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选择 进入手机版 | 继续访问电脑版

邵氏文化研讨网

搜索
查看: 1214|回复: 0

慈善大家邵逸夫---邵氏寻根纪实

[复制链接]

2115

主题

2398

帖子

3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834
发表于 2018-10-5 10:36:3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邵氏寻根纪实
慈善大家邵逸夫__________邵氏寻根纪实

日期:2008-4-15 13:51:06 来源:镇海网讯

20世纪80年代国家实行改革开放政策后,旅外侨胞、港胞、台胞、华人纷纷回乡寻根祭祖,探亲访友。1985年,为争取更多的海外游子回乡寻根祭祖,探亲观光,庄市镇政府成立了接待班子,制订了工作计划。其中一项是争取香港影视巨擘邵逸夫先生早日回乡寻根问祖。经过反复研究,中兴校友会顾问童志行承担了为邵氏寻祖的重任。

1986年秋天,香港友宁纺织投资公司董事长、旅港宁波同乡会会长包从兴先生,在他的叶家老家设宴招待当地行政领导和各界著名人士,童也应邀入席。席间,童向包从兴先生提议,请他邀请邵逸夫先生光临庄市故乡,包先生听了放下手中酒杯,翘起大姆指说:“你知否?邵逸夫先生乃是当今香港第一流大人物,请他回故乡谈何容易啊!”童听罢,觉得为邵逸夫先生寻祖事大,立即草拟出为邵先生寻根的三项计划:为邵逸夫收回旧居,为邵逸夫寻到父墓、祖墓,为邵氏编纂一部宗谱。如果做到上述三条,邵逸夫先生就会欣然回乡。童的计划得到区、镇两级政府支持,提供经费、车辆,并配一名助手。

首先,为邵逸夫收回故居。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解放初期,邵氏在朱家桥邵家的一幢旧居已移作他用。1986年,根据中央侨房归还政策,庄市镇政府安置了邵氏旧居内2户农家,由镇海区政府签发了相关文件,归还邵逸夫侨房产权,并嘱童志行将侨房产权证书交给邵逸夫先生。

适逢中兴校友会理事长王尔功来到庄市,他向童通报即将赴港拜会包玉刚、邵逸夫学长,童就把邵氏房产证书交给王尔功转送,后来由于王尔功的赴港日期变更,改用邮寄。邵氏收到这份房屋产权证书,感谢当地政府为他做了大量的工作。

第二,为邵逸夫寻到祖墓。开始时,童感到像大海捞针。据童回忆,早在1957年春天,童为修甬江堤之事,路经甬江北岸的王家浦地方,在江堤上见有一座壮观的墓园,发现该墓主非凡,在墓碑两旁石刻着近代名人的赠联,有康有为、谭延闿、庐永祥、袁克文、徐谦、王正廷、虞和德等人。

童先生是当地有点小名气的寻墓土专家,他对各种墓园有专门研究。他们找到一位耳聋眼花的90多岁老人,老人说:“在王家浦的大坟,是邵家连生公公的墓,他的儿子是开电影公司的,在解放前上海邵家来扫墓,每人都可在坟地领两只麻饼。”又说此事邵木鱼(邵夫章)知道,他是当时迁墓的经手人。

说来也巧,有一天,童在庄市街上偶然碰到一位多年不见的老朋友,他就是邵夫章,绰号叫老木鱼。童即问老木鱼:邵连生是什么人?老木鱼答:邵连生就是邵玉轩,邵逸夫的父亲。老木鱼又说:“我的父亲叫邵纪才,就是给邵玉轩颜料号烧饭的。他的墓原在王家浦地方,后来在1958年因修公路被拆迁。”突然,老木鱼停下话头,反问童:“你问邵连生、邵逸夫做什么?你不要忘记在‘文革’中吃过大苦头,不要去管这些政事。”说完转身就走,头也不回。

这段时间,他们从澥浦、河头、望春、大雷的山区一直找到姜山奉化,均无结果。于是又到天童、育王山区寻找。在育王公墓处,有位老人说宝幢西岙有很多大坟,建议他们到那里去打听打听。于是,他们驱车到宝幢山区,那里只有一条机耕路。路上向一位老太太打听去西岙的路,老太太恰巧也去西岙,于是请老太太上车带路。这位老太太不肯上车,说没钱,也没有坐过小包车。后经解释,老太太总算上了车。到西岙村口,老太太下了车,对村里人说,这几位是来寻找大坟的。有位老者愿做向导,于是请上车向山里进发,车子沿着山间小道开到底。下了车,这位向导走到一座古墓道,指着石人石马说,这座大坟是姓史的,三代元老,据说还代坐过皇位。童说,我们寻的是姓邵的大坟,于是再往山上寻。助手叶鸿明体壮力强,他不怕手脚被荆棘刺破,跑在最前面。当他登上一穴大坟时,大声向山下喊叫:“邵玉轩的墓找到了!”童和庄市镇侨联主席史彩霞女士顺着呼声迅速上山,到墓前一看,果然是邵玉轩的墓,也就是邵逸夫父墓。童说:“这就是我在30年前见到过的邵公玉轩之墓。”在墓左边有康有为题的“抱璞含真”赠联。

第二天,庄市镇领导以及政协侨联负责人、中兴校友等人前往宝幢扫墓拍照。到达墓地,大家七手八脚,砍柴除草,提水洗碑,填涂红字、黑字,并由摄影师拍了十多张照片,最后选择较好的7张,随童志行的信寄给香港邵逸夫,请邵先生鉴别认可。

邵先生收到这封信后,于1987年3月18日以备忘录形式回复。备忘录全文如下:

一、邵氏祖墓经重修后已颇见完好,不胜感激。惟见新立于坟左肩之碑石(上书有1959年,子:仁杰、仁棣、仁枚及仁楞,及1958年邵逸夫重修等字)内文有误之地方,可予拆除不用。

二、祖屋方面,在决定改建之前,需先了解下列各项问题:

1. 房屋是否确实完全空置,倘非空置现有何人居住或管理;

2. 弟是否拥有全权,可以处理房屋之业权;

3. 倘弟将房屋拆卸改建,政府方面会否批准?族中人士会否有所反对;

4. 倘房屋所辖属之土地不敷应用,是否可向政府或毗邻乡里增购土地;

5. 弟在房屋附近是否仍有田产,可供修建屋或用以向拥有毗邻土地权之乡里交换。

倘上述5个问题均能解决,则考虑进行两个改建方案:

方案一:将原地改建义庄,下设若干小型社康服务单位:

1. 一所可安置十余名老人之老人院;

2. 一所可安置十余名孤儿之孤儿院;

3. 一所西医或中医诊所;

4. 一所乡村式小规模小学。

上述各项目是否全部设立,抑择有需要者设立,端视乡里人士需要而定,举例言之,倘乡中已设立小学,则可小学一项删除,改而加强其他项目或增加有需要之项目。

方案二,将原地改建一所佛庙。在庙内附设与上述方案一相同规模小学,西医或中医诊所。如乡中对上述两项方案所计划之项目,均无项目,需要设立并提供参考在选定方案后,弟可提供改建费用,至日后管理及经费,由政府或地方团体负责。

以上各苊,叩烦代作安排,并与乡里人士征洽意见,尚各项问题均可解决并选定可行之方案,则负责人就该方案开列筹建计划书,支出预算表寄下,以供参考。

其三,为邵氏编纂一部宗谱。在编纂过程中,童遇到不少困难,首先是找不到邵氏有关资料。在十年“文革”中,横扫“四旧”已将邵氏遗下的宗系资料毁于一旦,不仅镇海如此,连余姚、绍兴、杭州、山东、洛阳等地也是如此。此后,又回访余姚。在余姚姚江之南有个邵家村,童等拜访了该村邵家长辈和邵氏祖堂。堂内悬挂着邵氏太公神位木牌,几位长辈提供一条线索说:“城里有家中药店,老板生平爱好文物与古书,还收藏很多宗谱等文物。”于是童顺着这条线索到城里采访。在查宗谱时,听说宗谱藏在余姚城龙山顶上的“黄黎洲文史馆”。但是文史馆不愿把《余姚姚江邵氏宗谱》外借,后经多方帮助,总算答应外阅。此后顺藤摸瓜到绍兴、杭州、九江、青州、辉县、洛阳等地,查到镇海15代邵氏世系,余姚10代邵氏世系,临安7代邵氏世系。以后根据这些资料编写成册,定书名为《邵氏宗系汇集》。

第一稿手写本完成后,拜托邵逸夫的堂妹邵月琴老太太赴港面呈邵先生。第二稿手写本借邵逸夫外甥姜廉清先生回乡扫墓之际,拜托姜先生转呈邵先生。1988年,邵逸夫先生私人代表马临博士到宁波师院参加邵逸夫图书馆奠基典礼,童先生应邀参加这个典礼,便拜托马临博士转呈邵逸夫先生一函,函请邵先生为《邵氏宗系汇集》书面题签。不久邵逸夫先生挥毫题签,并邮寄给童。

为了这本《邵氏宗系汇集》的编纂,童先生化了一年多的时间,奔波了12个城市,跑了8家图书馆,收集了大量珍贵资料。

完成了为邵氏寻根三件大事,终于使邵逸夫先生欣然回乡,探亲访友,祭拜父墓、祖墓,1987年4月17日,邵逸夫先生回到故乡寻根,与邵氏族人一一见面,握手问候。

慈善大家邵逸夫

  2002年11月15日,一条从香港发出的消息吸引了全世界的目光:由著名香港实业家、慈善家邵逸夫先生捐资创立的“邵逸夫奖”在香港正式宣告成立,用以表彰全球造福人类的杰出科学家。

  据悉,“邵逸夫奖”现设天文学、数学、生命科学与医学三个奖项,该奖每年颁布一次,奖金100万美元。第一届颁奖将于2004年举行。颁奖原则:不论得奖者的种族、国籍、宗教信仰,而以其在学术及科学研究或应用获得突破性成果。且该成果对入类生活有意义深远的影响为宗旨。由于其设奖宗旨和巨额奖金足以媲美声名显赫的“诺贝尔奖”,因而一设立就被称为“东方诺贝尔奖”。

  从颜料世家到影业王国

  1907年,邵逸夫出生于宁波镇海庄市朱家桥老邵村一个富商家庭。邵氏世代以商为业。其父邵玉轩与当时成千上万的宁波人一样,于19世纪末前往日趋繁华的上海“淘金”,并于1901年设立一家颇具规模的“锦泰昌”颜料号。邵玉轩不仅经营有方,生意红火,而且同情支持孙中山的革命活动,在当时的上海工商界颇为活跃。1920年他病逝上海时,康有为、虞洽卿及曾任苏浙总督的卢永祥、民国元老谭延阁等晚清与民国风云人物纷纷为其题辞致哀。

  邵玉轩育有5男3女。邵逸夫排行第六,故后人称他为“六叔”、“六老板”。他早年就读于家乡庄市叶氏中兴学校,与包玉刚、包从兴、赵安中等为前后届同学,后赴上海就学于美国人开办的英文学校“青年会中学”,为此练就一口流利的英语。邵家众多的兄弟无人继承父业,几乎都进入娱乐圈。五兄弟中,大哥邵醉翁于1924年创办天一影片公司,开始闯入当时尚属草创时期的中国电影业。

  “天一”成立之初,清一色是家族班底。老大邵醉翁是制片兼导演,老二邵囤人擅长编剧,老三邵仁枚精于发行,老六邵逸夫则擅长摄影。创业之初,他们分工合作,完成一切工作,公司犹如家庭式作坊。其摄制的第一部影片《立地成佛》放映后,即深受上海市民欢迎,结果赚得盘溢钵满。旗开得胜,邵氏兄弟们为之欢欣鼓舞,随后新影片不断地从“天一”推出。

  1926年,刚从中学毕业的邵逸夫,应三哥邵仁枚之邀,南下新加坡协助开拓南洋电影市场,从此注定其一生与电影业的不解之缘。那段时间,邵氏兄弟带着一架破旧的无声放映机和“天一”影片,在举目无亲的南洋乡村巡回放映,并开设游艺场和电影院。他们历经磨难,备尝艰辛,星马的穷乡僻壤留下了他们的身影。

  1930年,邵氏兄弟在新加坡成立“邵氏兄弟公司”。

  1931年,邵逸夫前住美国购买有声电影器材。途中轮船触礁沉没,幸亏其命大,落水的邵逸夫抱着一小块木舢板,在茫茫的大海上飘泊一夜后终于获救生还,并从美国好莱坞买回所需的“讲话机器”。1932年,邵氏兄弟在香港摄制完成第一部有声片《白金龙》,开创了中国电影从无声进入有声的新时代。经过他们的不懈努力,到1937年抗战前夕,邵氏在新加坡、马来西亚、爪哇、越南、婆罗州等东南亚各地已拥有电影院110多家和9家游乐场,并建立了完整的电影发行网,称雄东南亚影业市场。当时“天一”在上海,邵氏兄弟在南洋,他们南北呼应,分工协作,共同打造邵氏家族的电影王国。

  打造“东方好莱坞”

  1937年后,日本帝国主义的野蛮入侵打乱了邵氏影业的发展进程。邵氏惨淡经营,艰难度日,后来更是难以为继,被迫关门了事。1945年抗战胜利后,正当盛年的邵逸夫雄心不减当年。他摩拳擦掌,决心大干一场,重振邵氏家业。

  1957年,邵逸夫从新加坡来到经济开始起飞的香港,开始创立属于自己的电影事业。两年后,邵氏兄弟(香港)有限公司成立。期间,邵逸夫倾力打造位于香港清水湾,占地近80万平方英尺的邵氏影城。这一工程历时七年始告完工。其规模宏大,气势恢宏,被称为“东方的好莱坞”。从此,从这里拍摄的影片源源不断地流向邵氏电影发行网,每年高达40多部影片,历经数十年至今仍是香港最大的影视拍摄制作基地。

  进入六十年代后,邵氏公司长期称雄香港市场,曾拍摄过一千多部电影,获得过金马奖、金像奖等几十项大奖。据说最盛时,每天有100万观众光顾他的影院。邵逸夫最早在香港推行电影明星制,造就了一大批大明星、大导演和名编剧,如胡蝶、阮玲玉、李丽华、林黛、陵波、李翰祥、邹玉怀、张彻……无不出自“邵氏”门下。其中《江山美人》、《貂禅》、《倾国倾城》、《梁山伯与祝英台》、《大醉侠》、《独臂刀》等影片都曾享誉海外,在华人世界引起巨大的反响,倾倒无数观众。据说,《梁山伯与祝英台》在台湾上映时“完全疯狂”,有位老太大连看一百多场,由《梁祝》而在台湾掀起黄梅调狂热;而《天下第一拳》更掀起功夫片新狂潮,发行到全球各大洲近百个国家和地区。

  邵逸夫在中国电影史上写下了诸多“第一”和“之最”。邵氏家族可以说是中国电影事业名符其实的拓荒英雄。从默片到有声,从黑白到彩色,中国电影的每一步变迁都有邵逸夫及其家人献出的心血。从20年代从事电影业到现在,邵逸夫经历了电影不同时代的演变,目睹中国电影的成长与兴衰,堪称电影史的见证人。

  1980年,邵逸夫以最大的私人股东身份出任香港“无线”董事局主席。随后他集中力量经营所属的明珠台和翡翠台,使其收视率长期在港岛独占鳌头,影响扩及中国内地、澳门、台湾和世界各地华人社会。与此同时,邵逸夫还投资房产物业、股票市场等,开展多元化经营。1994“邵氏”年报显示:物业出租收入达2.3亿元,而电影放映收入仅2924万元。香港素为藏龙卧虎之地,富商豪贾云集,但以经营影视而步入香港富豪排行榜前列的惟有邵逸夫一人!

  邵逸夫的成功不仅在于他知人善任,拥有一大批各方面人才,为其所用,更在于他有强烈的事业心和敬业精神。

  他是一个精通业务的电影企业家。尽管他受教育的程度不高,但他干一样,学一样,从不懈怠。他从最卑微的职位做起,一步步奋斗,最终成为电影公司的大老板。他熟悉电影制作几乎每一个方面和环节的工作。从剧本、摄影到导演、演员的选聘以及化妆、剪辑,他样样在行,而影片推广、发行、剧院管理更是行家里手。邵逸夫工作非常勤勉,精力过人。年轻时曾有1天看9部片子、1年看700部片子的纪录。他说:“我晚上只睡1个小时,其余时间便是工作”。为了树立邵氏的良好形象,他对影片的质量严格把关。出现劣片,往往亲手烧掉,毫不手软。他说:“在早期,我成日烧片,没有好的戏,我宁愿烧。”

  散尽千金济众生

  多年来,邵逸夫一直稳居香港超级富豪排行榜上,但他视金钱为身外之物,乐善好施,热心公益,是港岛屈指可数的大慈善家。

  “我的财富取之于民众,应用回到民众”。这位以“大丈夫贵兼济,岂独善一身”为人生信条的影视巨子,不仅是这样说,更是这样做的。早在1973年他就设立邵氏基金会,致力于各项社会公益事业,为此他受到了广泛的好评。1977年。英国女王册封他为爵士,成为香港娱乐圈获此殊荣的第一人。美国三藩市为表彰邵逸夫对该市的福利贡献,将每年的9月8日命名为“邵逸夫日”。

  从1985年起,邵逸夫开始将关注的目光投向祖国内地。当年他向中国保护敦煌画展工程和浙江大学分别捐资1000万元。有关部门特立碑予以纪念。甬上文化人王重光先生1996年曾前往敦煌考察。大漠深处,类似的纪念碑不止一个,但惟有同乡邵逸夫是炎黄子孙。

  1985年后,邵逸夫平均每年都拿出1亿多元用于支持内地的各项社会公益事业,对于中国教育事业更是情有独钟。正如他所说:“国家振兴靠人才,人才培养靠教育,培养人才是民族根本利益的要求。”邵逸夫视教育为立国之本,为此多年来他尽心尽责,不遗余力。据不完全统计,迄今,邵逸夫捐助内地科教文卫事业的资金达25亿元,捐助项目超过3000个,其中80%以上为教育项目。如今以“逸夫”两字命名的教学楼、图书馆、科技馆及其他文化艺术、医疗设施遍布全国各地。几年来邵逸夫还不顾耆耋之躯,多次亲临大江南北、长城内外、视察捐赠项目。此外,邵逸夫在英国、美国、新加坡及香港等地都有巨额捐赠,合计金额早已超过30亿元。在古令中外捐资助学史上,邵逸夫当之无愧可称为第一人!

  根在宁波的邵逸夫对故乡也倾注了很大的爱心。1987年后,他不仅多次回乡探亲访问,还先后捐资4000多万元帮助发展教育、文化事业。这些项目包括位于宁波大学西区的邵逸夫图书馆、逸夫教学楼、逸夫剧院以及其祖居地康乐园等。他在浙江其他地区也有巨额捐赠,如他为杭州逸夫医院的捐赠近亿元。早在九十年代初,省、市政府就授予他“爱乡楷模”、“荣誉市民”称号,以表彰他为家乡发展作出的重要贡献。

  1990年,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为表彰邵逸夫对中国科学教育事业的贡献,将一颗新发现的行星使命名为邵逸夫星。这是该台首次以当代知名人士命名小行星。

来源:中国新闻网






上一篇:沐氏与贵州燕氏邵氏关系考 /昆明学院马克春
下一篇:福建泉州晋江邵厝“温陵仁和里邵氏”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邵氏文化研讨网  

GMT+8, 2024-9-12 21:01 , Processed in 0.072708 second(s), 2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Designed by 999test.cn & 邵氏文化研讨网

© 2001-2013 Comsenz Inc.

QQ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