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氏文化研讨网

搜索
查看: 715|回复: 1

邵氏主流并非“燕国后裔”

  [复制链接]

2152

主题

2441

帖子

3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2133
发表于 2022-1-29 09:40:2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邵氏主流并非“燕国后裔”]
  1、召公奭是一世召公兼一世燕侯,二世长子克袭封燕候,次子隨父留镐京世袭召公。三世以后则由其各世的长子世袭各自的燕候与召公的侯爵(燕国)与公爵。
2、战国后燕国国君依各国之例,自升为王,到公元前222年,第43世燕王喜时代,燕国被秦所灭,后裔逐步以燕为氏,而不是某些人误解的“以召为氏”。
3、而召公世袭釆邑,东周迁到今河南济源市邵源镇一带的“郫邵”,到东周简公盈介入周王室权斗被杀后丧失,后裔四散,为纪念祖先召公,才逐步以召为氏的。这才是召(邵)氏的主流。
4、传说有部分燕国后裔在燕灭国后,为避秦之追杀,改以“召”为氏。但这部分“燕改召”绝不是邵氏的主要来源。而且当代300多万邵氏中,哪些是由燕氏攺来的,似少有明文记载。如有谱牒明确记载,自然可写明从某代起由燕改邵,认燕祖归燕宗。如果把全部召(邵)氏,都说成“燕国后裔”,是无根据的谬说。
5、现在这类的误解,多从《史记  燕召公世家》引起,误认为既然召氏始祖是公奭,他又兼任过一世燕侯,因而全部召(邵)氏就都是“燕国”的后裔了!这是以偏概全,接错了世系!
6、实际中华邵氏的主流,是召公奭次子、世袭召公(又称“公卿派”)的后裔。而燕氏(全国仅20多万人)出自召公奭长子,即世袭燕侯王的后裔(又称“候伯派”),他们才是真正的“燕国后裔”!
传说中部份燕氏又改召氏,即使真有其事,也只是一部分而已,绝不是300万邵氏的主流,更不是全部!
7、在上千年历史中,不同民族尚且不断融合,同为汉族的各姓氏之间,也有通过抱养或通婚,融合的迹象。但各姓氏的主流,传承的脉络还是大致清晰可辨的。8、因而把中华邵氏全部或大部份当成“燕国的后裔”,叫数典忘祖,或史盲误解。     (2021-12-23)




上一篇:点评--匽与燕、洛阳邵谱、雍公嫡孙
下一篇:“迪功郎”的官阶及朱熹首仕同安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80

主题

614

帖子

4683

积分

邵门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4683
QQ
发表于 2022-1-30 10:36:34 | 显示全部楼层


补充两点个人的认识,共参考——

1、姬姓燕国八百年,燕国君主始终姓姬(查嘉姓源流:“王莽篡汉后,为收揽人心,曾大赐天下,其中赐燕太子丹的玄孙姬嘉为王姓。东汉王朝建立后,姬嘉后人即全部抛弃王氏,大部恢复回姬姓,亦有人则以嘉字为姓氏,称嘉氏,世代相传至今);燕国公族姓燕(查燕氏源流:"召公大儿子的后代世袭燕君共四十三代,后燕国被秦所灭,燕国公族子孙遂以原国名为姓,称燕姓)。无论王族还是公族,历经八百年,人丁旺盛;又无论姬姓改召(邵)、燕姓改召(邵),出自燕国的邵氏占今邵氏比例高应很正常。


2、分析东陵侯召平公,其时为秦亡燕国时代、姓召不姓姬不姓燕、秦国的千户侯,则可判断为不属于燕国姬姓后裔,而为召国后裔(不排除召平公先祖迁燕国燕地又回迁南方)。而千户侯,开枝发叶出众多的邵氏,也很正常。


《辞海》【公族】释义:
①诸侯的子孙。《诗·周南·麟之趾》:“麟之角,振振公族。”毛传:“公族,公同祖也。”马瑞辰通释:“毛传谓公族为公同祖亦误。公姓、公族皆谓公子。”王引之《经义述闻·毛诗上》:“公姓、公族,皆谓子孙也。“
②( Gongzu)复姓。汉代有公族进阶。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邵氏文化研讨网  

GMT+8, 2024-11-23 16:06 , Processed in 0.050854 second(s), 2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Designed by 999test.cn & 邵氏文化研讨网

© 2001-2013 Comsenz Inc.

QQ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