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氏文化研讨网

搜索
查看: 701|回复: 0

就同安邵氏进士答庄志鹏先生问--进士邵天球,

[复制链接]

2151

主题

2440

帖子

3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2125
发表于 2023-3-19 16:02:0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就同安邵氏进士答庄志鹏先生问]
1、邵氏元末由晋江邵厝入迁同安后,唯一的进士是邵天球,字元御,号夔呜,是清雍十一年癸丑科(1733年)二甲三十二名进士,也是明清两代福建邵氏进士名次最靠前的一人。宗祠与故居都悬有他署名的“进士”匾,县志、府志、省志及国史都有他的记载。
2、唯独手抄本明清同安《邵氏族谱》漏记了这名唯一进士,及其所出的族系,即其父、祖的名讳,及他登第后的任职。只在手抄谱的末尾“墓葬”里记载“进士邵天球墓在西山前崙脊”(至今尚待寻找确认)。可见同安邵氏旧传手抄本族谱并不完整,错漏较多,竟然连唯一进士的名字、世系都漏记了!如果按现在个别村痞谱盲“一切抄旧谱”的愚蠢主张,旧谱写错的不准改,漏记的不准添加,则同安邵氏“六百年唯一进士”邵天球,因旧传手抄谱漏载其名字及世系,岂不是也应删去啦?!难道县志、府志、省志都要服从错漏的手抄族谱了?!
3、但据县志记载,邵天球表字“元御”,“元”字为同安邵氏第十五世的字辈,据此可推算他属始迁祖时通公十五世裔孙(即晋江邵氏一世祖子厚公的廿五世孙),应属五世大长房廷昭公九世裔孙,居宗祠周边的“尾宅仔里”,其故居即现柑岭村主任邵合益家族之旧居,原悬有与宗祠同样的署名“邵天球”的进士匾,门口立有石雕的旗杆座,“文革”中两匾均失落,2005宗祠修复时重刻悬挂。
4、邵天球登第后的任职经历,手抄谱及清代以后的县志均无一字记载。但晋江邵厝老谱保存有清雍正十二年(1734年),即邵天球中进士的第二年,邵厝老塾师“光斋公”去世时,邵天球从北京发来“挽幛”,追悼其业师兼“曾叔祖”光斋公,落款署“皇清赐进士、刑部教习、曾侄孙邵天球  敬挽”。由这幅他亲笔题写的挽幛落款,可推知邵天球登进士后,曾在北京清廷任“刑部教习”,约相当于今司法部或最高法院的“宣传教育处”处长,七品上下。尔后他的任职变动,至今无处查考。
5、清乾隆年间,退休在家的雍正朝进士邵天球,鉴于西山水土植被遭採樵放牧,破坏严重,曾撰《西山岩纪概》报县令任震远,指出西山及唐代始建的白云岩寺,是与同安县兴衰息息相关的风水宝地,“寺之废兴,山之盛衰繫焉;山之废兴,邑之盛衰繫焉!”任震远知县采纳乡贤邵天球的建议,由县府出告示封山育林,保护西山的风水龙脉与文物植被,使主要景区山林寺庙属于邵氏族产的西山风景区,得以有效保护,并世代传承至今,邵天球功莫大焉!这也许是他逝世后,安葬“西山前崙脊”的夙缘吧?
6、1928年奉中央政府指令修撰的民国《同安县志》(县长林学增主持,前清举人吴锡璜字瑞甫任主编兼总纂)。因采编人员素质差又极不负责任,刚走到县城北郊“双圳头”,见有几户从橄榄岭迁居的邵氏,问你们祖先是否出过一进士叫邵天球?答说“好像有”。于是民国《同安县志》就草率地将邵天球的籍贯写成“双圳头”啦!实际双圳头仅有几户从今湖甘村迁居的二房所传的散户,并无邵氏宗祠,更不是同安邵氏聚族而居六百多年的村庄!可见县志的编纂也是错漏迭出,谬误广为流传,近百年来都难以改正!可叹的是,二000年出版的新版《同安县志》,无独有偶,又把籍贯西山东麓楊厝埔村“西山吴”自然村的近代“中华五百名老中医”之一,民国《同安县志》主编吴瑞甫,凭猜测写成是“同禾里石浔人”(但石浔“查无此人”),而且虽经一再指谬,同安官方却至今无人可予以纠正,致使错误信息还上了“百度”,谬误流传国内外,真是可悲可叹!
7、同安与晋江邵氏宗祠悬挂的“进士匾”,还有迁泉州晋江的一世祖讳子厚,登南宋乾道八年壬辰科(公元1172年)黄定榜进士。其真正的任职,不是晋江旧谱误记的“官节度使”,或“不肖子孙”邵子牙妄图篡改旧谱时乱封的“福州节度使”、“福建省长”!——近年据江西、安徽宗亲邵东文等人提供的《江西通志》、《嘉庆宁国府志》及《旌德县志》等地方志的准确记载,邵子厚的正式职务是,淳熙十二年(1184年)前后任“江西道提举常平司”副使,约相当于今江西省民政厅兼粮食厅副厅长,为正六品;淳熙十六年(1189年)他73岁时升任安徽“宁国府”(原为宣州升格为府,即今安徽省宣城市,胡锦涛祖籍地)知府,封中宪大夫,正五品,后又曾任唐代安史之乱后始设的安徽旌德县县令,绍熙之后致仕,即80岁左右才退休(宋代官制宽松,规定70岁退休时如身体健康,还可继续当官)。
8、同安与晋江宗祠悬挂的另一块进士匾,是迁同安的时通公三子,迁居长泰县的“子玉”公的七世孙,即时通祖八世孙邵应祯,登明代万曆廿六年(1598年)戊戌科赵秉忠榜进士,历官金壇(今属江苏省)知县,广州知府,广西监察副使,是洛系邵氏入闽后最高级别的官员;除长泰故里内宅村宗祠悬匾外,祖籍地同安橄榄岭及晋江邵厝家庙,也悬挂邵应祯的进士匾。清代雍正以后为避雍正帝“胤祯”之名讳,按“祯者正也”之义,国史与方志改其名为“邵应正”,清亡后恢复原名“邵应祯”。
9、明代同安还出了第一位武进士邵应魁,字伟长,号榕斋。但他不属晋江迁同安的邵氏族系,而是明初洪武年间,由福州“新塔鳌峰坊”奉调迁金门建卫城的邵安(字伍观)的四世孙,文武双全,精通兵法,明嘉靖廿五年(1546年)登武举人,次年连捷丁未科(1547年)尹凤榜武进士,是同安县历史上第一位武进士。1555年之后,奉兵部尚书胡宗宪(胡锦涛先祖)之命,邵应魁隨晋江籍名将、水师提督俞大猷征战浙、闽、粤三省海疆,一再痛歼入侵三省的倭寇;邵应魁指挥黄窑港、茶山、乍浦、三片沙等多次海战,连战皆捷,倭寇闻风丧胆,被提升为永宁卫(今属泉州石狮市)指挥使,福建都指挥佥事(相当于今“福建省军区司令”)诰授昭勇将军,威震东南海疆。晚年退居同安县城(海岛金门尚属同安县管辖的“浯洲里”,直至1914年才独立设“金门县”),寄情诗酒,与退休或停职的“刑部左侍郎”洪朝选等乡贤名宦,遍游大轮山梵天夺,豪山慈云岩,天马山,夕阳山等同安的名山胜景,每有唱和题咏。终年76岁,著有《榕斋诗稿》与《射法》传世。明代其家族建在金门岛金城镇东门内的邵氏宗祠,延续五百多年,却毁于1958年的两岸炮战。十几年前已由福州与同安分别迁金门的宗亲,联手重建“金门邵氏宗祠”于金城镇东门内,奉祀明代抗倭名将邵应魁,及各自的列祖列宗,充分证明“血浓于水”,民族与宗亲情终将溶化政治上的分歧。现由同安迁金门的邵清源先生担任“金门邵氏宗亲会”会长,今年十月一日他将率金门宗亲,与迁台湾的邵氏宗亲,乘坐“小三通”的客轮,从金门回厦门,转到晋江邵厝,参加九百多年历史的邵氏家庙重建竣工及列祖牌位奉安庆典。(2023-3-19撰,23日修订补充)




上一篇:关于《邵氏闻见录》的简介
下一篇:同安县历史上第一位武进士邵应魁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邵氏文化研讨网  

GMT+8, 2024-11-21 21:04 , Processed in 0.047046 second(s), 2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Designed by 999test.cn & 邵氏文化研讨网

© 2001-2013 Comsenz Inc.

QQ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