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氏文化研讨网

搜索
查看: 807|回复: 0

[有关邵子厚与邵应祯—答各地邵氏宗亲]修订稿

    [复制链接]

2151

主题

2440

帖子

3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2125
发表于 2023-5-7 14:40:4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有关邵子厚与邵应祯—答各地邵氏宗亲]修订稿
1、北宋灭亡于1127年。当年邵子厚才11岁,尚属幼年。他12岁之后的一生,都是生活在南宋(1127—1279年)的早期。他在九岁时,没有隨祖父邵伯温“遵雍公生前嘱咐”,于“靖康之变”前,为避金兵入侵,携眷迁入四川犍为县,而是随已在汴京任职的父辈邵溥、邵博兄弟,先后追随宋高宗赵构,辗转南下迁浙江,定居于杭州或周边地区。南宋初年,成年后的邵子厚独立成家,再度迁泉州晋江。具体迁徏时间及出迁地,因南北宋之间战乱频繁,谱牒湮没,尚待考证。
2、邵子厚在南宋乾道八年(1172年)登壬辰科黄定榜进士,是该科泉州府七名进士的第一名,证明他之前已入籍泉州晋江。《宋登科记考》、明代黄仲昭撰《八闽通志》及《泉州府志》、《晋江县志》均记载“南宋乾道八年”进士邵子厚,是泉州晋江人。故各地谱牒,如与泉州晋江争抢邵子厚为本地“始迁祖”的,均是无稽之谈,不值一驳。
3、晋江邵厝民间世代相传,当年“子厚祖”登第时已56周岁。据此,则1172一56=1116,即他应是生于公元1116年,对应于北宋徽宗政和六年壬申。他登第后任“宣德郎”,从九品起步,逐步升迁。
4、邵子厚这一“出生年”的推定,与南京大学图书舘保存的《毘陵(常州)邵氏家谱》的记载完全相符!所以这个“出生年份”不是孤证,可以采纳。
5、邵子厚登第后出仕,主要在赣、皖两省任职。据多位外地宗亲查阅赣、皖两省的《江西通志》、《安徽通志》,以及《嘉庆宁国府志》、安徽《旌德县志》等地的多部《地方志》记载,传给我,经汇集综述如下——邵子厚字载之,泉州人,于南宋淳熙十一年(1184年)任“江西道提举常平司”副使(约相当于今省粮食厅兼民政厅副厅长),淳熙十六年(1189年)任安徽宁国府(系由原宣州升格为“宁国府”,辖境即今安徽省宣城市)知府,封“中宪大夫”。绍熙五年(1194年)改任旌德县令,似在任上逝世,享年约79岁。(查宋代官制,规定官员70岁退休,届时如身体尚健,愿退者可退,愿干者还可保留原定的散官官阶,超龄连任;但新的职务,则要根据需要,可升可降。——这或许是邵子厚年近八十,还可以从“宁国府知府”,又超龄调任“旌德县”县令的制度依据及当年的真实情况?)
6、这些地方志的翔实记载,完全可以否定清代雍正元年(1723年)晋江续修《温陵(泉州)邵氏家谱》聘任的主编董迩宣(“拣选文林郎”即举人、姻侄孙),在该谱所记邵子厚“官节度使”的不实记载。此次晋江修祠续谱时,理应根据上述方志的可靠记载,切实攺正,才是真正的尊重史实,尊祖敬宗。
7、之所以出现“邵子厚官节度使”的错误,很可能因宋孝宗赵昚在1163年被无嗣的宗叔——宋高宗选为皇儲,并在当年登基之前,曾任“宁国军节度使”驻节宣州多年。他破例、破格登基为皇上之后,原驻节的宣州(今安徽省宣城市)依制升格为“宁国府”,长官由六品知州升级为五品知府;23年后的淳熙十六年(1189年),邵子厚才由江西道“提举常平司”副使(“副厅级”)调升“宁国府”知府,封“中宪大夫”,正五品。但“宁国军节度使”一职,隨原任者赵昚登基为皇上(宋孝宗)而收回。平民出身的五品知府邵子厚,决不可能继任或“兼任”当今皇上留下的原“宁国军节度使”这一皇亲国戚才能担任的显赫虚职的!犹如当代福建漳州人彭冲,五六十年代曾任南京市市长,但他绝不可能担任或“兼任”由许世友上将担任的“南京军区”司令,同样的道理。因身份、专业及级别大相径庭。
8、清雍正元年(1723年)晋江邵厝续修《温陵(泉州)邵氏家谱》,当时被聘任主编的“拣选文林郎”(举人候补知县)、“姻侄孙”董迩宣,在续谱首页直书“一世子厚,官节度使”,并无官方档案及先前谱牒记载作依据,而可能仅凭自己的错误理解,迎合某些裔孙的虚荣心,贸然把宋孝宗赵昚曾经兼任的“宁国军节度使”戴到23年后才任“宁国府”知府的邵子厚头上,并写进当年(1723年)续修宗谱的,至今误传三百年整。此次邵厝修祠续谱,理应根据江西、安徽等地的地方志的翔实记载,加以纠正。如果迁就少数愚昧无知的人,明知错了,还坚持知错不攺,必将贻笑大方,愧对列祖列宗与子孙后代。
9、邵应祯是元末从晋江邵厝迁同安的邵氏一世祖时通公(讳亨,子厚十一世孙)的三子,即“子玉”迁长泰后传的八世孙。他从户籍地漳州长泰县报考,登明代万曆廿六年(1598年)戊戌科赵秉忠榜进士。他首仕金坛县(今属江苏省常州市)知县,应叔祖达衢公之邀,撰写了其姻亲、同安莲花人《明林爱松夫妻合葬墓志铭》;他升任湖州知府时,又给同安七世文衷讳达衢公夫妇撰写墓志,称墓主为“叔祖”,落款自称“愚侄孙”。据此可以准确认定,他是同安一世时通公九世孙。化算到晋江邵厝,则应为一世祖邵子厚十九世孙。墓志落款的官衔缺“广州知府”“广西副使”,说明是他在出任这两个职务之前,为叔祖撰写《达衢公夫妇墓志》的。这块墓志中的上述准确记载,可以聊补“文革”中长泰县的不孝子孙,毁祠焚谱造成的无法弥补的重大缺憾。
10、邵应祯真正出生地——长泰县陈巷镇后宅村内宅自然村(不是少数人误传误记的“福州楚苌公后裔,出生于福州”)。该村虽与同安县山水相连,近在咫尺,距厦门市区也仅50公里左右,但毕竟在大山之中,两且两地宗亲已失联几十年。故厦门与同安宗亲“文革”前无人到过后宅村,也没见过邵应祯任高官时始建建于明代的邵祠,以及挂于其中的祖传邵应祯画像。直到2006年元旦,厦门同安区柑岭村邵氏宗祠六百周年重建落成奉安庆典,才寻访到长泰宗亲代表邵玉龙(系长泰县政府退休驾驶员,碰巧与前任漳州市委书记、南京高淳人邵玉龙同名同姓,但不是同一人)参加庆典。据他介绍,才得知“文革”中长泰的“造反派”不孝子孙毁祠焚谱,以及祠中邵应祯画像被盗,至今失踪的详情。真是“焚琴煮鹤”,爱莫能助!唯一能帮他们的,就是由同安与晋江宗亲,资助他们(不足百人的小村)重新建起“文革”中被夷为平地的长泰县唯一的邵氏宗祠,并帮助将修复后的照片及说明刊入邵宜勇等人主编的《邵氏祠堂》一书之中。
(2023-5-3日补充修订)




上一篇:邵子厚是本名 不是父辈或堂兄弟的表字
下一篇:邵子厚不可能以父辈的“表字”去考进士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邵氏文化研讨网  

GMT+8, 2024-11-21 17:44 , Processed in 0.079205 second(s), 2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Designed by 999test.cn & 邵氏文化研讨网

© 2001-2013 Comsenz Inc.

QQ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