绩溪伏岭徽商邵在炳考略 ● 方 静
在编著《传统村落伏岭》1书稿过程中,通过大量田野调查,陆续发现了伏岭邵氏家族经商的许多事迹。邵氏由耕读起家,明末清初人口骤增,加上遭受战乱破坏,房毁人亡严重,在土地出产难以为继的情况下,出现了纷纷外出寻路头谋生计的浪潮。华阳邵氏中门克让派邵联遹一族是绩溪最早从事农具、生活用具铸造作坊创始者之一,企业历经190年不衰。通过调查采访邵在炳孙子邵名英及村人邵光端、邵名琅、邵名农等 ,好友黄永江先生又相继发现了邵在炳家族文书和经商珍贵史料,故邵在炳居仁堂一族经商路径及概貌基本清晰。现整理如下:

居仁堂一族
伏岭,又称伏岭下,是一个建村八百余年的邵姓大聚落。根据清光绪版《华阳邵氏宗谱》2介绍,邵在炳祖上五代经商。加上其本人及儿子一代,经历了七代。太高祖,联遹(华阳邵氏十九世),字在袛,帮安公第八子,生于清雍正十一年(1733),殁于清乾隆五十五年(1790)。属于伏岭中门克让公派,娶绩溪城内市西周氏,继娶张氏。生子国铨、国望。在后妻张氏家族的相助下,在邻村石与人合股投资创办了永泰炉坊,开启了家族经商的事业。嗣后,经几代人努力,在药店、粮食加工、杂货店、徽馆等方面均有拓展。 高祖父,国铨(华阳邵氏二十世),联遹公长子,生于乾隆三十五年(1770),殁于嘉庆五年(1800)。娶半坑汪氏,生四子,天上、天茂、天桃、天杏。继承永泰炉坊,生产农具和生活器具步入正轨,生意兴隆。建住宅,堂号居仁堂。 曾祖父,天上(华阳邵氏二十一世),字步周。国诠公长子,生于1788年,殁于1850年。邵天上 “性孝友,父卒时有弟四人皆年幼,抚之成立,尝在歙之由溪创建水碓,分赡诸弟,至今百余年,五房尚赖以赡家焉!以孙琳纳赀,诰赠六品职衔。”谱上这段话的意思是,邵天上曾在歙县由溪建造水碓,从事粮食、饲料等加工。到1909年已有100多年,兄弟五房仍然依靠水碓加工利润养家。永泰炉坊归属不明。娶程氏,继娶章氏。生子开简、开堂、开彦、开籍、开五、开昭。
祖父,开堂(邵氏二十二世),天上公次子,字芸辉,生于清嘉庆二十一年(1816),殁于咸丰十一年(1861)。光绪版《华阳邵氏宗谱》载:“天上公次子,为人勤慎,善岐黄业。尝为李姓司会计,奉金外毫不能肥。数十年如一日。及卒,主人悼惜之,以子纳赀,诰赠六品职衔。”根据记载,邵开堂开始为休宁屯浦(屯溪)李姓药店当帐房,过手的金钱无数,但从未有贪念,深得主人信任。因病去世时主人十分惋惜,花钱以他儿子的名义为他捐了个六品官衔。开堂在药店工作期间,利用接触医药便利,自学了中医,为以后家族从事中医药业积累了技术经验和人脉。 父,运佩(伏岭邵氏二十三世),字韵甫,名琳。开堂公长子。生于清道光二十六年(1846),殁于民国九年(1920)。光绪版《华阳邵氏宗谱》载:“由国学生钦加布政司理问衔。痛父早卒,不克侍奉,纳赀请六品封以光泉壤。并追赠其祖步周公。”娶石(九佳)张氏,生四子:在炳、在美、在柏、在侃。纳赀即捐钱买官爵。 邵在炳(1870—1948),字哲明,名晋康,华阳邵氏二十四世。在炳是运佩公长子。生于1870年,殁于1948年。娶邻村湖村章氏,生九子:长之璋、次之杰(夭)、三之瑜(出继给叔在美)、四之璜、五之珩(夭)、六之瑾、七之灿(夭)、八之琰、九之琪。 在炳父亲韵甫生前立有《遗嘱》,编作仁、义、礼、智四阄,除房产及田地山场外,其中涉及休邑由溪置顶永丰小顶碓一业、车鼓两道,有关“店业”因不景气而提出“倘有兴隆之日仍作四股均分”设想,永泰炉坊产业未曾涉及。从长房在炳得“仁字号”阄书中有关松、流、如、似、斯、馨字号田地规模看,经过几代人积累,家庭财产已相当富实。阄书点校录之如下: 立分阄书邵韵甫 余所生四子,长曰在炳,次曰在美,三曰在柏,四曰在侃,长、次、三均各授室。次子早世,膝下无嗣;四子不幸中殇;长、三两房各已抱子。二房在美应归长房承祧。又,四房在侃应归三房承祧。余年六旬,精力不足,家务纷纭,难于督理,爰请亲族先将屋宇、田地、山场编作仁、义、礼、智四阄字号,除作清明外,一切四股品搭均分之后,各执各业。当思创业维难,守成不易,兄弟式好,妯娌和睦。此则余之所垂诚而厚望者。至于一切股分、店业目下不分,仍守旧规,和衷共济。嗣后店业倘有兴隆之日,仍作四股均分。恐后无凭,爰立阄书一样四本,各执一本,永远存照。 宣统贰年岁次庚戌叁 月 日 立分阄书:父邵韵甫、长男在炳、次男在美、三男在柏、四男在侃 亲戚:舅张干懋、叔顺富 中见:弟宾如、侄俊甫 执笔:侄在亨
仁字号长房男在炳阄,得: 如字号 新屋前后堂三间,楼屋一堂,土名竹马坦上路外,合新屋内后堂东边一步通顶;楼下房一广坐长男,楼上房一广坐长孙,楼下过厢公用。 如字号 新屋内前堂东边楼上、楼下一步通顶,并楼上过厢在内。楼下过厢公用出入。 如字号 新屋前厨灶屋内楼上,合身东西两边过厢房东一间、西一间。东边上楼梯进房照旧公同出入。东边楼下过厢众用,并巷公同出入。直对大门毋许堆塞。西边楼下过厢,长男、二男、三男安仓基。 如字号 新屋墙围内东边新厨灶屋一堂。 如字号 住屋外墙围内(即大姑坟)所造批屋一间,坐长房在炳半间执业、堆塞。(民国八年增加) 如字号 墙围内毗连猪栏、厕所,并楼上及晒台在内,楼下以屋柱为界。余地公用,出入大门。 如字号 屋外古名杏树下灰堂屋一堂,并楼上及内余地。 如字号 大姑坟后墙围坦,四股公用。 如字号 在贞侄当业,坐三间;楼屋西边半堂,并厨灶、厕所一半,计当价英洋叁拾元。 今将产业列后: 流字号 土名三亩丘,大小买田壹亩。 流字号 土名葫芦丘,大小买田半亩,内包租半秤(珂公祠) 松字号 土名四迁碓,上广第一丘,大小买田半亩。 松字号 土名四迁碓,上广第二丘圳外,大小买田壹亩。 松字号 土名四迁碓,圳里长丘,大小买田壹角零(又毗连小顶地壹片)。 松字号 土名四迁碓,圳外靠坝大小买田半亩。 松字号 土名上村天灯上靠大路里,大小买地壹角。 斯字号 土名花园,开录婶当业,小顶田壹亩,水广菜头塘。 似字号 土名新人坟,观灶弟当业,大小买田半亩。 馨字号 土名小埠干,石坟面、葬基壹穴,共伍大明棺,合身左边两大明棺,坐长、二房合壹棺,坐三、四房合壹棺。 如字号 土名沙坝上,墙围菜园进门第二林地壹长林;又,里首东向靠墙下毗连两短林。 其菜园地原是祖分合壹大股,与运珂弟合业,各执半股。因此,墙围被兵灾,墙壁倒坏一光,所种无收。祖遗之业不得不修,是以余垫出洋蚨,将四围墙壁、门亭尽行一并修成,所用砖瓦、灰土费一应等项立有细账,四股共计支用英洋六拾伍元□□,其洋合在义、坪名下,派洋八股之一,出大洋捌元□□。又,运珂弟另借过大洋拾余元,其洋望日后照数收楚。此批。 各清明会头列后: 宗祠配享头壹名(谱上的名飞凰公) 蛇形象形老坟会头贰名(民国八年加添壹名) 四凤祠配享头两名(谱上联超的名国英公) 社全公清明会头贰名 盛宗公清明会头叁名 老崇俊公清明会头叁名 福昌寺辛亥同庚会头壹名 另坐长孙清明会头列后: 老崇俊公清明会头贰名 沙坝土地会头壹名 社全公清明会头壹名 珂公清明会头壹名 余新立:清明置祭大买原租老伍拾秤,另立有租谱,四房经管轮流,逐年收租,除纳粮、标挂、散胙支用,仍余者四房均分,不得争论、撤散。余所造新屋、旧屋、厨灶屋、余屋以及修理等项,所用钱若干,均归清明内开支。个人所执之屋,修理添瓦眼同公品,不得私心自专。斯字号土名罗川口潭大小买田半亩,一概均归清明内。又,砖瓦窑壹只,东西两边大小买地在内,田与地佃者照公估,两季包租交清明内收,不得短少。倘或短少,另换人佃种。此窑烧砖瓦之年,窑税、砖瓦并浮煤,概归清明登谱,均分收支,不得争论。 余定二房屋宇、田地、产业等项,均归长房经管,承祧祭祀,毋得争论。此批。 余定祖先神容挂与新屋,逐年经管者,神容前五市件壹付、单台壹只并桌围,每日早晚捧香、点灯、供献,逢期办仪。此批。 新屋内堂前坐用: 杂木满抖八仙桌连盖壹只、黄连木櫊几并橱壹副、黄连木新交椅两把、黄连木茶几两只、杂木单台壹只、时鸣钟并托壹座、青花细浴花瓶并托壹个、杂木屏风镜壹面 坐长房床壹张、大仓双连壹格 日后所分家伙物件列后(下略……)
民国9年(1920)二月,在炳父亲去世时,曾留有遗嘱,“其时在炳赴沪未归”,赶回料理完父亲丧事之后,在母亲的主持下,在炳为理清财产界限,兄弟四人又立有《合同议约》一式四份,并附有“账务条叙列后”,遗憾的“财务条叙”没有找到。从另一侧面可知,当时大家庭财产状况比较复杂。 立合同议约 邵在炳仝弟在柏、在侃、出继之子之瑜,我等四人细思人家失和之根在于钱产事务界限不清,故欲求和洽,必先清界限,况我父弥留时立有遗嘱,其时在炳赴沪未归,柏、瑜二人侍疾,亲闻父训,皆各遵命。及炳归家而我父已前一日弃养,悲痛曷极。今我四人理应遵照遗嘱逐条实行,惟其中尚有变通之处,特凭中三面商要,均各允洽。因将商定账务分列如后,照行。因此次清理后,各无异言,尤当仰承遗命,永敦睦谊,藉以保祖业而庇子孙,则全家之福也。今欲有凭,爰立合同,一样四纸。各执一纸,永远大发,存照。 民国九年二月 日立 合议:邵在炳 邵在柏 在侃 邵之瑜 账务条叙列后(略) 母氏 凭中 代笔 民国22年9月16日,在炳母亲去世,在炳立《家母荣哀录》,由之璋临时写录。在《家母荣哀录》中,在炳回顾了父母创业筹划经营一生,内中也透露出许多家庭经商信息。内容如下: ……忆吾母当弥留之际,尚喃喃作语,曰:“祖业为祖宗血汗所遗,愿汝等竭心搘柱,毋隳家声。”然已期期不相连续矣。呜呼!吾母已矣,从此一棺长盖,言则不孝等难再闻矣!貌则不孝等难再睹矣!罔极深恩,永无□□吾母之死,而追念其生平,尤令不孝等肝肠寸断而涔涔矣!吾母系出于本都石清儒林郎张瑞鉴公之长女也,生长名门,赋性温淑,幼秉庭训,克娴礼教。其降生也日元适坐魁罡星者,为之推算四柱,每曰日坐魁罡,一生衣食充裕,且许身体康强,终身应无疾患。厥后相夫教子,希孟希齐,福慧双修,可以继美太任也。先王父母闻其贤,乃为先父议婚,马年十六来归先父。而先父年少失怙,以家寒,遂草草完婚,且为生计所迫,不克安坐家中,享伉俪之乐,而习岐黄术于休宁之屯浦。当是时也,适丁洪杨乱作,乡人多闻风远避,吾母随先王母与姑数人因迟行之故,不及偕逃,而发匪则已进村,残暴狠戾,无所不为。斯时也,吾母与诸人已若笼中之鸟、釜中之鱼,思以计脱之,乃相约镇静,乘间疾奔,遁入山谷中。夜猿长啸,怪鸟哀鸣,方幸虎口之脱离,又入羊肠之险道。幸赖先王母奋不顾身,挈负奔走,得免于害。是殆天之所以相劬苦也!计自逃出后匿居深山大泽中,几及两载。鸠形鹄面,绝食者屡屡,风餐露宿,几陷于贼者屡屡,其颠苦流离,有非言语所能形容者也。 乱后归来,仓空室罄,采薇掇蕨以为生活。越明年,先父弃业而归,而匪亦平,爰创设小本药肆于里闾,为早晚事母计。人以其诚信,多与之往来。久之,复增售杂货、布匹。自幼至老,每日咸黎明而起,午夜而息,不觉疲困,精力实无异于常人。先后生不孝等姐妹七人,食指日众,而需用益广,筹划经营固先父之力,而嘘寒问燠,皆母分之,其勤劳苦为何如耶!呜呼!吾母能不哀哉!吾母平时不轻出门,亦无遽言厉色,值邻居及亲族家有争闹不平事,辄前往排解,人多悦服。凡遇亲戚中有为非是者,则详为开导,必使其改乃已。有穷窘者,或以银、米、衣服周济之,无稍吝惜。五六十年来皆如此,以是乡里咸啧啧称道不置。吾母生平节衣缩食,早作夜思,矢勤矢慎,不肯稍自暇逸,故能持筹画算,恒获胜利。今日不孝等所得享受之一粥一饭、半丝半缕者,皆吾母血汗之所遗也!呜呼!吾母能不哀哉! 吾母生不孝等姐妹七人,均次第男婚女嫁,从此人口渐繁,家道亦渐佳。买田造屋,井然有条,内而治家教子,外而襄理店务,其用心亦云苦矣!不幸中年家多变故,四弟幼殇已成往事;二弟英伟,望成大器,弱冠不禄;长、三两妹相继以殁。亡儿失女,惨变纷来,试思吾母身当此境,岂不大可悲乎!久之痛定,吾母以各房多产子女,孙枝繁衍,绕膝承欢,因此稍解抑郁怀。孰意遘天之酷有不可意测者,则不孝炳之三孩殇亡,不孝柏之发妻病故,三孩亦相继夭折。吾母痛不欲生,频年遭劫,情实难堪,眼枯泪尽,悲不成声。吾母际遇之涩有如此者,尤可悲矣!呜呼! 吾母一生精力大半消磨于事变纷纭之中,惟愿日后家运转趋繁盛,多添子孙,强可舒怀。而不孝璋孙等兄弟六人皆各先后授室,方谓年来多产子女,藉娱桑榆晚景,何意天道无情,则璋孙间得男屡遭不育,加以家运颠倒仍然如旧,而吾母之记念子孙者,无日不在忧虑中也。呜呼!吾母能不悲哉!不孝等恒劝吾母,谓事关天数,无可如何,万祈善自宽怀,保重玉体,以享遐龄。而不孝炳事必躬亲,日夜不懈,历十年如一日,欲尽孝思,乃于民国十五年由堂弟邵孝廉宗炬呈请国民政府准予褒扬。同年,奉大总统颁给褒扬证书及红绶银质褒章,并颁“里党观型 敬宗睦族”八字匾额。复于民国十六年由孝廉宗炬书跋于其后,词曰:“障山之间,时产英隽。岂惟儒先,公名亦震。不阶尺土,坚苦精勤。创业成家,智勇超群。慈善公益,身手不辍。允矣褒扬,表公热血。”又□□(此处缺行)图报之日,其将何以为子,更将何以为人耶? 呜呼哀哉!呜呼痛哉!伏惟尚飨。
作为长子,母亲在临终之余,强调“祖业为祖宗血汗所遗,愿汝等竭心搘柱,毋隳家声”表明当时祖业永泰炉坊经营上遇到了极大困难。太平天国战乱后,《家母荣哀录》中提到,“先父弃业而归,而匪亦平,爰创设小本药肆于里闾,为早晚事母计。人以其诚信,多与之往来。久之,复增售杂货、布匹。”在炳父亲在屯浦谋生,因匪事弃业而归,在伏岭村中开设了益元号药店,在炳手上经营扩大,又增设了杂货店,经营杂货、布匹等投资,以此维持一大家人的开销。

永泰炉坊祖业
邵在炳家族上溯四代,人丁兴旺,在伏岭中门也算是一个大家族。他的故居位于“作马坦”东北侧的大路边,是由正屋大三间五幢和厨房什房七间组成的建筑群。这一民宅建筑群在运佩公时就初具规模。邵在炳手上进行了扩建,主楼结构宏丽考究,二楼通转,有三十多个门阙,可见当年这个家族的兴旺。 旧时,徽商以贸易擅长,在徽州本地创办制造实业相对较少。伏岭邵氏与洪氏、章氏合作,捷足先登,在邻村石村头建起了铸造作坊。据洪竹胜主编的《石村志》3载:“约1760年村人洪秉裕与伏岭村邵在炳、邵名驹的祖上和湖村人章宗杰、章容卿等人合伙在石本村首创了永泰炉坊。”1760年是清朝乾隆二十五年。邵在炳家族是石“永泰”炉坊的创始股东,这一祖业一直经营持续到新中国建立之初。那么,邵在炳、邵名驹的祖上是谁?据邵名农《绩溪石铸造炉坊考》4一文考证,邵名驹的祖上是邵运衡,他是石程姓的女婿。邵在炳“祖上”就是太高祖邵联遹,因为他与邻村石张氏家族有交往,还继娶了石张氏为妻,并因此得到张氏家族的帮助。 邻村湖村章宗杰原在湖村本村开糟坊和糕点坊,生意好,经营多年,资金雄厚。看到铸造业生意前景好,就在石“永泰炉坊”招股时投了股份,并让自己的儿子章舜臣(小名细苟)从小就进入“永泰炉坊”当学徒熟悉技术。邵联遹等从歙县渔梁请来了铸造炉师数人,后又从旌德县请来了技艺高超的鲍炳师傅。由于有一批技艺精湛的师傅,“永泰炉坊”的生产工艺不断改进,技术水平不断提高。产品从开始用铜和白口铁铸造寺庙、祠堂里的大小钟鼎,增加到犁尖、铁壁、挎锅、叉铫、火锨、炉栅、茶锅、碓头等生活用具,形成了一定的规模。各类产品不仅供应徽、宁,还远销江苏、浙江、江西等地。石“永泰炉坊”名声大振,牌号响亮,收益丰厚。为此,邵联遹还在歙县由溪投资建有一座水碓,用于当地粮食加工。由溪现称尤溪,1952年划入屯溪市屯光镇。
到了清同治末年(1874),永泰炉坊一分为三,原永泰炉坊老股东洪秉裕后人洪裕寿、洪光华退股,自己在村头独资创办了一家“永裕炉坊”。老股东章宗杰之子章舜臣也寻求独立,独资在周边创办了“德祥炉坊”,而邵在炳、邵在宽继续经营着老永泰炉坊,以此呈三足鼎立之势。石村头三个铸造炉坊厂房并立,作坊相连,职工人口聚集,形成了较大规模的“新坊村”。到清光绪年间,邵永泰老坊,股东包括邵在炳及在宽的三个儿子邵之祜、邵之华、邵之颜。根据邵名英口述,上世纪三十年代末,在炳的三子之瑜曾代表家族股东驻“永泰炉坊”主持管理,直至土改时结束。 根据邵名琅的口述及最近黄永江先生提供的文书材料《立合同股据》、帐本等资料,由于生意兴隆,有市场拓展空间,民国3年(1914),邵永泰炉坊老股东开始在歙县渔梁镇寻求发展,开设分栈,经过十多年经营,民国14年(1925)又扩大规模,吸纳新股东洪元寿、洪裕璜、洪光华、邵永龄、邵天生、邵祝三(笔),订立了“合办规约”,登记成立“渔梁永泰协记炉坊”,由伏岭本村邵祝三(邵之华)作为帮办负责日常业务经营。《合同股股据》文本如下: 立合同股据 集资开设歙县渔梁永泰协记炉坊人:邵永泰老炉坊、邵永龄、邵天生、洪元寿、洪裕璜、洪光华、邵祝三等。 缘我老坊自清同治年间开设至今,历有年所。民国三年,始设分栈于歙县渔梁镇。今为推广营业起见,爰集旧有股东暨坊栈同人悉心会议,决定在渔梁正式开炉鼓铸。其股金议定:永泰老坊旧股东出资一千五百元,洪元寿出资三百元,洪裕璜出资三百元,洪光华出资三百元,邵永龄出资三百元,邵天生出资三百元,特以邵祝三为帮办专责。公同议定,准予祝三干股三百元,共成实本连干股三千三百元整。公议,官息每常年一分二厘照算,其支取方法应照规约办理。从此同心协力,竭诚经理,以期发达而沾公益,实为继往开来之盛举。照商界通例,所有盈亏应按照派分偿认,决不异言。营业上应行遵守规则,业经公同另定条约。老坊与协记均应依照办理,不得任意爽约失信。此系同人等等同意,复经妥慎议行,绝不生端翻异,欲后有征,公立合议,一样七纸,分存为据。 民国十四年夏历闰四月 日 立合同股据:绩溪石邵永泰老坊股东(邵在炳、邵之祜、邵之华、邵之颜)、洪元寿、洪裕璜、洪光华、邵永龄、邵天生、邵祝三(笔) 立(另)绩溪石永泰老炉坊、歙县渔梁永泰协记炉坊合办规约
依此,1、永泰协记炉坊总股本为三千三百元,永泰老炉坊集一千五百元。实际上永泰协记炉坊仍为老股东掌控。其中,邵在宽在杭州开有几家南货店号,家底富实。2、利用邵永泰炉坊老股东在歙县渔梁镇开设的分栈为基础,协记炉坊进行资本扩充,说明产品市场前景很好。3、聘请邵祝三为帮办,即职业经理人,负责日常工作。邵祝三,又名邵之华,是老股东邵在宽儿子,当时是绩溪十三都都董,有一定的活动能力。

益元号药店及杂货店铺
现住屯溪的邵在炳孙子邵名英说,他爷爷从小腿有残疾,曾祖运佩公怕孙子在炳长大后生存困难,从小读了几年私塾后就送他到篁墩的一个药店里当学徒,学徒期满后就到邵姓本家人在屯溪开的“同德仁”药店做伙计。邵在炳在《家母荣哀录》中谈到,“先父年少失怙,以家寒草草完婚,且为生活所迫,不克安坐家中享伉俪之乐,而习岐黄术于休宁之屯浦,当是时也。”由于做事认真,业务精湛,深得老板的器重。数年后,老板借给他一笔钱,让他回伏岭老家开药店。邵在炳有了老板的借款、自己的积蓄和父亲运佩公支持,很快在自家大路边的一幢三间正房开设了益元号药店,自己当了药店老板,坐珍看病撮药。慢慢地声名在外,生意十分顺手。 在炳赚了钱,不但还清了借款,还在伏岭村内开了邵益元号杂货店,设立了糕饼店等,开坊做酥糖、云片等糕点,前店后坊,生意兴隆,成为当时伏岭村中的小老板。杂货店面向平常百姓,内还设豆腐坊、酱坊,每天制作销售日常生活必需品。黄永江先生收集到二种“邵益元号”广告仿单,一种是水红底金字,上有“南北杂货,官礼茶食”“清水蜜饯喜酥,油粮纸张一应俱全”等广告,另一种是红纸金字,仿单上有邵益元号“采南北杂货,精制卫生细点”等广告语,表明经营范围还是比较广的。 根据在炳嫡孙名英介绍,在炳还在屯溪“同德仁”药店参股,最后持有“同德仁”药店五分之二的股份,另两个股东一个占五分之一,一个占五分之二。上世纪五十年代公私合营,同德仁药店改为国营药店。此店如今是国家命名的“中华老字号”。
伏岭村内益元号药店后来交给四儿子邵之璜打理。邵之璜,在炳四子,生于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新族谱载:“之璜公为人朴实诚恳热心,经营药铺,懂得许多药理,时常为乡亲看病,受里人尊重。”益元号药店,是村内唯一一家药店,上世纪五十年代工商业改造公私合营时改为大集体的“伏岭药店”,隶属绩溪县医药公司。在炳四子之璜一直在这家药店工作到退休。九子之琪的大女儿绩文也在这伏岭药店工作直到退休。上世纪六十年代末,伏岭药店易址于伏岭村北村头石龙树下(原公社养猪场)建房,规模不断扩大,当时职工有胡先标(大家都称他王余老板,是药店负责人)、邵之璜、邵绩文、胡福明、胡青菜、程校萍、章传波等七人。 据黄永江提供书信往来资料显示,邵在炳在宁国竹峰铺设有万隆义号商铺和养猪场。

徽馆业
伏岭是徽厨之乡。晚清民国时有众多邵氏出门从事徽馆业,或做老板,或以厨艺谋生。在炳九子中,只有邵之琪从事徽馆业。但他学习做生意的道路经历了许多波折。邵之琪,在炳第九子,生于1913年,殁于2000年。小时在家读了两年私塾,先去浙江余姚当学徒,学做“油车”生意(油车就是开榨油坊),因是苦力重活,常有抵触情绪,多次向父亲提出要改行去上海“吃面饭”,后来经人介绍到上海徽馆大富贵酒楼当账房。邵之琪在写给祖母及父亲在炳的两封信中,透露了经商学徒生活的心境和烦恼,内容虽短但非常鲜活。之琪写给父母信如下: 父母亲大人膝下: 敬禀者。昨接手谕,敬知一切。谕男之言,男谨守。为白柳条衣服店中不配穿。前寄邮局乙信,信上说明□□之事,男尽力去作,满身是汗,身体素弱,为□□□痛,小毛病时常发,精神不足,将来有毛病矣。男是无法可施,再不然,话说不出,男愿不学此生计,不知大人允许否?男此苦吃不起,日日在店中受罪,不如吃面饭耳矣。此店乙二年不进师弟,夏天是最热,有□□何人待。男不如吃面□□□□面饭,不知此生计之苦。 迩大人写信给祥叔、华瑞,等此人寻面饭,此生计一定配男之愿,□□比面馆之苦总要轻点。人说面馆之生计将来失误(业),一样生计做不来。为人在世,总要运气。在雄有多大本领, 他运气好。你做油车,无运气也是不成功之日,要吾家乡有本领者,无运气无成功之日。为男无运气是天数耳矣。将来之苦、将来之乐无人可知。亦迩大人□□□几乎男知大人之苦不可言乎! 为身体自知保重,鸦片烟不可不吃。现今有钱,将来分家,男有还(翻)身之日,亦侍大人之育恩以报,男云大话。特此专禀。敬请大安。此函到急回谕,为定做不二字。 诸位长辈均请夏安。 不肖男之琪上,六,初二。 抗战时,一批上海徽馆业转至汉口。最初,邵之琪曾在汉口至武昌的渡口和本村人邵盛木、邵之旭等人合伙开办了新上海酒楼。新上海酒楼大股东虽是村人邵盛木,但他还有一个自己开办的新兴楼菜馆,由邵之琪任经理,全权处理店务,邵之旭任账房。后来,邵之琪在武汉中山大道上自己独资创办新华楼徽菜馆,该店营业面积较大,共有四层,同时可开六、七十桌酒水。还在泰新酒楼、大上海等徽馆参有股份,成为一个名符其实的徽馆业老板。 新中国建立后,邵之琪经营的徽馆经历了公私合营,他作为国营企业职工被调到汉口硚口区副食品公司当会计。20世纪60年代,时任商业部长后任副总理的姚依林来武汉调研,深入基层与邵之琪同吃、同住、同劳动达半年之久,两人结下深厚的友谊。邵之琪在武汉工作直至上世纪七十年代退休回伏岭老家养老。

余 论
在伏岭邵氏大家族中,邵在炳上下数代人祖业与自己创业并举,虽没有大富大贵,商业和生活时常受战争及天灾人祸影响,家族命运时兴时衰。在徽商邵在炳身上,体现着徽州人的优秀品质和劳动人民的本色,如仁义、孝悌、诚信、坚忍、协作等,广结善缘。《华阳邵氏宗谱》对邵在炳的评价:“为人恬畅,疏散出尘,谨悫存诚。”民国14至19年,在邵在炳主持下,曾组建“募修绩溪通拾三都遥遥岩路事务所”,先后两次赴沪募捐,与伏岭邵之华、竹山程彦卿、荆州胡商岩等募捐重修逍遥岩险道,历经六年而告成。这是民间商人一次伟大的善举!为此,民国20年3月绩溪县长张继良撰写的《重修遥遥岩古道碑记》。碑文如下: 绩东遥遥岩,为徽杭孔道,皖浙人民多出其途。四面环山,壁立千仞,昔人之所以遥遥名者,信不我诬。间虽有路,不致迷踪,而年久失修,参差突陷,崖悬石立,奇险万状,每届冬春雨雪,土松泥滑,踣跌堪虞。人皆知蜀道之难,而鲜知此路有甚于蜀道者。 邵君在炳与之华、程君怀帮、胡君商岩有鉴于斯,毅然担负兴修重任。自民国十四年至十九冬凡六阅寒暑,先后募捐动工,修筑伐石,或铺或拦,不遗余力,卒使羊肠蚁穴一变而为康庄坦途,并建石拱亭以供憇,行人莫不忻然色喜。 予临是邑获观厥成,同深庆幸。属为碑文,不揣浅陋,撮叙崖略,以示来兹。深愿同具热忱,损坏即补,毋使已竟之功废于一旦,乡里行旅之福也。是为记。 绩溪县长张继良敬撰,民国二十年三月谷旦。 (文中文书资料均为黄永江先生提供,特此致谢!) 注释:
1.方静编著《传统村落伏岭》,安徽师范大学出版社,2023年9月。 2.清光绪三十三年《华阳邵氏宗谱》,卷18,计16册。下同。 3.洪竹胜主编,中共石村村支部委员会、石村村民委员会,2000年12月。 4.方静主编《绩溪徽学通讯汇编》第三卷第38期,内部资料。
(作者系地方文化学者,安徽师范大学历史学院兼职教授)
- 以下附件需要回复 1 次可见,已回复 0 次
- 1、640.jpg 39KB 已下载 0 次
- 2、640 (1).jpg 52KB 已下载 0 次
- 3、640 (2).jpg 28KB 已下载 0 次
- 4、640 (3).jpg 76KB 已下载 0 次
- 5、640 (4).jpg 71KB 已下载 0 次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