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氏文化研讨网

搜索
查看: 462|回复: 0

邵氏家族迁徙史--临沂邵氏寻根

    [复制链接]

2151

主题

2440

帖子

3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2125
发表于 2024-5-5 13:57:1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邵氏家族迁徙史
[url=]临沂邵氏寻根[/url] 2024-04-0309:46 山东
      鲁南苏北的邵氏族人,北宋理学家邵雍的后人,据家谱记载元末迁至费县霞湾村,由于时间久远,留下的信息很少,根据目前鲁南各地邵氏家谱、家族传说,结合当时当地的历史背景,我们对其进行一下探索,试图解开邵氏家族迁费的历史之谜。

01枣强县及枣强移民
      霞湾邵氏自河间府枣强县迁出。枣强县,隶属于河北省衡水市,地处河北省东南部,衡水市南端。枣强古时盛产红枣,早在战国时期此地就以蒸煮枣油闻名于世,并且因此得名枣强城。据《元和郡县志》记载:到西汉时,这里更是“枣木强盛”,所以命名为枣强。      唐、宋,枣强属河北东路冀州。金天会四年,县城毁于洪水,十年,迁现县城址,仍属河北东路河间府冀州。元朝,枣强属燕南河北道肃政廉访司真定路冀州,天历三年,真定路改属中书省。霞湾村邵氏自元末迁来,称原籍为河间府枣强县,应是旧名。      《元史》记载,元末至正四年黄河四次决口,河北是受灾最严重省份之一, “大水害稼,人相食,没城墙,漂屋庐,溺众生,人烟绝迹。”不仅是水灾,还有战乱,元末大规模的农民起义,元军在镇压过程中手段残忍,过皆屠城,百姓“十亡七八”。元末明初,旱涝蝗疫之灾也超过任何一个朝代,为了生存,这里的人们纷纷开始逃荒,邵姓人也不例外,他们不少人选择了到山东。山东有多地的《邵氏族谱》记载族人来自河间府枣强县,时间大致相同。由此可见,他们可能是集体离开枣强县,到了山东,又分别找地方安家落户。
02元代的温河县

     霞湾村的清代石碑上记载,邵氏家族元代后期迁到费县霞湾村,他们为什么选择这里安家落户呢?我们先从他们村旁边的那条东西流向的河流——温凉河说起。在元代的时候,这个地方还属于温河县。说到温河县,有人想到是山东抗日根据地所设的温河县,1943年4月由峄县、滕县相邻地区析置边西办事处,同年10月改设温河县。1944年又划入费县西南部地区。1948年撤销,与费东县合并,改设费县。不过今天我们要说的不是这个温河县,而是元代的温河县。
      元代温河县,出现在薛庄镇石岚村的元代《重修老君堂碑记》中,“至延佑七年岁次庚申,有郝公道真者,俗贯温河县郝家庄人也。流移至费邑邱阳村百户刘成舍下居焉。”郝道士是温河县郝家村人,郝家村位于霞湾村西南,那么温河县的县城在哪里呢?



      在温凉河流域,有两个大的集镇,一个是关阳镇,一个是埠下镇。关阳镇在明代设置了巡检司,设置巡检司的地方,一个是交通要道,一个是防守的门户,虽然比较繁华,但究竟是一个比较有风险的地方,县城不可能设在这里,推测应该是梁邱集或埠下镇的可能性最大。不管怎么说,历史上埠下镇都是一个繁华地,埠下镇的名称,只在村南千松观古碑中有记载,现在人们一般称其为埠下街。
      埠下街位于费县至枣庄的交通要道,因这里是一个店铺林立的商埠,而称为“埠下”。村东是海拔417米的凉山,西边蜿蜒流淌的温凉河与南面来的新庄河在此交汇,村南的大土墩有新石器时期的“龙山文化”遗址,在4000多年前即有人类活动。明清时期是安田社的驻地,有一处义集;民国时期,为埠下乡驻地;抗日战争时期是温河县埠下区驻地;1947—1951年,费县县委县政府就设立在这里。
      埠下街向西,也就是霞湾村向南不远处,是春秋时期偃邑遗址,也就是南燕庄村原址,这里是温凉河与北面大王庄方向的河流交汇处。遗址有很多陶器、瓷器、青砖等残片,陶器主要有汉瓦,这种瓦片可以早到东周,还有绳纹的、布纹的、浅灰的、黑色的瓦片,瓷器有宋元时期的白瓷、黑瓷,说明这个遗址延续时间比较长。从东周到明清的文物标本都有,证明这里从东周到明清一直有人居住。过去这里也非常繁华,三条河流在这里交汇,是两条古道的十字路口,桥面都是用古碑铺成,南来北往,车水马龙,非常热闹,南燕庄的人说这个地方叫“欢乐岭”,连沂州府的人都来玩。综上,这里适合居住,所以居于此。

03定居霞湾村

     根据历史资料,我们开始还原一下霞湾村邵氏族人的迁徙历史吧。
      邵姓祖先来到山东,到了一个叫王庄的地方停下了脚步,安家立业。后来邵姓人口增多,形成了一个自然村,人们叫它匣窝,下窝,下湾,也就是后来的霞湾,这一家后来混的不错。因为邵雍是位易学大师,他的后代不是会看风水,就是有找人看风水的意识,看到霞湾这个地方是个葫芦地,在这里居住后代人丁兴旺,还有一种“郭家山,九道湾,不知哪道湾里出神仙”的说法,出神仙的地方正对着霞湾村。
      邵氏后人没有温河县的记忆, 因为这个县存在的时间太短了,明代就并入费县。为什么邵氏族人在霞湾繁衍了只有几代人,就开始外迁呢?邵氏族人在费县子孙繁衍很快,霞湾的狭小区域养活不了太多的人口,约过了一百年左右,子孙开始陆续外迁。俗话说:“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迁徙,总是为了更好的生存。比如说方城镇邵氏自明代弘治年间迁出,白塔街邵氏自明代成化年间迁出,可能是因为霞湾村土地贫瘠。按说元代建村,到现在六七百年,应该能形成几千人的大村,而现在霞湾村,仍是人口不过二百多人。




上一篇:霞湾邵氏早期世系初探--临沂邵氏寻根
下一篇:花子避难与花子军--临沂邵氏寻根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邵氏文化研讨网  

GMT+8, 2024-11-21 17:49 , Processed in 0.048321 second(s), 2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Designed by 999test.cn & 邵氏文化研讨网

© 2001-2013 Comsenz Inc.

QQ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