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氏文化研讨网

搜索
查看: 585|回复: 1

【子厚生年及同安邵氏源流——答枣庄某枪手的“质疑”】

[复制链接]

2080

主题

2358

帖子

3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449
发表于 2018-10-9 11:14:2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子厚生年及同安邵氏源流——答枣庄某枪手的“质疑”】
      近日枣庄山寨某枪手以“编委会” 名义,发了一篇质疑续修《同安邵氏宗谱》“疑点”的微文。拜读后,感到还是老调重弹。谨再次回答如下。
一、关于邵子厚生年 的真伪
《宋登科记考》 、明《八闽通志》及历代《泉州府志》、《晋江县志》均一致记载邵子厚登南宋乾道八年(1172年)壬辰科进士时,是泉州晋江县人。晋江邵厝村世传《温陵邵氏家乘》记载邵子厚为“一世祖,登乾道八年壬辰科进士”;该村还世代相传,“子厚祖”登进士时57虚岁(56周岁),则1172—56=1116,即子厚生于公元1116年(宋徽宗政和六年丙申)。十年前,同安续谱时这个文献加传说的推算只当是推论,未下定论。但近年常州邵氏宗亲到南京大学图书舘查到館藏的《毘陵邵氏家乘》,其中记载南宋乾道八年进士邵子厚(同科不可能有两位同名同姓同年生的进士),是宋徽宗政和六年生,即公元1116年!——这难道是偶然的巧合吗?常州(古称毘陵)宗亲的调查结果与晋江、同安宗亲的十年前的调查与推算,是不同时间、不同地点分别进行的,并未互相通气,统一口径,而结论居然高度吻合!枣庄山寨的砖家、枪手们,能按你们的愿望否定吗?你们可以质疑晋江邵厝村的民间传说可能有误,但是你们能篡改或质疑南大图书舘舘藏古谱的记载吗?何况子厚的墓葬(文革才毁)、祠堂及登第时回乡建的“福莲宫”(晋江市级文物)都在邵厝村。国学大师王国维主张,如果文献记载、民间传说与文物证明三者一致,则某一历史事实基本可以肯定。故邵子厚登第时为晋江县人,出生于公元1116年,就是文献(毘陵邵氏古谱、福建省志、府志、县志、家谱)文物与民间传说三者共同证明了的历史事实,绝不是枣庄枪手们凭遥感可以轻易否定的。
二、谁规定邵子厚到晋江成为邵氏始迁祖,只能在宋室南渡的公元1126—1127年?晚几年就不行?
按上述记载与推算相吻合的邵子厚生年 为1116年,则到宋室南渡的建炎二年(1127年),子厚才11周岁,此时尚属幼年,理应在长辈身边(或隨“扈高宗入杭”的父亲邵溥身边,或隨祖父伯温入川避难,尚可研究)。枣庄枪手之文断定11岁的子厚不可能在此年当晋江邵氏的始迁祖,这是没错的;但谁规定只有与宋室南渡同一年,他才能“始迁”晋江,过十年,二十年,三十年,即子厚21、31、41岁...时,就不能“始迁”了?——可见栆庄的枪手此处是如鲁迅所讲,先给论敌加个并不存在的错误论断,然后加以批驳否定,自以为获胜了,其实是自欺欺人!晋江与同安的新谱老谱,哪处写子厚11岁(或1127年)始迁晋江呢?!难道晋江邵厝是你们开的店?过了这个村,就没了这座店了?
三、 以“平均代距”作为唯一标尺,判定各地宗谱记载世系的对与错,纯属胶柱鼓瑟,愚昧无知,荒唐可笑。人类繁衍绝不可能像建筑设计,先定下3米或5米高一层,然后按一个模式设计施工。某代人在几岁生子,几岁生孙,带有极大的偶然性。“平均代距”只能观察某宗族某时段繁衍速度的概略情况,绝不能以此作为确定某人在某年生子生孙的依据!如洛阳族系,雍公勤学晚婚,45岁才生子伯温,“代距”就是45年!而伯温生于1056年,其孙即子厚生于1116年,相差60岁,代距30年。30年代距比45年代距相差15年,浮动占33%!难道能因为这么大的代距之差,就断定洛谱关于雍公到子厚这四代人的记载有诈?或者能按所谓“平均代距”法,强迫已死近千年的伯温提前15年出生,否则就让伯温作为雍公“半子半孙”的1.5代后裔?或者在雍与伯温之间再“插入”一代?——再按晋江邵厝的民间传说,子厚57岁登第时,其孙致政已14岁,则致政生于1158年子厚42岁时,代距只有21年!——这个21年的代距,与雍公到伯温的代距45年,伯温到子厚的代距30年,分别浮动53.3%与30%。而子厚到孙子致政的代距21年,与子厚到11世孙、同安始迁祖时通的代距20年左右,倒是非常接近!迁同安600多年后,繁衍快的与慢的家族相差6—8代,“平均代距”也增大到28年左右,但这一差别比起洛谱1—4代的代距浮动幅度,仍然小得多!既然不能因后者代距浮动超过30%以上,就怀疑洛谱前四代的准确性,那么凭什么怀疑同安500年老谱一代代真人真名传承下来的世系的准确性呢?!——枣庄山寨依”平均代距”法的需要,伪造了许多无名无字的人进入各地被“统”的谱,所以动辄以“平均代距”的“绝对标准”,怀疑、污蔑不同意他们造假的各地宗亲的谱“世代有错”,真是“假作真时真亦假”了!
四、关于同安邵氏的源流。因五代时王审知由光州固始县带28姓氏200多人入闽,先居同安北山,后发展到泉州、福州,建立“闽国” ,制定了一些优惠光州乡党的政策。中原先后迁闽的各姓大多为逃战乱,族谱丢失,几十上百年后修谱,较多姓氏攀附王审知的“光州固始”说,以谋利益,在各姓谱序阐述“源流”时多犯“闽祖皆光州”之错,同安始修于明正德三年(1508年′)的《邵氏宗谱》的五篇序跋皆未能免俗。但明代同安金门籍学者洪受撰写《光州固始辨》,开门见山曰“夫闽祖光州,相传之谬也!盖亦有之,而末必其尽然也!”此文廓清了福建几百年来的错误传说,拨乱返正,正本清源,坚持应以始迁祖的真实籍贯撰写姓氏源流;明代以后历代《同安县志》均收录此文于“艺文志”,以供各姓修谱时的指导,防止重蹈复辙(此文可刊后供阅读)。对于同安邵氏来说,最有力的否定“源自光州”的证据,就是王审知从光州固始县带到福建的28姓氏中,根本没有邵氏!续谱中我们多方请教地方史专家学者,他们一致认为五代时隨王审知入闽者确无邵氏;老谱记载同安邵氏由晋江迁来,而晋江邵氏一世祖邵子厚,是公元925年王审死于福州之后,又过191年才出生的,他根本不可能隨已死近200年的王审知由光州进入晋江或同安!这些都已被近年福建历史界及地方志、谱牒学的专家弄清楚多年了。续修《同安邵氏宗谱》时,为尊重旧谱的严肃性,对“源自光州固始”说的大错,原文照抄,以注解的形式加以纠正,并引用纠正的依据,即地方志研究的新成果,并在“谱例”和“前言”第一点“同安邵氏的源流”中作了十分明确的纠正与说明。遗憾的是,枣庄的砖家枪手们连一点点细看的耐心都没有,就急急忙忙抓起几百年前就被纠正的旧谱“源自光州固始说”,来否定同安续谱依据的全新的研究成果!不知这些人是讲科学,还是太愚昧?是前进还是倒退?是尊重历史科学,还是搞“党同伐异”?!
五、至于邵子厚的族系,目前查遍全国邵氏族谱,除了他是雍公曾孙,伯温长孙,邵溥之子外,似乎还找不出他的不同族系出处。如果栆庄山寨的砖家鞋者们能推翻这一定论,证明晋江邵子厚确实不是洛阳雍公族系,则我们晋江、同安、台湾三重的子厚后代邵氏 ,一定会学习邵晨宗长(航天部火箭研究院高工)的榜样,把错接到洛阳族系的《河南南召邵氏宗谱》改接到确有实据的祖宗上去!因为求真务实才是真理,是否是雍公子孙,似乎没有某些人想象的那么紧要!枣庄山寨企图垄断“洛阳(雍公)族系”的审批权与授予权,顺我者,封你为洛系;逆我者,开除出洛系,甚至开除出邵氏!——此种一手遮天,倒行逆施,是絕不会得逞的!
《同安邵氏宗谱编纂委员会》
         2018.10.8日   厦门




上一篇:【简谱与“全谱”之别】
下一篇:【驳”老来宏”的谬论】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080

主题

2358

帖子

3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449
 楼主| 发表于 2018-10-9 11:15:26 | 显示全部楼层
附枣庄研讨文

厦门《同安邵氏宗谱》矛盾较多
福建厦门《同安邵氏宗谱》,二零一一年续修,主修人邵家烹,该谱概述(30页)称:『同安邵氏,据近年来的研究,是西周太保召公奭、秦东陵侯邵平和北宋易学大师邵雍后裔。雍公之曾孙子厚公于南宋初移居泉州晋江县仁和里邵厝村,《晋江县志》和邵厝宗谱记载,子厚公登乾道八年(1172)壬辰科进士……,子厚十一世孙时通公(讳亨)……,卜居于山之东麓橄榄岭……,为同安邵氏始迁祖,时在一三五零年前后』。
该谱(66页)注载『子厚登进士第时年五十七岁(长孙已十四岁,夫人白氏),据此推算,子厚应生于一一一六年,即宋徽宗政和六年;宋室南渡时年仅十一岁,如何迁居晋江有待考证。子厚祠、墓及登进士时建的「福莲寺」均在邵厝,根据「文献记载,文物、民间传说互证」一致的原则,确为晋江邵厝人。福州等地族谱列子厚为「楚苌公后裔」,是没有根据的』。
综合以上,分析如下:
一、列子厚为雍公之曾孙,其生年是人为推断。雍公生于一零一一年,四十五岁婚配,四十六岁生伯温于一零五七年,伯温之子溥约生于一零八三年,该谱载子厚生于一一一六年,与溥相差三十三岁,修谱人推得比较合理,但宋室南渡为一一二六年,溥约四十四岁,子厚年仅十一岁,何能成为邵厝始迁祖?
二、列子厚为雍公之曾孙,与洛阳二至六修《邵氏家谱》世次名讳不符。洛阳二修至六修,列雍公为一世,伯温、仲良为二世,溥、博为三世,宏渊为四世,泽、淳为五世,忠为六世,亚一至亚六为七世。而同安谱(67页)列雍公为一世,伯温为二世,溥、博为三世,子厚为四世,启盛为五世,致政为六世,惠龙为七世,直至十一世时通,均与洛阳六修世系名讳不同。
三、子厚至十一世时通,时通至二十五世两繁衍阶段平均代距差异较大。该谱(66页)推子厚生于一一一六年,不赞同台湾宗亲邵培坪先生推算之『八十岁登第』(即生于1093年)之观点。推子厚十一世时通迁同安(30页)约在一三五零年。谱载时通次子孔道生于一三三九年,可推时通约生于一三一零年,约四十岁迁同安。子厚生年至时通生年时距约一百九十四年,平均代距约为十九点四年。而时通为同安一世至二零一一年续修,繁衍至二十五世,时距约七百年,平均代距为二十九点二年。两个阶段代距差异之大,说明子厚至时通世系记载不准。
四、同安谱旧序已涉及先祖始迁地与始迁时。该谱旧序(23至25页)可以看出同安邵氏创修族谱于明正统三年(1508),五篇旧序分别由吴蕴、王纲、邵聪、邵龙所撰,字里行间均没有雍公、伯温公、溥公之信息。时通五世孙邵聪在旧序(三)指出『邵氏出自光州固始县,五代间始祖从王审知入闽,居三山,迁居于晋邑马坪。值元末世乱,高祖讳亨……择居吾邑西山下。同安之有邵自此始。然自高祖以上,世次名实俱不详者,谱牒之失也』。
综其以上四项,该谱将同安邵氏列为雍公之后,是同安邵氏近年来研究认定的(30页),但从世系名讳、代距、始迁地、始迁时等,矛盾较多,没有充分证据说明同安邵氏是雍公之后裔。

                                                            
                                                              中华邵氏统谱撰修委员会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邵氏文化研讨网  

GMT+8, 2024-5-11 05:30 , Processed in 0.060453 second(s), 3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Designed by 999test.cn & 邵氏文化研讨网

© 2001-2013 Comsenz Inc.

QQ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