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清明追思:甘棠遗爱,花开无锡
原创 2018-04-04 甘棠苑主吴启民 眼遇三门峡
年年清明,来无锡探望恩人、祭拜先贤。无锡市惠山古镇,不到一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汇集了从唐代到民国的118座祠堂;包涵“神祠”、“墓祠”、“宗祠”、“专祠”、“先贤祠”、“忠烈祠”、“寺院祠”、“书院祠”、“园林祠”、“行会祠”、“会馆祠”等11大类。祭祀的姓氏,可查到的就有72个,180个历史名人。其中官至宰相的人物,就有9人:春申君、李绅、范仲淹、司马光、李鸿章等。各界文化名人周敦颐、张载、朱熹、吕祖谦,书画大家王绂、倪云林等数不胜数。
惠山祠堂群,揽惠山、拥太湖,自古就是江南名山胜地。惠山古寺、天下第二泉、寄畅园云集于此,康熙、乾隆皇帝都曾多次巡幸。在这里,不仅可以探幽访古、寻根问祖,还可从祀主的事迹中了解历史,感悟中华文化。无锡惠山施子祠的祀主施之常,字子恒,鲁惠公八世孙。为孔门七十二贤之一,圣门高弟。祠堂为施氏裔孙施建烈于同治十二年(1873)请建。唐赠“乘氏伯”。宋封“临濮侯”,并从祀圣庙。
施子祠与其他祠堂一样,发挥着祠堂的五大功能:“祭祖”、“誉祖”、“收族”、“修谱”、“励学”。以先祖的嘉言懿行,勉励后人、正俗教化,规矩行为,整肃家风,增强家族凝聚力。
施氏家族与甘棠苑:施氏家族不愧圣门之后。上世纪30年代,无锡出现了一位慈善家施襄臣。施襄臣,1886出生于无锡北塘。13岁开始学徒,之后长期从事金融工作,曾任锡城钱庄经理。因为勤勉忠义,被无锡慈善机构溥仁慈善会、红卍字会无锡分会、公济社聘为董事,并誉为“柱石”。先后在江苏、山东、江西等地赈灾数十年。曾先后两次到我的家乡,河南陕州(今三门峡)赈灾。1929年至1931年,豫西连年大旱。当时军阀混战,民不聊生,数百万人坐困待毙。
无锡慈善机构溥仁慈善会、红卍字会无锡分会、公济社闻风而动,派施襄臣携带善款、米粮及工作人员,千里跋涉,来到灾情最严重、交通较便利的陇海线上的渑池、陕县、灵宝等地,开设粥厂,救万民于水火。
当时的国民政府财政部长宋子文为此题辞:“函谷生春”;监察院院长于右任、河南省政府主席刘峙等都为施襄臣先生题辞赞誉。
赈灾之余,施襄臣慕名前往陕县召公祠祭祀先贤,却看到”墙倾栋摧,上无盖障”。施襄臣痛心疾首,恳请县长张简生修复召公祠。张县长为之感动,遂号召民众筹资,修复了召公祠。
施襄臣又请无锡国学专修学校校长、著名国学大师唐文治先生撰文记之,颂扬召公大德、呼吁停止战争、号召世人以孝悌忠信立本,祈求万民平安。
几经战乱,损毁了召公祠;时间湮没了这段仁爱慈悲的往事。
1999年,机缘巧合,我了解了召公祠的来历,当即决定:在一片荒草残垣的遗址上,修建甘棠苑,重塑召公像,传播召公敬德保民的思想。
2012年初,查阅资料时,偶然发现藏于三门峡虢国博物馆内的陕州甘棠庙碑上,镌刻着这个慈善故事。读罢抚胸长叹,夜不能寐;次日,请求三门峡日报与无锡媒体联系,寻找线索。
几年来,我多次奔赴无锡,寻访当年到陕州赈灾的慈善家后人,表达谢意;无锡商会亦继承先辈遗风,多次回访,并资助先辈们当年救助过的陕县人马寨村,建立医疗室;续写大爱,无锡和三门峡亲缘不断。
无锡与中原,两地渊源最早可追溯到商周时期。太伯奔吴、三让天下的故事,就流传于此。吴太伯是孔子最敬重的人,说”太伯,其可谓至德也已矣,三以天下让,民无得而称焉”。太伯、仲雍、季历都是周太王的儿子。太伯为长子,但是太王因为欣赏季历的儿子昌的才华品德,想传位给季历,让昌继承王位。
为了让太王顺利传位给季历,太伯和另一个弟弟仲雍悄悄离开了陕西周原,跑到了江苏梅里。季历死后,由儿子姬昌继位,是为文王,太伯不争王;文王死后,武王继位,太伯仍不争王位 。他和吴地人一样,“断发纹身”,表示不再继承王位。太伯以中原先进的农耕技术和文化,开创了吴国,被当地人敬称为吴太伯。太伯死后,葬于无锡鸿山。其故居改建为祠堂,又称泰伯庙。
司马迁在《史记》中写道:“余读《春秋》古文,乃知中国之处与荆蛮句吴兄弟也。”指明了句吴与中原的渊源关系。召公秉持”敬德保民”的思想,辅佐文、武、成、康四代周王,与周公“分陕而治”,为周王朝的建立、巩固和发展立下了汗马功劳,推动了中华文明进程,对后世影响深远。因此,《诗经.召南.甘棠》传颂不绝;孔子对召公推崇备至:“见于甘棠,甚于宗庙。”历代文人贤士李白、杜甫、白居易、范仲淹、司马光等,关于召公甘棠的传颂,就有3000多首诗词传世。“甘棠”成了一个符号、一种文化。
在无锡惠山古镇二泉书院,再次邂逅“甘棠”,激动万分。书院的墙壁上,镶嵌着一块块石碑。惠山祠堂研究专家金石声先生告诉我,这些石刻都是从二泉书院的旧址挖出来的,是当年书院学子们的作品。字体或娟秀、或苍劲,神韵飞扬。其中就有书院创建者邵宝的诗歌《惠山杂记》之六:“南祠忠定北文襄,千古青山两瓣香。莫问前朝青松树,只今何处有甘棠。”邵宝呼唤甘棠,就是在呼唤召公。邵宝是邵雍的后代。邵雍在《过陕》一诗里写道 :“世孙虽不肖,犹解忆甘棠。”这里的世孙,也是对比召公来说的。他们都是召公的后代。甘棠之爱,在他们的血脉里代代相传。
邵宝,别号二泉,进士,江苏无锡人,明代南京礼部尚书。曾为江西提学副使;修白鹿书院学舍,以处学者;教导学生“道德至上,功名次之。”为身守正,不交权势,几次辞官。卒,赠太子太保,谥文庄。他一生好学,博览群籍,称二泉先生;为李东阳门人,故诗文皆宗法东阳,著述甚丰。邵宝回故里后,在惠山脚下创办二泉书院。讲学十五载,经学造诣深厚,在惠山上叠石成台,研读《易经》,留下“点易台”。如今书院的拜石亭中,仍留存有邵宝亲笔手书的“点易台铭”四面碑,极其罕见。邵宝曾筹划复兴东林书院,未成。
明代的另一位名士顾宪成,曾为二泉书院作记赞颂。顾宪成,无锡张泾人,家贫,聪敏好学,才华出众。万历八年中进士,曾任吏部主事、员外郎、文选司郎中等职,为官正直,秉公办事,弹劾过众多庸官劣吏。后因触逆万历皇帝而被削职回乡。回乡后不甘闲情,曾在“天下第二泉”等名胜之地举办讲座,朋贤满堂,声名远扬,史称“龙山胜会”。后来,顾宪成又与高攀龙等,共同筹资发起复兴东林书院,以“东林精神”及“东林党”彪炳青史,谥号“端文”。顾宪成对先贤邵宝十分敬重。顾宪成去世后,其后人在二泉书院南侧隔壁,修建了顾端文公祠。邵宝去世后,二泉书院也成了祭祀他的祠堂。顾宪成就这样与邵宝成了邻居,演绎了又一个千金买邻的故事。由顾宪成所撰的那幅著名楹联”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即挂在堂内,是东林精神的精髓。
东林书院的初创者杨时,号龟山,福建省人,是两宋之交著名的理学家、教育家、政治家、经济学家、文学家。他师从“二程”,是“程门四大弟子”之一,曾留下“程门立雪”尊师重教的千古美谈。
杨时先拜程颢为师,学习勤奋,学业优异,深得老师赏识。学成回归之日,向恩师告别。程颢目送他离去,对旁边的人说:“吾道南矣!”后来,杨时二度北上,到洛阳再拜程颐为师,得到“二程理学”的所有真传。之后,在东南讲学传道,成为“二程理学”南传和发展的重要的人物。
后人称之为“道南第一人”,应验了程颢的预言。杨时后裔以此为荣耀,给他修建的祠堂叫“道南祠”,堂号为“立雪堂”,并以“道南衍派”自称。据《锡山杨氏宗谱》记载,杨时是东汉太尉杨震第三十四代孙、周文王直系第七十四代孙。杨震,河南弘农郡,即今天的豫西灵宝一带人,博学廉洁,通晓经文,风雅清正,志存高远,人称关西孔子。他曾推荐“贤人”王密做昌邑县县令。一次,杨震因公事路过昌邑县,下榻于馆驿。夜深人静之时,王密怀揣十金前往馆驿相赠,以谢杨震知遇之恩。杨震拒而不受。王密急切之下说“此时深夜,无人知矣。”杨震正声而说“岂可暗室亏心,举头三尺有神明。此事天知、地知、你知、我知,何谓无知?”传为美谈。
这与召公的德政思想一脉相承。
惠山祠堂群与东林书院,一东一西,在建筑上相互呼应;更重要的是,于精神上贯通了历史脉络,闪烁着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光芒。仰望圣迹,感慨万千。沉积数千年的民族传统文化熏染着无锡,厚德博爱的无锡慈善家、工商实业家以理念和行为,回答了邵宝先贤“莫问前朝青松树,只今何处有甘棠”的追问:无锡处处有甘棠!
- 以下附件需要回复 1 次可见,已回复 0 次
- 1、微信图片_20180409103014.jpg 144KB 已下载 0 次
- 2、微信图片_20180409103049.png 679KB 已下载 0 次
- 3、微信图片_20180409102954.jpg 205KB 已下载 0 次
|
|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上一篇: 严中骄傲: 邵延焘——五四运动的亲历者下一篇: 广东电白麻岗镇白马村、仙桃园村革命烈士邵贞昌邵以梅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