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氏文化研讨网

搜索
查看: 585|回复: 0

【2013年的网摘】邵姓的起源与播迁

[复制链接]

69

主题

184

帖子

854

积分

邵门银牌专家

Rank: 4

积分
854
发表于 2023-8-10 22:38:5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邵姓的起源与播迁

时间:2013-05-14 17:48来源:http://www.zmdsqw.com 作者:李广升 点击: 1149 次

邵姓最早的祖先是传说中上古时代的圣人黄帝,是一位部落首领,主要居住与活动在姬水流域,以“姬”为姓。黄帝有4妃25子,正妃嫘祖生2子,长子玄嚣、玄嚣生蛴极、蛴极生帝喾、帝喾生弃、弃生不窟、不窟生公刘、从公刘经庆节、皇仆、差弗、毁偷、公非、高圉、
    邵姓最早的祖先是传说中上古时代的圣人黄帝,是一位部落首领,主要居住与活动在姬水流域,以“姬”为姓。黄帝有4妃25子,正妃嫘祖生2子,长子玄嚣、玄嚣生蛴极、蛴极生帝喾、帝喾生弃、弃生不窟、不窟生公刘、从公刘经庆节、皇仆、差弗、毁偷、公非、高圉、亚圉、公叔祖、古公澶父、季历十代、季历生昌(即西伯侯周文王姬昌)奠定了周人灭商基业,周文王的第五子、周武王之弟姬式,因封地于召“今陕西岐山县西南”,人称召公、召康或召伯。召公是召(邵)姓的始祖、属于以封邑为周文王时、命召公治南国,甚得民心,为怀念他的德政,作《甘棠》诗而颂之。今陕西岐山县刘家原有召公祠,河南陕州城北传说有甘棠古树,并有碑题曰:“召公遗爱”,都是后人纪念召公的。
    周武王继位后,召公辅助武王灭商,释放箕子。周公摄政时,召公与太、毛、毕诸公作为成王的师傅,与周公分陕(今河南陕县)而治,“自陕以西,召公主之,自陕以东,周公主之。”协助周公一起平定武庚之乱,“成康之治”的形成也有他的功劳。周成王七年(约公元前1057年)派召公到洛阳察看建都洛邑情况,并作《召诰》告诫成王吸收夏、商灭亡教训。“周公既殁,召公继为冢宰(周代官名,六卿之首,也称大宰)掌邦治,统百官,均四海。”周成王病重,把召公、毛公、毕公、彤伯、卫侯等叫到床前,命群臣辅佐太子。周康王时,召公仍为太保,大约公元前1001年,召公去世,因是文、武、成、康四朝元老谥号“康公”。他的子孙袭召公爵位,一直是周朝的执政大臣之一。
    从召公去世,西周又经历昭王瑕、穆王满、到厉王胡七个国王达160多年。厉王暴虐无道,国人意见纷纷,召公的后代召虎(即召穆公)曾以“防民之口,甚于防水”的道理劝谏,厉王不听,终于在公元前841年,爆发国人起义,厉王逃到山西彘县,太子静藏在召虎家,国人闻之,乃围攻之,要求召虎交出太子,他以自己的儿子代太子,被国人杀死。厉王死后,召虎拥立太子静于公元前827年继王位、即周宣王。从周宣王又经厉57年,到周平王时国都由镐京东迁洛阳,召公随之左右,周襄王二十五年(公元前627年)秦穆公乘晋文公去世之机袭郑,遭晋军伏击大败,于是向西发展,“益国十二,开地千里,遂霸西戎,”“天子使召公过贺穆公以金鼓。”(见《中国通史》183页)
    周朝灭亡后,召公的子孙后代仍以封邑“召”为姓,称召氏。据《氏族博考》所载:“召与邵,春秋本一姓,后分为二。汝南、安阳之族皆从邑。”由此可见,召氏与邵氏其实同出一姓,只是写法不同。从以上 材料看召(邵)姓的起源是比较纯正的。
    一、邵姓的播迁
    周武王五年(约公元前1065年)召公封于燕,即今河南省的郾城县,他派长子去管理燕国,自已留在京城任太保,是周初三公之一。《史记`.燕召公世家》所记述的西周姬姓燕国,秦汉以来文献均写作“燕”,西周初青铜器铭文则作“  ”,战国时又加邑旁作“郾”。学者认为“  ”当是“燕”的本义,其实“  ”仅为“燕”的假借字 ,方浚益《  侯鼎》释文潘祖荫(伯寅)说:“此  当为燕之假借字”,吴大澄《恪斋集古录》释作燕,邹衡、葛英会也释作燕(见张京华:《先商王亥史事论顾颉刚先生的古史建设》一古史辨派研究之六)说明“  ”与“燕”实际上是一个通假字。著名学者钱穆说“如鲁、燕、齐诸国、始封皆在成周之南。今河南有鲁山县,《诗.闷宫》:‘居常与许,复周公之宇。’许、郑密迩,亦在河南。燕字本作郾,今河南有郾县,与召陵密迩,当是召公初封之地。.........此乃西周第一期之封建。”(见钱穆《中国通史》)。实际上在周公东征前,河北尚未完全平定,况且偏远,殷商仍居幽蓟一些地方。学者傅斯年也认为:“燕既本作郾,则与今河南之郾城有关。郾城本括郾城、召陵二县境。近年郾城出许冲墓,史书许冲居召陵万岁里,则郾、召为一地,其为召公初封之燕无疑。”顾颉刚先生1940年写的《燕国曾迁汾水流域考》补充傅斯年的说法,提出“燕国初封在今河南郾城,始迁至今山西境内,再迁至河北境嗣后,童书业、齐思和先生也都有专门的论述,认为燕国迁蓟丘为春秋后百余年之事。”
    在我国商周之际,华北平原实际上 有二个燕国的存在,一个是商人的子姓燕国,字写作口;一个是西周的姬姓燕国,字写作   。邹衡先生认为,子姓燕国早在召公式元子受封以前,至少在商代后期就已经存在了(28)。从《吕行壶铭》中知道周康王遣伯懋父北征灭了北殷,第二次加封给姬姓燕国,子姓燕国成为姬姓燕国的下属和臣民。  
    1940年顾颉刚先生写了一篇《燕国曾迁汾水流域考》中说,据《尔雅、释地》“燕之昭余祁”,《山海经》中的管涔山即《淮南子》中的燕京山。《后汉书.西羌传》载季历伐燕京之戌三事均在今山西境内,认为:“合此数事观之,......。汾水上游曾一度为燕之领土,” 顾颉刚先生说:“我从1960年冬起,为了翻译,《尚书.大诰》而连带研究周公东征后北方东方民族大迁徙的历史,因此从《逸周书》中知道武庚反周失败后北奔,”这个时期河南郾城的姬姓燕国,迁往山西境内。伯懋父北征灭了北殷,姬姓燕国从山西境,被加封到今北京附近,商代青铜器早期,也就是祖庚祖甲时期的燕国,一直持续到商代末年,与召公式新封的姬姓燕国相衔接,积年相加大约已有九百六十余年之久。            
    当初封在河南郾城的姬姓燕国,虽经迁徙到山西最后加封到河北,但在它建国的地方,散落在当地的姬姓,就以召公的爵位“召公”召为姓,在当地繁衍与播迁。在郾城的召姓逐步向东南播迁,像召陵、上蔡的邵店、汝南的留盆、平舆的庙湾、正阳西南(西汉时安阳县的治所)等、都是召姓聚集和居住的地方。这些地方在历史上都是汝南郡管辖的地方,在邵姓修的家谱中称其郡望在汝南,其子孙继续往河南各地、山东及东南迁徙。加封于河北燕国后代,在修其邵姓家谱中、称其郡望为博陵郡。   
    春秋时,齐国人召忽与管仲同事襄公子、公子纠,襄公死,国乱。从公子纠出奔至鲁。齐桓公(小白)即位后,命鲁人杀公子纠,召忽死之(见《辞源》第253页)。《左传、庄公二十七年》(即公元前667年)“王使召伯廖赐齐侯命。”(见《辞海》)。周惠王十年(公元前667年)赐齐侯,命召武。(见《浙江宁波鄞东梅江(四都)邵氏世系考》)。说明春秋时,召公的后裔,已迁往山东。                             
    秦朝时、迁徙到广陵(今江苏扬州市西北)的召平(召武的二十余代后裔),助秦有功被封为东陵侯,秦灭亡后,家境贫困,种瓜于长安城东,其瓜被称为东陵瓜。后来举家南迁到安徽省砀山县狐父村,死后葬于河南永城芒砀山。召平后裔召欧,与刘邦交往甚密,公元前209年跟随刘邦在沛县(今江苏沛县)起义,后封广侯,卒谥严。其子戴(古国名、在河南兰考、杞县之间)侯召胜,在孝帝二年(公元前178年)袭其父侯位;孝文帝十一年(前169年)其孙共(古国名、在今河南辉县)侯召嘉袭其爷侯位;汉宣帝四年(前62年),召欧的玄孙安陵(古地名、今河南鄢陵县西北)大夫不识诏复家。召平第九代孙召信臣徙居寿春(今安徽寿县),汉元帝时、任上蔡长、南阳太守,被称为“召父”。              
    东汉时、召信臣的曾孙召驯,东汉元和二年(公元85年)任河南尹。召驯之孙召休、官至青州刺史。三国时,魏有太乐丞邵登,河南(郡治在今河南洛阳市东北)人。吴有节义之士邵畴。晋有安阳人邵续、邵义。南北朝时,北魏有邵洪哲,沮阳(今河北怀来县东南)人;南齐有武陵(今湖北竹山县西北)人邵荣兴,8世同居建元中族表门阎。由此可知,三国至南北朝,邵氏除在河南继续发展外,又有向南、北迁徙者。
    晋有邵周(召平的后裔),在晋为官,累迁至银青光禄大夫兼御史中丞,卒谥“忠宪”。邵周致仕后从青门(长安东)迁洛阳居住,以后又有一支迁徙到河北等地。南陈时,有邵执中,字季,卒谥文定。官至工部尚书,系召平后裔,邵雍称之为世系始祖。至唐“有名说(注:邵说,安阳人)者,擢天宝中进士,官吏部侍郎,以事左迁衡州刺史,遂家衡漳(今河间府阜城县)”(据余姚姚江邵氏宗谱载),后传至邵灵甫,徙居范阳,至十九世邵令进,事宋太祖,任官军校尉,老归范阳,后为避战乱,徙上谷、中山,又转徙衡漳,生子邵德新,德新之子邵古。邵古妻李氏生邵雍,举家迁共城(今河南辉县〉苏门山下,邵古续妻杨氏生邵元又名邵睦生。邵雍三十岁时,居家迁至洛阳天津桥畔。邵元之子传至邵亢,徙居姑苏(今江苏苏州市),官至吏部尚书,卒谥安简。居家随宋朝皇室南渡赴浙江,定居会稽(绍兴)宁桑里。邵安简之子邵原圮有两个儿子,邵仲贤、邵仲德。邵仲贤其中一子邵普,字大仁,任会稽承事郎,后定居鄞县鄞东梅江〈即甬江〉南岸。北宋邵安简赴浙后,子孙繁衍至浙江许多地方。         
    雍生二子,长子伯温、次子仲良。伯温生三子薄、博、傅,薄与弟博随从赵构南迁至杭州,为南渡居杭始祖。薄之四世邵泽,其子孙徙居闽。泽之弟邵淳定居会稽迎(宁)桑,为居会稽之始祖。邵淳之孙邵忠从会稽迁居余姚清风里,为居姚之始祖。
    宋、明时期,邵氏还分布于今天的浙江、江西、湖北、陕西、山西等地。历清朝至近现代,分布地更为广泛。从清代开始,有邵氏迁往台湾,主要分布于台北、台南等地。目前,邵姓在台湾姓氏中排名第100位,在中华姓氏中排名第83位,为了进一步求发展,近代以来,不少邵姓人走出国门,徙居海外,开拓新的事业,主要分布于东南亚及欧美一些国家。
    关于召姓改邵姓的时间,历史没有留下史料记载,因召与邵原来本是一姓,二字早期区别并不严格,古人互为通用,有些志书载,东汉时,青州刺史召休,为了避讳一些事情,在召字旁加邑为邵;有些家谱载,晋代安阳人,召续为避事,开始在召字旁加邑,名为邵续。遍查正史和《中国人名大辞典》,可以看出从东汉以后,三国开始召姓都改为邵姓,召姓基本上不见了。         
    二、邵姓的历史名人
    召信臣,西汉九江寿春(今安徽寿县)人,字翁卿。元帝时,历任零陵、南阳太守。曾在南阳利用水泉,开通沟渎,并筑堤闸数十处,其中以钳卢陂最著名。溉田万多顷,当时称为“召父”。      
    邵雍(1011~1077)北宋哲学家,字尧夫,谥康节,先祖范阳人,幼随父迁河南辉县,隐居苏门山百源之上,后居洛阳,与司马光、吕公著等交往甚密。他根琚《周易》八卦,创立“象数之说”,认为宇宙的本原是太极。太极是永恒不变的,而天地万物则有消长和终结,循环变化。认为人类社会的发展是退化的,提出:“皇、帝、王、霸”。四个时期的历史退化论,对后世影响很大。著有《皇极经世》、《伊川击壤集》。      
    邵力子〈1881~1967)浙江绍兴人,原名夙寿,字仲辉。前清举人,同盟会员。1921年在上海参加共产主义小组(马克思主义研究会),同年加入共产党。1926年蒋介石反共后,退出共产党。1927年以后曾任国民革命军总司令部秘书长、中国公学校长,国民党甘肃省政府主席、陕西省政府主席,1949年为国民党政府和平谈判代表团成员,后留北平。建国后,曾任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政务员,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委员、政协全国委员会常务委员、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中央常务委员。
    邵逸夫,1907年10月出生在上海,浙江宁波镇海人,早年受教于美国。1925年邵氏兄弟在上海成立“天一影片公司”,拍慑全国首部有声电影《白金龙》,1928年赴新加坡等地发展电影发展公司。1958年,与邵仁枚成立“邵氏兄弟(香港)有限公司”,在香港制作电影,邵逸夫任总裁。1970年与无线电视合作,培训艺员。1987年邵氏宣布停止生产电影,至此邵氏已生产超过一千部电影。2002年,邵逸夫创立“邵逸夫奖”,奖项模仿诺贝尔奖。每年选出世界上在数学、医学及天文学三方面有成就的科学家,颁奖100万元奖金。2005年,邵逸夫捐出1000万元港币,予东南亚海啸灾区。邵逸夫,多年来为内地、香港的教育、医疗等设施捐助,捐资超过数十亿元。被誉为慈善家、娱乐圈教父、富豪榜常客。


附:邵氏繁衍流序                             
    黄帝——周文王——姬式——召虎——召武——召平——邵执中——邵忠宪——邵进令——邵古——邵雍、邵睦生(即邵元)——邵亢(安简)——邵原圮——邵仲贤——邵普                              







上一篇:庐山博物馆镇馆之宝-宋版《邵尧夫先生诗全集》《重刊邵...
下一篇:慈溪邵六百头之邵万生品牌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邵氏文化研讨网  

GMT+8, 2024-11-21 18:42 , Processed in 0.050050 second(s), 2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Designed by 999test.cn & 邵氏文化研讨网

© 2001-2013 Comsenz Inc.

QQ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