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氏文化研讨网

搜索
查看: 129|回复: 0

宜兴诸谱与武林邵氏谱辩

    [复制链接]

398

主题

643

帖子

4897

积分

邵门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4897
QQ
发表于 2025-4-14 08:47:4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永庆注:邵子樵家门分享一篇博文,解决了我多年福州武林、仁和武林、宜兴邵氏渊源之惑,于是转发并起名《宜兴诸谱与武林邵氏谱辩》,其中静菴公在余姚、慈溪宗谱中都有,待考。过程中发现一线索——姚谱中道二公之子“宗六,号竹轩”,夏岭谱中亦有竹轩公,待考。

转:
天远“故事”多
原创 花开花落 [url=]荷叶地 [/url]2025年04月12日 17:19 江苏
file:///C:/Users/lenovo/AppData/Local/Temp/ksohtml784/wps2.png
一座邵氏天远堂,半部宜兴东坡史。
宜兴,一座最江南的城邑,响亮着一个生动了宋元明清的名字——天远堂。茶禅四月,海棠依旧笑春风,天远堂跨越千年的美丽,向后人续述她的故事。
❶天远夕阳多
天远堂,东坡迷弟、宜兴逸士邵民瞻的宅居。《九苞邵氏宗谱邵氏宜兴古迹》有载,宋元丰六年(1083),民瞻新居落成。“东坡至宜,民瞻从之游。东坡《归阳羡词》有‘画楼东畔,天远夕阳多’之句,因即以天远名邵氏堂,为手书额。”(现存“天远堂”匾为木质结构,上书“天远堂”三个楷书大字,引首署“元丰六年二月”,落款为“眉山苏轼书”。)宅名寓“天高皇帝远”,“天远夕阳多”之意。词句与堂名为人熟知的同时,质疑之声响起:既处“画楼东畔”,又何来“夕阳多”。
“画楼,民瞻旧宅,登楼远眺,见远山如画,因名画楼,楼西临水。”【《九苞谱(卷二)▪古迹备志》】《北上袁邵氏宗谱》也载,宋周必大有语, “临水有天远堂,最为奇观”。据此,画楼,民瞻旧宅,与之相对的,该是民瞻的新居——天远堂,处画楼之东。倒是“天远夕阳多”多多少少有些费解,一般而言,既处画楼东畔,难以夕阳满堂。正“铁鞋踏破”时,《塘洋邵氏宗谱(卷二)》“有了觅处”,“天远堂者,北宋民瞻之堂也。宅相西向,夕阳入焉,环山带水。东坡游息于此,叹为奇观,因名其堂。”《北上袁邵氏宗谱▪古迹志》同载。
考天远堂邵氏诸谱,基本出炉一个原汁原味的“天远堂”:西对画楼,宅势西向, 环山带水,夕阳满堂。
从此,夕阳多多的天远堂,一直是宋及以后文人心中的桃花源。宋曾几有诗云,“雁行灭没山横晚,鱼艇空蒙水接天……问君许作邻翁否,阳羡溪边即买田。” 【《宜兴邵智卿天远堂》】
天远堂坐落于宜兴万金乡永定里。
初苦播迁,后得还定
天远堂,“处邑东北万金乡永定里”句,给人以先有永定之里后有天远之堂的印象,其实不然。“静菴,讳伯忠,字正卿,世居县治之东北万金乡。初苦播迁,后得还定,因名其里曰永定。”【《永定邵氏世谱》(卷二)】按《九苞谱》,邵民瞻属天远堂第四世,静菴公属第九世,故先有天远堂,后有永定里。
宗谱隐约其辞,初因何若而播迁,后又怎得还定。“吾宗当宋元易姓,抢攘(纷乱意)流离,举族南迁而归者,唯静菴一人。闾巷灰烬,谱籍湮没于荒坵断垅中,见昔时所植海棠隐伏草间。喟然曰:‘此天之以故址予我也。’爰筑室于其旁,名其里曰永定” 【《永定谱▪世系总图引》】
谱中更有细述,南宋末年,金元侵扰,天远堂举族南逃浙江杭州一带,“一子在襁褓中出逃,此子长而父母俱亡,同难不知父名母姓,何知谱族,此乃静菴公也。” 【《永定谱▪十四世孙徵续修世谱序》】
据上,宋元鼎革,兵燹四起,天远堂邵氏举族南迁,故园不存。后静菴公孤身回归,认得地标东坡海棠,终归故里,定名永定。其后瓜瓞绵绵,繁衍生息,至今已有二十八世,若从灵甫公起,已至三十六世。
游子终归故里。
❸静菴公归来
永定里之名始于静菴公, 静菴公在天远堂是一位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先贤,同时,又是一位扑朔迷离的先祖。
“静菴公生宋理宗朝,世居邑东北之万金乡,始祖也。赵宋垂革,兵燹荡播,族无孑遗。公卒获还,复振旧业,惟公一人,不其艰哉。” 【《永定谱▪静菴公传》】邵氏后人于明万历四十年(1612),建“静菴公祠”祀之。同属天远堂的《九苞谱▪大宗世传▪伯忠》亦有载,“伯忠,号正卿,别号静菴,世祖也。公卒获还,认东坡所赠民瞻西府海棠,因名其里曰永定。”
细考两谱,“公卒获还”是共识,“始祖、世祖”是各表(各自表达)。记录静菴公南归故里,承继家业时,永定奉为始祖,九苞尊为世祖,一字之差,天壤之别。永定奉静菴公为宗族最早的祖先,居世系顶端;九苞尊灵甫公为始祖,静菴公位列九世祖,内中曲折,也在永定谱中寻得端倪。
“吾家卜居永定,当宋元易姓,举族南亡,一夕而散。一支流武林(今杭州),自称派出吾族,彼此往来,终难合谱。迨元定鼎,一人自南归故里,静菴公也。” 【《永定谱(卷一)▪重修世谱序》】“终难合谱”,合谱,即同姓不同宗支的家谱世系合并,通常指两个或以上的宗族,找到共同的先祖,将缺失断代的分支合并到共同的始祖下,成为同一始祖的直系血亲后裔。此序暗示,流落武林后南归的静菴公所属世系与天远堂邵氏合不上谱。永定谱认定,前此谱牒,经兵燹散佚,静菴公之前失考失载。“推静菴公为一世祖,非敢略前贤也。旧谱沦亡,十而缺一,世系不相续。” 【《雍正朝天远堂十六世孙允翱续修世谱序》】
永定谱奉邵雍为祖先,宗谱(卷一)单列邵雍像供族人祭拜,且有传略,而九苞谱无邵雍传略,只是列邵雍为先贤。考其它天远堂谱,终有发现。“邵雍,字尧夫,卒谥康节先生。元皇庆二年,诏从祀,康熙四十年,邵子湘(漳湟青门堂邵氏后人,号青门山人,清文学家)题请于常郡(今常州一带)建康节祠,故宜邑永定亦得奉祀乡贤。” 【《花园浜邵氏宗谱(卷一)▪人物考▪邵雍》】《九苞谱(卷二)》也有载,“邵雍,字尧夫,永定也嗣为乡贤。”
常州漳湟青门堂邵氏建康节祠,宜兴天远堂邵氏亦得奉祀乡贤?正山重水复疑无路时,忽柳暗花明又一村,值漳湟青门堂邵氏统谱之百年难遇良机,事情有了转机。
《漳湟邵氏宗谱▪统总世表》:
第九世,思忠,字正卿,号孟三,别号静菴。子一,豹益(一),徙居永亭(定)。
第十世,椿,字寿之,号豹益(一),别号堂轩。徙宜邑永定里,配金氏。子二:思信,字效佐;思礼,字效仁。
第十一世,思信,字效佐,无考。思礼,字效仁,子三:乾一,乾五,乾九。
第十二世,乾一,字舜华;乾五,字舜臣;乾九,字舜英。
《九苞谱▪大宗世系》《九苞谱▪大宗远祖世传》:
第九世,伯忠,字正卿,号静菴。
第十世,椿年,字寿之,号堂轩。
第十一世,尧佐,字良一;尧仁,字良三,子三:舜臣、舜华、舜英。(注,宜兴方言,“效”“尧”读音几无区别)
第十二世, 舜臣、舜华、舜英
《永定邵氏世谱▪世系总图》:
第一世,静菴
第二世,椿年
第三世,尧佐,尧仁
第四世,舜臣、舜华
基于统谱,漳湟青门堂第九世思忠即永定天远堂第一世静菴、九苞邵氏第九世伯忠(号静菴),余不赘述。漳湟谱有载,第十世椿,字寿之,徙宜邑永定里。塘洋谱又有“由漳湟迁永定……”
九苞谱所宗之灵甫公,永定谱所宗之静菴公,与漳湟谱所宗之尧夫公,是否同出一脉,目前只在九苞谱看到零星记载。“尧夫公雍,嘉猷公十五世孙,幼随父古,隐居苏门山下,邵氏籍几遍天下。而吾宜至宋,闻人达士,尤极一代之盛也,我祖灵甫公丰,嘉猷十四世孙也。” 【《九苞谱族谱序言(清乾隆士遴公撰)》】据邵氏宗谱,邵丰邵雍同出嘉猷公一脉,为叔侄关系,只是目前尚未发现有确凿可信的世系图来佐证。
考天远堂邵氏诸谱,真相渐白。宋元易代,国破家亡,天远堂邵氏亡的亡, 散的散,举族南迁,故土几无一人,几无子嗣可以承继天远堂。后有漳湟青门堂邵雍的九世孙静菴公,南归宜邑万金乡,按图索骥,寻得东坡海棠,承继天远堂,定名永定里,认祖归宗,繁衍生息。这段苦难史隐晦不详,天远堂诸谱只有零星含蓄载录。从宗法上讲,承继天远堂的青门堂九世孙静菴公已是天远堂的九世孙,从血缘上说,静菴公已是天远堂第九世后的始祖,尽管事实上,第九世后的天远堂子孙已属青门堂邵氏一脉,这或许就是天远堂邵氏老谱隐而不表的辛酸所在。
囿于年代久远,社会动荡不安,族史家史缺失,宗谱语焉不详处甚多,但流传下来的即无比珍贵,如有关东坡同年邵迎的史料。
❹邵迎何许人也
“邵迎,?--1073,宋高邮人,字茂诚,嘉祐二年进士。博学强记,尤长于诗,官止于州县,穷死无嗣。苏轼哀之,集其文为之引。” 【百度《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查《高邮州志(乾隆版)(卷十二)轶事》,“邵迎,高邮人,博学强记,文章清丽而尤长于诗,官止州县,穷死无嗣。苏子瞻哀恤之不幸,集其文为之引……见《渑水燕谈录》(北宋王辟之撰,与苏轼同时代)。”
《高邮州志(嘉庆版)卷九进土》有增修,“邵迎,章衡榜,与东坡先生同年,见《吴兴志》。”孙莘老曾任湖州知州,在湖州宴请过苏轼邵迎,《吴兴志》有载。
细考上述史料,发现最终依据均是苏轼的《邵茂诚诗集序》,该序在天远堂邵氏诸谱均有载,《九苞谱》名为《大宗三世祖茂诚公诗集序》,“茂诚,讳迎姓邵氏,与余同年登进士第,十有五年而见之于吴兴孙莘老座上。其文清和妙丽,而诗尤可爱,杂以江左唐人之风。愈年而诚卒,又明年,余寓高邮,则其丧在焉……”
“与余同年登进士第”,即嘉祐二年进士及第。“十有五年而见之吴兴, 愈年而诚卒”,即邵迎卒于公元1073年。“余寓高邮,则其丧在焉”,推测其户籍高邮。邵迎生于哪年,祖上姓甚名谁,属邵氏哪个堂,苏序无载,他文未录,时人不知。
再考宗谱,“邵迎, 第三世,字茂诚 ,棐公长子。笃学强记,恭俭孝友,博通经史,工诗善文。嘉祐二年与苏子瞻同登进士第,遇子瞻于吴兴孙莘老座中,寻卒高邮。子瞻怀念,来宜见民瞻,道故哀思。生于明道二年癸酉,配单氏,无子,卒葬缺。” 【《九苞谱(卷四)▪大宗远祖世传▪邵迎》】
宗谱所载,其为人,其为文,其为官,其学识,其经历,其人生,均与苏文契合,且记有生年,家族世系,是迄今为止的唯一,弥足珍贵。生于明道二年(1033),享寿四十,盛年而亡,又无子嗣,与苏文“颜回之短命,杨雄之无子”高度吻合。
“子瞻怀念,来宜见民瞻,道故哀思”,颇值玩味,如邵迎不是天远堂的子孙,东坡为何要来宜见民瞻且道故哀思呢?
无独有偶,《塘洋邵氏宗谱(卷五)·记苏邵交游》亦有载,“茂诚,眉山年友也,相遇于吴兴孙莘老座上。因投契,东坡扶枝而来,茂诚早世矣。见民瞻如见茂诚,遂礼东坡于天远堂而客焉。”好一个“见民瞻如见茂诚”。
至此,真实的邵茂诚穿越千年而来:
邵迎,字茂诚,生于宋明道二年(1033),卒于北宋熙宁六年(1073),祖籍宜兴万金乡, 户籍高邮。为天远堂邵氏第三世孙,父棐弟进妻单氏,无子嗣。嘉祐二年与苏轼同榜进士登第,仕宦在外,官止于州县,卒于高邮。为文清和妙丽,尤长于诗,大多散佚,唯“盐豉调羹金液腻,橙斋荐鲙玉丝肥”两句存世,苏轼集其文为之序,并有《和邵同年戏赠贾收秀才三首》相和。
祖籍天远堂而户籍在外的邵氏子孙,又何止邵迎一人呢?往往州县志不录而宗谱倒有详载,如天远堂邵氏同榜六进士,三科两解元,又何足怪哉。熙宁五、六年,开封试第一邵材,礼部试第一邵刚与廷试第一佘中,轰动当朝,“当事以两姓姻亲,题请合建三元坊以旌之”,佘中是邵氏女婿一说,今人也不乏质疑之声。
时婿佘中,两姓姻亲
佘中(邵氏宗谱作佘中,史书志书则佘中、余中混用),字正道,一字行老,号夔峰,生卒年不详,宋神宗熙宁六年(1073)癸丑科状元。据史籍, 佘中首任妻子吕姓,父吕惠卿;第二任王姓,宰相王珪孙女。天远堂邵氏诸谱有载,佘中是邵丰的女婿。
“丰,字灵甫,子梁与孙潜皆登第。熙宁五、六年,孙刚继材试开封第一,试礼部又第一,时婿佘中廷试第一。当事以两姓姻亲,地连壤接,题请合建三元坊以旌之。” 【《九苞谱·大宗世传·丰》】《九苞谱·古迹备志》有补充材料,“三魁堂:宋熙宁五年,材试开封第一,刚试南省第一,试礼部又第一,婿佘中廷对赐进士及第一名,天下荣之。县令赵与哲建三魁堂以祀魁宿之神。”是载,今人质疑不断:其一,佘中为邵氏女婿,史籍少见或不见;其二,佘中与灵甫公子或孙同登进士第,基于时间跨度,翁婿关系难成立。
天远堂永定老谱历经战火,部分业已散佚,前八世唯九苞老谱(民国版)有载,字字如金。宗谱白纸黑字,记得清清楚楚,载得明明白白,后人看得真真切切。宗谱美颜或许有,编造应该无吧。
“潛,字亦昭,棻公长子,熙宁六年癸丑登佘中榜进士。生于天禧二年戊午,配单氏。子二,材、民瞻;女一,适佘中孙。” 【《九苞谱·大宗世传·潛》】 第三世邵潛的女儿嫁给佘中孙,就辈份而言,佘中与邵潛父邵棻同辈,为灵甫公的子辈,子辈的佘中成为灵甫公的女婿,时间跨度上立得住脚吧。
花园浜谱又有进一步的载录,“公姓邵氏号灵甫,隐居不仕……熙宁六年,子梁孙刚婿佘中一榜三魁,有功于宋,诏封三魁于周王庙东廊下,又封三夫人在县东南蜀山均山乡大浦土地。迄今年久,像废而三夫人庙存焉。”【《花园浜邵氏宗谱·人物考·邵灵甫》】
古谱是家史族情的解码器,历经天灾人祸,社会变迁,流传至今的宗谱价值连城。天远堂邵氏诸谱中,九苞谱因载有静菴公前八世资料,弥足珍贵。因了这段族史,有些谜团就有了新解答:邵民瞻父邵潛兄邵材,与邵梁非父子关系而是堂祖孙关系,邵梁子二,邵刚、邵毅;民瞻在苏轼诗文中无录,苏轼门生友人胞弟倒屡屡提及邵光(邵彦瞻),有说彦瞻即民瞻,但《北上袁邵氏宗谱(卷一)·远祖世传·光》中有其单独介绍,“邵光,嘉祐八年癸卯登许将榜进士”;另,有记载,天远堂匾额是东坡于元丰六年(1083)二月手书,可那时东坡正垦荒黄州,灰头土脸做东坡居士,似无闲情来宜散心访友题匾,一般说是元丰八年(1085)二月“蒙恩放归阳羡”后的事。然而,灿烂了千年的东坡西府海棠(宗谱作西府海棠,有说是西蜀海棠),经鉴定是垂丝海棠,又该怎样解答。
天远堂的故事还得说下去!
                           2025年4月海棠花季
file:///C:/Users/lenovo/AppData/Local/Temp/ksohtml784/wps3.png




上一篇:洛下邵君墓志铭
下一篇:(采邑)召邑=召方=岐山=周原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邵氏文化研讨网  

GMT+8, 2025-4-24 22:30 , Processed in 0.061926 second(s), 2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Designed by 999test.cn & 邵氏文化研讨网

© 2001-2013 Comsenz Inc.

QQ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