看原书。
《古今姓氏书辩证》
宋 邓名世 撰
南开大学 王力平点校 2006年
前 言
一、邓名世的身世典《古今姓氏書辩證》的撰著
邓名世,字元亚,抚州临川(今江西抚州临川)人,《宋史》无传。其父早卒,仕履生平不详。祖父邓孝甫,见于《宋史•隐逸传》:孝甫字成之,进士及第,官至奉议郎、提点开封府界河叶。后坐事去官,遂闭门著书,撰有《卜世大实躯》《伊周素蕴》(义命杂著》《太平策要》等,凡二百五十篇。宋哲宗元符末年,诏求天下直言之士,孝甫以八旬高龄上书指陈时弊,痛责权臣,结果为蔡京陷害,削籍职筠州。时邓名世尚幼小,亦從祖父發遣1。不久,孝甫病危,臨终前命名世執笔留下遗言:“予自谓山中宰相,虚有其才也;自谓文昌先生,虚有其词也。不得大用于盛世,亦无憾焉,盖有天命尔。"总之,从《宋史.隐逸传》等文献的记载可知,邓名世大约出生于北宋神宗末年或哲宗初年,青少年时代曾经历征宗、饮宗朝以及两宋之际剧烈的社会动
蔼,而北宋末年政治腐敗,内憂外患,使其祖父邵孝甫仕宦不利而抱感终身。祖父的影响和幼年时的流放经历,对邓名世的人生道路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祖父死后,邓名世通携家小“晦迹穷山",颠沛流离有年,后回到故乡临川,以教授著作为业。名世精通《春秋》学,政治上也倾向于元布党人2。但当时王安石倡导的“新学"影响犹在,《春秋》被贬为“断烂朝报”,其学亦不为当世所重。名世雕也多次问津科场,但“议
————————————————————————————————
① 《文湖关四岸全书》本《古今姓氏书辩证》附邮捧年乾道四年(1168)序。
2 《宋元学案》卷三五《冻都诸儒学业序录):“又同会告勿藏元祐党人文集,(名世)笑曰:"是足以廉吾身乎?"送杜门却扫,益研究埋史。”全祖望亦将邮名世归类为“元益之龄”。
臣禁學《春秋》及諸史者,先生(名世)獨嗜之,試有司,屡以援《春秋》见点"。科场不第并未影响名世的学术追求,他潜心学问,以经传、《国语》参互援据,"考三传同异,往往为诸儒所未到"。邓名世撰写了《国谱》《年谱》《地谱》《人谱》,通称《春秋四谱》2,另有《春秋论说》(春秋类史》《春秋公子谱》《列国诸臣图》《左氏韵语》等著作3,在《春秋》学方面创获甚多,成为《春秋》学式微时期卓有成就的学者。
绍兴二年七月,祖父邮孝甫终被昭雪团。不久,却史刘大中宣论江西,录邓名世书荐呈朝廷。绍兴四年(1134)三月,宋高宗召见邓名世,名世献所著书(春秋四谱》《辩论谱说》《古今姓氏书辩证》等。当时的吏部尚书胡松年审阅了邓名世的著作,称读其“贯穿群书,用心刻苦":“学有渊源,辞亦简古,考订明切,多所按据"。高宗于是賜名世進士出身,以删定官兼史館校勘。但不久名世即回鄉為母服丧,直到绍兴七年十二月才重回史馆,复杰校之职,"仍参笔削之官",继织为校书郎7。因此,实际算来,名世在史馆尚不足五年。绍兴十一年(1141)冬,名世因忤秦枪旨,被以“擅写日层"罪名罢官8,
————————————————————————————————————
① 《宋元毕案》卷三五《陈郑诸价学业序录•删定聋先生名世》。
@《玉海》卷五O《艺文•罐膜)"绍兴姓氏书辩证”条。
③《宋元举案》卷三五《陈都诸价学业序汇,删定邮先生名世》。
④孝心传:《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五六绍兴二年七月,赠故右承让郎邮孝甫直龙图阁。
孝甫去世後三年,曾復官其曾孫一人。
③李心传:《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七四绍异四年三月:《玉海》卷五0《艺文•谱牒》"绍兴姓氏书辩证”条。
⑥聋名世《欧阶激墓表》云:“绍兴四年春,是时名世方为正字,待罪史馆。”载欧阳诚转
《歌陽修撰集》卷七(事環》附蜂。
0李预选:《筠误集》卷四《名世校书郎兼史馆校勘);陈歌:《南宋馆开蝶》卷七、八《馆聘》。
⑧《朱子語類》卷一三二《本朝六•中興至今人物》下。
後在家鄉去世1。邓名世多舛之仕途,亦與祖父邵孝甫相似。
邓名世家学深厚,淹博多识。据《朱子语类》记载:
邓名世吏,聽川人,學甚博,越丞相以自衣起為著作郎。與先吏部同局,吏部甚敬畏之。有考设文字甚多,考證姓氏一部甚详,绍兴府有印板….著作复为秦枪以传出秘书文字罪之,视官勒停2。
按此“先吏部",即朱熹之父朱松,也曾在史館奥郅名世同局共事。众所周知,朱熹评购人物以苛刻著称,但他对邓名世的学识是由衷服膺的。邓名世仕宦生涯短暫,而著述生涯卓有成就,除以上提到的《春秋》学方面的著作外,还著有《国朝宰相年谱》《皇极大衍数》(大乐书》《文集》等,共三百卷3。此外,高宗时,《哲宗实录》元枯八年若干卷亡佚,名世参据《御集》及《日暦》〈时政记》《玉牒》等书补充完備,另编纂《建炎以來日暦》三百七十卷)。可惜邓名世遭文至今仅存《欧阳澈墓表》一篇⑤;著作流传至今的,也唯有《古今姓氏书辩证》一部。
《古今姓氏书辩证》(以下俯称《辩证》)的撰著过程、卷数及版本情况颜为复杂,据琊名世之子鄂椿年乾道四年(1168)所作《辩证序》称:
————————————————————————————————————
①哪名世生卒年史皆未書。其卒年,讓熊克《中興小紀》卷二九:紹興十一年九月,著作
佐郎郭名世因擅写日层,罢去,久之卒于家。又《建夷以来系年要嫌》卷一七二云:"绍兴二十六年,进士鄂棒年言:故父左奉让郎名世,以忤时相庆弛,不日层实典,乞囊赠。”则名世卒于绍兴十一至二十六年间(1141-1156)。
②《朱子語類》卷一三二《本朝》六《中興至今日人物》下。
③ 《宋元畢案》卷三五《陳部靖儒學案序锋,删定鄂先生名世》。
④《江西通志》卷八O《人物•燃州》邓名世僚。
3欧隔激,字德明,那名世同邻、抗金义士,事见《宋史•忠义传》。哪名世所作《墓表》,附于欧隔钱辑《歌阳修撰集》卷七《事宝)。
先君太史公生平留意姓氏之學,雖飲食夢寐弗置也。尤喜稱道名公卿大夫家人物之盛,動業之懿,以诏子弟。故《古今姓氏书辩证》凡三本焉。其五卷者,成书于宣、政之间。时谭学史,方贫职中,无书检阅,关文甚多。其十四卷者,后稍铃次增补之,盖成书于建炎之初。是时晦迹穷山,携幼避地无虚辰,昨给礼上于法官者是也。然居怀未满之意。其后蒙恩,备数太史之属者八年,始画得铃曹命官脚色册,乌府班薄,紧括次序之,稍稍备矣。绍典辛酉冬,放归山兴,家书稍备。会韩霸州美成同富临川,借其家藏《熙寧姓慕》《宋百官公卿家谱》稽考參訂之。及辦易賽,謂棒年曰:“《姓氏》未成全書,死不暇目。 ….棒年既得是语,通画哀手泽边编断稿,又取宋名公文集、行状、墓志,订证次序之,麓為四十卷,即此本也。
仔细分析邓椿年的记述可知,《辩证》先后有过三个版(稿)本,即五卷本、十四卷本和四十卷本。五卷本成書於北宋政和、宣和年問(1111-1125),当时邓名世身处贫贱饥寒中,无书检阅,故关文甚多。今四庫本《辯證》所载高渠宣和五年序文應即為此而作。但五卷本《辩证》是否公开刊行则不得而知。此后邮名世又对《辩证》“铃次增补",到建炎初年,规模增至十四卷。由刘大中推荐给高宗的,应即此本。但当时邓名世“晦迹穷山,携幼避地",所能参据的文献仍然有限,因此作者“居镶未滿之意”。此後邓名世入史館任校書郎,遂利用馆藏丰富文献,如“金曹命官脚色册、乌府班簿”等,增补考订,使之渐臻完备。而在“放归山樊”后,又向同居临川的韩美成索借《熙宁姓筑》《宋百官公卿家谱》等书,“稽考参订之"1。邮名世去世後,其子棒年繼承父親遺志,悉心整理“遗篇斷稿",“又取宋名公文集、行状、墓志,订证次序之”,最后撞定为四十卷。因名世知交、尚
————————————————————————————————————
① 即梅年乾道四年所作《辩理序》。
书程大昌的鼎力襄助,此四十卷本终于在乾道四年(1168)梓行。总之,《辩证》的修撰前后历数十年,所谓"始于政、宣,而成于绍兴之中年,父子相继,以就是编,故较他姓氏书特为精核"①.
《辩证》一书属私人修撰。邓名世对前人以及当代姓氏著作大多停留在记录而不是研究姓氏的现状十分不满,认为自应劭以来,姓氏之书"因陋就诞,不可以训"。因此,他首先从考证姓氏文献的真伪入手,“专取《左氏》《国语》为主,而参以五经子史之文,自《风俗通》以来,凡有所长者,蓝用其说,至穿声托译,必辨解而疏驳之。诸書之誤,十已辨其五六。其不知者,阙之,以俟君子"2。可見邓名世以清理以往姓氏譜牒學的成果,修撰一部新古今姓氏全書為撰著崇
旨3,希望在学术上有所创新。这就使“长于辩论”成为此书的一大特点。邓名世还强调:“姓氏之书不可误,误则子孙失其祖,而后世乘笔者无所据依。"④其对修纂所秉持的严肃态度和严格的标准,都是难能可贵的。
二、宋代姓氏谱牒学的发展与《辩证》一书的优长
姓氏谱系之学,本属于传统史学范碍,滥触于西周,所调“周家小史定系世,辨昭穆,则亦史之职也"3。郑椎《通志•艺文略》将“谱系”分为帝系、皇族、总谱、韵谱、郡谱、家谱六大类,其中不乏属于姓氏学性质的著作,可见在古代文献中,姓氏与谱赚是没有严格区分的。早在战国时代,即有《世本》叙黄帝以来世代帝系,司马迁据以作《史记》。后又有《帝王年谱)《邵氏官谱》。东汉应劭著《氏族》一
————————————————————————————————————
① 《四库全书总目》卷一三五《子部•类书类》一。
@殘宋本《古今姓氏書辩进》那名世原《序前》三。
③《古今姓氏書辩语》卷十一高氏。
④ 《古今姓氏書辩雄》卷六陳氏。
5《隋書》参三三《经籍志》。
篇,王符《潜夫论》亦有《姓氏》一篇。至晋代有挚虞《族姓昭穆记》,劉宋有何承天《姓苑》二篇。北魏太和年間,朝廷語令諸郡中正各列本土姓族,纂为举选格,名《方司格》,是为较早的官修谱牒1。而随着門阀士族制度的發展,辨郡望高下、明士庶之別的社會需要增加,更促进了研究姓氏源流的姓氏学(特别是记录一家一姓世系的谱牒之编纂)的繁荣。唐朝初年,为调整新贵动戚与魏晋以来世家大族的关系,朝廷曾多次组织大型修谱活动,如贞观年间的《氏族志》2,高宗、武则天时期的显庆《姓氏录》,以及玄宗初年的《姓族录》等。这个时期,民间私人修谱也十分活跃,所谓“隋唐而上,家有谱状,官有谱学"3。唐中叶以降,随着科举制度的发展与完善,谱系在社会生活諸如仕宦、婚姻、封爵等方面的重要性有所降低。唐末五代的戰乱,更造成了大量谱牒文献的散失。
然而,入宋以後,姓氏譜膠著作的修纂似乎又出現了一個新高潮,这主要表现在宋代学者较多关注姓氏问题,有关姓氏谱赚问题的探讨出现在各类著作中。即以这个时期的韵苦、地理著作而论,其中就包括了相當多的姓氏學内容,如北宋真宗年間陳彭年等人纂修的《广韵》,仍沿袭《唐韵》中有关姓氏的内容,在每姓之下注明了汉姓、虜姓以及源流。又如樂史等編纂的大型地理著作《太平寶字記》,也增加了“姓氏”一項,將歷代郡姓以及等第作為地方人文地理的重要内容,詳列於州府建置沿革、府境、戶口之後。此外,洪邁撰《容膏三笔》,卷二《汉人希姓》一节即专门辑录“两《汉书》所载人姓氏,有后世不著见者甚多,漫纪于此,以助氏族书之脱遣"4 ;谢维新(字去咎)撰《古今合璧事类备要》,其《续集》即为《氏族》《姓名》《家世》《类
————————————————————————————————————
1《新唐书》卷一九九《柳冲附柳芳传》。
②《蓄唐書》卷六五《高士廉传》。
② 郎樵:《氏族略序》。
4《容膏三筆》卷二《漢人希姓》。
姓》诸门①。宋代姓氏谱牒之学发展的突出表现,还在于一大批姓氏谱牒类著作的问世,其作者更不乏当世名儒,据《通志•艺文略》、《玉海》卷五0《谱牒》、陈振孙《直齐书录解题》卷八《谱牒类》、《宋史》二0四《艺文志》等有关记载,宋代姓氏谱牒类著作主要有以下三类:
1,名人名族家谱:刘沉《刘氏家谱》一卷,向绒《向敏中家谱》卷,钱惟演《钱氏庆系谱》二卷,王回《清河崔氏谱》一卷,苏洵《苏氏族谱》一卷,司马光《臣疗家谱》一卷,陶直夫(陶侃之后)《陶氏家谱》卷,符承宗《符彦卿家譜》一卷,李復《南陽李英公家譜》一卷,成鐸《文
宣王家谱》一卷,颜屿《充国公正枝谱》一卷,《韩吏部谱录》二卷,毛渐《毛氏世譜》一部,曾肇《曾氏譜圖》一卷,唐邴《唐氏譜略》一卷,李款《晉司馬氏本支》一卷、《齊梁本支》一卷、《歷代宰相年表》、《唐宰相谱》、《王谢世表》等2。此外,还有百家通谱性质的钱明逸《熙宁姓筑》六卷,曹大宗《姓源韵谱》四卷④,黄邦先、宋显《群史姓纂韵证》六卷)丁维来《皇朝百族谱》四卷回,裴扬休《百氏谱》五卷等,而欧阳修、吕夏卿等编纂的专门记录唐三百年间宰相家族之世系渊源的《新唐書•宰相世系表》,可視為此類著作中的最重要成果。
2,宋皇室及历代宗室谱系类著作:主要有宋敏求《韵类次宗室
————————————————————————————————————
① 《四车全书总目》卷一三五《子部•类书类》四十五《古今合丰事类备要)。
②《宋史》卷二0四《藝文志•错殊》;《宋史》卷三八八《李囊傳》。
③《宋史》卷二0四《藝文志•谱牒》。
④郑想:《通志•艺文略》史部家语类。按此著与唐张九龄撰《姓源误靖》同名。又洪遗《容齐
四等》卷九"妊源鞭语"傣云:“姓氏之書,大抵多譯族。如《唐貞觀氏族志》今已亡其本。
《元和姓纂》挺妄最多。國朝所修《姓源頓培》尤為可笑 ..亦埋此書為宋人撰。
③陈振孙:《直齐书录解题》卷八《谱赚类》:"频聚史传姓网,著其所出。建炎元年其兄
邦俊、宋莫為之序。"但《宋史》卷二0四《藝文志》作"黃邦使《群史姓纂韻》六卷"。
⑥陈振孙:《直齐书录解题》卷八《措陈类》:"长沙丁离来撰,周并公(必大)为之序,时绍兴末也。仅得百二十有三家,其闯遗尚多,未有能续哀集者。”
譜》五十卷,司馬光《宗室世表》三卷,《宋玉牒》三十三卷,《仁宗玉牒》四卷,《英宗玉牒》四卷,《宋仙源积庆图》一卷,《本朝维城录》卷,《宗室齿序图》一卷,《祖宗属籍谱》一卷,吴达《帝王系谱》卷1,李茂满(一作高)《唐宗系谱》一卷,《唐书总记帝系》三卷,邢晚《帝王血脉小史记》五卷、帝王血脉图小史后记》五卷,魏予野《古今通系圖》一卷,李至《皇族具員》一卷、《皇親故事》二卷等。
3,专门的姓氏学著作:内容偏于浅近通俗的著作,主要有邵思《姓解》三卷,其姓氏按部首排列2;王應麟《姓氏急就篇》六卷,體例模仿史游《急就篇》,以姓字编排成章,以便于读者记诵。采真子《千姓编》一卷3,仿《千字文》體例,以《姓苑》《姓源》等書撮取千姓,以四字為句,每字為一姓。此外還有《姓史》四卷、《氏族譜》一卷、《姓氏秘略》三卷、《唐谱传引》一卷,作者不详。绍兴年间,丁维皋撰《皇朝百族譜》四卷,雖有百家譜的性質,但“自皇朝司馬氏以下百官族姓,皆推源流疏派,別志名字、爵位、錄世譜家傳及行狀、神道碑之類" 4,也是姓氏學研究方面的重要著作。此外,與鄧名世同時代的徐筠(字國堅,名儒徐得之長子),學開深厚,他所撰《姓氏源流考》七十八卷,卷帙宏富,應是宋代姓氏學研究方面的重要著作,但此書沒有流传下来5。稍晚于邓名世的学者章定,撰《名贤氏族言行类稿》六十卷,所列一千余姓,体例模仿买执《姓氏英贤谱》,以姓氏分韵排
————————————————————————————————————
1陈振孙:《直赛书录解题》卷八《讲业类》:成著于政和二年,自汉迄满显德,每代略具数语。
②景祐二年邵思撰。凡170円,2568氏。以偏旁類次。自序云:“墨代功臣名士布在方
册者,次第而书,所以恢张世宵,其余疎族异望削之。”是书宋以后在中夏失传,日本经由高丽王府得此书,故该书景祐(1034-1037)刊本光秩尚存,现藏日本国立国会图书馆。清光端年间编辑的《古侠暴书》以及《续修四库全书》之“域外藏书”予以收乐。
③冻振孙:《直齐书录解题》卷入《塔牒类》:《通志•艺文略》云吴可几扑。
③ 《玉海》卷五O《谱牒》。
自 《江西通志》卷五0《进舉》、卷七八《人物)“徐药”條(出明嘉靖江百垂政林廷想糊《江西通志》即《林志》)
纂,各序源流,前列爵里,后详事迹言论,合谱牒与传记为一体,也是这个时期史部谱赚类文献中的创新之作。至于郑樵所著《氏族略》六卷,更是这一时期姓氏谱牒学最重要的著作之一(详后)。
总之,有宋一代,虽然由于科举制度的完善,"取士不问家世,婚姻不问国阅",《真观氏族志》那种旨在调节士族与皇族、新贵关系,为政治服务的官修谱牒已经衰落,但姓氏谱牒学有了长足的发展,不仅有名家名族谱的大量出现,而且百家谱式谱牒的修纂也没有绝迹而许多名儒都参与了谱赚的编纂,如欧阳修、苏询还开创了新的族谱体例,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尽管宋代姓氏学著作在卷帐上不及以往,但在所研究问题的深度上却超过了前代。由此可见,郑樵关于五代后姓氏谱牒"其书亡佚,其学不传"之说是不甚符合史实的。至于某些现代学者认为宋代以后族谱发生了重大变革,百家谱式的合谱几乎绝迹,在史学史上谱学可谓终于来的说法,更不免失于片面。
宋代姓氏谱牒学所以会重现生机,主要有如下原因:
首先,唐末五代社會動荡,朝代频繁更迭,人民生活變動不居,民间擅自通谱,私将诺命较状转卖他人的情况严重,如五代后唐长兴年问,鸿脏卿柳膺就因将齐郎文书卖与同姓人柳居则而被处以重刑①。正如顾炎武所说:"氏族之乱,莫甚于五代之时。当日承唐余风,犹重门陆,故史言唐、梁之际,仕宦遭乱奔亡,而吏部铃文书不完,因绿以為奸利,至有私需告救,亂易昭穆,而季父、母舅反拜侄甥者。"2北宋初年政局稳定,社会安定,为姓氏谱牒学的重新活跃提供了社会条件,这与西晋永嘉乱后“百宗满析,夷夏之裔与夫冠冕兴台之子孙,混为一区",因而周齐以来谱牒之学备受重视的背景十分相近3。
其二,在义理之学兴盛的同时,宋代史学特别是考证史学空前繁
————————————————————————————————————
①《册府元绝》卷六六《帝王部•要號令第五》。
②顾炎武:<日知录》卷二三《姓氏书》。
④ 马增路:《文献通考》卷二百七《经籍考•姓源银谱》条。
荣,从司马光作《资治通鉴考异》,吴镇作《新唐书纠经》,程大昌作《考古编》《演繁露》《禹贡论》《确录》,到理学家朱熹针对《六经》左传》 国语》所作的辨伪考异著作,史学领域的辨伪疑古学风盛行。这一潮流也影响到姓氏谱牒研究方面,许多学者已不满足于搜离史传家乘,编纂谱系,而是将兴趣转向采广索隐、去伪存真的综合研究方面。宋代姓氏學著作中學術性、綜合研究性質的成果,除去前已提到的一些著作如徐筠的《姓氏源流考》之外,邓名世的《古今姓氏,辩证》也是在此背景下应运而生的考证名著。
如前所述,宋代姓氏譜牒文獻中影響深遠、至今存世的著作,自然要屬《新唐書•宰相世系表》與鄰樵《通志•氏族略》。《新表》不能视为纯粹的姓氏学之作,但它专采唐朝宰相家族之世系渊源,涉及漠以來衆多世家大族族源、流派,特别是唐代三百年間的政治人物之家族、仕宜,其價值又不僅限於姓氏譜牒一途。至於《氏族略》之撰述宗旨和长处,郑樵自己有如下阐发:
自汉至唐,世有典籍讨论兹事,然皆出于一时之意,不知澄本正源。每一書成,怨望纷起。臣今此書則不然。帝王列圆世系之次,本之《史記》,實建國之始也。诸家世系之次,本之《春秋》《世谱》,實受氏之宗也。
郑樵,字渔仲,为郡名世同时期人物,博赅经史,若述闪富,他精简刑削《氏族志》《氏族源》《氏族韻》等舊作百餘卷2,為《氏族略》六卷,置於《通志》中。《氏族略》主要取材《史記》(春秋》《世譜》,考辨帝王諸姓世系,其编纂的次序則是先天子而後諸侯、卿大夫士、百工技藝,
先诸夏而后夷人。郑樵认为古来姓氏书的缩纂,主要有论声、论字、
————————————————————————————————————
①郎樵:《通志》卷二五《氏族略序》。
②鄭热:《通志》参二五《氏族略序》。
论地望三种方法,而三种方法都各有局限,无关姓氏研究之本质,故他坚持将上古“得姓受氏”的绿由分为三十二个类型。但事实上,《氏族略》之“略”者,举其大纲"而已。郑樵言诸姓甚简要,例如杜氏,只記得姓之由及杜伯子孫,再補缀以北魏獨孤渾氏改杜姓事,至於中古敷代則略去,更未涉及杜氏郡望。再如劉氏,也只概述祁姓、姬姓之刘以及西汉匈奴刘氏,内容简略。崔氏则蓝引《左传》,虽述及清河、博陵两房来历,但别无其他。张氏也只记上古史事。除记事简略外,《氏族略》以上诸姓之内容,还大多沿袭附会(元和姓纂》。因此,尽管郑樵自称综览全篇后,会有“绳绳秩秩,各归其宗,使干余年湮源断绪之典,灿然在目,如云归于山,水归于渊,日月星辰丽乎天,百毅草木麗乎土”之感0,但《氏族略》的文獻價值和史料價值終因其簡略而有所减損。四庫館臣雕肯定《氏族略》“采撫既已浩博,议论亦多警辟,虽纯驳互见,而瑕不掩瑜,究非游谈无根者可及",却也批评邻樵“多挂漏";“持其该洽,脾脱一世,谅无人起而难之,故高视陶步,不复详检,遂不能一-精密,致后人多所识弹也"@。可调中肯之论。
比较(氏族略》及以上几种姓氏谱牒著作,邓名世《古今姓氏书辩证》的优长十分突出,主要有以下几点:
首先,《辩证》一书广泛征引了不同类别但与姓氏相关的古代文献,如先秦及两汉文献,有《尸子)、《子思子》、《世本》、《列仙传》《风俗通义》、《汉书集解音义》、史游《急就篇》、超岐《三辅决录》《聊子》、《聊氏万姓谱》、圈称《陈留风俗传》3等。魏晋南北朝文献
————————————————————————————————————
①鄭擔:《通志》卷二五《氏族略序》。
②《四津全书总目》卷五O《史都•别史类》《通志》条。
③ 《玉海》卷五O《措样》作《陈留者普传》。(隋书》卷三二《经精志》日:"汉议郎圈称。”《元和姓纂》卷六团系:后汉末有团称,宇幼寨,撰《陈留风俗传》。
则有魏无名氏撰《海内先贤传》,葛洪《神仙传》与《西京杂记),习系歯《襄阳旧传》,张华《博物志》,皇甫证《帝王世纪》,王子年《拾遗记》,傅余颜《复姓录》1,虞预《会稽典录》,虞豫《复姓录》,何承天《姓苑》2,《纂文要》,释长刚《类例)》,王俭《百家集谱》,贾执《姓氏英贤传》、《百家谱》,关朗《洞极元经传》,张于《南燕录》,崔鸿《十六国春秋》之《后赵录》《前燕录》等3。店代文献则有李利涉《盛氏谱》④,何超或杨齐宜《晋书音义》5,孔至《姓氏杂录),张九龄《姓源韵谱》6等。宋代文献则有采真子《千姓编》7,邵思《姓解》,曹大宗《姓源削谱》,宋岸《树亿(文公)谈苑》,此外还有《集韵》以及邓名世自己的著作《春秋四譜》等。以上文獻,雖多藏之石渠秘府,但都飽经历代战火,或残或佚,如何承天《姓苑》、贾执《姓氏英贤传》、张九龄《姓源韵谱》、采真子《千姓编》等,宋元后都已失传。这些文献在《辩证》中得以保存,有些虽仅存吉光片羽,但仍可用以韩佚或补正其他文獻,在校勘現存古籍、研究古籍的流傳及其真偽方面,具有很高的文獻價值。
————————————————————————————————————
① 《元和姓纂》卷二:余,晋有余颌,著《搜姓录》,本出博氏。
②《姓苑》,隋唐志均著锋十卷。至宋陈振孙《直赛书录解题》著乐二卷,无著者名。因以孝为卷首,故陈氏认为是唐人作。宋以后亡侠。
③《办理》教引崔海《十六国春秋》之《后赵录》《前燕峰》等,说明此书南宋时期尚在洗传。四车馆臣谓崔著北宋已散佚,明代复出伪书,或失于武断。
④揀《新唐書》卷五九《藝文志》:李利涉《唐官姓氏記》五卷。初十卷。利涉販南方,亡其半。又《宋史》卷二0四《黄文态》有李利涉《姓氏秘略》三卷。黎《新唐書》卷五九《藝文志》子部道家類:道士成玄莫有《莊子疏)十二卷,貞觀五年,召至京師。永徽中,洗翻州。書成,,高山人李利涉為序,董李利涉為唐初人士。
③ 《新唐書》卷五八《藝文志》有何超《晋書音義》三卷,<宋史》卷二0三(藝文志》有橘
齐宜《晋书音义》三卷。练《新唐书》卷二二三《奸臣•李林甫传》,幅齐宣为唐中业人士。
⑥《宋史》卷二0四《旧文志》著录一卷。晃公武《邵赛溃书志•谱谦类》:《姓源顿谱》五
卷,唐张九龄撰,依《春秋正典》《柳氏万姓续》《世本图),把独诸赛,筹为此讲。分四弊,以便寻问。
⑦陈振孙《直赛书录解题》著乐《千姓编》一卷,称"嘉裕八年(1063)采真子记,此书久已失传"。
其次,與《元和姓纂》《新表》《氏族略》相比,《辯證》對一些大姓的世系源流、支派分布以及郡望数量的记载更为精确、翔实。众所周知,《元和姓纂》至宋已颇散佚,至清更是“絕無善本,僅存七八",而在邓名世作《筹證》時,《元和姓纂》卷轶尚多,因此在材料的來源上,《辩证》“大抵以《左传》《国语》为主,自《风俗通》以下各采其是者从之。而於《元和姓纂》扶摘獨詳"0。如《元和姓纂》王氏條早已散供,今所存者,是清人洪登據《秘度新書》所補,記王氏有天水、東平、新蔡、新野、山阳、中山、章武、东蒸、河东九郡望。《新表》也只记录王氏太原、琅琊、京兆三房。《辩证》征引《元和姓筑》王氏僚,称有冯翊、长沙、金城、广汉、广陵、聊城、长安、高陵、河内、河周、蓝田、上党、邻郡、广平、华陵、乐陵等二十四郡望。显然,《元和姓纂》的这一段文字在清时已散佚,以至洪整辑佚时也没有看到。与此相似的还有张氏,罗振玉为《元和姓纂》辑供时,仅据《秘笈新书》补“黄帝第五子青阳生挥,为弓正,观弧星,始制弓矢,主祀狐星,因姓张氏”数十字而已。而《辩证》在记述张氏有河束、始兴、冯翊、吴郡、清河束武城、河間、中山、魏郡、汲郡、鄭州十郡望之後,還微引了《元和姓纂》如下一段文字:
《元和姓纂》日:唐有安定、范陽、太原、南陽、敦煌、修武、上谷、沛围、梁國、获陽、平原、京兆等四十三望,大抵皆留侯速裔。
这条已经散佚的《元和姓纂》的原文,成为研究中古郡姓张氏分布情况的极有价值的资料。
如所周知,唐代譜學家柳芳曾概括指出古代著姓的基本類型和分布:“过江则有侨姓,王、谢、袁、萧为大。东南则有吴姓,朱、张、顾、陆为大。山东则有郡姓,王、崔、卢、李、郑为大。关中亦号郡姓,韦、
————————————————————————————————————
① 《四库全书总目》卷一三五《子部•频书类-)。
装、柳、薛、楊、杜首之。" 其實,柳芳此論是就典型郡姓而言的。而具体到某一郡姓之下,实际又划分为若干郡望,分属于不同的地域与类型。但柳芳之论影响深远,后之学者论中古郡姓划分,大多以这几类郡姓与某一地域相联系,如张氏多强调吴姓郡望,王氏多强调琅琊、太原郡望,至於著姓之下究竟有多少郡望、如何分佈,卻難有定说。从《辩证》征引的《元和姓纂》佚文来看,张氏、王氏等大姓内部,不催郡望多,而且分佈廣泛,遍及南北各地,例如張氏,就有河東、始兴、冯翊、吴郡、清河东武城、河间、中山、魏郡、汲郡、郑州、安定、范阳、太原、南阳、敦煌、修武、上谷、沛国、梁国、荼阳、平原、京兆等四十多个郡望。这些记载,极大地开阔了中古郡望研究的视野,也为进步探讨汉魏以来世家大族迁徙、繁衍、分化的过程提供了重要线索。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辩证》同样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
当然,《辩证》也并非简单沿袭(元和姓纂》和《新唐书•宰相世系表》的一些記載,而是謹慎取捨,不安信,不苟同。如《元和姓纂》称“茅黄氏”为《左传》祁大夫茅荑鸿之后,《辩证》辨之曰:“世无此氏,而春秋时夷鸿姓茅氏,调之茅成子,则后世子孙何至通以茅夷为氏?考之义理,极无依据。”进而指出《姓纂》编纂者“误引经传,增收人姓,如罕荑者数十,如茅英者又数十,皆当时门生讨论者浅陋讯谬,杂之穿整臆说,刊修官未尝考按本书,因而附列。今举凡以办之。如此类者,悉合驳正"),再如对抚氏一姓的考证,邓名世凡五微经史,多方论证此氏非神农氏之后,其严谨治学之态度,灼然可见。
第三,除去博采经典以及大量的“旧姓书”之外,《辩证》一书材料来源的丰富性还表现在邓名世根据“近事”、“近韶”、名族家谱以及作者之“所开见",增补考订了一些姓氏,如以《鲁公家谱》修订了
————————————————————————————————————
①《新唐言》卷一九九《柳芳传》。
② 《古今姓氏書辯进》卷十一茅黄氏。
颜姓,以“唐人家状"修订了邵、素、和等姓氏,“以所闻见"增修了甄匡、香、張、仰、俞等姓氏。邓名世所據的唐代家乘今已失傳;至於其以当代人视角记录的当代史事,都足以补史传之关,对考辩唐宋之际的姓氏分布与变化情况无疑具有更高的史料价值。此外,《辩证》的史料价值还体现在记唐史事尤详。如贞观初年;当时山东旧士族好自矜夸,嫁女必多求聘财,太宗以为“甚伤教义",西讯“雅语姓氏"的吏部尚書高土廉與御史大夫章挺等人刊正姓氏,“於是普責天下譜,仍凭据史传考其真伪,忠贤者褒进,悖逆者眨黝,撰为《氏族志》凡一百卷,韶颁于天下"0。高士廉修《氏族志》一事,原已见诸史传敦煌文书“北位"79号《贞观氏族志残卷》的发现,更证明了高氏修订氏族的真实性。然而,此前尚有魏征修订《氏族志》之事,则为史传所未及。《辩证》中多处记载了魏征(魏文贞公)在贞观年间修订士族谱、定姓族一事,并有魏征所定各地郡姓大约二十余条。尽管魏征也曾修《隋书》,但文献中未曾记载他参予修订姓族一事。这段史实表明唐贞观年间朝廷至少两次组织力量修订《氏族志》,而从有关史事來看,魏微修志當在高士廉之前。這個事實也透露出李唐建立之初,确实为平衡各地旧姓势力与皇室、动贵的矛盾,建立新士族格局而煞豊苦心。可能在邓名世時,魏微所修訂的唐代官方姓旅谱尚存史館,因此都得以在著作中大量引用,從而為後人留下了難得的史料。
最後還需要提到的是,《筹證》在《元和姓纂》等前代姓氏文獻之外,又補充了數量可觀的、一直未曾被著錄的姓氏,如蓬、公萘、蹬、逢侯、施屠、提、梯、田埂、西河、邻、、鄄、湖、禾、防、香、长、狂、荣錡、稠、男、游水、右师、榄、最、胙、曼、乘丘、泛、抵、解、伟、晚、左丘、琐等,总计四十余姓。
————————————————————————————————————
① 《旧唐书》卷六五《高士廉传》。
对现代读者来说,《辩证》一书也有一定的缺憾,最主要的问题,是一些常见的姓氏甚至较大的姓氏,不见载于《辩证》之中,比如林、梁、朱、章等姓。这种情况之所以出现,盖因《辩证》实乃一轩本清初修纂《四库全书》,馆臣从《永乐大典》中辑出此书时,《永乐大典》已非全峡(详后)。在这个过程中,有些姓氏遂被遗漏。积数十年之功考辯“古今姓氏”,而終未能使後人得窥是書全豹,恐怕也是邓名世父子所始料不及的。
《辩证》问世以后,颇为同时代学者所重,也对后世的姓氏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朱熹称赞邓名世“考证姓氏一部甚详",王应麟《姓氏急就篇》《困学纪闻》等多引据绑著。清乾隆年间纂修《钟通志》,其《氏族略》一篇更是多据《辩证》以补充之。总之,邓名世的《古今姓氏书辩证》,是宋代考证史学、姓氏谱牒学的重要成果之一,堪称米代姓氏學研究集大成之作,在現存的姓氏譜牒文獻中,與《元和姓集》通志•氏族略》鼎足而立,有著重要的地位,對中國古代的姓氏、宗族與家族以及社會歷史文化的研究,都有着重要的價值。
三、关于《古今姓氏书辩证》一书的整理
《辩证》一书的流传也较复杂。在宋元文献中,征引《辩证》一书者甚多。至明编纂《永乐大典》时,将《辩证》"散附千家姓下,已非旧第"。入清以后,《辩证》已散佚。乾隆年间,四库馆臣奉敕从《永乐大典》中辑出①,并依《广韵》以韵隶姓,仍厘为四十卷,是为《四库全书》本。此后,嘉庆年间,名备孙星衍从四库辑本抄录《辩证》全文,并委托友人、山东沂州知府洪梧刊刻,是为岱南阁刊本(亦即《教礼堂刻本》或洪氏刻本)②。道光十四年(1834),學者錢熙祚因不滿於
————————————————————————————————————
①《清史稿》卷一四七《蕃文志》。
②孙星衍《刊古今娃氏书办证敏》,原载清嘉庆年间岱南关本(教礼堂本)《古今姓氏书
舞进》。又张之洞、范希曾《著目答同精正》卷二《史部•谱锋》亦稱有洪(梧)刻本流行於世。
《辩证》一书“经《永乐大典》割裂,错简误字,不一而足",而岱南阁刊本亦"因陋就简,无所是正,似非质疑传信之旨"0,遂“穷五阅月之功",依《广韵》重为编次。而就在校勘《辩证》的过程中,钱熙祚又得亲见宋御本《辩证》,此本虽残阙大半(五至十八卷、二十一至三十卷缺),但邓名世原《序論》<括要》《總目》以及全书韻目俱全,因其為《四库全书》本、岱南阁本所无(韵目部分与四库本迥异),故而弥足珍贵2,这些软文,不仅使世人得以重见《辩证》宋版原貌,为研究者进一步探讨郡名世修纂《辩证》的动机和宗旨,了解全书的扑修体例、材料来源,提供了重要的依据,对于校订四库本、守山开本《瓣证》来说更具有很高的校勘价值。钱熙祚因据此宋残本于道光二十三年(1843)完成了《校勘记》三卷,并将邓名世《序论》三篇、《括要》、《总目》以及韵目等一并附丽于其重新编次校勘的《辩证》之后,收入《守山开丛书》刊行(即本编称为“钱氏校本”者)。目前,《辩证》一书除《四库全书》本之外,还有岱南开本(敦礼堂本)、《守山阁丛书》本存世。民国年间,商务印书馆编纂《丛书集成初编》时收入《守山开丛书》本《辩证》 ( 1985年,中华书局又据商务本《丛书集成初编》重新影印),此本较为流行。至于钱熙祚所见之宋残本今日是否犹存天壤问,已无从确知。
晚近以来,姓氏谱牒文献的整理与利用逐渐为学界所重视,如《元和姓纂》已有多位學者進行過整理校勘,鄭樵《氏族略》也因《通志》的大量翻印而廣泛流傳,《新唐書•宰相世系表》更有了當代學者的汇校本。惟(古今姓氏书辩证》一书虽有《丛书集成初编》排印本,但因其未加标点,缺少更为全面、系统的校勘,因此使用起来颇多不便。有鉴于此,本人毕数年之功,重新整理、标点、校勘了这部重要
————————————————————————————————————
① 《守山閣兼書本(錢氏校本)3<辩理(附校勘記)》錢黑祚道光十四年跛。
@钱照炸称此残宋本为“绍兴刊本",实娱。按邓名世绍兴年间所成为十四卷本,而此残宋本有四十卷谢目,或即名世去世后其子棒年整理遗续蛮为四十卷于乾道年间刊行者。或可称”乾道刊本"。
的姓氏学著作,以期为学界和社会提供一个可资利用的新本。
比较《辩证》以上诸版本,残宋本最为原始,但残缺过甚,且今已无由得见,实难据为底本;洪梧所刻岱南阁刊本虽出自四库本,但讯误纯漏反有过之,所调“因陋就简,无所是正",确为的评,许多钱氏校订过的岱南开本之误,四库本并不误。总之,无论从时间还是从质量上看,四庫本都更近于宋本,也更勝于現存的其他版本。因此,此次标点校勘以四库本为底本,四库本原插于行问的馆臣注(又见于《四库提要考证》)全部予以保留;以钱熙祚《守山阅丛书》本为参校本(即校堪记所称“钱氏校本”者),参考并吸收钱照祚案语中之有价值部分。同时,参据钱熙祚《校勘记》中所征引的残宋本内容,以订正《四库全书》本、《守山阁丛书》本之误。残宋本文字为四库本所缺者,本编分别采抚补入各姓氏条下,同时加阴影处理以示区别(详见《凡例)》)。至于残宋本之邓名世原《序论》三篇、括要》与《总目》,以及分韵目录,则全部移录于附录中。此外,晚近学者余嘉锡作(四库提要辩证》,纠正了四库馆臣在《辩证》一书作者生平、版本等方面的讯谬,对深入了解《辩证》的编纂与传布过程多有神益,故也收入附录,以资参考。
为方便读者检索,本书制作了姓氏笔划索引附于书后。需要说明的是,本索引笔划的计算以繁体字为依据,与某些工具书的计算方法可能有不尽一致之处,读者鉴之。
王力平
2006年2月于南开大学寓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