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氏文化研讨网

搜索
查看: 825|回复: 0

《中华姓氏源流史》何光岳自序(二)

[复制链接]

380

主题

614

帖子

4683

积分

邵门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4683
QQ
发表于 2021-8-19 15:12:4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第二部分)
随着姓氏中贵姓的显荣,最重籍贯地望,于是相应地兴起姓氏郡望。虽同姓而不同郡
,则被名声显赫的郡望著姓所鄙视。这种风气,兴于魏晋,盛于唐代。《晋书·杨佺期传》
:“弘农华阴人,汉太尉震之后也。自云门户承籍,江左莫比,有以其门地比王询者,
期犹恚恨。而时人以其晚过江,婚宦失类,每排抑之。佺期常慷慨切齿。”《魏书·游雅传》
:“雅有高才,高允将婚于邢氏。雅劝允娶于其族,允不从。雅乃曰:‘人贵河间邢,不重
广平游。人自弃伯度(雅字伯度),我自敬黄头(雅小名黄头)。’其贵己贱人,皆此类也。”
伩海披沙》卷三:“自宋已前,氏族之品最颞,故侯景欲婚王、谢,武帝即以非偶抑之。
崔、卢、李、郑,虽曰累世陵夷,犹恃世望,嫁娶必多取资,李义府既贵,乃与赵郡叙昭
穆。后魏太和中,定望族,以陇西李宝等七姓。唐以荥阳郑氏等四望为鼎甲,皆不与百姓婚
嫁。族望之习,于斯为盛。故李桢谓爵位不如族望,官至方岳,惟称陇西。”
钱大昕《十驾斋养新录》卷十二郡望:自魏晋以门第取士,单寒之家,屏弃不齿。而士
大夫始以郡望自矜。唐宋重进士科,士皆投牒就试,无流品之分。而唐世犹尚氏族,奉勅第
其甲乙,勒为成书。五季之乱,谱散失。至宋而私谱盛行,朝廷不复过而问焉。士既贵显,
多寄居它乡,不知有郡望者盖五六百年矣。唯民间嫁娶名帖偶一用之,言王必琅邪,言李必
陇西,言张必清河,言刘必彭城,言周必汝南,言顾必武陵,言朱必沛国。其所祖何人?
徙何自?概置弗问,此习俗之甚可笑者也。朱、张、顾、陆,号吴中四姓。朱有沛国、义
阳、吴郡、河南四望,而今人但称沛国,沛之显者,在汉为朱浮,今朱氏不皆祖浮也。余谓
三吴之朱,当称吴郡,若徽文公(朱熹)之后,则依文公自称新安可也。张有清河、南阳、
吴郡、安定、敦煌、武威、范阳、犍为、沛国、梁国、中山、汲郡、河内、高平十四望,
今人但称清河。予谓张之显者多矣!当视其所祖何人?如季鹰、思曼之裔,则当云吴郡;
先、道济之裔,当云范阳、西平;公轨之后,当云安定;平子之裔,当云南阳,不应概称清
河也。《广韵》顾姓出吴郡,不闻有它望,今顾姓所祖,不曰雍、曰荥,则曰野王、曰况,
皆吴人也,而改称武陵,谬矣。陆有吴郡、河南二望,河南之陆,出自鲜卑,本步陆孤氏,
魏孝文帝时,改为陆氏。今陆氏皆宗绩、续、逊、抗,则为吴郡之陆审矣,而转有取于代北
之陆何哉?间有不称河南而称平原者,未审其故?若以士衡为平原内史而称之,则吾未闻以
所历之官为郡望者也。”可见古今攀龙附风借显赫郡望以抬高自己身份者大有人在,无非是
在仕宦、婚姻以及科举、办事中多占便宜、多得利益。
因此,在修纂谱牒中亦有假冒伪托者,《十驾斋养新录》卷十二家谱不可信:“颜师古
:私谱之文,出于闾巷,家自为说,事非经典,苟引先贤,妄相假托,无所取信,宁足
据乎?(《汉书·眭孟传注》)其注《萧望之传》云:‘近代谱牒,妄相托附,乃云望之萧何之
,追次昭穆流俗,学者共祖述焉。但酂侯汉室宗臣,功高位重,子孙嗣绪,具详表传。长
倩钜儒达学,名节并隆,博览古今,能言其祖,市朝未变,年载非遥,长老所传,耳目相
接。若其实承何后,史传宁得弗详?《汉书》既不叙论,后人焉所取信?不然之事,断可识
!盖《南齐书·本纪》叙述先世,以望之为何六世孙,讥其附会不可信耳!师古精于史学,
于私谱杂志,不敢轻信,识见非后人所及。《唐书·宰相世系表》,虽详赡可喜,然纪近事则
有徵,溯远胄则多舛,由于信谱牒而无实事求是之识也。”钱氏之言虽颇有理,亦不见確,
如孔、孟、曾、颜之谱,叙世系源源本本,自黄帝至今一百六、七十代连绵不断,有年代可
,为世界上最可信之谱,虽其中辗转抄录,次数既多,历年见文,未免遗漏错移,在所难
,并不能一概加以否定为假托之言,中国古有“神不歆非类”与讥讽“数典忘祖”者,
不能错认祖先。至今西南彝族世代相传,口诵世系达百余代,历历如实,未见皆为捏造者。
到了唐末,天下大乱,世族沦丧,门第阀阅之见泯灭,接着五代十国战乱,尽系庶民得
,纷纷起而烧毁划等分级的封建谱牒,解除氏族枷锁。至宋初又归于统一,天下安定,
私谱盛行,朝廷也不复过问。顾炎武《亭林集》卷五裴村记:“近世氏族之盛,莫过于唐。
河东为唐近畿,其地肥而俗厚,若解之柳,闻喜之裴,皆历仕至数百年,冠裳不绝。汾阴之
,凭河自保于石虎、苻坚割据之馀,而未尝一仕其朝。漪氏之樊之王,举义兵以抗高欢之
,此非三代之法犹存,而其人之贤者,又率之以保家亢宗之道,胡能久而不衰若此?自唐
之亡,谱牒与之俱尽,然裴枢等六十二人,犹为朱温所忌,必待杀之白马之驿,而后可以亡
唐。氏族之有关人国也若是。至于五代之际,天地几如弈棋,高门大族,降为皂隶。靖康之
,遂无一家能率以自保者矣!
北宋初年,天下安定,人物殷盛,而姓氏学、谱牒学兴起第四次高潮,而且进入了前所
未有的鼎盛时期,促使了这门学科的大发展。这个时期的特点是极少官修,大多系私人编
纂。如邵思撰《姓解》三卷,共二千五百六十八姓。还有官修的《百官公卿谱》,钱明逸的
《熙宁姓纂》六卷,黄邦俊的《群史姓纂韵》六卷,孔平仲的《姓系氏族》一卷、《姓略》六
,崔日用的《姓苑略》一卷,魏子野的《春氏族谱》一卷,採真子的《千姓编》一卷。此
,还有《宰相甲族》、《十四家贵族谱》、《绍兴臣僚类姓》、《本朝宗室图谱》等。
继承《元和姓纂》体例而撰姓氏学的有南宋初年邓名世和他的儿子邓椿。“父子相继,
积数十年之力”,完成了《古今姓氏书辨证》四十卷【宋代邓名世撰,其子椿哀补成。本书共四十卷。
作者对《元和姓纂》一书采录、考辨尤为详博,同时又以《熙宁姓纂》、《宋百官公卿家谱》二书互为参校,往往足以补史传之不足,对有关姓氏著作,取其长而辨其误,故名《古今姓氏书辨证》。该书从北宋政和年间即开始着手编撰,成书于南宋绍兴四年(1134年),父子相继,历时20余年,所以比其它姓氏书著作较为洋细、精确。原书久已散失,今存本系乾隆年间从《永乐大典》中辑出,仍为四十卷,保留了原书的内容、风貌,是研究姓氏文化不可缺少的重要著作,其姓氏数量与内容,远超《元和姓纂》,“而考订访舛,特为精核”(永瑢:《四库全书简明目录》)。大史学家郑樵亦于这时完成了《氏族志》五十卷,又撰有《氏族源》、《氏族韵》等书七十卷,后来他把这几部姓氏学专著,精简后收入《通志》中的《氏族略》里。这是一部分门别类,既有系统,又有分析,理分明的姓氏学,并奠定姓氏学理论的基础,与《古今姓氏书辨证》,堪称为中国古代姓氏学专著的双璧。
丁维皋也于绍兴年间撰有《皇朝百族谱》三卷,“自皇朝司马以下,百族姓皆推源流疏
,别志名字爵位,录世谱家传及行状神道碑之类。”徐筠撰《姓氏源流考》七十八卷,
证详,可说是探本寻源之巨作。接着,王应麟撰有《姓氏急就篇》二卷。他“仿史游《急
就篇》体,以姓氏联贯成章,取便记诵。”章定又撰有《名贤氏族言行类稿》六十卷,“以姓
氏分韵排编,而以历代名人之言行,依姓氏分隶,盖以谱牒传记类为一书也。”这部书对于
“宋朝一代纪述颇详,往往为史传所不载,足以补阙核异。”
由于宋朝时大多数所编撰的姓氏书,具有不论士族、庶民或蕃姓异族的姓氏,一概收纳
的特点,姓氏学的体例已臻完备,所以大受当时人们的欢迎,促使姓氏学广泛流行,于是用
于儿童启蒙的“韵语村书”——《百家姓》应运而生,收录了四百馀姓,在民间普及流传至
,一版再版,不计其数,成为妇幼皆知的姓氏普及读物。钱氏有国时小民所著。赵乃国
,钱氏奉正朔,故以钱次之。孙乃忠懿王之正妃。其次则南唐李氏。次句‘周吴郑王”,
皆武肃(吴越王钱镠)而下嫔妃也。”谈迁《枣林杂俎》云:“《南雍志》有唐虞世南《百家
姓》一卷。”又有《千姓篇》。清康熙时有《御制百家姓》。近年又出版了《新编百家姓》及
《百家姓新编》,1993年岀版田海英《中国百家姓寻根》,每姓下述古音,姓源,郡望。桑君
《新百家姓》,1996年又出版了张海彤、金连昌《百家姓探源》,共收526个姓氏,一姓下增
叙其源流及人物。梁石的《百家姓氏新春联》,匡岚《百家姓郡望注》,台湾穆柳森《百家姓
辞典》。1998年出版高剑峰《中国100个大姓》,下分叙姓氏起源,郡望堂号,宗族名人,
播衍迁徙。宋代还有罗泌《路史》中有很多篇幅专述姓氏。由于宋代谱牒学的兴盛,朝廷也
对民间私修谱牒放任自流,于是专述一姓的谱系如族谱、家谱、宗谱、宗乘、家乘、支谱、
房谱、堂谱、墨谱、世谱、血脉谱、世系谱之类如雨后春笋地遍地开花,为国史、地方史、
风俗史、社会学史增添了许多光辉色彩和丰富内容。其中较为著名的有《三院吕氏世谱》、
《胡氏世谱》、《陶氏世谱》、《尤氏世谱》、《东平刘氏世谱》、《赵清献家谱》等。
蒙古族灭亡宋、金、西夏、大理,统一中国,建立了大元帝国,极端仇视汉人、南人,
不允官私撰写汉姓谱,而只推重蒙古文皇室世系的《蒙古秘史》,其他汉人族谱毁焚散失殆
,连费著所修的《成都氏族谱》也没有流传下来。许有壬说:“士大夫家贵知其族,及荡
于兵,宰相世系之隆,子孙有不知其自出者,况齐民乎?士大夫家能有其谱者,百不一二。”
(《至正集》卷72《题刘氏族谱》)胡助说:近世故家大族,兵燹之后,谱牒悉多散逸,
又子孙卑微不学,其能存先世之谱者,百无一二焉。(《纯白斋类稿》卷20《吴氏谱牒序》)
吴海也说:“更数大乱,故家谱牒存者,十不能一二。”(《闻过斋集》卷1《潘氏世谱序》)
元代中叶以后,历代皇帝荒淫短寿,大多不理朝政,而且皇室内部勾心斗角,缺少元初
那种对汉人思想文化严密控制的措施,“可以说,元代族谱是元朝政权荒于文治、士大夫在
异族统治下自我保护、强化血缘和地缘关系的反应。”(常建华:《元代族谱研究》载《谱牒
学研究》第三辑)为了敦宗睦族,恢复民族意识和民族自尊心,“令宗法弛,犹赖谱可以收
族人也。”(徐明善:《芳谷集》卷上《太原族谱序》)于是稍有见识之士,不惜一切代价,广
泛收集本族世系资料,编纂族谱,利用宋代活字印刷的方便,大力印刷族谱。并利用北宋欧
阳修、苏洵所创造的横式、纵式的欧式、苏式叙谱格式,欧式强化了人们尊祖敬宗的宗法观
,苏式则主张重亲、重本系。元代修族谱,皆以欧式、苏式为准则,一直流传至今。
    据《四库全书》中所收的元代别集169种中,40余部文集中有族谱序言、题跋等资
料。其中有《舒氏族谱》、《夏阳汤氏族谱》、《中山世家》、《太原族谱》、《吴氏世谱》、《谷平李氏家谱》、《防里欧阳氏族谱》、《丁氏世谱》、《龙溪曾氏族谱》、《章氏族谱》、《吴氏谱牒》、《莆田黄氏族谱》、《蔡氏族谱》、《郑氏石谱》、《马氏家谱》、《宁晋王氏本支》、《李氏族谱》、《卓氏家谱》、《和溪胡氏族谱》、《开封张氏世谱》、《婺源武口王氏世系》、《曾氏世谱》、《临川西原许氏族谱》、《赵氏族谱》、《胡氏族谱》、《丰城孙氏世谱》、《巴塘黄氏族谱》、《魏氏支派》、《刘氏族谱》、《潘氏世谱》、《庐陵中州刘氏族谱》、《富春孙氏族谱》、《丁氏世族谱》、《洛阳杨氏族谱》、《白石周氏族谱》、《史秉文资阳故谱》、《宋氏世谱》、《张氏家谱》、《庐陵娄氏家谱》、《项氏族谱》、《汪氏族谱》、《童氏族谱》、《方氏族谱》、《俞氏族谱》、《晋阳罗氏族谱》、《周氏族谱》、《新安吴氏家谱》、《洛阳杨友直家谱》、《宜黄谭氏族谱》、《秣陵翁氏谱》、《吕城刘氏族谱》、《陆氏世系表》、《林氏宗谱》、《云龙李氏族谱》、《寿昌胡氏谱》、《臧氏家乘》、《太史家谱》、《夏派刘氏族谱》、《栋头王氏谱》、《高氏族谱》、《薛氏家谱》等。还有陈栋《新安大族志》。元末是中国族谱的复苏时期,也是第五次谱牒学兴起的阶段,从此奠定了中国谱牒学的格式、体例、方法、制度、宗派、源流、图表、世系等形式,为完善姓氏学和谱牒学开创了新的局面。
汉人朱元璋灭元,统一天下,建立强大的明帝国,象征汉人复兴时期。明太祖命吴沈、
刘仲质、吴伯宗撰《千家姓》一卷,凡一千九百六十八姓。工部员外郎凌迪知又“仿章定
《氏族言行类稿》,而蒐罗较广”,于万历七年完成了《古今万姓统谱》一百五十卷,附《氏
族博考》十四卷、《历代帝王姓系统谱》六卷。尽管《古今万姓统谱》被说是“庞杂牴牾”,
但为世俗所通行,保存了古代姓氏学的丰富资料,是一部现存大部头的姓氏学书籍。凌迪知
自序说:“岂知万千一本,万派一源也。考之《世谱》曰,五帝三王,无非出于黄帝之后,
黄帝二十五子,而得姓者十四,德同者姓同,德异者姓异。则知凡有生者,皆一人之身所分
也。……知此,则联天下为一家反掌耳。故观吾之姓谱者,孝弟之心或亦可以油然而生矣,
此余辑谱意也。”王世贞序云:“盖自唐宋而来,其谱姓勿虑数千家,而吴兴凌大夫始合而为
其源别,郡望,条著胪列,而诸能以姓显者咸或附焉。凌大夫之言曰,我非以眩靡也,
将使夫探源者,油然而勿胥戕贼也,介然而毋至为禽乱也,于世道将小补哉!《古今万姓统
谱》之刊行,把天下万姓皆出自黄帝一人之身的观点,普及于千家万户,几乎是无人不知,
无人不晓。这一观点虽然古已有之,但把它推广开来则是和《古今万姓统谱》的流行分不开
的。(张海瀛:《明代谱学概说》载《谱牒学研究》第三辑)由于《古今万姓统谱》产生了广
泛而深远的社会影响,而被明、清、民国及现在把中华民族归纳为“炎黄子孙”的历史理论
依据,也为《中华姓氏源流史》作者所提倡的“万姓归宗”的历史科学根据所遵循。它是一
部主张民族的团结凝聚力和大一统的民族爱国主义的姓氏书。
此外,徐渭《路史》中的姓氏也仿罗泌《路史》而作。还有廖用贤的《尚友录》,杨信
民的《姓源珠玑》六卷,邢参的《姓氏汇典》二卷,李日华的《姓氏谱纂》七卷,王文翰的
《尚古类氏集》十二卷,周星的《姓氏百家新笺》一卷,佚名的《氏族大全纲目》、《姓氏选
华》、《氏族类稿》。嘉靖时,陈士元撰有《姓汇》四卷,凡二千五百馀姓,后又编《姓觴》
十卷,凡单姓二千一百七十九,複姓一千四百四十六,共三千六百二十五姓。补充了许多新
姓与新资料,实为难能可贵。还有陈湘《姓林》、李利涉《编古命氏》十卷
专门著述稀少隐僻的姓氏,有杨慎的《希姓录》五卷,刘文相的《希姓存参》二卷,夏
树芳的《奇姓通》十四卷。
专记一个地方的姓氏的,有《新安名族志》。
专记一姓家谱的则多如牛毛,几乎无姓不有谱。至今明版族谱尚多流传至今,是中国谱
牒学、姓氏学的第六次兴起时代。其中一姓之谱较为著名的,有云间姚应期的《姚氏家乘》
七卷,孟称述的《浩气宗传》(即孟氏族谱,专记孟子以来族系)二卷。还有《吴兴闵氏家
乘》、《于氏家乘》二卷。《章氏家乘》、《董氏家传》、《安成周氏家谱》、《朱氏世谱》、《新安
黄氏统谱》、洛阳《汪氏统宗正脉》、《张氏统宗世谱》、《虎墩崔氏族谱》、《新安瑯琊王氏统
宗世谱》、《余姚孙氏世谱》、《紫阳朱氏建安谱》、《俞氏宗谱》、《曹氏统宗世谱》等。
专门叙述功臣一家谱系的,有《李韩公家乘》一卷,《中山徐氏世系录》一卷。郭勋的
《三家世典》一卷,专记明初开国功臣徐达、沐英和郭英三家世系。尤以浙江钱氏,自以为
吴越王钱镠之后,力叙本姓谱系,连绵不断,先后编修了《吴越钱氏传芳集》、《钱氏传芳后
集》、《钱氏世谱续编》、《钱氏家乘续集》、《吴越钱氏分派略》、《吴越世系歌》等。
明代大大发展和完善了谱牒学的理论与体例,如方孝孺论谱说:“谱者,普也,普载祖
宗远近、姓名、讳字、年号。又云,谱者,布也,敷布远近,百世之纲纪,万代之宗派源
流。序述姓名,谓之谱系;条录婚宦,谓之簿状。天子书之谓之纪,诸侯书之谓之史,大夫
书之谓之传,总而言之谓之谱。谱者,补也,亡遗者治而补之。故曰,序得姓之据源,记世
数之远近,父昭子穆,百代在于目前。郑玄曰:谱之于家,若网在纲,纲张则万目具,谱定
则万枝在。”(《逊志斋集》卷13《族谱序》)明代在扩展欧苏谱例基础上编修的族谱,多半
是大宗谱。随着修谱的普及和宗族人口的繁衍,这种大宗谱越编越大。至明中叶,“会千万
人于一家,统千百世于一人”的统谱,逐渐流行起来。统谱,全称为统宗世谱,亦称会通宗
,或通谱,或统宗正脉等。统谱是打破地域界限把分布于各地的同族各宗支统贯于一的宗
,故曰统宗世谱。(张海瀛:《明代谱学概说》)弘治十四年《新安黄氏统谱》,以东晋黄安
集任新安太守定居新安为始迁祖,由此而分为25个支派。嘉靖十六年张阳辉主修《张氏统
宗世谱》从黄帝赐少子挥为张氏起,一直记到嘉靖,世系长达近五千年,其《本源纪》中分
117个分支。世传“天下张姓是一家”,“天下黄姓是一家”,“天下彭姓是一家”,“天下罗
姓是一家”等等的口头禅,比比皆是。明末农民起义,族谱亦备受灾殃,焚毁严重。
满族灭亡明朝,建立了强大的清帝国,虽也歧视汉人,但因潮流发展,难以阻挡汉族家
谱的纂写。康煕时曾御撰《百家姓》。乾隆时又命嵇璜、刘墉、王杰、黄文直等人,于编纂
《续通志》,仿《通志·氏族略》的体例,撰遼、金、元氏族三卷,总论一卷,《通志·氏族略》
补遗四卷,共有八卷,仍纳入《续通志·氏族略》之中。接着又编纂《清朝通志》,其中的
《氏族略》计有序一卷,满洲八旗姓四卷,蒙古八旗姓一卷,附载满洲八旗姓一卷,满洲旗
分内高丽姓、满洲旗分内尼堪姓、满洲旗分内台尼堪姓一卷,汉希姓一卷,总论一卷,凡十
卷。还撰有《八旗满洲氏族通谱》八十卷,其中也包括汉军、蒙古军、高丽军等族旗人,
有锡伯族、达斡尔族、赫哲族及索伦人等。
私撰姓氏书有,吴山嘉撰《复社姓氏传略》十卷,陈廷炜撰《姓氏考略》。雍正二年,
新建人熊峻运撰《新纂氏族笺释》八卷,后又増补改成《增补姓氏族谱笺释》。乾隆四十八
,萧山汪辉祖撰《史姓韵编》二十四卷,“合廿四史列传名姓,依韵分编,瞭如指掌”。
(光绪甲申冯祖宪序)汤荣浩撰《排韵氏族合璧》二十八卷,宁乡黄本骥撰《姓氏解纷》十
,瞿工诗撰《增广姓氏笺》,何文廳撰《氏族増笺》六卷,陈芸桥撰《姓略谐音》,尹敏撰
《历朝人物氏族会编》十卷,李绳远撰《姓氏谱》六卷、《姓氏类纂》五十卷,任若海撰《太
平图话姓氏综,李魁第《姓氏族谱合编》十卷。李超孙撰《诗氏族考》六卷,专叙《诗经》
中出现的姓氏。单隆周撰《希姓录》三卷,周春撰辽、金、元《姓谱》、《代北姓谱》,卢熊
撰《吴中氏族志》,丁晏撰《百家姓韵语三编》一卷,新化邹汉纪撰《五十二姓图考》一卷,
十六金符斋有《续百家姓谱》,陈毅撰《魏书官氏志考证》,乾隆十二年,秀水人万光泰撰
《魏氏补证》六卷,乃补证《魏书官氏志》之作。又崔冕有《千家姓文》一卷。
清代对姓氏学贡献最大的要算武威人张澍,于嘉庆、道光间撰有《姓氏五书》共三百余
卷。这五书包括《姓氏寻源》四十五卷,“在研究各种姓氏书的基础上,从史书、文集、故
冢之铭、稗官之说、州郡之志、医药之经中,收集姓氏近四千种,叙述了各种姓的起源、发
展及其在历史上有影响的代表人物。对生僻之姓给予注音,对尚有争议的姓,旁参旧闻,
予考证。使人们读此书,而能知中华姓氏之多,识各姓之源,辨各姓之流传。”(岳麓书社
1992年《姓氏寻源·出版说明》)而张澍作序云:“炎黄之胤嗣,子姒之精苗,列邦之胄绪,
异域之枝条,绵而瓞,蕃而椒,继而续,茂而彫。虽英贤之传堙,信为华胄之遥遥。吹律而
定五音,自轩皇而非今,今世已为绝学。”《姓氏辨误》三十卷,这两种已出版。而《姓韵》
(稿存北京图书馆)、《古今姓氏书目考证》(稿存清华大学图书馆)、《辽金元三史姓录(附西
)(法国巴黎图书馆藏有《元史氏姓录(附西夏),以上三种尚未出版。张澍是中国历史
上姓氏学著作巨大之冠,且补入许多新姓与新资料。此外,汪辉祖的《二十四史希姓录》、
《史姓韵编》,仅为简单抄录姓氏之作。
专著妇女姓氏的,有高有复的《名媛氏族谱》二卷,萧智汉的《历代名贤列女姓谱》一
百五十卷,凡收一百九十三姓,一千八百九十一家,汇集了著名妇女姓氏的大成,开创了为
妇女立谱的先河。
至于同治、光绪年间,文网消失,政禁大开,几乎每姓每族皆修族谱,农村集镇兴起专
为印刷族谱的谱匠,到处都有,蔚然成风,大多流传至民国末年。所以清朝末期为中国第七
次姓氏谱牒学的兴起而臻鼎盛时代
辛亥革命推翻清朝,建立了民国,以汉族为首的五族共和,给人民以宽松环境。各姓各
族遵循每三、四十年续修族谱的成例,亦几乎各地普修族谱,而各少数民族也纷纷仿汉族家
谱条例,也兴修族谱,这是民国时代谱牒学的一个新特色。有朱希祖的《西魏赐姓考》。一
九三九年出版的《蒙古世系谱》。至于潘光旦的《通谱新解》和柳诒徵的《族谱研究举例》
,只是零编碎笺,不是专著。虽然民国时期连续38年的内战外战,国无宁日,故姓氏学
专书极少。但每姓每族皆修有谱,则遍及全国各地,皆以修谱为荣,以入谱为尊,而政府从
不干涉民间修谱,这是中国历史上对修纂族谱的宽松年代。所以族谱的出现,可谓汗牛充
,是任何国家所不能比拟的。解放前各地兴起抢修族谱高潮。因此,民国时期可算作中国
第八次姓氏谱牒学的兴盛时期。



(待续三)



上一篇:《中华姓氏源流史》何光岳自序(一)
下一篇:《中华姓氏源流史》何光岳自序(三)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邵氏文化研讨网  

GMT+8, 2024-11-23 16:06 , Processed in 0.060286 second(s), 2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Designed by 999test.cn & 邵氏文化研讨网

© 2001-2013 Comsenz Inc.

QQ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