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氏文化研讨网

搜索
查看: 1122|回复: 0

晋江邵厝庆典 郑重纠正族史的错误

    [复制链接]

2151

主题

2440

帖子

3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2125
发表于 2023-11-9 10:34:2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晋江邵厝庆典 郑重纠正族史的错误]
      本次晋江邵厝家庙重光暨袝祧庆典,获圆满成功。其中根据十多年来与全国各地邵氏交流研讨的新成果,在《邵厝邵氏家庙重建碑记》、续谱首页以及庆典的重要讲话中,郑重纠正了晋江与同安老谱记载及民间传说中流传已久的族史几大错误。兹列举如下。
1、晋江、同安邵氏源出洛阳。一世祖邵子厚系北宋易学象数派大师“康节先生”邵雍之曾孙,邵伯温嫡孙;本家族迁徙路线是:洛阳—汴京—浙江—晋江—同安—台湾及海外。2011年版续修《同安邵氏宗谱》已经在“前言一源流”之中详细论述、纠正。遗憾的是两地多数族人未认真细看,因而还按“习惯思维”,继续沿用几百年的“光州”错误“源流”,甚至连晋江续谱也差点照抄这一重大错误。
      明代同安始修旧谱记载及两地民间传说,称“先祖由光州固始县隨王审知入闽”。这是福建省以讹传讹的普遍性的错误。五代时期(886年)由河南光州率众入闽,创立“闽国”的“开闽王”王审知,公元925年死于福州后又过191年,晋江一世祖邵子厚才出生,他岂能随已死近两百年的死人从光州入闽?!实际晋江雍正老谱的首页,在“一世祖子厚”名下,已经正确注明了“开基始祖系河南府洛阳出祖”,可见闽南邵氏来源与王审知毫无关系!本族后人历来却未加细看,竟然误传“先祖源自光州固始县”整整三百年!邵厝部分支祠(各房份“公妈厅”)近年重建时新刻的碑记中,还一再引用这一“人云亦云,数典忘祖”的天大谬误,实属巨大遗憾。
2、整整三百年前,即清代雍正元年(1723年)晋江邵厝礼聘请自称“姻姪孙、拣选文林郎”(即”举人侯补知县”)董迩宣编纂的《温陵(泉州)邵氏家谱》,在首页“一世子厚”名下附注:“官节度史,封忠献大夫;妣白氏一品夫人”。——但细查《历代职官辞典》中宋代官制与各种史实,唐五代时期经常发动政变,颠覆中央政权的“节度使”,到宋代已被改制,降格为“从二品”,绝大部分必须由赵氏皇亲国戚担任,而且不能再兼任州府长官。邵子厚并非皇族,他决不可能担任“从二品”官阶的“节度使”。这种错误写法,极大可能是因为民间修谱者不了解宋代官制,把子厚出任“宁国府”知府23年前,南宋第二位皇帝——孝宗赵昚(shen,“慎”字异写)“龙潜”时任“宁国军节度使”驻节此地(原名叫“宣州”)的官衔,错误理解为23年后才出任的“宁国府”知府邵子厚,也自然而然兼任“节度使”了。这种有意拔高或虚构祖先官职,以满足后裔虚荣心的现象,在民间修谱中是屢见不鲜的。但有识者坚决不为,并在续谱时不断清理这种虚夸不实或胡乱攀附的名人“官职”。据传湖南韶山《毛氏宗谱》民国初年就清除一批非本族或假冒伪劣的“官员”出谱。
       近年各地邵氏宗亲网上交流频繁。根据安徽怀远邵东文等人查阅《嘉庆宁国府志》及《旌德县志》,影印传来的准确记载,“邵子厚,字载之,泉州人。淳熙十六年(1189年)任宁国府知府。”查官制,宋代知府为“散官正五品”,对应封“中宪大夫”(并不是老谱误写误传的所谓“忠献大夫”),五品官正妻则封“安人”。子厚之妻白氏既然不是“从二品”的“节度使”之正妻,就不可能封为“二品夫人”,“妣白氏”何来“一品夫人”?
      另据安徽《旌德县志》记载,邵子厚于庆元三年(公元1197年)调任宁国府下属“旌德县”县令(注:旌德县系唐代“安史之乱”后从天长县析出,为表彰绅士方德献宅为县府而奉旨命名,是江泽民家族的祖籍地和费孝通三次著名的《江村调查》所在地)按1116年出生计算,子厚当年已81岁,官止于旌德令任上。(查宋代官制,规定官员70岁退休,届时如身健愿干,还可以保留原来的散官职级,调任或低或高的空缺官位)
     因此,邵子厚历史上真实担任的职务与时间,老谱必须根据安徽地方志上述准确记载,加以改正。清代雍正元年(1723年)始修的邵厝老谱所写的“官节度使,妣白氏一品夫人”,必须从善若流,尊重安徽地方志记载的准确史实,切实改正过来;以免贻笑大方,继续让不实官衔,玷污祖先一世清名。
3、明代正德三年(1508年)始修的同安老谱还曾错记,称时通公是由晋江“马坪”迁居同安的。实际“马坪”是林氏大族聚居地,历史上并无邵氏在马坪定居。时通公元末是从潮漳“游学”返乡,从邵氏祖籍地——邵厝村下属的“四石柱”自然村,携邵恭(字孔诚)、邵敬(字孔道)两个留原籍的儿子,迁居同安县西山东麓橄榄岭,成为同安邵氏开基祖的。因为时通公外迁一百多年,传到五世四房祖廷敏公才修谱;当时或未派人回原籍邵厝抄录核对,故迁出地村名记错了。
4、明代正德三年廷敏公始修的同安老谱,称因“战乱继起,家人淪没”,只记载随时通公入住同安的两个儿子“邵恭、邵敬”(外迁的夫璧与子玉可能因失联而暂称为“家人淪没”)。而晋江雍正老谱记外迁的时通公名下有三个儿子,即“孔诚、夫璧、子玉“(仅有表字,无名讳)三人。综合两地谱书其他记载比较分析,结论是,时通公与妣吕氏夫人共育有四个儿子。长子邵恭,字孔诚,号“西山公”,即同安邵氏二世祖;次子即隨父“避战乱游学潮漳”,开基潮州“枫溪塘尾(美)御史亭”的“夫璧”公;三子应是随父游学,迁居漳州长泰县的“子玉”公;而随父亲时通与大哥孔诚入迁同安橄榄岭的邵敬,字孔道,按其表字“孔”的取法,应是时通公留在邵厝的季子,即第四子。邵敬因迁同安后三代皆无男丁,遂“绝嗣”。故晋江邵厝几百年后修谱,记载外迁的时通公之后裔,只录明初外迁的“孔诚、夫璧、子玉”三人,不再收录外迁但“无后”的邵敬(字孔道)之名。但同安宗祠六百多年一直奉祀邵敬夫妇及连续两代以侄儿为嗣子两代的牌位;明正德三年始修的老谱,父兄生卒皆失记,唯独详细记载其夫妇生卒的年、月、日、时(可能他最小,距离修谱时间最近之故),及墓葬地在“西山路边”。故2011年版同安续修宗谱,综合晋江与同安老谱记载,兼而采用“时通公有四子”的结论,解决了时通夫妇“两子”与“三子”的多年矛盾,完整准确地恢复了始迁祖二代子嗣的历史真相。前年同安宗亲会从漳州文物市场购回的迁长泰九世孙邵应祯(曾任广州知府、广西副使)为同安县的叔祖、七世文衷公(讳“思爽”)所撰墓志中,对时通三子及外迁潮州、长泰两地情况的记述,是可以互相印证的。而同安老谱及祠、墓等文物可以充分证实邵敬及其两代养子及养孙,在同安是真实生活过一两百年的,续谱应尊重历史,弥补晋江老谱“时通仅三子”之缺。
5、查邵厝老谱第十世记载,时通公并不是同安后人所误解的“独子”或“长子”,而是子厚祖第十世孙“士近”公五个儿子中的第三子,“业儒有声”,是同辈翘楚。其迁同安、厦门、台湾及海外的裔孙已达万人以上,人才辈出,是洛阳邵氏迁闽南及海外最大的族系!时通公依辈份本应是邵厝十一世“登”字辈,但其兄弟五人却另取“时”为字辈。这种情况同安老谱“四房”(传今“塔埔尾”村)的字辈也出现过局部另编的相似情况,后世子孙才又合编为统一字辈。迁同安后两地字辈各自编排,到此次晋江要求与同安合编,才又协商一致,整合两地邵氏字辈,各自勒右刻碑于家庙祠堂之上,望两地尊重奉行。
6、以上闽南邵氏族史的几项重大更正,经与全国各地宗亲十多年艰难研讨,此次晋江与同安共同举办的庆典,已确认并一再郑重宣布,希望晋江与同安“万丁庆重光”的邵氏裔孙,务必牢记在心,切实纠正以往旧谱及民间流传的各种谬误,从此不再人云亦云,不再照抄照转流传数百年的族史错误,以免愧对到祖列宗与子孙后代!
(2023-10-10   补充修订)




上一篇:答邵厝中青年晚辈的关怀
下一篇:邵榜眼的補充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邵氏文化研讨网  

GMT+8, 2024-11-21 17:45 , Processed in 0.050872 second(s), 2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Designed by 999test.cn & 邵氏文化研讨网

© 2001-2013 Comsenz Inc.

QQ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