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氏文化研讨网

搜索
查看: 824|回复: 0

逐渐消失的豫西清末民初民居-灵宝市东里村邵家大院

[复制链接]

2154

主题

2443

帖子

3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2168
发表于 2018-1-23 11:26:0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逐渐消失的豫西清末民初民居-灵宝市东里村邵家大院


     灵宝市苏村乡邵家大院历史悠久,闻名遐迩。


  据说,明朝末年,灵宝县马泉村一位青年农民邵永乐,为躲避战乱和灾荒,一担两筐,挑着简单的家当,只身来到苏村乡东里村,靠给寇财主扛活为生。寇掌柜见他老实本分,勤劳肯干,说话中听,办事牢靠,从不计较吃亏便宜,便十分喜欢这个英俊的后生,就让他当了“伙计头”,不再干那些又脏又累的粗活,只负责长工短工的活路安排。但邵永乐还是丢下这活干那活,总是闲不住。因为他是穷苦人家出身,对工友们关怀体恤,赏罚分明,所以大伙都尊重他,信服他,乐于听从他的安排。因而,不论春种秋收,还是喂牛放羊,他把活路都安排得停停当当。经过三年的观察和考验,寇掌柜毅然决定把爱女许配于他。结婚时,又送他二十多亩好地和一座小院。
  邵永乐成家以后,另立了门户,就埋头奋斗起来。他起早贪黑,勤劳苦干,节俭度日,精打细算。凭借自己平时的积蓄,加上岳父的馈赠、岳母的暗中周济,他的光景很快就红火起来。

  后来,邵永乐有了四个儿子,十三个孙子。在他的熏陶和调教下,儿孙们个个精明强干,身手不凡。经过近百年的努力和发展,到了清代康乾盛世,邵家已经人多势众,光景如日中天,跃居岳父寇家之上,成为当地首屈一指的大户。到了嘉庆年间,由于种种原因,邵氏族人开始向两极分化,穷的穷,富的富,土地逐渐被富户吞并。穷人为了生活,迫不得已,就沦为同族富人的帮工或佃户。光绪三年(公元1877年)大旱,庄稼绝收,灵宝县境饿殍遍野,邵家富户趁机以低价聚敛土地,斗儿八升粮食就兑换良田一亩。

光绪末年,邵家富户已拥有耕地五千多亩,遍布方圆近百里。东至川口乡南朝村,西到五亩乡杜家洼,南至卢氏县伏牛山,北到本县的黄河边,到处都有东里村邵家的土地,每年所收课租成千上万。50多匹骡子的运粮队伍,分头从四面八方不歇气地往回运送租粮。每匹骡子脖子上都吊着一个大铃铛,下饰鲜红纓络坠子,威风十足。“咕咚,咕咚”的铃铛声从春响到夏,从秋响到冬,据说从来都没有把租粮运完过。此外,邵家在灵宝老县城和虢略镇街上开设有众多商铺:粮行,当铺,餐馆,茶社,药房,绸缎庄……五花八门,应有尽有。民国时期,虢略镇小南巷里的一半商铺都归邵家所有。商铺中的掌柜大多是从黄河北边的山西省聘来,他们一个个工于心计,善于经营,生意非常红火。五千亩土地的租粮和众多商铺赚来的白银,源源不断地流入东里村邵家大院。

  邵家发达以后,就开始大兴土木,建造豪宅。雇人从南山砍来粗大木料,从黄河北岸运来精美石雕,遍请能工巧匠,在村北那块十二亩大的平地上,陆续建起16座整齐美观的四合头院。之后,在崖头上边的十亩地里,用同样图纸又建起16座院落。至此,豪华气派、庄严古雅的邵家大院基本建成。邵家大院坐西向东,分上下两排,共有32座院落。大门前边是笔直的村道,村道外边建有药房、商铺、餐馆、染房、磨房等,大院内的人们不用外出即能满足基本生活之需。大院落成以后,前面有十丈深的崖沟,院后是三丈高的立崖,贼寇无法攀登;街道南北两头各建一座梢门,夜晚和荒乱年间派人把守。梢门一关,顶门杠子一顶,外人根本无法进入。为了确保大院安全,祈求神灵庇佑,就在北头沟搅圈旁边盖了娘娘庙,在崖下盖了七星庙,在崖上盖了老爷庙。1835年,大院南梢门的斜上方又树起四五丈高的邵公碑楼。

  32座四合院、两条街道、两座梢门、三座神庙、一座碑楼,组成了一个完整的民居群落,总长300多米,上下宽约100米。站在远方观看,森然罗列,瓦蓝一片,犹如一艘万吨巨轮,碑楼恰似矗立于船头的桅杆,正乘风破浪,驶向彼岸。

  邵家大院初具规模距今已近二百年,其间风雨剥蚀,人世沧桑,大院已数易其主,风光不再。但其设计之巧妙,建筑之华美,堪称民居建筑之典范,古代艺术之奇葩。大院中的一砖一瓦、一木一石,都透露出劳动人民非凡的智慧和精湛的建筑技艺。

 而今仔细观赏邵家大院,仍然让人惊叹不已。上下两排32座院落,虽不尽相同,却大同小异,都是五开间两层。每座院落的前边是大门和门房,大门前设有上马石和拴马桩。大门一律设在门房之北,厚重的门扇上镶满铜花铁箍,结实美观。门楣上雕花彩绘,奢侈豪华。进了大门,先是前院,也叫长工院。只见面朝里边的四间门房分上下两层,下层靠近大门的两间是伙计住房。长工们住在这儿,出入劳作方便,并兼有守门责任。另两间门房喂养骡马。二楼是管家和账房先生的住室。

  进了大门,往内走约一丈远,就是二门和厅房后壁。二门一律设在厅房北间,二门口放置石狮一对,威风凛凛;青石门墩上雕有精美图案,有麋鹿骏马,有花鸟虫鱼,还有摇钱树、聚宝盆,真是一石一景,各不雷同。二门门楣上的雕花装饰更加繁缛精美,有的还悬挂着御赐金匾。

  进了二门,才是正院。周围的厅房、厢房、正房全都带有二层阁楼。面朝内院的四间厅房的一楼皆为雕花格子门,做工奇巧,富丽堂皇。其中三间厅房相通,宽敞明亮,是会客之所。内边摆有床榻、茶几、八仙桌、太师椅,博古架上摆设瓷器、插花,墙壁上挂满名人字画,古色古香,高雅别致。厅房南头一间为闲室,是贵客偶尔留宿住所。厅房二层楼上雕梁画栋之下,存放贵重物品。二门顶部阁楼的装饰最为讲究,镂雕描金门窗,缨络织锦垂挂,小巧玲珑,清爽幽静,名曰“绣楼”,是小姐们弹琴、绣花、绘画的场所。

  
  厅房正对面是正院上房,两边各有四间厢房,厢房是儿子、媳妇的住所。正房、厢房、厅房之间是天井,长四丈五,宽九尺余,以应“宽不过丈”之说。整个天井四面高房围裹,密不透风,中间只见一线之天,据说是为了囤气聚财。
  上房又叫正房,共有五间,是全院最显赫、最重要的部位,也是本院最高统治者的起居之所。正房中部三间带有走廊,内边相通,一明两暗。正中那间是堂屋,摆着八仙桌和太师椅,供着神轴;南部是主人居室,北部是小姐住房。正房北间是伙房;南端则有一条四尺宽的通道,直通后院。

 
  穿过那条狭窄过道,进到后院,只觉豁然开朗,又是一重天地。后院宽约三丈,长四丈有余,宽敞明亮,安全僻静。地上种植奇花异草,檐下饲养珍禽异兽,真是别有洞天,情趣盎然。院后边的崖跟凿有三眼窑洞,宽展幽深,冬暖夏凉,有的储存粮食棉花,有的放置备用器具。
  纵观邵家大院,只见每排16座院落,一线排开,互为依托。门房和门房衔接,正房和正房相连,厢房后壁靠着后壁,两头梢房护卫,犹如城堡,恰似军营,森严壁垒,高深莫测。院落之内进深五重,前低后高,寓步步高升之意。墙面都用磨砖合缝,白灰粘结,壁坚墙厚,防盗保温。住在里面,远离尘嚣,宁静舒适,阔绰而又安全。

 
  20世纪50年代初期,享尽荣华富贵的邵家老爷们遭到灭顶之灾,有的被镇压,有的被管制,有的逃往外地。邵家大院连同数以万计的财物都被政府没收,并分给贫苦百姓。于是邵家大院换了新主人,住进了“泥腿子”。由于每座院落都住进七八户人家,为了生活方便,人们都按照自己的想法和需求不断地拆修改建,隔墙垒灶,因而原有的格局被逐步打破。“文化大革命”中,许多精美雕饰被砸烂,大批古书字画被焚毁,那几块珍贵的御赐匾额也被捣碎扔进深沟。近200年的烟熏火燎和风雨侵蚀,加之人为的破坏,现在,邵家大院已破旧不堪,有的甚至墙倒屋塌,不少雕刻彩绘的房梁屋檩暴露在光天化日之下,任凭日晒雨淋。更为可怕的是,门前沟沿不断坍塌,离房屋仅剩几尺之遥。如果不采取断然措施,邵家大院这个罕见的民间建筑瑰宝,在不远的将来必将滑入沟底,从我们的视野中永远消失。

  邵家大院的兴衰历史,给我们带来什么样的思考和启迪呢?首先,邵家大院的兴起与建筑,又一次证明了劳动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邵家的发迹,大院的建筑,物质财富的创造,一砖一石的雕凿,无不浸透着劳动人民的智慧和血汗;其次,邵家大院的败落,也证明了历史车轮滚滚向前,任何人也阻挡不住,顺之者昌,逆之者亡,万不可逞强显盛,逆潮流而动;再次,我们应该尊重历史,不断进取,努力消除自身的无知和愚昧,千万不要再干那些毁弃文化、亵渎文明的蠢事和傻事。最重要的是,我们应该比照山西省旅游胜地王家大院的繁华,乔家大院的盛况,正视我们这里邵家大院的惨状,警示并敦促我们自己,赶快行动起来,竭尽全力,呵护并抢救那些古代劳动人民创造的艺术瑰宝。






上一篇:邵 公 碑 ——摘自《彭军平的博客》
下一篇:兴建抚顺第一家商场的邵让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邵氏文化研讨网  

GMT+8, 2024-12-4 17:11 , Processed in 0.045723 second(s), 2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Designed by 999test.cn & 邵氏文化研讨网

© 2001-2013 Comsenz Inc.

QQ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